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秦始皇陵中有人魚膏做成的長明燈,這裡的人魚膏究竟是什麼?

神奇小Mo


傳說秦始皇陵中有人魚膏做成的長明燈,這裡的人魚膏究竟是什麼?顧名思義,人魚膏是用人魚脂肪製成的膏油、膏液。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秦朝人見過傳說中的美人魚?並且殺掉美人魚製成秦始皇陵中的人魚膏,用來點燃陵中的長明燈呢?

還是從頭說起吧。

1、《山海經》記載人魚曾十分常見

在《山海經》的《西山經》、《北山經》、《中山經》裡均有“多人魚”的記載,明確描述,人魚長四條腿,聲如嬰兒啼哭,吃其肉可治癒瘋癲病……關於人魚的故事,今人多熟知安徒生的作品《美人魚的故事》,人魚公主和王子的悽美愛情讓人潸然淚下。

中國作家也寫過美人魚的故事,較出名的當屬《鏡花緣》:忽聽許多嬰兒啼哭。順聲望去,有個漁人網起許多怪魚……那魚鳴如兒啼,腹下四隻長足,上身宛似婦人,下身仍是魚形……

她們最終被主人公放生,“這些人魚攛在水中,登時又都浮起,朝著岸上,將頭點了幾點,倒象叩謝一般,於是攸然而逝。”《鏡花緣》作為一部“雜家小說”,所述內容通常被認為子虛烏有,但其中究竟蘊含了多少歷史的真實?想必誰也說不清楚。

2、人魚到底是什麼?

與神秘美人魚傳說相對應的是,古人曾試圖一次次探討美人魚的真相。在《搜神記》、《太平御覽》等書中,美人魚的形象大體如下:人身魚尾的她們被稱為“鮫人”,善紡織,能制入水不溼的龍綃,她們滴淚成珠。秦始皇陵中用人魚膏的原因,是人魚之油點燃後可“萬年不滅”。

而《洽聞記》對美人魚的描述與西方傳說極其相似:海人魚,東海有之,大者長五六尺,狀如人,眉目、口鼻、手爪、頭皆為美麗女子,無不具足。皮肉白如玉,無鱗,有細毛,五色輕軟,長一二寸。發如馬尾,長五六尺。陰形與丈夫女子無異,臨海鰥寡多取得,養之於池沼。交合之際,與人無異,亦不傷人。

《洽聞記》的描述基本符合民間傳說,但並非共識。《廣志》一書是這樣記述的:“鯢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鯪鱧,可以治牛,出伊水也。司馬遷謂之人魚,故其著《史記》曰:始皇帝之葬也,以人魚膏為燭。廣曰:人魚似鯰而四足,即鯢魚也。”

《廣志》作為古代優秀的博物志書,內容涉及物產、動物、藥材、寶玉、地理、氣候和異族異俗等,後人評價其“文字平實可靠,全無怪誕虛妄之筆”,也就是說《廣志》認為美人魚是鯢魚的說法或許更接近事實,沒有誇大,也不是道聽途說。

3、鯢魚到底是什麼?

《廣志》所說的鯢魚聲音如嬰兒啼哭,長有四條腿,形如“鯪鱧”。這裡的“鯪鱧”是啥?《本草綱目》記載:“其形肖鱧,穴陵而居,故曰鯪鱧,而俗稱為穿山甲”。

這樣的描述,是不是讓你對這種長有四條腿的人魚有了大體認識。再來看《太平環宇記》的記載:“義嶺之西南,有盤龍山,山有乳洞,斜貫一溪,號為靈水溪。溪內有魚,皆修尾四足,丹其腹,游泳自若,漁人不敢捕之。人稱之為鯢。”

尾巴修長,長有四足,腹部紅色,漁民不敢捕撈,人稱“鯢”。《爾雅》則記載:“鯢似鯰,四足,聲如小兒。”《爾雅》同時記載,“鯢似鯰,四腳,前似彌猴後似狗。聲如小兒啼。”

好了!鯢魚到底是什麼可以揭曉了——鯢為兩棲動物,體長而扁,生於山溪中。肉鮮美可食用,叫聲如同嬰兒,俗稱“娃娃魚”。原來竟然是娃娃魚!?是不是感覺被傳說中的美人魚欺騙了?不過,未必如你所想。

