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到底爲何而亡?

用戶66243619


明朝亡在囿於政治正確,戰略方向、優先級選擇錯誤,對內又無法抑制既得利益集團,只能加倍盤剝底層,結果激起民變,腹背受敵


飛機上看了幾眼《繡春刀》(II修羅場),開頭就是薩爾滸戰場明軍屍橫遍野的場景,此戰發生在萬曆四十七年,那時距清軍入關佔領北京城還有25年,一代人的時間;離明朝滅亡還有43年(永曆皇帝被俘殺)。


這43年對於明末漢人來說,絕對是煉獄、修羅場,從頭至尾看不到任何勝利的機會、任何的希望,只有無盡的絕望,因為每次都會選擇最壞的應對,堅持走向最終的滅亡。\\


當時明朝以傾國之力投在了遼東、遼西戰場,所有精銳軍隊,最能幹的文臣武將,天下的物力財力人力,千里轉輸,效率驚人低下……為此不惜飲鳩止渴,在小冰期引起的空前大旱之際加派三餉,激起民變,拆東牆補西牆,中原腹心糜爛;

朝廷、皇帝只敢向社會底層開刀,增加加賦稅,而不敢向當時既得利益集團地主、手工業主、官僚結合體徵稅,更不敢向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團皇族藩王徵稅,社會矛盾更加激化;同時,朝廷高層又黨同伐異,東林黨、閹黨、浙黨、楚黨,以及文官、武將間內鬥不止,大限將至,人所共知。


更悲劇的是,遼東統帥熊庭弼兵敗傳首九邊,孫承宗兵敗革職,抗清城破殉國,袁崇煥凌遲處死於西市,洪承疇全軍覆沒,被俘投降充當滅明急先鋒……


軍隊的全部精銳松錦大戰被殲滅後,大明只有和談一條路。


由於吸取了南宋和談的教訓,

不與夷狄和談成為有明一代最大的政治正確,和談只能在皇帝授意下秘密進行。但人算不如天算,在秘密和議達成前洩露,負責和談的兵部尚書陳新甲被皇帝卸責誅殺,自此大臣們噤若寒蟬,心死如灰,樂見崇禎自掛煤山,自己換個招牌,換個主子,君臣離心離德。



如果一個時代最能幹的人都是如此慘烈、悲哀的下場,這個時代還有希望麼?沒有,只有絕望。


從薩爾滸到煤山,還有25年;從薩爾滸到緬甸,還有43年,大明一次次喪失了自救的機會,直至窮途末路。



最終的結果是精銳盡喪遼東,流寇乘虛攻下北京,崇禎走向煤山上吊自殺,皇子非橫死即失蹤,形成不了一個無爭議的合法抵抗核心;明末諸帝被南下的清軍各個擊破俘殺。


明末是一個全體漢人絕望至死的時代,也是漢人國運跌到的最谷底,是謂“修羅場”。


侯楊方


關於明朝的滅亡,不少人是感到很惋惜的,一方面他是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另一方面總感覺它亡的讓人很不甘心。很多學者對於明朝的滅亡,通常會歸根於農民起義以及後期的政治腐敗。但是今天我在這裡,將從多個原因來探討一下。


有這麼一句話,叫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中國人看中國人的歷史,多少總會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從而分析問題時會漏下什麼東西。關於明朝的滅亡,有一句話叫從他建立開始就註定會要滅亡,這也是大明滅亡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

大明滅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從太祖確立下來的經濟制度。沒錯,財政是一個國家的命脈,沒了錢,國家機器將在不能運轉。明末的財政非常窘迫,但這卻不是單單由明末的腐敗政局造成的,而是從太祖開國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預示著國家的財政有一天會崩潰。第一是大明藩王不用納稅,這鍋就是朱家子孫遍天下,不用交錢的越來越多,能交錢的地越來越少。第二,士人不用交稅,導致了百姓更願意把土地歸到官員名下(因為稅率高),這樣一來,能收的稅就越來越少。


