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貨架「占領」寫字樓,會成爲下一個風口嗎?

鄭極夫


無人貨架把辦公室當作“兵家必爭之地”,利用了白領階層經常要面對電腦辦公,沒空離開寫字樓的特徵,與他們以方便。說得再簡單徹底一點,就是充分利用了人們“懶”的毛病,能少走兩步就少走兩步。

無人貨架確實是有消費者的,在我們辦公室裡就有很多人買,但儘管滿足了人們一時的需求,但也很難講這是下一個“風口”,總之肯定不是大的商業機會。

這麼說主要是考慮到以下幾點:

1、無人貨架只是新零售所延展開來的一個細分而已。

2016年10月,馬雲在演講中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這個個概念——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可以說一舉把新零售推倒風口上,但無人貨架只是新零售的一個分支而已,難以承擔足夠龐大的經濟體量。

2、消費場景單一。

無人貨架可以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它確實在辦公室寫字樓扣住了年輕白領們的需求,展現了一定的商業勢頭,但是也被困於辦公區域。在其他地方人們完全可以去便利店或超市購物,甚至平時網購囤積,等不及網購的時候臨時使用一下無人貨架,總之無人貨架的消費場景太過單一。

3、貨品過於簡單。

貨品種類也比較單調,人們是會圖方便,但很有可能在無人貨架上看不到自己心儀的商品。

4、即時消費,無法建立用戶粘性。

無人貨架的消費者大部分都是出於即時需求的消費,難以建立起用戶粘性,這也限制了無人貨架的發展空間。

5、貨物補充不及時,運營費用較大。

在運營和管理上也存在很多問題,雖然都會有攝像頭,但監管並不到位,貨物補充不夠及時,有的貨架還存在拿了東西不付款的情況,都給運營造成了一定難度,產生了較大的運營費用。

所以無人貨架或許還會在一段時間內佔領者辦公室這個戰場,但,並不是大的商業機會。

我是農民工“懂事長”李合偉(抖音號:hws666888),20多年創業經驗,非著名天使投資人、創業導師。更多有關創業的內容,敬請關注頭條號:合偉說,與我一起聊聊創業那些事!


合偉說


如果30分鐘即可送達的外賣依舊無法滿足“懶人”的需求,那麼辦公室無人貨架則更邁近了一步。

前段時間,無人便利店大熱。在這之後,眾多寫字樓辦公區內又出現了一個個貨架,上面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零食、飲料和方便食品,用戶掃碼支付即可購買。

隨著新零售概念的進一步發酵,比便利店離得更近,比O2O更快的無人便利架開始登場。

它會火嗎?會是新零售的下一個風口嗎?

社長根據實際調查和走訪瞭解到,目前,無人售貨架的玩家已經將近20家。目前比較火的包括猩便利、果小美、領蛙、零食e家等,而在外面領域佔據半壁江山的餓了麼則推出了“e點便利”,永遠不甘落後的弄潮兒京東推出的新項目----京東到家迷你超市,也已經悄悄開始試水。

短短半年多的時間,無人售貨架的融資金額超過25億元。一場圍繞辦公室茶水間的戰爭已經悄然打響。看上去與自動售賣機無差的無人值守貨架為何能落地,低門檻的無人值守貨架究竟拼的是什麼,對於新零售又有何影響?

起初,社長對這種業務模式並不在意:所謂的無人售貨架,不就是沒啥技術含量的零食架子上貼個二維碼,讓買家自取自付麼?然而細想之下,在零食到用戶的這“最後幾百米”,也許這種零售方式,真的可以玩出點兒花樣來。

根據“成本、效率、體驗”這一永遠不變的零售邏輯,無人售貨架在新零售領域的玩法,還是值得期待的。

社會向前發展的越便利,越會極大限度釋放人類“懶”的原始本能。無人值守貨架這種零售方式的出現,極大地縮短了商品到用戶之間的距離,比便利店更加靈活、分散,幾乎是顛覆性再造了消費流程。

無人售貨架的出現,一方面迎合了零售業改變的契機。即挖掘線下的大型商超、連鎖便利店、夫妻便利店甚至線上的電商,還沒有挖掘到的是工作場景下的隱形零售需求。另一方面也代表了新零售的趨勢,即把線上與線下融合,提高零售鏈條的效率。

社長認為,未來,距離消費者更近的便利服務一定是趨勢。如果能夠架構起深入辦公室場景的終端零售網絡,將有可能改變辦公室人群的消費習慣。

但同時,無人售貨架也存在一定缺陷。首先,這一模式的進入門檻非常低,買一批貨架及辦公室零食硬貨商品,就可以展開運營,最終考驗的是運營及融資能力;其次,成本的損耗難以估量。開放式的貨架銷售,仍然是對人性的一種考驗,尤其掃碼支付這裡,沒有很好的約束機制;用戶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未來更加密集的便利店以及無人便利店,具有一定替代作用。