史書同時記載,“大者長七八尺。鯢大者謂之鰕。”鯢長大了叫“鰕”(xiā),其“出海中,長二三丈,須長數尺。”看到這裡你想到了什麼——四足,腹紅,聲如小兒的鯢長到二三丈後,須可長達數尺(這裡的“須”可以理解為“長髮”),原本山溪裡生活的“她們”,遊向了大海。

在大海中生活的“她們”又會發生什麼樣的身體變化?上古時期的“她們”是不是和今天我們看到的娃娃魚完全不同?東西方几乎不約不同的出現了美人魚的故事難道僅僅是巧合?有學者論證人類並非源自陸地而是來自深海只是假設?

這些問題可以沒有答案,但是美人魚的故事就這樣誕生了……


指動濟南


“人魚膏”顧名思義就是以“人魚”熬製而成的膏油,放在始皇的地宮中做長明燈用途。但究竟有沒有人魚?人魚膏又究竟為何物呢?下面我來分析一下。



在我國一些古籍中有許多關於對“人魚”的記載,比如《山海經·海內南經》提到一個“氐人國”,曰:“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搜神記》則記有鮫人:“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這一形象描述的彷彿是英雄聯盟裡的娜美一般,讓人津津樂道。詩人李商隱也曾引用鮫人淚可成珠的典故創作出“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的名句。雖然古人對其有所記載,但是鮫人(人魚)是否存在本身就是一個謎,因為現代人並沒有發現過人魚的存在。當然也不排除兩千多年前真的有過類似人魚的海洋生物,或許隨著千年時光的進化,它已經蛻變了形象。就像鯨魚,從生化遺傳學的角度來看,它原本屬於陸地動物,由於長期在海邊活動,漸漸四肢退化,而變成了海洋生物。



而在《史記集解》中有一句話:“人魚似鯰,四腳”,這句話很有指向性,有四隻腳的魚,無非就是“娃娃魚”,這個觀點更是在《史記正義》中得到了肯定:“鯢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鱧。”娃娃魚(即中國大鯢)正是因為叫聲像小孩兒哭聲,所以才有“娃娃魚“的暱稱。但是在《異物志》中又有這樣一句話:“人魚似人形,長尺餘,不堪食,皮利於鮫魚鋸材木人,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始皇冢只以人魚為燭,即此魚也。出東海中,今台州有之。”這句話前面說是“娃娃魚”還能理解,但是“皮利於鮫魚”這個就有問題了,鮫魚指鯊魚,和娃娃魚比起來,明顯鯊魚的皮更“利”。另一方面,鯊魚屬於魚類,用鰓呼吸;而娃娃魚是兩棲動物,在成年後用皮膚和肺呼吸,脖頸處也沒有穿小孔,更不可能生活在東海,因為娃娃魚只生活在淡水裡,所以,符合這種特徵的應該只有鯨魚了。

文獻《太平御覽》記載:“始皇冢……燃鯨魚膏為燈。”據此,有人又推測“人魚膏”就是鯨魚的腦油做成的膏油,這比娃娃魚膏油更具有科學性。也有科學證實用鯨魚腦油製作而成的蠟燭,每小時可然7.78克,而每立方米的鯨魚腦油可以燃長達幾年。按照這種記載來推斷,人魚膏似乎就是鯨魚油膏。可還有人認為,真正的“人魚膏燈”並不是只採取一種魚油,而是由多種魚油混合而成,主要包括鯨魚和鯊魚。然而無論什麼魚提煉而成的膏油,在墓室裡點燃,當氧氣漸漸耗盡,都不能做到長久不滅。


古道犀風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地宮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以人魚膏燈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人魚膏指的是用人魚熬製的膏油,放在地宮中供應照明,但人魚膏到底是用什麼魚熬的,至今沒有定論。

中國古代最神秘最有名的長明燈,莫過於秦始皇陵中的“人魚膏燈”。傳說這盞古燈千年不滅,且在很多古書中都有關於這盞長明燈的記載,但是由於秦始皇地宮沒有被挖掘,所以我們對這盞長明燈是否像傳說中那樣千年不滅就不得而知了。



