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河南歷來沒有被軍閥長期割據?

愛歷史的雯雯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偶爾鬧脾氣的黃河雖然給中下游沿岸不斷帶來麻煩,但也提供給中原地區人民以滋養生命的土地和水源,哺育我們先人在跌跌撞撞中成長,給他們優質的糧食、華美的冠裳、燦爛的文化、樸素的信仰。

河南是古代中原的核心區域,從商到周,這裡也確定了統治中心的地位,逐鹿中原,問鼎天下,是每一位王者的終極夙願,在歷史上,定都於中原、尤其是洛陽的朝代國祚累計近千年之久。

但洛陽也有一個明顯的劣勢,就是地理位置太過開闊,無論是西方和北方的少數民族,還是東南方向的敵情,一概無險可守,所但凡定都在此的王朝,除非保持高壓的對外擴張態勢,想要收縮防守,就地理位置而言,遠不如擁有潼關天險的長安和蜀道天塹的四川盆地。
與少數民族或王朝內部的連年征戰也使得中原地區十室九空、赤地千里,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自魏晉開始,中原為代表的北方經濟開始面臨南方經濟的挑戰;到了隋唐時期,隨著京杭大運河的建成,氣候條件更有優勢的江南一帶經濟逐漸替代了中原經濟,重心南移;到了宋元之後,沿海地區對外貿易發力,南方的經濟優勢更加突出。
反觀中原地區,一直到明清時代、民國時期,再到抗戰,都是傳統交戰區,在近代史上,黃河水患不斷(更有人為的炸開花園口事件
),百姓流離失所,自然也支撐不起巨量的軍費糧餉,客觀的說,河南已經從古代的富饒之地已經變成了典型的不發達地區。

窮就罷了,南北交界之處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裡是九戰之地,也就是兵家必爭所在,越窮,越打,越打,就越窮,掉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在近代史上,除了豫西南由於地處山區,出了一個比較長期穩定的“軍閥”別廷芳外,更多是直奉皖舊軍閥、蔣馮閻新軍閥競爭逐鹿的舞臺。大家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往往屁股還沒坐熱,形勢就產生了急遽變化,又被新勢力趕走,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新中國的成立,河南人民始才有了寶貴的喘息之機。


歷來現實


1912年,袁世凱擔任了大總統,委任親戚張鎮芳為河南省的都督,掌管河南省的軍政大權。當時,河南省的軍隊,大多還是以前的清軍綠營。

張在河南瘋狂打壓反對派,同時圍剿豫西的白朗起義。但是白朗的勢力,發展迅速,很快威脅到袁世凱的老家,項城附近。張剿匪無功,品行又頑劣,很快被撤職,自然沒有形成自己的山頭。

張離開後,湖北都督段祺瑞兼任河南都督,但是不咋過問河南的軍政事宜。田文烈擔任了河南省巡按使,代理過幾個月的都督。隨後,繼續擔任巡按使,失去了兵權。1916年,巡按使改名為省長,他擔任省長。1917年,去了北京擔任農商部總長。田的資歷很老,為人忠厚,沒啥作為,也沒啥劣跡。

1914年,袁世凱調毅軍統領趙倜任河南護軍使,率所部四十個營來河南協剿白朗的討袁軍。因趙倜很賣力,把白朗消滅,白本人亦中彈身亡。袁世凱為了獎賞趙倜的“功勞”,升之為宏威將軍,督理河南軍務,他的毅軍亦改編為宏威軍。

趙倜於1916年升任河南省的人督軍,田文烈離職後,趙倜兼任了省長。掌管了河南省的軍政大權後,趙愈發跋扈,肆無忌憚。到他離職之前,北洋政府派過幾個省長,要麼被他擠走,要麼被他架空。

1920年的直皖戰爭,直、奉聯合打敗皖系,把持了北京政權。直系大將吳佩孚成為直魯豫巡閱副使,駐軍洛陽,與地方勢力河南督軍趙倜矛盾加劇。1922年,趙倜出兵攻擊吳佩孚,襲擊吳的後方。結果,被吳佩孚的部下擊敗,逃往上海。所部,被吳佩孚強行解散,一部分官兵去了山東,大部分官兵,來到豫西,落草為寇。趙倜的勢力,雖然形成了山頭,但是不長久。

