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身利益为重:秉持双重标准的“西方新闻自由”

以自身利益为重:秉持双重标准的“西方新闻自由”

(斯诺登揭发“棱镜”事件后,美国首都华盛顿,一块反监控的大型标语牌竖立在国会大厦前,以抗议美国政府的监控行为。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些人总是推崇西方媒体所宣扬的新闻自由观,认为西方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要“更公正,更客观,事实更准确”。事实上,尽管西方媒体长期以来都在鼓吹“新闻自由”,但在具体报道中却常常无视职业规范,摒弃社会责任,滥用“新闻自由”,损害广大受众权益。

西方的“新闻自由”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它们表面强调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但实际上它们却常常有意抛开客观报道原则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倾向,尤其是对中国的报道,它们向来戴着“有色眼镜”。比如,2008年4月,奥运圣火在巴黎传递时由于受到“藏独”分子的干扰而改变传递方式,部分西方传媒却强行加入自身的政治倾向对中国进行报道,如法国媒体报道说“圣火被迫熄灭”。2017年,荷兰新鹿特丹商报驻华记者盖诚澈(Oscar Garschagen)的中方助理张超群曾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题为“我炒了写假新闻的外媒记者”的文章,揭发其老板长期新闻造假,详细罗列其有违新闻职业操守的事实。再如,同是面对恐袭,西方媒体对巴黎事件表现出无比的人道主义关怀,齐声强烈谴责ISIS的反人道行径;而同样性质的事情发生在中国昆明时,部分西方媒体报道时的声调就显得有些异样——CNN将“恐怖分子”一词加上了引号,体现了其典型的政治诱导做派。

西方媒体始终服从国家利益。一些西方国家“倡导”新闻自由,但在涉及国家利益时又常常对新闻报道实施管制。如,“9·11”事件后,美国媒体几乎是清一色、“一面倒”的“反恐”报道,“美国之音”仅仅因播出了4分钟采访拉登和阿富汗塔利班领导人的节目,台长便被免职,政府还削减了其几百万美元的经费,以示惩罚。再如,在持续发酵的斯诺登事件中,因为美国官方定调斯诺登的“泄密”行为损害了“国家安全”,所以美国媒体的报道都显得很克制,使人们对西方新闻自由观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据美联社早前报道,美国政府在“反恐”“国家利益”“军事机密”的名目下,曾大肆采取秘密行动直接监控媒体和记者,几乎将干预压迫新闻自由的行径公开化、合法化。在欧洲也是如此。2008年,一位华人女记者因发表所谓“亲华言论”而被“德国之声”电台停职。

此外,西方新闻媒体被资本裹挟,滥用“新闻自由”的事件也屡屡发生。如,2011年7月4日,英国《卫报》头条报道,2002年3月一位名叫米莉·道勒的13岁女孩被绑架,《世界新闻报》曾雇佣私人侦探姆凯尔,在案发后入侵道勒的手机语音信箱,窃听留言,还在信箱已满的情况下删除了部分留言。这一做法让警方和家属以为女孩还活着,但道勒实际上已遭撕票,耽误了警方的搜救活动。《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暴露了西方国家一些新闻媒体已经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附庸,而不是西方所自我标榜的公众利益代言人,以牺牲他人自由为代价来体现自己所谓的“新闻自由”。

总之,西方国家在宣扬它们的新闻自由观时,极力采取“对内一套,对外一套”的两面做法。在向外输送新闻自由价值时强调绝对性,不容外国政府对新闻自由有些许控制;但对内管理时则寻求国家安全借口下的“相对合理主义”,大肆公然侵犯和践踏自己所标榜的新闻自由。因此,对于西方所标榜的“新闻自由”,我们在内心中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参见:《西方“新闻自由”:谁的自由?——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新闻造假的驻华外媒休想甩锅》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