新零售的未來已來,你我都在其中,希望我們都能感受到其中的變化,享受更加便利的生活。


AI財經社


辦公室貨架上的硝煙:一家 3 個月融資超 1 億的公司與一個新賽道的揭幕

資本編織出了一張錯綜複雜的關係網,將當年 O2O、團購大戰中的一批「老將」重新洗牌又聚攏;也在戰火還未徹底燃燒起來的時候,就把「小玩家」隔絕於外。

2017 年 9 月 14 日,不足半天的時間,閻利珉就在果小美總部成都和來訪的客人敲定了一項合併計劃。對方是上海番茄便利的創始人殷志華,由 IDG 資本董事樓軍從中撮合引薦。

也曾參與同行合併交易的樓軍對這樣的速度驚訝不已。為了撮合這次交易,樓軍特意在成都的酒店定了兩天房間,做好了「持久戰」的準備。

此時,兩家公司都剛剛成立兩個月。就在這兩個月,兩家公司入局的辦公室貨架領域中,賽道已經變得十分擁擠。

根據媒體統計,目前向這個領域發力的創業公司已經超過了 30 個,背後更是有了超過 20 億人民幣的「熱錢」流入。入局者除了京東、餓了麼這些「大塊頭」,還有每日優鮮、猩便利、哈米等等在 O2O 和電商領域早有經驗的「明星團隊」。11 月 1 日,前大眾點評高管呂廣渝創辦的猩便利剛剛宣佈獲得紅杉領投的 3.8 億 A1 輪融資,辦公室貨架的戰爭硝煙正濃。

狂熱的資本,和備受追捧的團隊,將這個曾被投資圈視作「小生意」的遊戲,炙烤得滾燙。

快快快!刺刀見紅,硝煙漸濃

果小美並不是這一波辦公室貨架創業中最早的入場者。2017 年 4 月,當閻利珉剛剛注意到這個被朋友稱為「為公司員工送福利」的項目時,已經有不少創業公司已經步入了開放式貨架快速發展的軌跡。

「辦公室」本就是閻利珉的「主場」。2011 年,閻利珉帶領淘寶聚划算用實物團購切入團購市場時,瞄準的就是辦公室白領人群。為了打入這個停留時間長達八小時的高價值場景,聚划算推出的「上午十點開團」,直接「過濾了學生等其他群體」。

在 PC 紀年末期的「百團大戰」中,閻利珉和他的團隊,把聚划算的團購交易額在一年內做到了 101.8 億元。

2016 年進入「半隱退」狀態後,閻利珉一直在渴望著另一場新的「戰爭」。

5000 萬個辦公室點位,超過三億的白領人群,這些數字撩動了閻利珉那根興奮的神經。更讓他興奮的是,用零食貨架切入辦公室場景後,能夠帶來的線上流量和背後的可能性。今時不同往日,和 2011 年相比,線上獲客成本翻了上百倍,通過純粹線上入口再造一個「聚划算」幾無可能,機會流向了線下。

「當時就覺得,這件事要幹就幹,不幹就放。」閻利珉通過朋友打探了一家零食貨櫃架的運營情況:在入駐一家 40 人左右的公司後,三個月內,全公司員工在這個零食貨架上消費將近一萬元,「吃白食」帶來的貨損問題不到 5%。這是個十分理想的數據。

2017 年 7 月,果小美成立。閻利珉開始帶團隊在成都的辦公樓宇中鋪設貨架,貨架成本幾百元,零食 SKU(Stock Keeping Unit,庫存量單位)最初定在了 30 個。「一週時間內,滲透率能夠達到 67%,100 個人裡面三分之二會嘗試;三週之後,將近 20% 的用戶每天購買兩單,接近 40% 的用戶每天都下單,60% 的用戶五天裡購買兩單。」熟悉電商玩法的閻利珉認為,用戶習慣一旦養成,發生在在這個場景裡的復購率是遠超電商的。

偏居成都是閻利珉的刻意選擇,為的是「悄悄驗證模式,快速試錯」。不足兩月的時間裡,果小美入駐的辦公室數量達到了 1000 個,並開始邁出成都。

這時,閻利珉接到了來自樓軍的電話。

對方表示,希望引薦閻利珉和殷志華「認識一下」。

閻利珉爽快地答應了邀約,並預想到了「合併」的結果。彼時,果小美和番茄便利都還只是 B 輪融資的創業公司。共同面對著如此巨大的市場,火光未現,就開始合併,這並不是常規劇情。