吳佩孚麾下的馮玉祥,打垮了趙倜以後,帶著一個步兵師,來到河南省,擔任了督軍。所部軍紀嚴明,但是馮氏隨意殺人,行事草率,民怨很大。同時,馮和吳佩孚的矛盾,越來越大。吳佩孚即操縱北洋政府,調馮玉祥到北京任陸軍檢閱使,把馮玉祥逐出了河南。

張福來於1922年12月,以陝軍二十四師師長的身份,奉曹錕、吳佩孚之命,來開封就任河南省督軍。張是曹吳兩人的親信,堅決執行兩人的命令。在豫期間,人事上,基本保留前任的官員,沒咋變動。期間,率部去剿滅豫西的土匪,也就是趙倜的殘部。久而無功,差點被曹吳兩人處罰。後來土匪頭子,被部下殺掉,張才被免除處罰。

1924年,馮玉洋和陝西陸軍第1師師長鬍景翼,第15混成旅旅長孫嶽,趁二次直奉戰爭之便,打垮了曹錕、吳佩孚的直系政權。胡景翼被北洋政府任為河南省督辦,孫嶽為河南省長。孫嶽因企圖擔任直隸省督辦,未來就職,派其部下何遂代理省長。實際河南軍、政大權都在胡景翼手中,胡到豫不久即病死,其部下嶽維峻繼任督辦,也就是督軍。

胡和嶽在位期間,大肆擴充軍隊,河南百姓的負擔極重,苦不堪言。同時,陝軍軍紀敗壞,比趙倜的部隊還差。期間,還和豫西的鎮嵩軍,為了爭奪河南的軍政大權,大打出手。1926年,吳佩孚再次出山,率部打入鄭州,全殲了嶽督軍的部隊。嶽維峻逃往山西,被山西王閻錫山囚禁。

吳佩孚攻佔了河南之後,很快被北伐軍打垮。張學良、韓麟春率領的奉軍,不下10萬人,趁機佔領了河南省。隨後,被北伐軍屢屢擊敗,倉皇逃往豫北。馮玉祥的部隊,也東出潼關,和北伐軍在鄭州會師。

接著,馮玉祥的西北軍控制了河南省,同時收編了豫西的鎮嵩軍,擔任河南省的主席。1928年,他麾下的韓復榘,接任省主席。

1930年,馮玉祥的西北軍和蔣介石的中央軍,在河南,為了爭奪全國的軍政大權,大打出手。最後,西北軍土崩瓦解,殘部被中央收編。

中央軍控制了河南以後,劉峙、商震、程潛、衛立煌、李培基、劉茂恩、張軫、趙子立等人先後擔任過省主席。不過河南省已經中央化,很難再形成個人的山頭。

其中的劉茂恩,是鎮嵩軍的將領,所部的15軍,在國共內戰中被殲滅。重建後,由劉平擔任軍長,中央化。

張軫原本在豫南擔任最高軍政長官,以地方部隊為基礎,組建了兩個軍,擔任兵團司令。李宗仁上臺後,讓他負責河南的軍政大權。四野南下,張帶著一個軍在武漢附近,投靠四野。

張軫麾下的另外一個軍,軍長趙子立,黃埔六期的畢業生,在抗戰期間擔任過第9戰區參謀長。後來投靠了白崇禧,奉命來監視張軫。

趙子立帶著一個軍,不願意投共,也害怕白崇禧處罰,收回兵權,於是去了四川。然後被委任為河南省主席兼任兵團司令,指揮一個軍和幾個獨立旅。最後走投無路,在巴中附近投共。


長安落月圓


並非河南沒有軍閥長期割據,而是軍閥們在河南沒法長期待下去,筆者結合近年來研讀民國軍閥心得,有以下幾點體會可供大家參考:

一、黃河重災區是軍閥們不得不放棄河南的一個重要原因

自周定王(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國民黨花園口扒開河水淹沒日軍的2540年中,黃河決溢次數多達1590多次,黃河26次大的變道中就有20餘次發生在河南地界上,真的是“中國之水非一,而黃河為大,其源遠而高,其流大而疾,其質渾而濁,其為患於中國也,視諸水為甚焉”。

