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溼和痰溼有什麼區別?

127409825


脾溼和痰溼,都是中醫上較常使用的一個說法,很多人可能都聽過,但是對於這兩種說法的具體情況,大家所具有的瞭解往往還是比較少的。實際上,這二者所具有的區別還是比較大的。


中醫認為,脾溼是由於機體脾失健運而導致飲食不化。在生活中,脾溼還可分為寒溼和溼熱,其在臨床上的主要症狀是患者的飲食減少,大便溏薄,一旦食油膩就容易出現有腹瀉的情況,常會由於其飲食不當而誘發哮證。一般情況下,當人體存在有神倦乏力、氣短懶言、痰多質稠和苔薄膩或白膩等症狀時,此時往往就是由於脾溼的存在而引起的。


相比較之下,痰溼則僅僅是一種病症名,其指的是人體體質的一種症狀,痰溼的出現,大多是由於患者進行的飲食不當或疾病困擾,最終導致的。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痰並非只指一般概念中的痰,而是指人體津液的異常積留,其是屬於一種病理性的產物。


此時所指的溼分為內溼和外溼,外溼指的是空氣潮溼和環境潮溼。而內溼則是指消化系統運作失宜,水在體內的流動失控以致津液停聚,這一情況的發生,可由於飲食水分過多而使體內津液聚停而形成內溼。一般來講,此種體質者,大多會伴有脾胃功能失調和內分泌失調等情況。


擅長:在腫瘤中醫治療、臨床常見內科、婦科等疾病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自己的診療特色。


醫聯媒體


脾溼和痰溼,都只是中醫上的一個說法,一個屬病因,一個屬病症,從原則上講,他們還是有所不同的。


中醫認為,脾溼是由於脾失健運,飲食不化,水溼鬱內,痰濁內生,上幹於肺,致成哮喘而形成的。脾溼還可分為寒溼和溼熱,其主要症狀是飲食減少,大便溏薄,食油膩易腹瀉,常因飲食不當而誘發哮證,當人體存在神倦乏力、氣短懶言、痰多質稠、苔薄膩或白膩等症狀時,就可能是由於脾溼引起的。


痰溼則是一種病症名,是指人體體質的一種症狀,大多是由於飲食不當或疾病困擾而導致的。這裡的痰並非只指一般概念中的痰,而是指人體津液的異常積留,是病理性的產物。溼則分為內溼和外溼,外溼是指空氣潮溼、環境潮溼,是由於外在溼氣侵犯人體而致病。而內溼則是指消化系統運作失宜,對水在體內的流動失控以致津液停聚,可由於飲食水分過多、飲酒、乳酪、生冷飲料等,而使體內津液聚停而形成內溼。此種體質者大多伴有脾胃功能失調、內分泌失調等。


痰溼的主要特徵:


一、體形面色:體形肥胖,腹部肥滿而鬆軟,四肢浮腫,按之凹陷,性格比較溫和,面部皮膚油脂較多,面色淡黃而暗,眼泡微浮,容易睏倦,面少血色,白中常發青,且少光澤。


二、舌頭:舌體胖大,苔滑膩,舌苔白膩或甜,舌邊常有齒印成排。


三、口手和腳:口中粘膩,口唇色淡,很少感覺口渴,不想喝水,容易出汗,汗出後皮膚多涼,頭身重困,關節疼痛重著、肌膚麻木,易出現耳鳴,年過60 歲者中耳聾者多見。


四、感覺及睡眠:人體好倦縮,手足冰涼,胸悶,痰多,容易睏倦,有關節痠痛、肌膚麻木、腸胃不適。


五、脈象:脈濡而滑。


六、喜好:懶動、嗜睡、身重如裹,喜食肥甘甜黏,夏天好過,冬天難熬。


七、大小便:大便次數多,不成形,尤其是早晨大便急,一瀉為快,一夜三四次小便,且尿量多而色清如水。


以上就是脾溼與痰溼在症狀上的區別,這二者之間在造成誘因上,以及症狀上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完全的區分開來,是比較難的。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這個問題提的好,簡單來說,這這是不同階段的稱呼而已。

