京東有沒有可能超過阿里巴巴?

carrrrrson


一切皆有可能,萬一實現了呢。曾經阿里巴巴的市值是京東規模的1000倍,現在你已經拿京東和阿里巴巴比較了,就說明這麼多年,阿里巴巴和京東的差距在縮小。

做為消費者層面,其實我們會覺得京東的定位會比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更清晰。如果買電器或者手機一類的,大家幾乎都會選擇在京東或者官方網站購買,幾乎不會選擇淘寶,擔心買到翻新的產品。如果要買一個產品,你急需,那必然會去京東,誰不知道京東快?

作為創業分析者來看,會覺得阿里巴巴會跑的更快,這個真不是京東實力不行了,是阿里巴巴涉足的領域太廣,這個競爭力不是一下可以彌補上的。



簡單舉例對比幾個產品,大家或許就會清晰:

阿里雲和京東雲,誰聽過京東雲?

支付寶和京東錢包,誰專門下載京東錢包了?

UC瀏覽器和京東瀏覽器(沒有吧)

盒馬鮮生和京東的誰呢?

通過這幾個簡單的對比,大家就會發現,京東雖然在3C電商領域、物流領域確實可以和阿里系抗衡了,其他的呢?其他的怎麼抗衡,這個確實需要時間,或者在下一個風口,實現彎道超車,機會肯定性比較小,因為阿里系也害怕被超越,每個風口都會投資。那麼就看大家對於一個事物的判斷了。

希望阿里和京東都越來越好,可以開放更多的平臺,扶持更多創業者來分享流量。

我是戴朋飛,帶著朋友飛。每天分享財經、創業、科技、小程序相關知識,感興趣的夥伴可以關注【戴朋飛】,私信或者評論哦。


戴朋飛


可能,當然可能,這個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可能,用馬雲的話說,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用劉強東的話說,對不起,我臉盲!



凡事都是一分為二,下面就來說說京東為什麼可能 京東可能超過阿里巴巴核心理由

第一,內在來看,京東的自營模式為主和自建物流,不斷得到了大眾的認可,尤其是上班族,學生等年輕群體,京東的物流人員服務態度相比其他物流人員要好,基本都會送貨上門 ,加上劉強東不僅自己營銷做的好,娶了奶茶妹妹以後,那可以說如虎添翼,要知道,奶茶妹妹可不是個小網紅,自帶千萬級別流量,劉強東從一無所有,到現在天時地利人和全佔了


另外從雙十一數據上來看,京東雖然無法跟阿里巴巴交易額相比較,但是增長速度超過了天貓,如果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那麼遲早超過阿里巴巴,就像我國遲早會超過美國一樣,發展的速度很重要的,所有的企業都是滾雪球

第二,外在來看,不要忘記京東雖然無法直接抗衡阿里巴巴,即使對抗天貓還有很大差距,但是京東有一個很強大的盟友,那就是騰訊,騰訊在自己的核心產品微信上對京東一直進行流量扶持,當然,京東是付出了股權作為代價,成為騰訊的戰略合作伙伴,有了騰訊的助力,京東就是穩步前進,在其他領域,騰訊還會去牽制阿里巴巴

商場如戰場,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對於互聯網的大佬們來講,很難想象自己白手起家,然後一無所有,像馬雲這樣一個全球商界的風雲人物,建立起了強大的電商體系和支付體系,想一時半會打敗他的公司,太難了,互聯網也沒有什麼行業可以爆發式的打敗這樣一個成功的企業,包括區塊鏈