但從兩家公司的資本背景出發,則更容易理解這起合併交易的始末——兩家公司都拿到了來自 IDG 和藍馳資本的投資;更重要的是,閻利珉在成都迎來的客人中,除了樓軍和殷志華,還有高瓴資本的運營合夥人、番茄便利的天使投資人幹嘉偉。

這同樣是兩個有足夠分量的名字。幹嘉偉曾是阿里巴巴副總裁,後來加入美團就任 COO,在當年團購大戰廝殺最為激烈的時候,幹嘉偉曾幫助美團度過了草莽階段,迅速甩開競爭對手;而殷志華則曾是幹嘉偉的舊部、美團華東地區總經理,正是在他的主導下,美團在大眾點評的「家門口」重挫了對手。

在樓軍看來,能推動兩個團隊快速談妥合併的關鍵是「互補」。當果小美在成都以開放貨架的方式切入辦公室的同時,番茄便利正在上海嘗試用智能冰櫃的方式探索飲料、便當等鮮食打入市場的方式。

一手帶起聚划算的閻利珉認為自己的長處在於線上運營,而美團系出身的殷志華和幹嘉偉顯然對線下戰役更遊刃有餘。

左起:殷志華、樓軍、閻利珉

「一開始我們只聊一件事,那就是辦公室貨架這件事到底靠不靠譜。大家以前都是親自在前線『見過血、打過仗』的人,都是從基層開始做,後來管理團隊,能不能一塊戰鬥,或者說味道對不對,一聊大家就都清楚了。」閻利珉說。

更直接的考量來自市場的壓力。這時的果小美和番茄便利,鋪設的貨架點位排名都還擠不進頭部,但每天都會傳來競爭對手融資和入場的消息。「中國創業者的生存環境很惡劣,很多領域一上來就是'大塊頭'的遊戲,」——閻利珉指的是已經入局的餓了麼、京東到家,和前大眾點評 COO 呂廣渝創辦的猩便利,「如果不合並,無論體量還是外部競爭環境都還是單打獨鬥,不佔優勢。」

合併敲定當天,新公司就確定了統一沿用「果小美」的品牌,由閻利珉出任合併後新公司的 CEO,殷志華擔任總裁,而幹嘉偉也直接擔任了新公司的戰略顧問,更深程度的參與進來。

這支「見過血、打過仗」的新團隊篤信,儘管戰場尚未「染血」,但硝煙的味道已經很濃了。

來了!資本、老將和野蠻人再臨

自殷志華和甘嘉偉加入團隊後,新公司的全國擴張路線圖已經清晰起來:「目標是到年底進入 30 個城市,明年就要達到 100 個。」

這對 9 月底才剛剛開始衝出成都的果小美來說,實在是一個激進的擴張計劃。但競爭對手們攻略的速度更快,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美味生活、領蛙、哈米科技等等公司所鋪設的貨架數量都已經達到 1000 至 3000 枚。

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在 2017 年夏天到來之前,都幾乎無人關注的模式。

零食本身就屬於高毛利的商品,而放置在辦公室裡的貨架更是圈住了每天八小時內流動極低的白領用戶。和 O2O、無人便利店相比,它離消費者更近,擴張複製的成本也更低。

這個模式的最大爭議在於商品的丟失和偷盜問題。樓軍告訴極客公園,目前行業裡各家公司,「運營的好一點的能把貨損控制在 3%,但也有比較糟糕的,高達 25%,相當於賣四件丟一件。」

一位投資人也向極客公園表示,最早在去年 10 月自己就接觸過這類創業公司,那時他的直觀感受是「這件事情太 low」,並不看好。

從 2017 年下半年,這個行業突然開始急速升溫。幫忙按下加速鍵的是資本。

曾經猶豫的玩家陸續登上牌桌,一猛子地瘋狂押注。根據媒體公開報道,近兩個月內,這個領域就吸進了 25 億人民幣的熱錢。這種融資速度已經超過了半年前的共享充電寶和一年前的共享單車。不少資本都會像 IDG 和藍馳資本一樣,同時選擇至少兩家公司下注。

不少資本都開始意識到,雖然目前大部分貨架只是售賣零食,但用戶習慣一旦建立,想象空間巨大。啟賦資本投資總監謝波在一篇文章中認為,「辦公室貨架未來甚至會替代部分便利店、零售電商和外賣的需求。」

辦公室零食貨架上的SKU普遍為30-50個,但延展性很強

但是,一個讓創業者無法迴避、又相當「殘忍」的事實是,這仍舊是一個「草根創業」難以企及的領域。

樓軍承認,剛成立一個月時、「天使輪的錢還沒到賬,就被資本追著開了B輪」的果小美能夠得到資本的追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於人們對閻利珉光鮮資歷的認可。

