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香是真的茶香還是溼倉的黴變味?

沉默的幫兇2


作為有著12年收藏、品飲經歷的茶蟲,我覺得很有必要說幾句真心大實話以正視聽,以下是我個人對普洱茶的真實看法和體驗。

1,普洱茶從製作工藝來說,可以分為生茶、熟茶兩大類。

2,所謂的樟香、荷香、棗香、蘭香等香型都是某些炒家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習慣人為添加的概念,目的是為了標新立異、哄抬價格,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而且,這些雜味兒茶基本都是人工加溼造成的溼倉熟茶,幹倉熟茶和生茶沒有這些怪味。那些把發黴的味道當做陳香的都是黑心茶商,無論對方如何忽悠,發黴的茶堅決不能喝!

3,最早的生茶基本採用曬青毛茶壓制成餅、磚、沱等形狀的緊壓茶和散茶,三五年內茶香高揚,苦澀味較重,茶湯顏色為淺黃色。幹倉存放7至10年後,清香逐漸隱褪,苦澀味也隨之淡化,茶湯轉為金黃或濃稠的琥珀色,滋味醇厚,回甘回甜高顯。最近三五年來,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口味,彌補生茶香氣偏弱的現象,許多廠商大量採用機器烘青手法,一次性提升新茶的香味,這類茶入口清香明顯但湯水較淡薄不耐泡,據說也不耐久存。

4,從個人的品飲體會看,品質優良的普洱熟茶具有溫胃暖胃的藥效,對消食去積效果明顯,酒足飯飽之後喝上一泡,很快就能清除腹脹的感覺,但腸道偏熱的人不要多喝。

年份較淺的生茶偏寒涼,腸胃虛寒胃容易反酸的人最好不喝,七年以上的老茶則逐漸溫和,問題不大。

5,不講究喝茶的人都有較為一致的印象,跟其他清香和高香型的茶葉品類相比,大部分人覺得普洱茶尤其是生茶的口感特點不太討巧,香氣不如龍井、鐵觀音,苦澀味還讓普通人難以接受。但是,個人經驗,普洱茶的健身養生功能和價值遠遠優於其他茶種。

6,從個人存茶的心得體會看,普洱茶越陳越香的概念有待進一步驗證,或者說表達的具體意義有待推敲。之前看過一位茶友的解答,越陳越香不是說存放越久香氣越濃,而是說在合理的倉儲條件下,在一定的存儲時期內,生茶存放得當,它對人體的養生功效越明顯,換句話說,就是越放越吃香,我比較認同和贊成這種說法。

以上是我的一些真實體驗和看法,表達不一定足夠準確,還請各位茶油多多指正。


高山流水150610568


樟香

  樟香有清樟香和濃樟香之分,常見於有一定年份的普洱生茶!樟香是普洱茶存放至後期所形成的香氣,是利於普洱茶的香氣,因此顯得沉靜自然厚重,但樟香並不完全是樟腦香,更多的是一種混合型的香氣!

我找到一個比較合理的分析,分享一下:木香、樟香其實是茶葉存放過長後,茶葉中的內含物質已釋放將盡,主要只剩下木纖維,這時用沸水高溫沖泡後木纖維的氣味散發出來就是木香、樟香了。木香、樟香表示這款茶已存放很久,內含物質已經很少了。將木香、樟香視為老茶的最高享受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至於老茶中出現蘭香應該是茶葉乾燥保存而且存放空間相對密封且無異味的結果,它屬於存放得好的保存了正常茶香的好的老茶。

如果是溼倉的老茶,即使內含物質完全釋放也會帶一些黴味,所以原理搞明白就知道溼倉是很難出現樟香的,倒是容易出現棗香,參香。


我心自在無礙


關於樟香,很早之前,大家看過的“傳說”是:雲南各地有高大的樟樹林,這些樟樹多數高達一二十丈,在大樟樹底下的空間,最適合普洱茶的種植生長,大樟樹可以提供茶樹適當的遮陰機會,在樟樹環境下可以減少茶樹的病蟲害發生。如在樟樹枝葉上生有許多小蜘蛛,會垂絲下來,吃掉茶樹上的小綠葉蟬等病蟲。更可貴的是普洱茶樹的根,與樟樹根在地底下交錯生長,茶葉有了樟樹香氣,貯存於葉片中。

這種說法是不可信的:樟樹+茶樹=樟香?那麼同樣,這棵樟樹也會帶有茶香?如果種棗樹就帶棗香,種蘭花就帶蘭香,那麼,種橡膠,就帶橡膠味?茶葉有了樟樹香氣,貯存於葉片中。怎麼可能?請注意關鍵點:科學研究發現有些普洱茶裡面確實含有一種叫芳樟醇的物質。這種物質,必須是經過發酵才會激發出來,也就是說,樟香如果出現,那麼意味著這個茶要麼是熟茶,要麼是較長年份的生茶,以及經過入倉(受潮)的生茶。

總之,跟溼度有關係。而事實上,多年來行走茶區超過10萬公里,深入到各個村寨,我迄今為止沒有看見樟樹與茶樹伴生的情況,我印象裡,某一年,好像是雲南省植物學研究所的教授也寫過文章說,茶樹與樟樹是天敵,不能伴生。


無聊子虛密


普洱茶樟香是茶葉經過多年倉儲轉化後形成的一種味道,算是陳香的一種,不是黴變味,算不算茶香,你說了算。

不論新茶老茶,散發出來的香味,沒有權威說法的,同一泡茶,賣茶的說是蘭香,可能你覺得是桂花香,蜜香,都對,最終以客人的說法為標準。這是我對茶香的定義,沒有標準,誰買的茶聽誰的。

從我喝茶的經驗看,老茶在倉儲溼度高的條件下經退倉處理,出藥性香,譬如參味,當然,我不認為藥味是香味。相對乾燥的倉儲出木性香,譬如樟香,梅子香。


花花普洱


什麼也不是,只是你們虛榮心的膨脹,任何茶喝的是心情和喜好,附加的只是愚昧的羔羊味,不懂普洱茶的可以搜索作家吳疆的《普洱茶營銷》一書或者《七子餅鑑茶實錄》,你就明白了基本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