據《異物志》記載:“人魚似人行,長尺餘,不堪食。皮利於鮫魚,鋸材木人。頂上有小孔,氣從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魚膏為燭,即此魚也。出東海中,今台州有之。”所謂的人魚膏,就是鯨魚油。據專家研究發現,陵墓裡的人魚膏很可能是鯨魚油,因為鯨魚油熬製成了蠟燭特別耐燒,每立方米鯨魚的腦油可以持續燃燒十幾年。


據網上資料顯示,有不少網友認為,長明燈的油膏並非一種魚製成的,而是多種魚油混合而成,鯨魚跟鯊魚只是其中之一。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人魚膏燈”的油來自“鮫人”,也就是傳說中的“美人魚”,“鮫人”上半身為人形,下半身是魚的身體,對於這種說法我覺得不靠譜,不要說燈油是人魚熬製的,連人魚是否存在都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中國人有視死如生的傳統,人死後的陵墓也被稱作陰宅,帝王對自己的陵墓尤其重視。所以還有另外一種說法:秦始皇陵墓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機關,長明燈並不是像傳說中的那樣千年不滅,是由人進入陵墓後觸發機關後點燃的,當盜墓者進入墓室,帶來了空氣,長明燈有了空氣且機關被人無意觸發,故而被點燃。在剛剛進入墓室的人看來,燈就像亮了千年。



本人非專業,有錯誤歡迎大家指正批評,大家有更好的關於“人魚膏燈”的解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圖片來自網絡,存在版權問題可聯繫作者刪除。


墨采薇



人魚膏,即鮫人魚膏,顧名思義,用鮫人的屍體製作而成。其油脂的燃點極低,一滴燃燒數日不滅,若有數具鮫人的屍體,可成兩千年不熄的長明燈。製作人魚膏的過程,據說相當血腥殘忍,而且是一項古老的技術活。



鮫人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書籍中多有提及,比如干寶《搜神記》有載: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說的是鮫人善於紡織,織物叫做“龍綃”,不曉得什麼原材料,肯定不是春蠶吐絲。

還有《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另外,《太平廣記》說鮫人大者長五六尺,狀如人,眉目、口鼻、手爪、頭皆為美麗女子,無不具足。皮肉白如玉,無鱗,有細毛,五色輕軟,長一二寸。發如馬尾,長五六尺。陰形與丈夫女子無異,臨海鰥寡多取得,養之於池沼。交合之際,與人無異,亦不傷人。簡而言之,鮫人人面人身魚尾,而且還能夠和人類發生性關係,對人體和自身毫無傷害。



傳說女鮫人最愛誘惑年輕的男子,一旦對她生出念想,就會著了道兒,被她拖入海中溺死,成為鮫人獻給海神的祭品。但從文獻記載來說,她們卻成了人類的發洩慾望的“性奴”,被圈養於院落中的池沼,不得不同情。

鮫人全身上下都是寶物,最值錢的,就是她的眼淚,這便是所謂“鮫珠”,價值勝過任何一種天然珍珠。而鮫人所織的鮫綃,也是稀世珍寶,具有入水不溼的神奇功能。用力撕扯,完好無損,表面玻璃般光滑,在海底也可反光。其柔韌度超出任何一種絲織品,甚至強於二十世紀的化纖材料。

鮫人和魚兒一樣,能用肺呼吸,但離開水,頂多只能堅持一天,就會渾身腐爛脫皮流膿而亡,非但無法熬製成人魚膏,反而還有劇毒。

在我的最新小說《鎮墓獸》中,也用了不少筆墨篇幅來寫人魚膏與鮫人,男主秦北洋南下南海,找尋鮫人,獲取人魚膏,以解長白山之圍。我心中的鮫人,是這樣的:

“南海鮫人,赤裸的美人,一頭波浪卷的長髮,就像烏黑的海藻,披散在她皎潔光滑的後背上。但她長的不是人類的歌謠,而像海豚發出的叫聲。”