番茄便利那邊的情況也是類似。事實上,目前拿到大額融資的公司,團隊背景普遍雄厚:被閻利珉看做強勁對手之一的猩便利,是由同樣出身阿里的、原大眾點評 COO 呂廣渝創辦,投資人囊括了王興、張濤和王慧文等人;從便利店切入的便利蜂背後主導者是莊辰超;在七隻考拉和美味生活的團隊裡,也有來自美團、大眾點評、回家吃飯等公司的前員工。

這是個門檻不高、能夠自我造血的生意,長期必須走向精細化運營。本不該成為關鍵因素的資本,卻編織出了一張錯綜複雜的關係網,將當年 O2O、團購大戰中的一批「老將」重新洗牌又聚攏;也在戰火還未徹底燃燒起來的時候,就把「小玩家」隔絕於外。

幾乎來不及喘息,「小玩家」已經面臨著被清洗的命運。極客公園接觸的一家早期入局的公司表示,已經開始漸漸考慮以「合作」的方式併入某家大額融資的公司之中——即便在此之前,他們在北京的幾百個貨架已經盈利。

「有一家很有實力的公司找到談我們合作,說準備拿出幾億進來『玩玩』,你說我們自己做還有什麼機會?」該公司創始人很無奈的表示,自己的「團隊背景不強,資本不認可,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果小美在北京的招聘過程中也發現,應聘者不乏來自競爭對手的前員工,其中幾家公司甚至已經開始裁員,隨時準備「撤退」。

資本來了,「野蠻人」的玩法也來了。以燒錢為代價的價格戰終究無可避免。極客公園瞭解到,目前猩便利的策略是每佈局一個貨架即補貼 1800 元,以零食優惠券的方式發放。還有公司選擇向入駐的辦公室直接支付每個貨架 1200 元「入場費」。

閻利珉認為果小美已經做好了這方面的準備,「別人賣 4 元的商品,我可以賣兩元,在擴張的階段,我們可以不在乎毛利,甚至負毛利的去做。」他甚至指出,理論上只要空間足夠,每個公司可以放置多種品牌的貨架,而價格戰會成為把競爭對手「清除出去」的武器之一。

一切的前提,都在於全國性的加速「撲進這個場景」,如果動作不夠迅速,留下市場空隙就可能被地域性團隊割據。

一位主攻辦公室貨架項目的投資人對極客公園表示:「如果一些地區性的團隊穩紮穩打,在小範圍內高密度地進入公司,在點位較少的時候就開始盈利,後期頭部公司再想替換,難度會比較大,去收購的話價格也會比較高。」

這也是 O2O 時代曾經出現過的問題。

在目前的階段,貨架密度將成為唯一的壁壘。樓軍預測,到 2017 年年底,「整個行業應該都鋪不到 10 萬個點,我覺得任何一家公司,不做到兩萬個點也談不上有壁壘。」

不過有一件事已經可以確定,這注定是一場消耗戰。

去哪?簡單的入口,和繁複的戰局

看上去,這已經是一場被狂熱資本吹起的大風,接下來的混亂幾乎是可以預見的。但包括閻利珉在內,也有不少人明白這個「低門檻、容易被複制」的模式背後到底蘊藏著的是什麼樣的機會。

「從大的百貨商場,到區域性商超,再到便利店,零售有一個趨勢是人越來越懶,貨越來越近,零售業的佈局是越來越顆粒化、去中心化的,SKU 也越來越少。」閻利珉開始研究辦公室貨架時,立刻就覺得這個模式有點像「線下聚划算」。

這種「新零售」模式下,貨品和消費者的接觸距離,與商品的顆粒度都是「極致」的,「這個架子可能只能放 30 到 40 個 SKU,以前我做聚划算的時候,第一天只上線了 3 個商品,做到 110 億的時候也不過 200 個商品不到,這裡面和我的經驗有相通的地方。」

這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這一輪和線下傳統零售行業供應鏈、物流倉儲等體系強相關的辦公室貨架熱潮,最終吸引來的還是一群「互聯網人」:整個互聯網線上流量紅利幾乎枯竭,而辦公室貨架能帶來的是新的入口。

所以,這顯然不只是一個「賣零食」的小生意,它有著很強的延展性。樓軍把這個模式拿來類比便利店:發達國家如日本的便利店佈局密集,多年下來,它們已經成為生活服務的中轉站,比如白領甚至可以從便利店裡購買演唱會門票。「這是國內便利店業態還沒有進化到的高度,現在或許我們可以通過另一個模式、用最近的渠道去做類似的事情。」

