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醫先學易,中醫和易經爲何分不開?

官風


自古醫易一理,它們源於中國古代樸素的哲學思想陰陽和五行,好象一個代數式,把複雜的易理和醫理,代入陰陽五行的公式裡邊進行推導,舉個例子,比如說中醫的脈診,為什麼規定左心小腸肝膽腎,右肺大腸脾胃命?因為手少陰君火對的是命門相火,由相火生脾胃土,由脾胃土生肺大腸金,由肺大腸金生腎膀恍水,由腎膀胱水生肝膽木,由肝膽木生心小腸火。相生而來。假如診斷肝陽亢盛,那必定要去尅脾土,為什麼要肝陽亢盛,容易發怒生氣,壓不住心中的火呢?那必定是因為腎水不足,中醫把這種現象叫做水不涵木。如果因為生了氣,氣的吃不下飯,沒有食慾,中醫把它叫做肝木尅土。易經的算命裡邊要從你生辰八字裡邊找用神,取什麼為用神呢?就是你八字中那個關健的點,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點。易経用十天干,十二地支。中醫也用十天干,十二地支。比如甲肝乙膽丙小腸,丁心戊胃已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藏。中醫治法有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治法,見肝之病,當先實脾。好比你沒錢花了,我就給你媽點錢,你媽有錢你肯定容易花上。又假如你很有錢,實則瀉其子,我就問你兒子要。你有銭你兒子肯定能花上。中醫用這樣的辦法來調理五臟,達到陰陽平衡,祛病延年的目的,易經也是同理假如你命局,,大運,流年,岀現了不平衡,那就找出那個起關健作用的點,算命先生稱作用神,然後再進行調理。醫和易都是使用的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來推理,所以人們說醫易一理。這就是老子說的道非道,非常道,道不是走的那個道路,而是一個道理。道理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它又確實存在在我們的生活中。


壺天散墨310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好就好在把中醫的靈魂說出來了,而且直戳現代中醫教育的弊端。中醫的初端與終結:一是人的生命最貴,珍惜生命是人類最高目標和價值,中醫的宗旨意在如何使人在天地間不生病或少生病;二是人與天地共參,處於一種動態的再平衡狀態,生命的源態的同一性,自身的行為決定了生命的終始。生命是一種狀態,過程,是時刻在變化的。中醫的過程,本質就是對變化著的生命的判斷和把握,進而遵循一定的原則進行修正,恢復到生命最佳狀態。奇怪的是現在以功利主義思維來看待中醫,把“治病”放在了第一位,而忽視了救人,說到底是重“術”,而背離了“道”。易是什麼?說到底就是宇宙本源的學問,是大道,是道賦予萬物的法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抱陽負陰,衝氣以和”,這就是“易”的最基本範疇,這句話就是我們的文化之根,本源哲學。中醫的生命對待就是這一學說的枝脈,並且發展了易說。中醫的思維體系也源於這一原理,“變”是生命的存在的形式,“平衡”是生命存在的狀態,“終始”是生命過程的標誌符號。陽升陰降,出入沉降,一氣周流是生命的現象,五氣流行是生命節律的不同階段等等,若果關於生命的基本原理搞不清的話,那麼在實際中只會照葫蘆畫瓢,人云亦云,或者頭疼醫頭,不求於本,或者不能提出“未病”的解決方案,或者為治病而治病的思維行為,而所有這一切都是我們目前投入很多財力物力人力,反而病人越來越多,慢病、難、怪病越來越多,因病而夭亡的越來越多,醫院越來越多,人們怨聲載道的本質原因。這個怪圈的形成就是違背了“易”道的結果。今天的中醫不忌諱的講,兩個問題必須要轉變,第一,以醫而醫轉變到以醫而“人”,第二以醫而教轉變到生命價值的迴歸。不要把癌症治好醫生,叫專家,而把教會人不得癌症的專家,叫醫生。我們之所以學醫先學易目的就是天下無病,而不是我們能治好多少癌症。天人合一,醫易同源,是生命的正道,違背了這一宗旨人類就會遭受病痛,就會付出生命的代價。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不就是最好的問題的回答嗎?學醫必須從學易開始!


溧潗


我來說兩句。醫學裡的很多理論是從易學中汲取的。如陰陽五行學說,整體觀,治療法則。易醫集合,更能提高中醫的悟性,提高診治水平。更有一些病,靠醫學診治不了,易經能夠診治。易經智慧無窮,仰觀天文,俯測地理,中測人事。我是醫易同時學的。當然,並不是非強調學易不可。不過醫易都學者,在診治方面,思路是非常廣泛靈活的,不是死板教條地服從書中的條框。易者,簡易,變易,不易。


朝陽135938015


中醫講究“氣”,調理的也是陰陽平衡。有句話說“氣不通則痛,血不通則腫”。而易經本來就是講陰陽之道的經典。選用某味中藥的理由也就是要它的陰陽之性,使體內之氣或上吐或下瀉、或發散或內斂或和解...


杞人77133396


中醫是雙刃劍。掌握在醫手中是治病救人,掌握在有些人手中則是賺錢作惡的幫兇。

之所以先易後醫,是因為你通了易以後才會做個明白人,明白人掌握醫術才不會害人害己。

醫學不易,易學更為不易。真正的技術只會在合適的人手中,這些人少之又少。並不是學中醫技術一定要先學易經。而是醫德是從易學而來。


易眼看世


理論是陽陰五行?生死相剋的辯證?故中醫者會相面算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