在兵荒馬亂、缺乏對黃河進行有效管理的民國時代,黃河水患帶來的影響更為嚴重,分別在1921年、1931年、1935年、1938年共計四次大規模的水災發生,河南沿河各縣,河水紛紛漫灌,河水退卻之後,村落盡數被毀,土地大量荒蕪,有的地方被水浸泡長達3個月之久,每一次水災帶來的都是大量的田地被淹沒、房屋被摧毀以及大量人口的銳減,幾乎整個河南的地塊都曾遭受過黃河的肆虐,給河南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二、地理位置的四通八達也是“缺陷”

河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主要表現在其處於四通八達之地,翻看地圖,河南正是處在中原的中心位置,屬於交通要道,這種地理條件在和平時期是非常有利於河南社會經濟發展的,但是到了戰爭時期,這種優勢反而成了弊端,因為地處中心,就會陷入四面受敵、無迴旋餘地的境界,因為特殊的軍事價值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古稱“四戰之地”也就是說只要中原有戰爭,河南必定是爭奪的重要地塊,從成語“逐鹿中原”和“問鼎中原”,相信讀者就能體會在古代河南地理位置的獨特性了,也正是這種地理位置的獨特性成為使其成為了歷來的兵家必爭之地。

三、軍閥混戰使得河南飽經蹂躪,已是千瘡百孔

袁死後,北洋軍閥各派陷入混戰狀態,地處中心的河南成為北洋各路軍閥征戰的場地,直到李宗仁等發對蔣介石統治的中原大戰爆發,河南都是主戰場,河南也成為了軍閥混戰受傷害最嚴重的地區,飽經蹂躪的河南在社會經濟方面已經是千瘡百孔,據資料顯示:1926年,在河南的駐軍每月需要軍費164萬1千元,而當年河南全省一年的賦稅財政總收入還不足2千萬元,可見無力河南已經無力再為軍閥的生存提供物資支持了。

總的來講,河南雖說是四通八達的中心,人口也眾多,土地也平整可耕,可是由於黃河水患的影響、無險可守的特殊地理環境以及軍閥混戰導致的社會經濟衰退,使得軍閥們對河南都只是暫時性的佔據,無力維持長久的統治,就更別說長期的割據了。

國家人文歷史


此言差矣,中原地區地處天下之中,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河南土地肥沃、人口眾多、交通便利,俗話說“得中原者得天下”不無道理。



由於題主沒有限定歷史朝代,而河南在中國古代亂世中一直是軍閥割據的地方,而在民國時期卻鮮有大軍閥長期割據,所以我推測提問者想問的是民國時期為何沒被軍閥長期割據。



眾所周知,民國有十大地方軍閥,分別為東北軍閥、西北軍閥、馬家軍閥、桂軍軍閥、滇軍軍閥、川軍軍閥、晉軍軍閥、湘軍軍閥、粵軍軍閥、黔軍軍閥。而地盤大、人口多的豫系軍閥卻不在十大地方軍閥其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原因首先在於中原乃中國腹地,自然也是四戰之地,有利就有弊。佔據此地的軍閥必然會招致最早的武裝攻伐,所以沒有實力還是不敢佔據中原地區的。

其次,河南沒有軍閥長期割據並不代表沒有軍閥佔據。民國時期河南軍閥割據林立,只不過實力很小很快就剿滅或是兼併掉了,政權存在的時間並不長。

(對此,各位有什麼看法?)


納蘭軒若


大家好,我是餘雯雯,一個愛歷史的女生,河南為什麼歷來沒有軍閥長期割據呢?我來說說我所知道的吧,不足不正確之處還請大家給我指正。


雖然軍閥頭子袁世凱是河南人,但是河南是中國唯一一個沒有軍閥作為根據地的地方,自從清朝滅亡以後,中國進入混戰年代,而受傷最深的就是河南了,因為河南和平時期是地理位置上的 中心,便於各地交流,但在戰時,河南就成為了最大的缺點,沒有戰略迴旋餘地,四面受敵,結果就是,河南成為各路軍閥混戰的戰場,蔣介石奠定霸主的戰爭就是中原大戰,這裡長期處於失控的狀態,不是專屬於任何一個人的勢力範圍。