而閻利珉甚至覺得貨架服務的場景可以超出辦公室範圍:還在聚划算時,他發現九億多淘寶用戶的默認收貨地址中,有四成含有「公司」兩個字,「這說明很多人在網購的時候都把包裹寄到辦公室,下班再帶回家,按照這個邏輯來說,在辦公室高頻接觸後,我們的場景和 SKU 廣度是很容易延伸進入家庭的。」

儘管進入這個行業不難,但長期來看,辦公室貨架運營門檻很高。「細緻到不同公司需要什麼品牌、什麼類型的商品,不同的公司需要用什麼頻率補貨,如何控制貨物丟失率,都是需要在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迅速跟上的能力。」閻利珉根據果小美在成都運營了幾個月的經驗發現,「這是個苦活兒」。

在激烈競爭的背景下,把貨架鋪進辦公室,並不意味著就不會被競爭對手清除出去。對挑剔的消費者來說,價格並不會成為他們唯一考量的因素。

這注定是一場關乎團隊、資本和商業等綜合實力的競爭。看上去進程野蠻,但背後必須有深厚的「內功」支撐;在看不見的後端,供應鏈、物流、倉儲等環節的效率都會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

比如在品類擴展方面,包括水果生鮮、盒飯在內的「鮮食」才是真正能拉高毛利的產品,包括果小美、每日優鮮便利購等都在摩拳擦掌進入這個領域,但前提是必須解決供應鏈和冷鏈物流。「就好比在上海這個市場,一共只有四家廠商有生產盒飯的資質,其中三家都被當地便利店壟斷了,怎麼切進去就是個問題。」樓軍說。

被閆利珉視作強勁對手的猩便利,用便利店+辦公室無人貨架的方式切入市場

於是,行業裡有玩家選擇利用本身就十分強大的供應鏈、物流等資源切入;也有人選擇聯合新興便利店的模式共用供應鏈體系,將辦公室貨架當做便利店的觸角——前者的典型是每日優鮮的便利購,而後者則有猩便利和便利蜂試水。

各個團隊都在嘗試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進場,構建壁壘的同時也在迅速補齊短板。和番茄便利合併後,閻利珉已經與殷志華、幹嘉偉達成了共識,「上半場」是殷、幹兩人的主場,而到了「下半場」自己發揮的作用會更大。

閻利珉暫時為公司發展定下了底線:「用戶和供應鏈的滿意程度是生命線,把貨損控制在 5% 以內是安全線。」閻利珉明白,野蠻生長過程中,許多事情需要做到「極簡」。

競爭可能會吞噬掉一切。樓軍覺得,到這個賽道分出勝負的時間點還早,甚至有很多消費者還沒有接觸到這種貨架。

但閻利珉不這麼認為,在他的時間表裡,「最晚到明年這個時候,戰爭可能已經結束了。」


極客公園


無人貨架,有其特定市場,一定有大的機會,但要評估,投放過度一定是個浪費。如果運營得當,一定會形成好的商業價值。我們新零售研究團隊,很關注這一領域,尋找好的運營團隊。

\n

如果這樣的貨櫃願意放到我們公司,我當然願意。因為我過去也是這麼做的。

\n

我在公司的辦公室裡放了一個冰箱,並要求綜合部門一定要定期放置一些食品,包括水果、冷飲、冰淇淋、早餐食品、茶水咖啡等。我的想法也很簡單,要讓員工把中閱資本當作自己的家,我們公司就要做好員工關懷。

\n

如果放置了無人貨櫃,員工則可以有更多選擇。畢竟,公司統一購買的品種,不一定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n

接下來,問題來了。如果我們發現某類食品員工很喜歡,公司自己的冰箱裡就會採購更多,畢竟這樣員工不用自己花錢了。無人貨櫃的經營就會受到影響。

\n

如果無人貨櫃運營方不允許我公司設置自己的冰箱呢?恐怕員工不答應。公司倒是可以限制自己冰箱提供的貨品數量。

\n

綜合來看,無人貨櫃,是個補充。這就要求公司的員工數量要足夠多。公司自有福利不要與無人貨櫃形成競爭。只要人多了,消費自然多樣化,貨櫃有市場。

\n

問題還沒結束。投放哪些場所呢?如果一個樓層以小型公司為主呢?恐怕貨櫃投放的經濟性就有問題了。放在公司裡,利用的是公司的電源和安保;放在走廊上,恐怕物業就要收費了。