第三,稅收裡有個靠短補給的方式徵糧納稅的稅收政策,百姓直接向首都繳納實物抵稅,然而遷都之後,短補給變成了長補給,百姓光路費就是好多。第四,衛所屯田,本來朱老大認為讓衛所自己種田就可以自給自足,然後放下豪言說道:“朕養兵百萬,卻不花朝廷一分錢”。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衛所軍戶佔空餉,土地被千戶個人買賣(天高皇帝遠啊),逐漸的衛所軍屯也就名存實亡了,這樣一來,衛所軍就沒什麼戰鬥力了,朝廷戍邊需要募兵,這就需要一筆大開支,國庫支出加劇,百姓賦稅增加,逃稅棄地的越來越多,稅也越來越高,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坑爹的制度死活不改(主要是也不好改,牽扯利益團體太過龐大),基本上從宣德過後,大明就開始經常財政赤字了。如果沒有張居正續一波命,怕是萬曆後期就該亡了。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看前代,直接原因看現在。大明滅亡的直接原因,歸納幾條:天災和人禍,天災就是小冰期、大旱災、鬧瘟疫這一波導致了少民南遷、糧食減產、人口銳減。人禍分內憂和外患,內憂一方面是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另一方面就是政局腐敗,官員貪汙不愛國,沒人願意為國家出力,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像東林黨的不分青紅皂白的清算和拼死保護自己的團體利益,賣皇帝、賣氣節、賣國家。外患一方面是東北的滿清日益強大,一方面東南沿海的歐洲殖民者騷擾不斷、海盜猖獗。再加上崇禎皇帝自己也不靠譜,優柔寡斷,剛愎自用,所有的原因綜合到一起,大明不亡才怪。


火器工坊


萬曆十五年,公元1582年,張居正死了,戚繼光被調離北疆。隔年,在遙遠的東北白山黑水,努爾哈赤以13副甲冑起兵。

當時的人們,根本不會想到如此細微的事會有什麼影響,因為當時的明帝國一片繁榮興盛的“中興氣象”。萬曆三大徵,明朝三面開戰,都取得勝利,當時國力強大可見一斑。

東北的努爾哈赤逐漸形成了一股難以馴服的勢力,明朝在1619年進行了一次戰略進攻,集合各路精銳,以期畢其功於一役,剿滅女真。在電影《繡春刀》的開頭場景,即是這場戰爭的結果,明朝重兵集團被擊敗,6萬大軍死傷殆盡。至此,明軍在東北戰場轉入戰略防禦。從此刻算起,到1662年朱由榔被吳三桂勒死,凡有43年,明王朝在與後金(滿清)的戰鬥中,一敗再敗,終至不可收拾。

(薩爾滸戰場上的修羅道場)

後人讀史,鑑其興廢,往往發現一個問題,明朝不管是對後金、滿清的幾次重大戰略進攻戰役,如薩爾滸之戰、松錦之戰,還是對農民軍的潼關之戰、郟縣之戰,戰事失利的原因總是後方不斷催促前線將帥早日進發。如稍作遷延,言官們的參劾奏本就如雪花一樣飛來。文官的筆也能殺人啊——所以,戰爭都失敗了,優秀的將官都戰死了。在那43年裡,中國成了人間煉獄,修羅道場。

自古為將者都有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為何明朝末年的將領們卻每每在後方的催促下勉強出擊,招致失敗呢?

說起來,這與明朝的軍制、黨爭都有關係,然而最大的問題是,中央沒錢了。明朝政府缺錢,這是商品經濟發達,而明王朝卻缺乏經濟人才造成的後果。

明朝末年,多次因為欠餉釀成兵變。比較有名的是薊州兵變,南兵(有說是被黨爭犧牲掉的戚家軍殘部)被拖餉而引發兵變,朝廷以逆軍之罪殺死3300餘人。《朝鮮宣祖實錄》裡記載的,“建昌營調南兵三千留養……錢糧不加,含忿謀作亂。事覺,殺三千三百餘口”,史稱“萬曆二十三年薊州兵變”。

為什麼會發生這次兵變?據《經略復國要編》所載,當初兵部侍郎、薊遼經略宋應昌定下的南兵東征軍餉普通士兵達年薪43兩餘,而大明通行的募兵年薪僅為18兩。而隨著宋應昌援朝結束被撤回京,接著便解職隱居杭州西湖孤山之後,所欠下的一部分軍餉自然便無法兌現,由此引發兵變。為國立功的軍人,在回國後,成了“赤焰叛軍”,原因竟然是朝廷開不出軍餉。

(整天愁錢的崇禎皇帝)

可是,國家不是剛剛“中興”過嗎?怎麼會沒錢呢?