還原帝


就我本人的體驗,京東是有優於阿里之處的。

10多年來,我幾乎沒有在淘寶上買過東西,也沒在天貓上買過,絕大多數的電商行為都是在京東上完成。

一是有“正品行貨”的確定心態,其二是京東物流確實頂呱呱,連京東小哥都認識我了,在小區樓下遇見還打聲招呼,再者,開發票也比較方便。

如果說京東電商比淘寶、天貓如何?我自己的消費行為已拉出答案了。但要上升到公司層面,說京東要超越阿里巴巴,那卻真是驚掉下巴的假設。

按現在的發展邏輯和慣性,阿里巴巴要衰敗,可能性極小,即便馬雲出了什麼么蛾子,它的康莊大道都已打開:螞蟻金服、阿里雲、菜鳥,及眾多投資,都是京東短短五年十年所無法追趕的。

如果說阿里是100的話,京東可能也就10的階段。馬雲退休後,如果第二任上馬瞎折騰5年,估計才會留給京東追趕的機會。

當然,要說京東完全沒有超越阿里巴巴,就過往的商業現象看,這也是絕對不正確的。

商業最大的本質就是不確定性。諾基亞、摩托羅拉、柯達等公司可以完全沒落,谷歌、facebook,滴滴等可以完全崛起,都是因為商業巨大的不確定性。

比如高科技的發展運用,京東突然在智能倉儲,無人機運輸等方面瘋狂擴張,未來再殺出個千億美元的企業也是可能的。

以弱勝強,以小勝大,後來者居上,一直在發生。不同人群對電商平臺的選擇不同,目前看,京東都有阿里巴巴無法比擬的優勢。

而未來的發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具體運用場景,區塊鏈具體運用場景,生物基因工程的變革等等,在不少領域阿里巴巴和京東都要從零起步,開始競爭。誰的包袱大,誰自認為歷史更強悍,或許就落後跟不上了。

京東還有個優勢,掌舵者的年齡。有句話說得好:不是我做得有多好,是跟我同級別的人都退場了。

劉強東生於1974年,馬雲生於1964年,劉強東比馬雲小整整10歲,劉強東的輝煌才剛剛開始,而馬雲的金融科技已進入深水期,馬雲的全球化已進入刺激十足的摩擦期。

劉強東蹲在身後,等待著更好的契機和環境,隨時準備躍升向前。


財經作家邱恆明


就目前情況來看,京東和阿里巴巴之間相比,京東絕對是佔據劣勢的。但是,在眾多電商平臺的角逐中,京東能夠脫穎而出抗衡阿里巴巴,其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至於京東是否能超越阿里巴巴,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首先:從兩家的發展模式來看。阿里巴巴主要佈局大生態,過去是以傳統的平臺起家,在此基礎上,阿里系的淘寶平臺,涉及到金融層面的螞蟻金服等等都是阿里生態佈局的主幹業務。

除此之外,在2017年,阿里在大文娛方面的佈局思路也非常清晰,比如俞永福曾說:“未來三年,阿里大文娛的投入規劃將超過500億元人民幣。”

從阿里近幾年的發展思路來看,生態圈建設,輕模式發展以及低風險運作是比較明顯的特點,我們以近一年阿里大力推崇的大文娛項目來看,其主要涵蓋的方面包括:阿里影業、優酷土豆、UC、阿里音樂、阿里體育、阿里遊戲、阿里文學、大麥網等等,這些產業在不同階段被阿里巴巴收購來,最後併入阿里文娛集團。然而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以上提到的三點。

再來對比看京東,相比於阿里的生態圈建設路線,京東在發展過程中最為人關注,也是京東最為驕傲的部分就是物流了。

不可否認,在通達系物流霸佔大量市場份額的今天,京東通過自建物流體系,成立物流公司的方法來發展,確實是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

京東物流成立於2017年4月25日,原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京東商城運營體系負責人王振輝出任京東物流子集團CEO。

京東方面表示,京東物流子集團不排除未來獨立融資和上市的可能性。

針對京東物流,劉強東表示,希望京東物流通過獨立運營,與合作伙伴共同建設一個涵蓋物流、電商、金融、保險、數據、技術在內的智慧供應鏈價值網絡,成為最高效和用戶體驗最好的智慧供應鏈解決方案提供商。