\n

從投資角度看,這個風口,有投資價值,畢竟運營成本可控。這個風口,值得嘗試,但也能過度投資,造成浪費。要形成一個良性的評估體系。


孫建波


嗯,是風口。曾經去猩便利的公司(雲南南路那個辦公室),也去過餓了麼now和負責無人貨架的同事聊過天(近鐵廣場)。簡單談一談,我對無人貨架的一些認識。

無人貨架目前來說沒有任何門檻。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快通過快速的跑馬圈地來增加競爭優勢。其實當前的狀況比較類似於百團大戰的初期,就要鋪貨,就要鋪量,誰先進去誰就是優勢。

目前(201710月)第一梯隊的只有猩便利。目前大概有5000個投放點。餓了麼自己的業務發展得比較快,因為得益於早餐團隊,本身就有一系列的寫字樓服務空間,目前來說一個月鋪了1000家,這種規模的話,大概是第二梯隊。

2017年10月開始。其實競爭的態勢已經有點明顯了。各個公司都開始有各種獎勵和激勵的機制。比如哪家入住就給兩百塊錢入場費,這個費用一般是給人事行政的。還有抽成的玩法,還有給租金的玩法。不再是白用白給躺著賺錢的了。

猩便利也做了線下的實體便利店。但是實際經營狀況並不好,顯然是還沒有摸到門。但是它無人貨架十實體連鎖的辦法,已經成為了

非常好的一面旗幟。

無人貨架現在的盈利模型還是不錯的。基本上一個月內可以收回成本。好的一個貨架,一天可以賣1500。

但是盜竊率也不容小看。目前來說,行業內的盜竊率在7%到10%。而且很難追查。有時候實在沒有辦法,就只好撤櫃走人。

但是這個行業來說,仍然是一個做加法的階段。大樓是一個一個談的,辦公室是一個一個拜訪的。所以說對團隊的管理形成了一個門檻。有些人能夠管得起800人的隊伍,有些人就只能管得起300人的隊伍。這個管理能力,決定了這個品牌的發展速度的上限,也就是品牌的上限。

未來遲早有人會開放乘法模式。是哪家?不知道。因為跑馬圈地的下一步就是攻城略地了。到時候一些有門路的公司,有門路的人。可以通過綁定服務的模式,達到效率的提升(配送費用的降低)或者是強制入場,把其他剔除。我想可能是城市代理什麼的。

如果你是一個創業者,一些二線城市應該可以考慮。到時候就等著被收購吧。行業內已經有公司被猩便利收購了。因為用錢來換時間,而且還能換來市場空間。其實對於他們來說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

就這樣


餐飲倒閉觀察


如今有一種便捷的購買形式擺在人們面前,人們很是珍惜,如果企業要讓這份便捷加上一個期限,人們希望,兩步即到。

懶人經濟發展到現在,除了支撐起餓了麼、美團等外賣,也支撐起了如每日優鮮一類的產品,這些在生鮮大戰中活下來的企業,似乎還想在新零售的蛋糕上分一杯羹。近日,每日優鮮合夥人許曉輝在“第三屆A20新農業盛典”上發佈的消息,每日優鮮近日完成了新一輪的融資。每日優鮮表示,所獲資金將用於無人貨架“便利購”業務的發展,且適用於更多場景的無人零售項目“智能盒子”將在明年一季度面世。

無人貨架入局玩家都有哪些?現有:小e微店、每日優鮮便利購、果小美、領蛙、哈米科技、猩便利、有品、便利吧、七隻考拉、零食e家和咕噠獵人等。

充滿危機感的行業

有媒體報道,本輪每日優鮮的融資規模在5億美元左右,這成為每日優鮮成立以來最大的一筆融資,也是每日優鮮本年度獲得的第三筆融資,如今,每日優鮮的融資額度已經超過10億美元。

本筆融資,每日優鮮將用來發展無人貨架“便利購”,這也是每日優鮮本年度第二次強調加碼無人貨架業務,此前,每日優鮮便利購已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杭州等10個城市完成8000個百人以上點位拓展,並計劃將快速鋪設10萬點位。

每日優鮮無人貨架業務更多的是對自身業務的進一步拓展,雖然每日優鮮已經較為領先的佈局了“城市分選中心+社區前置倉”的物流體系,但是這一體系在其所處的格局中,只能領先於新進企業卻不能區別開同樣的頭部企業。

同樣處於危機感之中的還有美團投資的猩便利,近期猩便利被報道出擴張過於激進,雖然在短短6個月內,其無人貨架點位已經突破3萬,據稱超過所有同行之和。但是也被爆出其為了趕量不惜購買對手的無效點位,燒錢的速度也快於其融資的速度,還被報到出拖欠部分供應商欠款的問題。

猩便利創始人司江華此前曾表示,“今年元旦或者春節前,這個賽道會快速聚攏在兩三個玩家,哪一家可以率先達到30萬個左右點位的體量,基本上就可以佔據絕對優勢。”