到了抗日戰爭,大家都對川軍,湘軍,桂軍,耳熟能詳,但是殊不知河南的兵源僅次於四川達到了190萬之多,抗戰8年,很難有7年時間近一半的面積被日軍佔領,徵兵人口的基數要少的很多,川軍是出川打仗,和河南是主戰場,是相持階段的兩個主戰場之一,另外一個就是湖南,38年為了阻滯日軍佔領京漢線,蔣介石製造了花園口決堤,致使半個河南陷入了澤國。

可以說清末以後,中國的戰亂,河南一個沒落下,是真真正正的受傷的地方,戰亂可以說直接摧毀了河南的經濟體系,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獨特的地理位置註定了是一個戰爭頻繁的地方,河南古稱為四戰之地也,當分糾之時,河南必在所爭,大勢既定而守在河南,則岌岌焉有必亡之勢也。



所以河南四戰之地,位處中原,哪有有遠見的軍閥敢坐在火山口上?中原乃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軍閥混亂時,誰敢入中原。誰就會被群起而攻之,這裡也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聊聊你覺得的箇中原因,也歡迎大家關注我,我是餘雯雯,一個人愛歷史的女生,謝謝您的閱讀,祝您生活愉快!


愛歷史的雯雯


題主所著眼的角度是民國,但其實不止民國,整個中國歷史上,割據河南而立足的軍閥都屈指可數。以河南為根據地而征服天下的軍閥只有一個——曹操。

道理很簡單,從河南的地形圖就可以一目瞭然。河南處於黃河流域衝擊平原的中央地帶,也處於整個中原乃至整個中國的腹心,北控幽燕,南接荊襄,西鄰秦晉,東下齊魯。河南的交通極為便利,可以直接往來於各大區域,可以去攻擊四面八方的敵人。

當然,缺點也是很明顯的——敵人也可以從四面八方來打你。

無論任何時代,只要是爆發了全國性的戰爭,則河南必然是主要戰場。而河南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這就意味著一點——只要外部敵人前來攻擊,本地的勢力根本無險可守。

民國的歷史很亂不好梳理,可以看看古代的歷史。隋末的時候,佔據河南的是王世充集團,佔領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帶。他幾乎就面臨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敵人,河南本地的瓦崗軍、東南的宇文化及、西邊的李唐王朝,還有河北虎視眈眈的竇建德。王世充是個比較能打的統帥,可是架不住接連不斷的戰爭。其他諸侯打敗了可以跑,可他打敗了沒地方跑只能死扛,從他佔據河南到敗亡一直處於戰爭狀態,幾乎沒有得到喘息。

而曹操能夠以河南立足,也有一些運氣的關係。在他和河北諸侯袁紹死磕的時候,南邊的劉表劉璋張繡,西邊的馬騰張魯,都自顧不暇,沒有想要來爆曹操的菊花。如果當時這些諸侯能夠在關鍵檔口給曹操致命一擊的話,歷史的走向如何也很難說呀!


小約翰


謝謝邀請。不是專家,也沒有深入研究,僅能說點個人淺見供批判。

首先是地理原因。

河南為中原之中,鄭州、洛陽都是連接南北東西的通衢,公路鐵路交通便利。境內有小山丘陵但以鄭州開封為中心的核心地帶大部分無大山深谷。這看似優勢,實則是以軍事力量為本錢的軍閥割據的最大劣勢。



因為一旦割據,東西南北都可以長驅直入。西面有山,卻是山西陝西的大門,山西陝西攻中原容易,居高臨下,而河南攻他們難。

同樣南面雞公山是湖北的門、北面太行山是河北的險,都可以威脅河南而河南奈何不了他們。



東面山東、北面河北(當時和京津一體),整體實力有強於河南。所以河南被“圍困”起來了。

不僅如此,其他各路軍閥還以河南為通道和戰場爭霸,尤其是“中原大戰”,蔣、馮、閻、張混戰,後來蔣勝,加強了對河南的控制。

其次是實力問題。解放前河南基本上沒有工業,洛陽是文化旅遊城市而鄭州是交通樞紐和商業城市。礦產資源當時有的沒有勘探清楚,有的沒有力量開採。河南的工業基礎主要是建國後建立起來的,但至今在全國仍屬於工業相對落後地區。