脾溼是食物和水進去身體後,脾胃系統開始代謝,脾胃運行消化的功能弱了,水液不能及時得到代謝,在體內形成了溼氣,稱為脾虛生溼。表現為身體睏倦無力,痰多眼袋重,腹脹肥胖,大便黏膩不成型,舌體胖大齒痕等等。

溼氣聚的多了真的是代謝不了,轉化為痰溼,就是飽和了濃縮了。這個時候表現出來是各種疑難雜症,局部水腫,關節疼痛,反正治療的比較慢。

所以脾胃要常養,飲食宜清淡,四季常補脾,薏仁。小米,蓮子紅豆都可以常吃的


閒雲談健康



脾溼和痰溼二者區別:

其一、脾溼和痰溼,歸根都是溼,溼是六氣之一,這個角度看,本質則一,都是溼氣的一種而已。所謂,六氣了徹,百病莫逃。按張仲景的醫理看中醫的風寒暑溼燥熱搞弄透,沒有解釋不了治不了的病了。

其二、痰溼、脾溼。藏象上說,脾胃後天之本。脾屬中土,太陰脾土喜溼惡燥。手太陰肺從土化溼,脾為生痰之源,這是二者先後關係,溼痰從屬於脾溼,脾溼是根,痰溼是脾溼的一種症狀。

其三、百病痰作祟。痰,字形看,火炎而病,從這個角度看,痰者,大部分所謂的心臟病,腦溢血,痛風,癌症也都和痰有關了。所謂,生生化化皆因火,火遍長空萬物榮,五臟皆有火,而心統之,有脾溼生火而凝結的痰就是溼痰,所以,脾溼還可以說是較輕靈流通的溼氣,那麼,痰溼就是溼重而火而濁的凝結了粘痰。同樣風可起火,寒也可起火,所謂熱感冒、寒感冒、黃鼻涕清鼻涕就是這意思的,暑天多中風、因其暑較熱更易火滯凝痰。這樣看,似乎脾溼引起的痰溼只是痰的一種。其實,本質還是脾溼為根本,上燥下溼,源於己土不運而已。

綜上,總之,六氣互根互化,辯證的都可以於一源,歸根,溼,太陰土氣所化,在天為溼,在人為脾,脾主溼,乃生痰之源,肺從化,成駐痰之器。脾失健運,溼氣凝結,溼氣所凝之處即為痰溼,痰溼可以黏著在各個臟腑經絡筋脈關節,日久也就有了難治的怪病叢生。


東聲西音


此乃兩個概念,一言症因,一言症型,脾溼為病因,正因脾溼而產生痰溼。而痰溼真可為謂(百病之源)怪病之源,故而可推之,一切腫塊,包瘤結節,瘀阻,三高症,冠心病,一句話,一切心腦血管病無不有關。

痰溼二字中醫義甚廣,故凡體內一切非生理性,(病理性產物)混濁體液都在痰溼範疇。故有千寒易祛,一溼難除。提及溼字,又只有老聲長談,難祛溼,溼難祛,溼者水液津,無者不養不生,缺者難生難養。如何祛之???。不吃不喝倒沒溼???。一


一塵158359203


中醫把人體器官分為五臟六腑,連接各臟腑運行的為十四經絡,何為脾溼與痰溼,脾溼是指脾臟之溼,如果溼中有熱(西醫指炎症,中醫指火氣),我們就叫溼熱,脾臟不化,與脾經瘀阻有關,所以不要把脾溼與皮溼等同起來,何為痰溼呢?痰溼主要指肺臟與肺經之溼痰,肺臟之痰可分為溼痰,風痰,熱痰,寒痰,燥痰,各種“痰”的治療方法不同,清除肺部之溼痰可用姜半夏10g,茯苓15g,蒼朮10g,煮水服用,其溼痰可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