同樣激進的,還有新零售創業公司便利蜂。根據報道,截至上週,便利峰已在全國範圍內完成2.5萬個無人貨架的投放,近期超過半數貨架投放在100人以上企業。而便利蜂的目標,是每週投放2萬個,預計年底前投放貨架5萬個,到春節前預計完成50萬個貨架投放。

每日優鮮許曉輝也稱,每日優鮮便利購業務融資消息發佈後,無人貨架市場的格局將基本確定。

無人貨架或有這些問題

不完全統計,單是今年無人貨架市場就湧入了超過50家創業公司。這些公司並不是都如每日優鮮有騰訊的注資,易果生鮮背靠阿里,猩便利有著美團,天天果園有著京東可以依靠京東的物流。

如此瘋狂的擴張不禁讓人想起共享單車的屍骸海。

加之不是所有公司都可以採取每日優鮮曾採取的模式,滿99元減80這種接近於白貼的活動,這會直接燒死那些缺少資金支持的玩家。

而無人貨架本身存在的問題也使得這個風口並沒有那麼美好:

1、多家公司的入局,會使得無人貨架鋪設場地的費用因為競爭而水漲船高,為了衝量的地推會使得本不適合作點的地方也被採用造成資源浪費。

2、無人貨架管控缺失還造成極大貨損,此前,用點心吧在武漢共鋪設了64個貨架,用戶數量超過5000,貨損已經突破10%,最嚴重的貨架達到39%。甚至出現後臺顯示架上還有不少商品,補貨人員卻發現什麼都不剩。

3、無人貨架本身的質量不一,貨架造價偏高也造成企業成本增加以及迭代成本,這點可以參考早期ofo單車機械鎖的時代,而這一點又催生了一條產業鏈。

4、新入局的創業公司缺乏數據積累,也缺乏與上下游的議價能力,拼湊起來的產業鏈不僅難以把控成本,也會造成貨架供應商品的品質難以保障。

5、無人貨架是否是剛需仍不好說,其與自助售貨機的差異區別,以及密集的便利店的分佈,無人貨架更像是一個補充。每一個補充都需要所處位置用戶購買習慣的蒐集,還需要不小的人力成本進行補貨。

6、無人貨架的天然排他性,雖然人們可以接受沒有麥當勞時候吃肯德基,但是無人貨架的小覆蓋範圍會使得第二個貨櫃的存在成為雞肋。市場存量的緣故,使得這一市場不需要如此多的玩家。

沒什麼准入壁壘的行業,在成本越來越高,收入卻不明朗的情況下,使得一些入局玩家開始抱團取暖。

今年9月,果小美與番茄便利合併;

今年10月,猩便利收購51零食;

今年12月,無人貨架福櫃與考拉便利展開業務合作。

喜歡錶達意見的朱嘯虎也曾表示對無人貨架的看法,“像很多街邊便利店為什麼能賺錢?一個是因為偷稅漏稅,第二是因為賣假煙,作為無人貨櫃模式是不可能偷稅漏稅的,也賣不了煙,更賣不了假煙,所以我覺得這種模式很難賺錢。”

此前生鮮到家滿足了人們在家以及辦公室這兩個場景的需求,而如今無人貨架試著披著零售的外衣更細分的切入例如辦公區域。甚至有無人貨架玩家稱,未來還可以將無人貨架鋪設在路上。且不說市容問題是否被允許,單提支撐這一模式走下來的懶人模式,人們既然已經出了門,又怎麼會計較於走到便利店剩下的幾步路程。


媒體訓練營


從今年上半年開始“新零售”概念逐漸火熱起來,無人便利店、迷你卡拉OK、自助橙汁機,智能快遞櫃等一系列無人自助設備密集湧現,以上都備受資本青睞。在中國高度發達的移動支付技術,以及近幾年的創業熱潮下,這陣風卻是我見到的最接地氣的一次商業模式的創新。有數據顯示,在辦公樓高密度集中的城市中,上班族在辦公樓工作平均超過8小時,淘寶數據也顯示接近4成的快件首發發生在辦公室這個環境中,奇怪的是在如此高密度、高強度、長時間的範圍裡,上班族對零食的需求卻沒有人去真正滿足過。

便利店不夠近,電商不夠快,辦公室消費環境是一塊未被開闢的土壤。有媒體統計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無人自助領域已有幾十個項目獲得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過28億人民幣。所以別再惦記“共享”了,現在已是“無人”的時代。

以“果小美”為例,這家專注辦公室自助零售企業最近宣佈,公司已完成超過1千萬美元的A輪融資,由藍馳創投和IDG資本領投,峰瑞資本跟投。而早在今年7月,IDG等資本已經投資“果小美”3000萬元人民幣。這家成立不到3個月的公司累計獲得融資金額已超過1億元人民幣。