“南海姑娘繼續沉吟著海豚的歌聲,而她全身的鱗片漸漸發亮,就連一對雙乳也鋪著細密的魚鱗,發出白銀色的反光。她的雙臂腋下有蝙蝠般的翼膜,背後脊椎骨節上生著鋒利的鰭刺。只有柔軟的小腹部沒有魚鱗,更像海豚皮膚般的光滑……她沒有雙腿,只有一條細長的魚尾。”


蔡駿


秦始皇陵中的人魚膏,學術界尚未蓋棺定論,到底是什麼東西只有等打開秦始皇陵我們才能知曉。然而根據相關規定,近期發掘秦始皇陵肯定不太現實,我們只能根據古籍做出一些猜測。

司馬遷在《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始皇初即位, 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 機相灌輸, 上具天文, 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有一種說法認為人魚膏即是人膏,如《漢書》卷三六《劉向傳》記載了劉向對秦始皇厚葬的觀點:“秦始皇帝葬於驪山之阿……石槨為遊館,人膏為燈燭, 水銀為江海, 黃金為鳧雁……”

人膏即是把人的脂肪作為燈油,聽起來很恐怖,但歷史上真實存在,如《後漢書》卷七二《董卓傳》記載:“ 乃屍卓於市。天時始熱, 卓素充肥, 脂流於地。守屍吏然火置卓臍中, 光明達曙, 如是積日。”



但是很多學者不認為人魚膏就是人膏,“人膏以為燈燭”,少了一個“魚”字,至於為啥少了魚字不得而知;亦有學者認為秦雖然殘暴,但還不至於用人膏點燈的程度,太史公司馬遷的版本更可靠,如沈家本《諸史瑣言》記載:“《史記》作‘人魚膏’, 按此當從《史記》, 秦雖虐, 未必用人膏。”



於是有人認為人魚膏就是魚膏。一說為鯨魚膏,記載有很多,比如清董祐誠《與方彥書》寫道: “ 而玉盌夜閉, 幽燐星飛, 銅仙秋寒, 鉛淚露咽, 鯨膏未燼而劫灰已平矣。”又比如《太平御覽》記載:“秦始皇冢……燃鯨魚膏為燈。”



一說為鯢魚,就是我們常說的娃娃魚,學名大鯢,大概是因為叫聲如兒啼,還長了四條腿。清方旭《蟲薈》卷四《鱗蟲》記載:“ 鯢魚膏燃之不滅, 秦始皇驪山塚中所用‘人膏’即此。或曰即鯨之雌者, 誤。”



秦始皇陵還沒打開,誰也不知道人魚膏到底是什麼鬼,方旭沒有有力的證據就說人家鯨魚的說法是錯的,古人的記載也未必可信,本文也只是粗略回答,並不全面。


考古班二愣子


在很多的影視劇和小說中尤其是盜墓題材的小說,經常會提到在密室中會有一種長明燈,據說這種長明燈又被稱作“人魚燈”,傳說是用人魚的油脂煉製而成的,永生永世不會熄滅,這是文學作品中提到的描述,那麼歷史上是不是真的有這樣的東西嗎?根據《異物志》中的人魚記載“似人形,長數尺,不能食,項有孔,氣從中出”,據說在秦皇陵中就有這樣的“人魚燈”。

史書《三秦記》中曾經記載“始皇帝......燃魚脂作燈”。

此時記載的魚脂,其實應該是用鯨魚的油脂熬製而成的,煉製出的油脂同樣能夠起到照明的作用,並且,這種魚脂具有很龐大的能量,一平方的油脂就能提供大約五千多天的照明需求,從而能夠實現長明的目的。

史記中提到過“始皇即位,並天下,天下送詣十餘萬,下銅棺,使匠制弓弩,近者射之,以水銀作河,上達天文,下至地理,以魚膏燃著,久不滅。”這就是曾經對於秦皇地宮真實的描述,可以看出在洞中,使用了大量的汞用來做江海,用人魚燈最為長明燈。

古人與我們一樣,對於魚人的真實面貌有著非常大的期待,也曾多次企圖探索魚人的真實面貌,在很多的志怪小說中都曾有對於“魚人”的描述,大致是一種人身魚尾的形象,非常美麗,身體可以煉化成為燃油,並且具有永世不滅的奇效,“魚人”又被稱作“鮫人”