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稅制改革,看起來是方便多了,一時間也增加了很多稅收,然而明朝以白銀為通用貨幣,朝廷收稅、支付軍餉也以白銀為主,這樣就造成了明朝對白銀的龐大需求量。可是明朝是重金屬稀缺國家,不產白銀,明朝大量的白銀都是通過貿易進口來的。

西班牙在墨西哥和哥倫比亞都有銀礦,他們在16世紀時擁有全世界85%的金銀財富,其中1/3的金銀流入了中國。當時的日本,也是一個白銀出口國。因此明朝的貨幣,基本就來自這兩個國家。

1602年,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成立,荷蘭人的商船開始遍佈世界,並在世界各地與西班牙展開霸權的爭奪。西班牙與明朝的貿易線路受到戰爭影響,久不通航,嚴重影響了明朝獲取白銀的渠道。

那麼,此前流入中國的白銀難道憑空消失了嗎?

當然沒有。

中國的對外貿易,雖然在隆慶開關時已經開放給個人了,但是能夠進行大宗貨物買賣的,依然只是少部分的大買辦階級。他們掙了很多銀子後廣置田宅,並不用於消費,這些大戶人家花錢又能花幾個銀子?所以,明朝的對外貿易,並不惠及大量的農民。也因此,不管明朝有多少的白銀流入,同樣都不能形成貨幣的流動性。市場上缺錢,可是西班牙這會正與荷蘭開撕,航路斷了,沒銀子流入了。

可是朝廷要銀子啊,朝廷的各種花銷,都是用銀子支付的,怎麼辦?

印紙鈔?還是再印銅錢?可惜,這兩種方法都不能快速形成社會公認的貨幣,市場不認可,政府發行了也是白搭。如果強硬發行,只能強迫無資產者接受,等於搶奪貧民的資產,對這些大地主階級不會產生什麼影響,因為生產生活物資都在他們掌握中啊。

朝廷只好收稅,用銀子,其他都不行。這樣一來,農民不得不先將各種穀物,找到這些資本掮客,先換成銀子,被宰一刀,然後再去交稅。本來就已經很苦的日子,又攤上了加派遼餉,田地裡更是不見收成了。可是如果以為單是這樣就算完了,就太簡單了,農民們又遇到了連續10多年的旱災、蝗災。這下好了,都成了赤地千里,流民遍地。如果這樣就算完了,也就太小瞧當時的老天爺了,他又降下了瘟疫。滅村一樣的瘟疫,席捲華北。人命賤如草,給口飯吃,就跟著造反了。

所以,李自成從來就不愁沒有兵,只要一開粥棚,方圓百里的人都會跟過來。

(打仗只是為了一口飽飯)

朝廷搜刮之烈,已到極限,弄來的這些錢,幹嘛用呢?給這些當兵的派餉啊。可是今年欠明年,明年欠後年,軍餉總是欠著,沒有還清的時候。這樣,朝廷就只好走精兵路線,儘可能滿足一些精銳士兵的軍餉,指望著他們能夠精忠報國。至於那些普通士兵,能有口飯吃就不錯了。這又造成了明軍內部的不合,在戰場上見死不救者比比皆是。

到最後,明朝連最後的100萬兩軍費都拿不出了,崇禎皇帝向臣子化緣,勉強湊了個幾千上萬兩銀子,不能再多了,再多就沒有了。結果,明軍沒有錢買裝備,沒有錢獎賞軍功,處處透著寒酸窘迫,一場接一場的敗仗。越打敗仗,欠賬就越多,形成惡性循環。

崇禎不得不想辦法緩一緩戰事,可是大臣們又都不願意揹著議和的罵名。明朝鑑於北宋故事,一直恥於向夷狄求和。本來都已經快議和成功了,結果事情敗露,崇禎為推卸責任,把兵部尚書陳新甲給殺了。這下,朝廷眾臣再也沒有願意為崇禎分憂的了。他們盼望著李自成早點打到北京城,換個新主子。

北京城沒有錢了嗎?