相比於阿里的生態圈模式,京東物流在人力、倉庫等方面的鏈條長而重,方興東曾引用馬雲的話說:“京東5萬人,倉儲將近三四萬人,一天配200萬包裹。中國十年之後,每天將有3億個包裹,你得聘請100萬人,那這100萬人就搞死你了”

馬雲對京東模式的不看好也被外界常常拿來作為談資,但是目前的情況是,京東將物流事業獨立出來運作,並且未來有上市的可能,如果真的能夠走到上市那一步,京東物流也算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成績。這一點,有順豐作為先例。

因此,京東物流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京東的發展能力和實力。特別是京東依賴自營業務平臺,訂單量的支持和精準的配送時效,物流和京東電商業務的相輔相成作用十分明顯。一旦京東物流實現成功,那麼對於通達系和順豐來說,未來中國物流行業也許會呈現三足鼎立的局面。

除了雙方的企業模式,在共同的業務層面,二者也有一定的比較。

以剛剛過去的2017年雙11為例。

第三方監測機構星圖數據發佈的數據顯示,11月11日全網總銷售額為2539.7億元,在雙十一銷售額方面,天貓佔比達到66.23%,京東以21.41%份額位居第二,蘇寧易購以4.34%佔比排第三。

與此同時,引發京東阿里雙方高管“互懟”的“算法問題”也讓這兩家的成績再次成為人們的談資。

不管怎麼說,從銷售額來看,京東與阿里之間差了幾十個蘇寧,這一點,京東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這一點,作為劉強東本人也非常清晰,在剛剛過去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劉強東面對媒體時就表示,2018年的小目標就是:讓更多女人愛上京東。雖然這句話被很多人拿來當做玩笑,但是從京東的佈局來看,這樣的目標如果實現,必然會給京東帶來非常大的影響。

女性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認知影響著整個電商平臺,而京東在面對女性消費群體方面,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這一點也是京東和淘寶拉開差距的非常大的原因。

回到問題本身,未來京東是否能夠超越阿里這可能是個時間問題,也可能二者未來發展路徑不同滿滿的降低可比性。

但是無論如何,現階段兩家企業之間確實還有一定的差距,無論是京東還是阿里,都在沿著自己的思路前行,阿里的生態圈建好了,京東的物流發展起來了,對於我們消費者都是更受益的。


創業邦


沒有。

最樂觀的看法是,京東可能超過天貓,但絕對不可能超過阿里巴巴。

因為,阿里巴巴不僅是電商,螞蟻金服今年淨利潤有望超過70億,阿里小貸(螞蟻借唄)半年暴賺26億,打敗A股3300家上市公司。螞蟻花唄上半年淨利潤10.2億,借唄+花唄上半年淨利潤36億,全年有望超過70億!

就在近日,螞蟻金服在上海清算所披露了前三季度借唄業績。數據顯示,借唄前三季度淨利潤高達45億元,照這個趨勢,借唄今年有望至少60億淨利潤,花唄20億,總計80億!

反觀京東金融,2016年依然還在虧損當中。沒有任何可比性,何來超越?

再比如其他的佈局,大文娛方面,京東更是毫無建樹,根本談不上超越的可能。

所以,京東超越阿里,只能在狹義方面去討論下,那就是電商方面。

那麼從電商來看,其實最大的命門就是流量,這就是為何馬雲每年雙十一都要親自上陣造勢的原因,流量是關鍵啊!

