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把人往好處想,還是往壞處想?

李鑫聰明有能力


這個問題很久以前我就考慮過,其實人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是有成本的,不管是時間的成本、精力的成本,還是思考的成本,總而言之,這個成本是存在的,因為這個成本都存在,人們更傾向於選擇簡單容易的事情。

我們究竟把人往好處想,日子過的簡單,還是把人往壞處想,日子過得簡單呢?我想答案一定是把人往好處想。

當我們認為這個世界上好人多,這個世界是安全的,我們就可以安心的做自己的事情,我們就可以平靜的享受生活,我們也可以盡情的去放鬆自己。

可是如果換過來我們認為,人都是壞的。相應的我們也會覺得這個世界非常的不安全,如果我們處在一個不安全的環境中,那一定是備受煎熬、提心吊膽,我們不敢放下自己的武裝。我們要時刻警惕著可能出現的危險,危險的人、危險的事。

那麼,日子過的一定是不安心的,不是人類期待的、想要的生活。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可能我們更應該把人往好了想。至少這樣我們的生活成本低一些。

可是老祖宗早就留給我們一句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第一句話叫我們不要做壞事,第二句話告訴我們對壞人也要有所防備。怎麼防備呢?因為我們不能一眼看出人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呀!

心理學裡面有一個心理效應叫做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講的是當一輛完好的車停在那裡,一週之後你再去看,還是那個樣子。但是如果一個被砸破了車窗的車子,停在同一個地方,一週之後那車就已經會變得面目全非。車門被砸壞了,玻璃被砸壞了,車胎也壞了。其實大人群還是那樣的,有人會說既然有人會破壞第二輛車,那麼就說明人本身就是惡的。

其實人,生來就存在生本能和死本能。也就是說人本能的是,存在一些破壞的慾望。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建立好自己的保護系統。不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破窗的車子”。這樣一些不太好的人不太好的事情,可能就不會被我們吸引過來。

所以我們不用盯著外人究竟是好的還是壞的?只要我們建立健全自己的防禦系統。歡迎客人來,但是一樣可以抵擋某些惡意。這樣的生活才是正常的吧。

至於人本性的善良我是相信的,但是在一些相對環境的影響下,或者是一些成長過程中的因素。我也不否認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一些不好的事情存在的。

所以保護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婦專委協會近期推出線上系列公益微課,每週一次,歡迎收聽,詳詢請發私信或留言。

♥楊喆,北京市大興區精神病醫院心理科主任,國家二級諮詢師、心理治療師,應用心理學本科畢業、醫學心理學與心理治療專業研究生,北京市心理專家講師團成員,北京市沐林教育矯治所特聘專家,首都醫科大學大興教學醫院特聘教師,閱心成長兒童沙盤小組創始人,工作十餘年,臨床治療1000餘小時。擅長:青少年心理治療、抑鬱症心理治療、夫妻關係心理治療、沙盤治療。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每個人身上都集中了人性中所有的善與惡。”這句名言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但現在,我斗膽想要給它做個註解或者補充:每個人身上都集中了人性中所有的善與惡,只不過這善惡的配比不同,善惡得以呈現的機會不同,最重要的是,每個人的善惡標準不同。

每個人心中都有善惡的標準,而這標準,我認為是從“自利”的角度出發,相互影響而建立起來的

人的經歷與三觀是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的,我們在被外界對待的過程中感受到喜怒哀樂、幸福痛苦,這些經歷與感受幫助我們建立起了三觀,由此可見,我們內心對於善惡的標準必然與自身利益緊密相關。

當不同人聚在一起時,大家都本能地從“自利”的角度出發去行事。這“自利”有實際的、物質層面的,比如賺取錢財、升職加薪,也有抽象的、精神層面的,比如贏得他人認可、獲得內心價值感,等等。


但不同的價值觀和善惡標準聚在一起,必然會產生碰撞,互相之間的利益也會產生矛盾。這時,我自利的方式就有可能傷害到你的利益,或者我認同的善惡標準與你的相去甚遠。

但這就能說明人是很好或者很壞的嗎?不,論述到這裡,大家應該已經能慢慢明白了。絕對意義上的好壞、善惡,在生活中是比較難見到的。我們平日裡感嘆說的“人啊,最壞了”,絕大部分感嘆的都是他人的行為並沒有符合我們的利益,他人的善惡標準與我們不同而已。