有。

李自成大軍有一個奇葩的口號“闖王來了不納糧”,這就有大問題了。百萬大軍的吃喝用度,不取之於民,將焉得之?李自成本來沒有什麼民心向背,他們從流寇轉為有根據地的所謂“王師”時間不過1年而已,田裡的莊稼都沒長出來呢。以前當流寇,還能夠到處搶掠,現在是“王師”,拉不下面子來——那隻好追贓助餉。

一開始李自成他們還比較客氣,後來漸漸失去了控制,開始嚴刑拷打。京城中的官員,現在悔青了腸子,崇禎化緣只得萬餘兩,李自成考掠竟有7000萬兩。崇禎都要哭死,如果數年前他有這7000萬兩,何愁賑災,何愁靖北?然而,此時已是崇禎已吊死在梅山上一個多月後了。

京官的關係網很是複雜,遭到如此浩劫,李自成自然得罪了明朝幾乎所有的官僚,明朝的政治遺產,李自成是不可能再得到了,眾多的明朝官僚和兵將,開始謀劃再換一個新主子了。只是他們沒有想到,這新換的主子是一個比一個差啊。

所以,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沒錢。


而知而行


明朝的滅亡是綜合因素影響的結果,並非單一隻是明朝的政治制度上存在缺陷。萬曆皇帝以後,明朝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而流離失所,而偏偏又遇上了明末各種大規模自然災害,農民起義不斷;因為“國本之爭”,朝野之中的黨爭不斷,極大損害了明朝統治的根基;以及明朝財政系統的崩潰、邊患嚴重外敵入侵等,都造成了明朝最終的滅亡。


清朝承襲了明朝大部分的政治制度,卻又不同於清朝,明清兩朝大權其實都掌握在皇帝手中,而不同的是,明朝的大臣比清朝的大臣更能蹦躂。

原本作為皇帝顧問機構的內閣制度,權力逐漸越來越大,最終成為了朝廷中的權力核心與朝政運作的樞紐,內閣首輔大臣儼然就是宰相。然而,雖然明朝的內閣看似大權在握,但是這種權力仍舊來自於皇帝,而不是近代西方社會那樣,來自於法律。一旦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內閣就會土崩瓦解。

皇帝如同現代企業的董事長,內閣如同各個部門組成的工作組,首輔大臣如同總經理。董事長看似不聞不問,而總經理則看似大權在握。

可正是因為明朝的大臣們太能幹,而明朝的皇帝又太慵懶,皇帝放權給臣下,結果東林黨等崛起,而東林黨的對頭們怕東林黨打壓,也紛紛抱團反擊,形成了明朝後來嚴重的朝廷黨爭,對於明朝國力造成了巨大損害。


明朝時期,美洲淪為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後,大量的白銀卻不斷湧入了明朝,並不怎麼生產白銀的明朝當時卻集中了全球近80%的白銀,被西方稱作“白銀帝國”。然而,大規模白銀湧入後,卻造成了明朝內部嚴重的通貨緊縮(明太祖時期的寶鈔)財政收入銳減,而加上萬歷三大徵太倉庫的整體虧空,明朝財政系統全線崩塌。這也就是後來為什麼說明朝又大量的白銀,卻又無法有力拯救災難。

明朝因為資本主義萌芽,再加上東林黨的崛起,地方上的大地主、富商階層不斷崛起,土地兼併嚴重,導致了北方大規模的流民。而自然災害的頻繁更加劇了災情,導致了明末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