傳說中“鮫人”會在海面上引誘年輕力壯的男子,一旦有人落入了陷阱,就會被拖進大海中淹死,“鮫人”把人的靈魂做為貢品奉獻給“海神”,但是還有另一種說法,是人們會把“鮫人”當做奴隸捉來圈養。

“人魚”的渾身上下都是寶貝,最值錢的就是“美人魚之淚”了,價值連城,堪比最昂貴的珍珠,“人魚”能夠使用肺部進行呼吸,但是還是不能離開水面,脫水之後會全身發臭並且有劇毒。

當然還有的資料顯示“人魚燈”是有許許多多的魚類混合煉製而成的,包括鯨魚這種大型動物,但是也有的說在古時候真實存在的一種魚類,現在已經滅絕不見了,這種魚的油脂煉製成的燈油能夠真正的實現長明的效果。

但是在西方的神話中也有著關於“人魚”的記載,不過與我們的神話相比,西方的人魚大多都是美麗的女性化身而成的,非常的美麗動人,心地善良,經常幫助受苦受難的人們,是非常和善與優雅的生物。

如今,科學界並沒有發現“人魚”或者類似“人魚”的生物,也許會在不久得將來有所發現,古時候的“人魚”能夠煉製成油脂的說法也沒有什麼現實依據,油脂能一直燃燒也無從考證。


靜說歷史



關於秦始皇陵人魚膏,可先來看看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的描述:“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司奇器珍怪徒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最後一句便是人魚膏出處,從字面理解自然是“用人魚油脂為蠟燭而經久不滅”,那人魚為何物,古籍中常有將“娃娃魚”(大鯢)記為“人魚,孩兒魚,腳魚,啼魚,臘狗”等等名稱,其中如南朝劉宋裴駰《史記解集》:“人魚似站,四腳。”《史記正義》又引《廣志》雲:“鯢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鱧。”大鯢這種動物目前在中國的分佈大概是長江、黃河、珠江中上游支流山澗溪流(屬亞熱帶氣候),但根據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秦漢時期處於第二個溫暖期,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提到漢武帝劉徹在位時,柑桔在長江中游地區廣泛種植,桑樹遍佈魯國;竹、梅等亞熱帶植物在渭水流域也很茂盛。秦朝和西漢氣候繼續溫暖,物候生長髮育要比清初早3個星期,說明這一時期,整個亞熱帶北界比現在更偏北。



那麼在古代關隴和巴蜀的山溪中很有可能存在數量巨大的大鯢,當然如果大鯢油脂可以做蠟,其完全可供應秦始皇陵墓中照明一陣子。

另外一種“美人魚”就是學名為“儒艮”的水棲哺乳綱動物,成年體在2.5米左右,因為雌性儒艮會懷抱幼體浮出海面哺乳習慣似人之態,故稱美人魚。

自四千年前起,人類便開始對儒艮的捕殺,食肉榨油,骨可雕物,皮可製革。這傢伙簡直全身是寶,但我們得看看儒艮的分佈地點:

可以看到其間斷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及亞熱帶沿岸和島嶼水域,以及海灣和海峽內的水域,北至紅海海域,南至澳大利亞中部沿岸,西至非洲東部。這樣說來,要從熱帶海灣提取大量美人魚脂膏,經過長途運輸的可能性只能說是“有”,但結合當時的船舶製造水平及航海經驗來說這樣遠洋捕撈一種並不多見且並無特殊用途的動物可能性……確實不大。

還有一種觀點人魚就是鯨魚,據《辭海》的解釋,鯢有二種:一種是兩棲類動物,四足、長尾,能上樹,亦稱娃娃魚;另一種即雌性的鯨。廟庾《哀江南賦》雲:“大則為鯨為鯢。”《廣州記》載:“鯨鯢長百尺,雄曰鯨,雌曰鯢”。由於鯨魚屬於大型水棲類哺乳動物,體長,肉美,脂肪多。用其脂膏點燈確實也具有經濟意義。秦始皇曾令人以連弩在海上射殺過的大魚,有可能就是鯨。而且據國外科學家做的推算:用鯨腦油製成的蠟燭,一支的燃燒值是8克/時,則一立方米的鯨油可以燃燒五千天。

再根據漢唐時期流傳甚廣的《異物志》載:“人魚似人形,長尺餘。不堪食。皮利於鮫魚(即鯊魚),鋸材木人。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魚膏為燭,即此魚也。出東海中,今台州有之。”這些特徵不就在說鯨魚嗎?

