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出汗應引起重視,2種滋補方法,讓你擺脫出汗的困擾

最近朋友出現手腳出汗的症狀,也沒有什麼不良症狀,就是手腳感覺到出汗,但是用手摸又摸不到汗,有溼潤的感覺,即時天氣不熱穿著拖鞋也會這樣。

對於身體健康的人,即使全身大汗,手心也應該是乾的。而手常出汗的人,往往是身上沒有汗,手心卻滿是冷汗,感覺冰涼的。有的人越到冬天手越出汗。此為多汗症,不可掉以輕心,出汗的種類和7大症狀分析如下:

出汗是人體排洩和調節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氣味發生改變,則可作為某些疾病的一種前兆,應引起重視。

手腳出汗應引起重視,2種滋補方法,讓你擺脫出汗的困擾

1、不由自主全身出汗

不是因為天氣悶熱服用發汗藥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經常出汗稱自汗。自汗多因肺氣虛弱、衛陽不固、津液外洩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氣短、畏寒等陽氣虛損的症狀。多見於患有佝僂病的孩子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

2、盜汗

入睡則汗出,醒後則汗止。盜汗多因陰虛而致,陰虛則陽亢,陰不御陽,津隨液為汗,故常伴有五心煩熱、失眠、口咽乾燥等症狀。常見於肺結核浸潤期患者者。

3、全身戰慄後汗出

即全身戰慄後汗出,是熱性病過程中正邪抗爭的一種表現。如戰汗後熱退,脈靜身涼,表示邪去正安,元氣恢復,是一種好現象。若汗出後四肢厥冷、煩躁不安,表示正不勝邪,正氣隨著虛弱下去,則是危重症候。戰汗多見於各種傳染病的初、中期。

手腳出汗應引起重視,2種滋補方法,讓你擺脫出汗的困擾

4、虛脫出汗

指病情危重,正氣衰弱、陽氣欲脫時,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脈象微弱,時有時無等危症,是陽氣將絕之象,多見於心衰、虛脫的病人。

5、頭部出汗,其他部位無汗

出汗僅限頭部。多因上焦邪熱,或中焦溼熱鬱蒸所致,多見於陽明熱症和溼熱症。若見於大病之後,或老年人氣喘而頭額汗出,則多為虛症。如重病末期突然額汗大出,是屬虛陰上越,陰虛不能附陽,陰津隨氣而脫的危象。但小孩睡覺時也常常頭部出汗,若無其他症狀,則不屬病象。

6、半生有汗,另外半生無汗

俗稱“半身汗”。它見於左側或右側,上半身或下半身。皆為風痰或風溼之邪阻滯經脈,或營衛不周,或氣血不和所致。多見於風溼或偏癱患者。若老人出偏汗可能為中風先兆。

7、天氣寒涼卻大量出汗

指畏寒、肢冷而出汗。汗前並不發熱,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蒼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脈遲沉、舌淡等寒症表現。多因平素陽虛、衛氣不足所致,也可因受驚嚇引起。

手腳出汗應引起重視,2種滋補方法,讓你擺脫出汗的困擾

手腳多汗的食療滋補方法:

1.食療滋補:

手腳多汗者 必須改善生活習慣,充足睡眠,常運動,學習放鬆技巧。

宜:多吃清熱健脾的食物,如蓮藕、茭白、白菜、菠菜、空心菜、苦瓜、青瓜、蕃茄、冬瓜、芹菜、銀耳、綠豆、扁豆、豆腐、薏苡仁、山楂、香蕉、蓮子、酸奶。

忌:刺激性食物如酒、咖啡、辛辣味等。

手腳出汗應引起重視,2種滋補方法,讓你擺脫出汗的困擾

2、按摩調理:

可達到舒緩多汗症的目的。

情緒波動往往誘發汗出,患者的心情越焦急,出汗就越多,造成惡性循環。在中醫屬於心神不安,心火動的表現,在心經、心包經或腎經上,按揉適當穴位有助平穩心神,舒緩出汗情況。

手腳出汗應引起重視,2種滋補方法,讓你擺脫出汗的困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