東北女真崛起,與明朝為敵,內憂外患不斷,終究摧毀了明朝的江山。


澹奕


明朝的滅亡,要看人民過得好不好,人民不好,肯定造反。誰吃飽撐的去造反,古代農民起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生活貧苦所致。而人民貧苦,走投無路,國家不管。就算了。政府官員到處收刮民脂民膏,只知道貪汙,公報私囊造成,官逼民反的案例不在少數。

明朝末年,災荒不斷,農民靠種地為生,出現災情影響收成。農民沒吃的,要靠地方救災。而明朝末年,貪汙腐敗又嚴重,保守估計明朝當官的80-90%都是貪官。而明朝滅亡,很大程度上是由腐敗造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俗話說,官逼民反。地方官員,引起了民憤,地方官員只知道貪汙,國家不管,不顧百姓死活,他們坐著等死還不如造反,造反還有飯吃,所以走上了一條造反的道路。

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是還是想有一番作為的,作家柏楊曾經形容朱由檢:“朱由檢並不是不想把國家治理好,但他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猶如小學生沒有寫出博士論文的能力一樣。”朱由檢的能力不夠,當時明朝腐敗很嚴重,官員都不肯拿錢出來救濟政府。

當時明末農民起義和清朝在邊疆作亂,明朝無法拿出軍餉,所以想出了捐款。朝中大臣都哭窮都不願意拿錢,當然也有拿錢出來的,就拿一點點。不過誰也不肯多拿,如果拿多了被誤認為是貪官就麻煩了。本來很多人是貪官,只是不想承認。當時崇禎皇帝朱由檢想到了他的岳父,讓其捐十萬兩銀子。岳父當時就哭窮:那些俸祿都被用來養家餬口,老臣哪裡來那麼多銀子。不過崇禎皇帝的岳父後來,據說東拼西湊湊了三萬兩銀子,他的女兒知道這件事以後,把自己一萬兩的私房錢捐了出去。直到明朝滅亡,李自成的軍隊從國丈府一共抬走了七千萬兩白銀,崇禎皇帝在位的時候,連十萬兩都湊不齊,明朝滅亡從崇禎帝岳父家裡收了七千萬兩,這麼多銀子,估計夠明朝打十場遼東戰役!

李自成進入北京,第一件事就是抓貪官,從貪官的府中收出的銀子堆積如山,數都數不清。我個人認為,吳三桂家中肯定也少不了貪汙來的錢款,既然人人貪汙,李自成就不應該採取極端的手段逼迫他們交出錢財。李自成佔領北京,把大大小小的貪汙官員都抓出來殺了,從側面可以看出,農民起義對官員已經痛心疾首,到了不可饒恕的地步。

大順政權,都是農民組成,沒見過那麼多財寶,所以見錢眼開,迷失了方向。所以,很快失敗也是有原因的。另外,大肆屠殺貪官造成京城的貴族階層,人人恐慌,而吳三桂投降清朝的主觀原因,並非因為陳圓圓被劉宗敏佔為己有,更多的是為了自保。

而,明朝滅亡,就是因為貪官汙吏太多,國家的錢款都被官員貪汙,所以賑災款也沒有。即使有,也會被地方官員貪掉,人民積怨太深,所以造反,最後導致明朝滅亡。


孟子說史


襄陽、洛陽的失陷,對明朝打擊十分沉重,所謂“洛陽國帑”“襄陽軍資”,現在這兩城都被農民軍所得。明朝兵科給事中張縉彥說:“襄陽再陷,南北咽喉,拱手資賊,中原腹心,千里流血。”朝廷內外不少要員向負責剿殺農民軍、“請剿自效”和“率師南討”的兵部尚書楊嗣昌發動猛烈攻擊,出現了交章論列的局面。刑部主事雷演祚列舉了楊嗣昌六條可以處死的罪狀,說他狡詐欺公,說謊欺君,使張獻忠入川,罪不可赦;兵科給事中左懋第說楊嗣昌領兵虛偽欺詐,在楚則徵巴蜀之精兵自衛,使張獻忠得入川,在川則徵楚豫之精兵自衛,造成“藩封死亡,社稷阽危”,罪莫大焉。其他如吏科給事中章正宸、河南道御史《初春等,無不上疏彈劾,列舉楊嗣昌種種罪行,弄得明思宗崇禎帝不知所措,楊嗣昌自己也又氣又怕,深感末日已經降臨。