從結果來看,鯨魚腦油做的蠟燭相比可以滿足長時間燃燒,那麼會不會是古人在傳抄記錄時發生有趣的失誤:一手資料本想表達的是鯢(雌性的鯨魚)膏為燭,不想在傳播過程中,多數人以為是大鯢(畢竟那個年代,與尋常百姓來說鯨還是很神秘的存在),故記為“人魚”,後來流傳民間,加之又與頗具神秘色彩的秦始皇陵有關,就越來越神乎其神,到太史公執筆史記時,用了“度不滅者久之”,其中“度”便為猜不準、猜度之意。

事情過了這麼久,可信記錄少之又少,後人只能在前人留下的隻言片語中尋找答案實非易事,所以我也只能學太史公:這人魚膏是鯨魚腦油了,要想確定真相,怕只有到發掘秦始皇陵那天,話說一提發掘又想起張文藻墓中那對曠世絕句:

‘墓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那個十三歲就登上王位的少年,怕是自己也沒有想到會給後人留下這麼多千古之謎

......


西安動嵐健身


“人魚膏”究竟是什麼?王子今先生《秦漢名物叢考》裡有一節專門講了這個問題,這裡大概介紹下王先生的觀點。

第一,人魚膏就是人膏,也就是人的脂肪。“人魚膏”是《秦始皇本紀》的說法,說秦始皇陵用人魚膏做成長明燈。但是在《漢書·劉向傳》中卻說“人膏為燈燭”。不過把人說成人魚,多少有點不明所以。讓人的脂肪作為燃料,更加讓人匪夷所思。所以後人一般認為此處有訛誤,原文應該就是“人魚膏為燈燭”,那麼這種說法就是錯誤的。

第二,人魚膏就是娃娃魚的脂肪。裴駰《集解》對《秦始皇本紀》這裡有解釋:“人魚似鯰,四腳”。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也提到:“人魚,荊州臨沮青溪多有之……其膏燃之不消耗,秦始皇驪山冢中所用人膏是也”。看來,他們認為的人魚大概就是大鯢,今天通俗也稱作娃娃魚。這種解釋沒有多少確鑿證據,偏於想象。

第三,人魚膏就是鯨魚的脂肪。《太平御覽》引《三秦記》說“始皇墓中,燃鯨魚膏為燈”,對此進行了解釋。同時秦始皇在咸陽蘭池宮有湖泊模仿海洋,其中就有鯨魚的模型,說明當時鯨魚確實被秦人接觸。秦代也有“鯨燈”,外形應該也是模仿鯨魚。魏殷臣《鯨魚燈賦》:“橫海之魚,厥號惟鯨……寫載其形,託於金燈”而且,在歷史上確實有鯨魚膏作為燃燈油的記錄。如明代曾將雷州鯨脂列為貢品,甚至歐洲也用其作為燈油。

可見,王先生雖然沒有斷定人魚膏到底是什麼,但從文章中能體會其是偏向第三種觀點。


林屋公子


草茫茫,土蒼蒼。蒼蒼茫茫在何處,驪山腳下秦皇墓。墓中下涸二重泉,當時自以為深固。下流水銀象江海,上綴珠光作烏兔。別為天地於其間,擬將富貴隨身去。一朝盜掘墳陵破,龍槨神堂三月火。可憐寶玉歸人間,暫借泉中買身禍。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憑君回首向南望,漢文葬在霸陵原。



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諷諭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草茫茫-懲厚葬也》,由此詩文,可以一窺秦始皇陵的秘密。我們知道,秦始皇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一統六國,為我國的大一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基本奠定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格局,被當之無愧的樹為“千古一帝”。秦朝至今也已經有2000餘年了,據史料記載,秦始皇繼位當年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園,至死用了37年的時間。