所以河南軍閥一方面財源有限,另一方面也很難發展軍事工業。這方面可以與張作霖東北軍相比,東北軍裝備好,與東北的工業基礎有關。

如果以交通運輸為財源,風險巨大。因為鄭州和河南不是大部分物資的目的地,而是中轉地或經過地。如果打劫或加過路費,將同時激怒各個方向的對手。



第三,文化沒落。

河南雖大,人口第一(原來重慶沒有直轄時四川第一河南第二)、面積也很大,但是已經沒有了當年商代、宋代那樣的文化和政治中心。河南人口音相近,但習俗東面像山東、北面像河北、西面像陝西山西。

也就是說,古代傳統雖然存在卻不再強大到足以凝聚全省各地,而新的工商業文明又沒有興旺起來(遠遠落後於東北華北和華東華南),以小農經濟為主的河南,形似塊頭大實則是散沙。

所以綜合起來,河南既不可能產生像西南那樣靠山川之險獨霸一方的軍閥、也不可能產生像東北、華北、華東、華南那樣靠佔有經濟和工業化優勢而存在的軍閥。

所以河南不是沒人想軍閥割據,是割據不了。


身心俱養


河南,四戰之地無人可以強行長期割據。


河南,其中部、東部及魯西、皖北、蘇北地區,廣袤的華北平原,地勢平坦,無險可守,非常適合大集團決戰,為中國曆朝歷代的“四戰之地”,歷來易攻佔,難據守,自然不可能長期割據;一旦逐鹿中原獲勝,就可西望潼關,垂涎長安;北眺燕山,冀取北平;行京浦線,直下金陵;跨武漢三鎮,躍進華南;強據中原,無異主動招引禍端。

最近的歷史事例,就是汪精衛和蔣介石為爭奪國民黨領導權,而引發的1930年3月的“中原大戰”,此戰決定了蔣介石的中國領袖地位。同樣,1948年11月的淮海戰役(徐蚌會戰)又直接導致了蔣家王朝的覆滅。


溼婆之林伽大王


古語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四戰之地的河南在中國歷史上的各個亂世時期都有割據軍閥,大致如下。



曹操起兵於河南陳留,即是開封附近。196年發跡於許昌,直到204年徹底打敗袁紹集團才遷到鄴城。況且曹操最後還死在了洛陽。

劉備依附陶謙當豫州刺史及依附劉表屯兵新野時,河南東部南部在其轄區,當時的劉備也算是不大不小的割據軍閥了。



隋末唐初時王世充盤踞洛陽,李密翟讓盤踞瓦崗寨,都是實打實的大軍閥。

更不要說以開封為國都的五代了,由於後梁唐晉漢周都沒能完成統一,朱溫、石敬瑭、郭威們都算是政治中心設在河南的大軍閥。



所以,說河南自古沒有軍閥割據是不存在的。就是北洋時期也有,少林寺就曾因軍閥混戰而被焚燬。


司馬砸光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讓我們把眼光放的更寬一點。縱觀中國歷史可以發現,河南這塊土地非常重要。

自古取天下者必先取河南。

但是若有河南,卻不思進取,必亡!河南的種種條件根本不允許有割據勢力的出現。

河南不像河東有群山環繞,不像江南有長江天險,不像關中有雄關護佑,不像蜀中有天險相伴。河南一馬平川,是四戰之地,進可與天下爭雄。但是退,只能坐以待斃。


和平時期,河南是天下要衝,是聯通天下之處,同時河南有數不清的沃野良田,足矣供給四方。

但是戰亂時期河南就是一個四戰之地。如果佔據河南的人志在天下,那麼河南將會為那個人提供最好的交通條件,源源不斷的兵源和糧草。如果那個人不思進取只想做個割據一方的諸侯。那麼對不起,北方鐵騎將會肆無忌憚地踐踏這片土地。

總結起來就是,河南平坦,無險可守。且又處於天下中心,無論是誰想問問九鼎有多重,都得先找河南練練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