而京東呢,你何時看到劉強東雙十一或者618親自上陣?沒有,因為本身沒有這個能力。強東在八卦方面造勢倒是一把能手,把奶茶都炒成老酸奶了。

現在京東最大的依賴就是騰訊的流量支持,假如沒有騰訊,京東在電商領域,也不是阿里的對手。

把京東和天貓放在一起討論,最大的一個前提就是騰訊,沒有騰訊,兩者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

反觀阿里,現在也在扶持京東的一個強勁對手,那就是蘇寧。

曾經,京東通過電商把蘇寧的線下電器零售打的是落花流水,但是蘇寧並沒有氣餒,而是迎難而上,通過線下補貼線上,和阿里結盟等方式,如今蘇寧易購已經在增速上超越京東。未來,不要說京東超越天貓,蘇寧都有可能追上京東。

從3家平臺的入駐資費看,目前蘇寧的價格顯著低於京東和天貓,京東的扣點較其他平臺更高,且蘇寧和天貓都有設置返還年費標準。從實際take rate角度看,京東平臺2015年以後take rate基本都分佈在3.2-3.5%左右的區間內,部分已經高於阿里平臺take rate,就目前京東三方平臺業務所能提供的流量情況或許顯得略高了。
目前看,蘇寧肯定是有後發優勢的,如果流量能夠跟得上,加上費率低,我相信能夠分不少蛋糕。那這樣京東壓力就更大了。

所以,就算僅從電商來看,京東2021年超越天貓,也是很難的事情。現在就問一句,京東到底憑什麼優勢超越天貓?


京東多年不賺錢,現在投資方逼著京東賺錢,京東也妥協了,今年第三季度終於盈利了10個億,非美標準22個億,但是代價是費率大升,已經沒有任何的優勢。這樣下去,肯定會被費率更低的蘇寧搶佔部分市場,這是毫無疑問的。

從目前各大電器廠商和蘇寧簽訂的百億大單來看,這個趨勢越來越明顯了。

一句話,京東很難超越阿里,甚至是天貓,但必須要提防被蘇寧超越。


趙冰峰


京東有沒有可能超過阿里巴巴?這裡是說的全面超越吧,從目前的來看估計是不太可能的吧。


1、兩個公司都是上市公司,從市值上來看,京東要達到阿里的體量還差得比較遠。雖然還不能說市值高公司就強,但市值從某些角度來說還是反應了公司的實力。阿里與京東的市值基本都保留在6倍左右,所以從這個來看,阿里的體量更大,市場更受追捧,阿里的股價現在是200左右,而京東股價在40左右。


2、兩個公司的利潤來看,也不是一個級別的。阿里巴巴上一財年利潤為832億。京東的利潤大約為50億左右。可見兩個公司盈利能力差異比較大,盈利不一樣對於未來公司的投入差異也會比較大,投入越多未來的收益可能性就更高。


3、科技實力。阿里巴巴在某些領域是具有很強實力的,比如人工智能ET大腦、飛天系統、AliOS操作系統、數據庫OceanBase、芯片領域等等。雖然京東也在雲計算、物流、人工智能領域等也有較高科技實力與成果,但與阿里巴巴比較起來還是差一些的。


4、投資領域。阿里巴巴的投資領域多樣化,不但在互聯網,金融、文化娛樂傳媒餐飲、地圖、雲計算大數據、物流、芯片、健康、人工智能、零售等等,觸角很寬。雖然京東投資領域也多,但相對於阿里來說還是少得多。雖然投資領域多不能代表實力強大,但投資領域多,雖然承受風險越多但回報也是越多。而在某些領域,阿里與京東也是相互廝殺,各掙地盤。比如:淘寶天貓與京東商城、京東金融與螞蟻金服;京東物流與菜鳥物流等。


5、國際化程度。雖然兩個公司都有一定程度的國際化,但阿里的國際化觸角顯然更多更靈敏,依靠電商平臺可以聚集全球的供應商以及商客戶,另一項支付寶也不停向海外攻城拔地取得成果。前段時間谷歌戰略性5.5億美元投資京東,也許會更好的加強京東國際化步伐。


馬雲與劉強東均是企業界的強人,各自締造的企業在國內都是頂呱呱的,不管是阿里還是京東都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雖然京東在目前在很多方面還趕不上阿里,甚至未來也可能追不上阿里,也希望兩家企業都能更好的發展各自強大,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與實惠。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更多分享請上部關注【東風高揚】。