秦王朝採取王權集中的體制,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精華。相對於中國古代其他皇陵來說,秦始皇陵可以說是耗資巨大的一個工程。虎視何雄哉的秦始皇集全國財富帶入地下,其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築的核心部分。由於位於封土堆之下的地宮至今都沒有考古開挖,因此許多地宮的謎團沒有打開。秦始皇墓中的數目龐大的陪葬品,一直都為歷史學家和考古工作人員夢寐以求的科目,為此許多學者試圖在文史中找到答案。

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這裡我們發現一個問題:史書描繪中那個使用人魚膏的長明燈究竟是何方神器?人魚膏採用的是什麼材料?學者們都有著各種各樣的猜測,有的認為這個人魚就是大鯢或者是江豚,但還有的研究認為是海豚或者鯨魚,因為海豚和鯨魚製成的蠟燭具有極高的燃燒值,條件允許的話可以燃燒許久。甚至有學者大膽的懷疑所謂人魚,即古代神話故事中所說的鮫人,中外歷史上關於人魚的傳說從來就沒斷過,中國古代有鮫人的傳說,“南海水有鮫人”,相傳在古代人們稱鮫人為活動在深海里的一種生物。就是在深海中死去的人變化的,新月的時候鮫人就會從深海里浮出隱藏在霧裡,誘惑路過的船隻和水手好予以加害。但是它們是否真實存在還無法確定,為此這個人魚油就是鮫人所煉的說法就很難讓人相信。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在地宮中注入的大量水銀是一個導電體,利用電能水銀原理造成的長明燈。但這幾乎就是個荒謬的穿越大劇,科學常理上根本就站不住腳。秦始皇陵地宮中的長明燈究竟什麼模樣。人魚膏的材料究竟是什麼製成?好奇的讀者只有等到有朝一日秦始皇陵地宮被打開之日,才會一睹其神秘風采。


清瘦客


秦始皇陵墓裡面的很多東西都讓人很好奇,比如地宮結構、屍體有沒有腐爛、殉葬品、水銀之謎、還有兵馬俑之類的,當然也少不了這個傳說中的人魚膏,那麼秦始皇墓中到底有沒有長明燈,這也同樣是人們關注的問題,那麼作為長明燈原料的人魚膏究竟是什麼?



根據司馬遷對秦始皇陵墓的記載,裡面不但有水銀,還有長明燈,可能秦始皇天不怕地不怕就是怕黑,所以點了長明燈,而長明燈裡面的油就是我們所說的人魚膏。而這個人魚膏則是人魚身上的油,但是是什麼魚?娃娃魚?美人魚?至今也無法定論。


我們先來看看後人的一些推測,他們認為人魚膏是什麼?

其一:鯨魚油,因為用鯨魚油製成的蠟燭特別耐燒,據說每立方米鯨魚的腦油可以持續燒十幾年,所以說長明燈裡的燈油很有可能是鯨魚油!

其二:有關學家不認同司馬遷的說法,他們認為這個人魚其實是鮫人。這種魚長人形,生活在海里,現在肯定是找不到這所謂的鮫人了,根據我國古代相關文獻記錄,

這種魚又稱為海人魚,有手有腳、五官跟人很類似、中等個,而且身上長著毛,沒有魚鱗

其實這個人魚膏到底是什麼已經無法考證,只能等到打開了秦始皇陵墓才能知道了。不過1956年考古學家展開了對定陵的發掘,他們在定陵裡發現了青花龍缸,缸裡有根燈芯,缸內還有燈油,專家們就採取樣品進行檢測,結果發現缸中的燈油是蜂蠟,可是蜂蠟一般狀態下是固體,而長明燈裡的油卻是液體的,這也就解釋不了了,還有個常識,就是長明燈要長明肯定是需要氧氣的,有的人認為燈芯上有類似磷一樣的物質,遇到氧氣就會自燃,沒有氧氣了就自動熄滅,等再次有氧氣了就自動點亮,但這些都是猜測。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評論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