人們最容易做的事就是舉著公理與正義的大旗證明自己的正確性,為自己辯護,同時否定他人。但實際上,如果都從自利的角度出發去理解自己與他人的行為,我們會發現,沒有那麼多的善惡、好壞,也不用過多糾結該把人往好處想還是壞處想

因為,人的好壞大多是從我們自利的角度出發的,看清了這一點,我們會發現,芸芸眾生,大家都是在為了自己以及自己所在乎的那一切活著。

如果我們能互相契合,那麼三生有幸,如果我們各為己利,那麼也沒必要妖魔化對方為惡人、壞人。我們都只是普通人罷了。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覆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知乎、頭條號)。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感謝皈依我佛邀請。 這個問題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每個人的觀念不同,會有各自的理由。人類是社會性群體,要生存就得融入社會當中,不可避免的與人發生交往,在交往的過程中會產生諸多問題,主觀意識對別人會有一個基本的評價和判斷,再決定是否更深層次的交往,這中間會有很多困惑,因為人往往不是非好既壞就能分的清楚的,當我們把某個人想象的很壞的時候,有時會發現他也會有很多好的方面值得我們學習的。人是有創造性的,在創造的過程中會有主觀臆斷的想法滲入其中,就是自主性,因為受到的外界信息的影響會對某些事物出現判斷誤差,這是無可避免的侷限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侷限,對待同種事物就會千差萬別,那麼對人是往好了想對呢?還是往壞了想對呢?很難講,恐怕都有偏差,但也不是無跡可尋,讀過論語都知道,以德報怨,孔老先師講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對當今的我們還是很有借鑑性的,簡單的講就是對待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古語講,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對人保持適當的距離和警覺還是必要的,當然我們自身需要端正,不能因為別人壞而比他更壞,自古邪不壓正,自身正直無私,何懼小人?總之對人的態度還是保持公正客觀的好,不要輕易下結論。謝謝



在這世上,要相信好人比壞人多。

人心難測,不要試圖猜測人心。與人打交道,會說的不如會做的,主要看他做事。看他為人處世的態度。有一點可以看人,就是看他對別人的態度。

與人打交道,正如你說的,應該往好處想,如不這樣,你防我,我防你,人與人打交道都間隔一道“屏障”,那該是多麼可怕。那將是一個虛偽的世界。

人心叵測。也就是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害人之心不可有,是從積極陽光的角度待人,把人往好處想,想想這世界上還是好人多;

防人之心不可無,是出於保護自己的需要,和人打交道要有原則,有底線,有禮有節。


曉來青鏡添白髮


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應該把人往好處想,同是要知道人性是不可靠的。

相信提出這個問題的答友肯定因為把人處處往好處想,結果被騙了吃虧了,然後才覺得人都是不值得信任的。

其實把人往壞處想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你曾經被街上的乞丐騙過,以後見到乞丐當然要仔細辨識一下,這有什麼不好?只是一個處處懷疑別人的人,生活肯定不幸福,缺乏安全感,長此以往可能會患上迫害妄想症。

但如果處處相信別人,就會像小孩子,很容易受騙,被賣了還幫著數錢。

那對人到底怎麼辦呢?我的建議是信任他,但是又得保持自己的底線,比如說一個女孩子堅決不和異性朋友單獨待在一個封閉的空間裡,這樣既不會破壞兩個人的關係,也不會給別人犯錯的機會。

回答完畢~


愛甜品愛美文的念念


人們通常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普遍認為應該把人往好處想。這樣,大家相處起來會更融合一些,但是,這真的不是絕對的!現實生活中,真正能有三兩知己已是不易,大部分只是相逢一笑,各懷心事,有的人甚至可以是當面笑容可掬,背後陰險狡詐,俗成笑面虎。這種人最值得提防,應了那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當然,有的人,看似孤冷清高,但待人接物,卻是滿滿誠意,樂於助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與人相處之道,也有觀察對方是否值得信任的能力,不管他人如何,我只做真誠之人,善待彼此,相信世間還是善良人居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