東風高揚


常規分析來看,不太可能。

一、京東得以存在的理由

同時可以更好的貫徹京東的意志,是物流的效率遠高於阿里曾幾何時,阿里的馬雲在私下曾經表示,京東是一個不科學的存在,並不是在一個商業生態系統里長出來的。

而是通過資本的力量,以整齊劃一的方式製造出來的。也就是說,在我們今天認為阿里帝國模式過於強權的時候,我們卻忘了阿里曾經是一個相對分佈式的地方,在淘寶和天貓上,店家們可以相對自由地進行買賣。

而京東最早起家的時候,幾乎以自己供貨為主。而且在資本力量的推動下,還自己養著物流隊伍,不過到了今天我們會發現,雖然在市值上,京東並不能戰勝阿里,但京東自有其存在的原因。

如果我們分析一下,阿里和京東存在的原因,就會發現,阿里存在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它是做電商裡面最早的一家,而且體積已經相當的大。於是阿里能存在。

京東能夠存在,是因為在很大程度上,京東擁有物流系統。這本來對電商來說,是並不科學的存在。但因為有了物流系統,京東作為後發的電商,至少不需要和阿里去競爭。那些物流供應商。

同時,是京東的意志能夠徹底貫徹到物流環節中,也省去了京東在整合物流方面的努力。反觀阿里和順豐撕逼,我們就可以知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當年不搞物流,阿里的確省下了很多資金和精力,但如今卻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去彌補。

二、京東存在的原因,也是和阿里競爭的劣勢

說了京東這麼多好話,我們現在可以反過來看,京東有沒有可能贏過阿里巴巴,就目前的常規分析來看,可能性渺茫。從用戶層面來說,阿里的貨物比較多樣,但質量卻不一定有保障,而且貴重的東西都不敢買,怕快遞小哥拿了貨跑人,而這方面只有京東物流敢做,為什麼?因為京東自己就有物流控制會更加嚴密。

如果你不信的話,可以問問周圍的80後90後,他們在網上購物的話,但凡電子設備或者相對價格較高較貴重的物品,選京東的可能性遠大於選擇淘寶。

但這樣一來,京東的物品相對來說,即比較貴,不如阿里那樣能薄利多銷。

三、放寬眼界,可以得到不一樣的答案

而且,淘寶由於有先發優勢,平臺較大,網上的東西也較多,所以總體的利潤並不少,以上就是常規分析。

但如果我們用非常規的分析來看,無論是京東還是阿里,都可能面臨一個強勁的對手,那就是拼多多。所以,在未來的格局中,拼多多可能會不斷變大,而阿里和京東會受到一定衝擊,漸漸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至於哪一家能夠最後勝出?還要看誰能夠把握,前方的科技與商業趨勢。


鎂客網


2018 年 6 月 18 日,京東公告顯示:Google 以 5.5 億美元現金入股京東。鑑於 Google 投資了京東,儘管投資金額不多,但看到這個問題,還是非常想回答一下的。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下京東究竟有沒有可能超越阿里巴巴:

1、京東商城 PK 淘寶天貓。京東能發展起來主要就是因為京東商城獨特的自營模式而已,而阿里巴巴電商業務方面的巨無霸產品就是淘寶和天貓了。京東商城和淘寶天貓相比,首先兩者的市場份額上差距懸殊;其次,在兩者的用戶上和流量上,淘寶天貓同樣優勢明顯,當然,在這個問題上,我更願意說是淘寶天貓月活用戶量遠遠大於京東商城,要知道,京東背後可是有騰訊這個大股東的,並且京東商城在擁有鉅額流量的微信和 QQ 上都有入口,只是活躍的用戶量很少而已;最後,就是京東商城和淘寶天貓的假貨問題了,雖然說京東商城同樣存在假貨,但淘寶天貓假貨是最多的。當然,儘管如此,淘寶天貓的打假系統已經非常成熟了,京東商城甚至沒有打假系統,而且,當我們要考慮到中國龐大的農村人口數量和質量這個因素,很明顯淘寶天貓明顯要優勝於京東商城的。