是年二月二十八日,正值楊嗣昌五十四歲生日。為了強作鎮靜,他擺出了祝壽的宴席,一些地方官僚被邀請前來祝壽,不料四川總兵左良玉卻派人送來了一份特殊的生日賀禮——一封痛詆“督師輔臣”的長信,信中左良玉將楊嗣昌在軍事上的錯誤予以羅列,歷數其失,毫不留情,最後以“玩寇貽患”四個字給楊嗣昌下定論。楊嗣昌讀過此信後,不覺仰天長嘆,心中無限痛楚,不知從何說起,只有絕望的感覺不時地襲上心頭。氣息奄奄的楊嗣昌,想通過求見惠王朱常潤來探得朝廷的態度,同時也希望惠王能在崇禎皇帝面前替他說情。不想朱常潤非但拒絕接見,反而派人傳話說:“老先生要見我,還是先到襄陽去謁見襄王吧!”受到苛刻的揶揄和譴責。楊嗣昌更感到事態的嚴重性,除羞愧難堪之外,便是進一步的憔悴和絕望。他給湖廣巡撫宋一鶴寫信,宣洩了心中的委屈和最後的哀鳴,說天降奇禍,突中襄樊,叫他無面目以見天子,只有一死了之。三月初一日,他把軍政事務暫時委託給督師、行轅、平事萬元吉代辦,然後在沙市徐家園服毒自殺。

楊嗣昌的死訊傳到京師,滿朝文武議論紛紛,很多人主張:其人雖死,其罪難逃,應該以律治罪,開棺戮屍。因楊嗣昌是崇禎帝朱由檢當時力排眾議欽點委以重任的大臣,所以崇禎帝對大小官員的非難極為不滿。果真將楊嗣昌開棺戮屍,那皇上知人善任的聖明將何以存在?因此崇禎帝首先詔諭兵部,說襄陽失守,文武官員都罪不可逃!四川總兵左良玉、湖廣巡撫宋一鶴和巡按汪承詔,以不聽調遣,剿殺不力,處以革職立功自贖;河南巡撫李仙鳳、總兵王紹禹、陝西三邊總督鄭崇儉皆因配合楊嗣昌不力而被逮殺。楊嗣昌是明廷中一個具有很高的政治、軍事素養的能臣,他的勢窮自殺,是明朝失敗的象徵。

明崇禎十五年(1642)五月二十五日,李自成率軍包圍了開封城,採取圍而不打、長期圍困的戰略戰術,將開封城圍困了近五個月,城中糧草不繼,騾馬也全被殺光了,普通百姓大都餓死,守將高名衡無計可施,與周王一起密奏朝廷,請求炸開黃河大堤,借暮秋洪水襲擊農民軍解圍。九月十四日深夜,朱家寨、馬家口兩處大堤同時潰決,河水橫溢,洶湧無比,百里之間,波濤一片。農民軍火速向高處轉移,溺死數萬人。九月十六日,洪水衝破開封城北門,以一丈多高的巨浪衝進城內,全城頓時汪洋一片,周王府及其他各王府也全部淹入水中,周王搭船北渡逃命,高名衡和文武官員也紛紛偷渡逃走,只有那無數的百姓爬在屋頂上嗷嗷待斃。農民軍奮力搶救難民,明軍卻乘機炮擊,使大批無辜的難民死於洪水之中。明軍水淹開封的暴行激起了巨大的民憤,崇禎帝朱由檢卻下令獎賞開封守城將官,高名衡加封兵部右侍郎,賞銀四十兩,其他各官也俱因護藩決堤守汴有功而升賞有加,而那古老繁榮的開封城,百萬人口葬身魚腹,殘存者不到十萬,這些人紛紛投身到農民軍中,去推翻明王朝。那“勤政愛民”的崇禎帝,除了自己滅亡外,就是在營造一條不得好死的通道。