2、京東物流 PK 菜鳥網絡。京東物流最大的特點就是自建倉庫,速度極快,一般 1 天左右基本能到貨;而菜鳥網絡則是物流分發給第三方公司,速度稍慢,通常需要 3-4 天的時間到貨。馬雲曾經當著劉強東的面講過一句話:淘寶的職責是培養更多的京東。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馬雲的眼光更加深遠,阿里巴巴的菜鳥網絡更具備發展潛力,而京東物流因自建各種倉庫,後期的負重必定會非常大的,要知道,京東目前已經超過了 10 萬的員工以及 1200 萬平米的倉庫了。

3、京東金融 PK 螞蟻金服。京東金融 2018 年剛剛分拆成立不久,在螞蟻金服(主要指支付寶)面前,基本無力招架。因此,在互聯網金融這個問題上,毋庸置疑,阿里巴巴秒殺京東。

4、人工智能領域。這是個很大的變量,未來京東有沒有可能超越阿里巴巴,人工智能領域是個很大的衡量標準。要知道,京東的無人車配送在 2018 年 6 月 18 日在北京朝陽正式上線了,當然,這並不能代表什麼,畢竟阿里巴巴的無人超市曾經也是炙手可熱的。而且我們要知道,京東和阿里巴巴的倉庫分揀早就是無人化、自動化操作了。

5、投資的公司和戰略層面。京東唯一比較拿的出手的投資就是入股唯品會了,而阿里巴巴不用多說了,從網約車領域到外賣領域再到如今共享單車領域,投資的基本都是如今非常優秀的互聯網企業,京東基本無力匹敵,戰略層面更加不用說了,看下面這張圖基本明瞭。毫無疑問,無論從投資的公司上還是從戰略層面上,阿里巴巴完虐京東。

6、國際化和其他領域。國際化方面阿里巴巴也可以說是秒殺京東了,也是在 2018 年 6 月 18 日,馬雲與馬來西亞總理會面,阿里的電商正式進入馬來西亞。而且京東的全球化服務前段時間還各種問題,具體可以自行了解下,這裡就不再贅述了。在其他領域,京東基本沒有太大的成就,而阿里巴巴厲害了,從投資的公司到大數據雲計算,京東基本望塵莫及。

綜上所述:京東除了在京東商城和京東物流上面可能有點機會與阿里巴巴的淘寶天貓以及菜鳥網絡 PK 一下之外,其他領域基本都是望塵莫及的,當然,人工智能上可能是個挺大的變量,但以目前的京東和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的投入力度上看,阿里巴巴明顯略稱一籌,要知道,阿里後面可還有個達摩院呢。


stormzhang


京東超越阿里,還要多少年?劉強東跟馬雲的差距有多大?

2011年,馬雲曾要求京東入駐天貓,劉強東沒答應。同一年,劉強東以支付寶費率太高為由,拒絕支持在京東商城使用支付寶付款。在2015年,劉強東更是抱緊了馬化騰的大腿,同騰訊開展名為“京騰計劃”的深入合作,共同對抗馬雲。

每一年,都可以聽到劉強東超越阿里的論調。每一年,馬雲都在笑。然而,七八年過去了,淘寶還是第一,京東還是第二,互聯網電商領域老大和老二的位置一點都沒變。人們不經要問:京東到底能不能超越阿里巴巴。

事實上,就目前雙方的綜合實力而言,京東與阿里的差距還是非常大的。阿里致力於佈局大生態,所涉及的領域包括:金融、文娛、電商、旅遊等,幾乎涵蓋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馬雲正在大力的推進大文娛項目的建設,包括:電影、視短頻、體育、遊戲、文學燈等。預計未來3年內,將陸續投入超過500億元人民幣。

而京東,能跟阿里比上一比的,除了電商領域,也就剩下物流領域了。不得不說,劉強東全力發展自建物流的策略,還是可圈可點的。然而,很多人對此的態度都是相當的矛盾。物流既能成為推動京東快速發展的火車頭,也可能成為壓倒京東的大山。

京東和阿里的掌舵人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思路發展各自發展,並沒有將對方作為首要目標。因此,最樂觀的估計是在未來的10-20年之內,如果京東的自建物流體系建設完善,成為推動京東發展的火車頭,京東可能超過天貓。但要說超越阿里巴巴集團,基本沒有可能。畢竟,現在的阿里市值相當於8個京東。

社會話嘮君


理論上已經沒有這種可能了。

我們先看下京東跟阿里的差距有多大。根據2016年財報,京東2016年全年GMV為6582億人民幣,而阿里2016財年的GMV達到3萬億人民幣,阿里的交易額規模差不多是京東的5倍。如果只看電商的話,這差距已經大到不可想象了。

再來看一下市值,兩家公司都在美股上市,按照24號收盤價計算,京東市值為600億美金,而阿里巴巴的市值超過4500億美金,阿里的市值是京東的7倍多。

京東只有保持比阿里更高的增長速度,才有可能趕上阿里巴巴,但是要命的是,京東的增速比阿里低太多了。

我們不說京東跟阿里的差距了,先來說下京東跟天貓的差距吧。

上圖是京東、天貓的GMV同比增速對比,很清晰的看得出來,京東的同比增速已經被天貓超過了。所以,不要說阿里,京東連超過天貓都很難。

再來看看京東跟阿里營收增速情況。

上圖中,京東的營收同比增速一直在下滑,到2017年Q3,京東的營收同比增速就只有39%。而反觀阿里,2016年以來一直保持50%以上的同比增速,2017年Q3甚至達到了61%。

以上是從數據角度來分析京東與阿里之間的差距,接下來可以從感性判斷來談一談京東跟阿里的差異。

無論京東還是阿里,都在向電商以外的商業領域拓展,但對於兩家公司來說,電商都是核心業務,電商業務增長越快、交易規模越大,由電商業務衍生而來的物流、金融、雲計算等業務也就越能高速成長,這之間存在非常明顯的正相關性。所以,判斷京東跟阿里之間的競爭關係,本質上還是要從電商業務著手。

電商平臺鏈接的是商家和消費者兩端,從商家這一端來看,京東的優勢在家電電器等標準品類,劣勢在於服飾、美妝等非標準品類。但是相比於標準品類,非標準品類的需求更大、毛利率更高,所以京東要想超過阿里,就必須要在非標準品類上有所在為。不過,從目前的趨勢上看,京東在這方面的突圍線路已經被阿里封鎖了。一個商家在天貓做的好好的,不太可能放棄天貓轉向京東,這是京東未來永恆的劣勢。

在消費者層面,線上的用戶紅利已經消失,新增用戶的量太少了,京東為了擴張新用戶,今年跟今日頭條、百度、騰訊都進行了合作,所以能維持一定的增長,但到了明年,京東很難在站外再找到像今日頭條、百度這樣優質的流量來源。如何在增量空間觸及天花板時維持高增長,還是京東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另外,一個很顯性的趨勢是,隨著線上人口紅利的消失,未來的電商將不再是單純的線上平臺,線上線下的聯動會成為新零售標配。這方面,阿里的佈局比京東強太多了,蘇寧、銀泰、大潤發、盒馬生鮮等都是阿里未來零售的護城河,而京東顯然是要弱很多的。

從業務佈局上看,京東除了電商之外有物流和金融業務,這兩個業務雖然能賺錢,但是跟阿里相比,差距還是非常大,而阿里除了電商,還有線下零售、金融、物流、雲計算、社交、內容、地圖導航等等。

如果打個比喻的話,阿里是一個商業帝國,涉及的商業邊界非常廣闊、資源稟賦極強,而京東只是騰訊在電商業務上跟阿里對陣的一個棋子,超過阿里,還是不太現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