歷史大帝


我看了幾個歷史答人的回答,原因說了一堆,我說說我的看法。明朝滅亡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口膨脹。自成祖靖難以來,大明經過兩百年的休養生息,人口大大的膨脹了,而可供百姓耕種的土地缺大大減少。全國接進一半的土地進了朱氏子孫潘王的名下,剩下的基本上被地主所壟斷,數百萬無地無產者,成為社會極大的隱患。此其一。其次,由於潘王沒有稅賦,導致朝廷的收入逐年減少,收入減少相應的防務開支減少。導致的後果是減少了關外的軍事存在,讓後金發展起來了,李如松曾經數次掃蕩後金及蒙古遊牧民族,努爾哈赤在年幼時親眼目睹了李如松將後金數千俘虜悉數砍死。李如松死後朝廷減少邊境的軍事存在,努爾哈赤討伐明朝的出師表,七大恨。最恨的就是明朝殺了他族人。其三是天災人禍神助攻。加上崇幀自身的問題,導致王朝的坍塌。歸根結底一句話,明朝亡於自身。


WGB9232111999


氣數已盡,天災人禍、內憂外患,最終耗盡了明王朝最後的生機。

1、天災人禍;

自崇禎即位以來,明朝就天災不斷。其中破環最深的是崇禎大旱。

崇禎大旱是指發生於1637~1643年間的一場舉世罕見的特大旱災。其持續時間之長、受旱範圍之大,為五百年所未嘗一見。



在崇禎年間,中國南方和北方23省相繼遭受嚴重旱災。乾旱少雨的主要區域集中在華北、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山東等地區。這些地區都連旱5年以上,旱區中心所在的河南省,更是旱了整整7年之久。其中尤以1640年最為猖獗。



嚴重的乾旱又伴隨著可怕的北旱南澇局面,而且旱區還逐年向東、南擴大。而北方的旱災過後,又迎來可怕的氣候反彈。公元1640年以後,北方大地的降雨突然暴增,災害又轉變為北澇南旱。

在古代,小農經濟是相當脆弱的,如此嚴重的旱災直接摧毀了明朝的農業生產。致使北方大地餓殍千里,流民百萬。



旱澇災害輪番上陣,伴隨而來的是可怕的次生災害。在崇禎大旱期間,瘟疫流行、蝗蟲災害猖獗。關中部分地區幾乎到了戶戶死絕的可怕境地。這一點,在電影《大明劫》中中就有所體現。

天災不斷就算了,此時的明王朝更是人禍不斷。先是天啟年間的閹黨橫行,在魏忠賢的折騰下,大明朝局昏暗,人心惶惶。隨後,崇禎撥亂反正,又到東林誤國。



但不管是東林還是閹黨,其實都不是什麼好東西。他們和廣大士紳階級勾結,繼續兼併土地,使得廣大農民本就惡劣的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最終官逼民反,造成了規模巨大的明末農民大起義的集中爆發。

2、內憂外患;

天災人禍致使關內風雲驟變,烽煙四起。陝西、山西、河南等多省相繼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以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為代表的闖軍不斷壯大,攻城掠地,各地官軍又剿滅不力。



而此時,關外的滿清又不斷南下侵擾明朝。崇禎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又缺乏明確的戰略方向,致使明朝在內外雙線中越陷越深。年年兵禍加上天災不斷,使得本就瀕臨破產的明朝財政徹底崩潰,最終形式惡性循環,耗盡大明的有生力量。



天災人禍,最終演變成內憂外患,這是明朝明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這也是為什麼明朝的滅亡很值得我們去同情的原因所在!


這些歷史要讀


天下沒有不亡的朝代或國家。

明朝滅亡的原因,顧炎武說的就很透徹,“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和這一句對應的是“雪崩之下,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滿清的官吏系統和明朝也不一樣的,明朝的官員相對都是比較清廉的,滿清的官吏在關外時就已經貪鄙成風了。滿清本來在太平天國時就該完蛋的,靠著洋人的扶持又支持了幾十年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