這幫有著豐富運營經驗的互聯網“老將”帶領果小美迅速發展,運營2個多月已入駐數百個企業,包括騰訊,阿里巴巴,中國電信,分眾傳媒,微盟等。

果小美CEO閻利珉說,當下辦公室人群對早晚餐,零食,茶點的需求日益旺盛,這也是消費升級最務實最貼近消費者的場景之一,所以果小美便將無人便利貨架搬進了辦公室。此次果小美獲得千萬美元級別的融資,是無人便利貨架這個細分行業裡面金額最大的一筆。果小美表示,此次A輪之後,果小美將繼續深耕成都市場,逐步開擴全國市場,隨後將陸續進入到杭州,北京,重慶等一二線城市,並開始佈局線上賣場。

閻利珉:新零售分2個戰場,上半場+下半場

打好上半場有三點:1.動作要快,不要猶豫不絕,比如不要糾結毛利;

2.運營兜底,不能被敵人PK掉,比如損耗要控制好;

3.融資能力強,這個需要好的團隊,好的戰略以及對戰場的理解;

閻利珉說,我當時在聚划算的選品團隊有一半人加入了果小美,所以我們果小美在商品的選擇上有絕對的優勢,團隊有自己獨特的方法論,我們能看到辦公室白領人群最大的需求,通過大數據找到爆款,產品豐富度肯定比不過京東和天貓,果小美團隊追求的是極致單品。

雖然無人自助領域是資本競逐的風口,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無人便利貨架大大減少了人力成本,但這種模式有個特點,就是高度依賴人性。其很難保證每一位顧客都能完成付款,與人性對抗是無人便利貨架盈利路上要面對的最大難題。有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超30%的貨架因貨損超10%而不得不撤櫃,少數自助貨架貨損比率控制在5%以內,甚至有自助貨架貨損率達到了50%。

閻利珉表示,貨損控制要依靠運營,通過一些方式去控制用戶。貨損率的控制也是團隊在淘系運營下天天研究的課題,從選公司,選場地的位子,單品選價,對接人對用戶的告知等等,是一些非常系統的事。比如果小美在所有貨架旁放著一個KT板,上面寫著支付流程。這個看似很老土的方法,卻可以把貨損率減少一半,因為很多人其實就是不知道這個自助貨架該怎麼用。

在三個月的顧客數據收集上,果小美的用戶滲透率,復購率都很高。我們以100人規模的公司測算,一週時間內有67%的人使用過果小美,一週內購買2單的有60%,購買5單的有55%,購買10單以及以上的有14%。有不少貨架一個月流水至少2000-3000元,每客平均消費4-5元,算上產品毛利率30%-40%,一半兩個月回本。

下半場

現在移動支付手段成熟了,而線上獲取流量成本太高,辦公室是一個獲客的好地方,天然具備傳播效應。從線下獲客後,果小美更看重未來的線上空間。

線上格局已定?這個問題並不成立,只要你能找到獲取流量的新方式,只要能給顧客創造有區別的價值就會有新的機會。線下獲客就是獲取流量的新方式,線上線下結合的服務就是新的價值。

果小美不只是電商,是線上線下的結合,員工和客戶是直接溝通互動的。果小美線下貨架上的存貨量十分侷限,更多產品能通過線上獲取,通過線下數據瞭解到你的偏好和行為數據,線上推薦也會變的更加精準。

果小美的貨架補給人員,每天進行補貨,也會帶著你昨天下的訂單過來,永久免郵費。並且當你天天見到果小美補貨員,就會慢慢產生習慣和信任。我們還可以通過試吃,試用的方式讓用戶購買更多的商品。

[結語]

無人便利貨架是對傳統零售的一種顛覆和創新,也是生活方式的一種變革,目前這一領域還未真正打開,據統計,全國已有的無人便利貨架站點數量還未達到萬級,市場上還未形成幾家獨大的佈局,或許用不了多久,像這種無人便利貨架將會成為每家公司的標配。


新貴州


肯定是風口,市場規模空間比想象的大,至少萬億市場

還是老規矩

磚家們不在,我來侃一侃

1.阿里系果小美

2.美團系美味生活

3.點評系猩便利

4.每日優鮮

先說說小美

1.辦公室無人貨架“果小美”今日宣佈與智能零售貨櫃“番茄便利”合併。合併後的新公司將統一使用“果小美”作為全域佈局新零售的統一品牌。果小美創始人和CEO閻利珉將出任合併後新公司的CEO。

合併後的新公司將統一使用“果小美”作為全域佈局新零售的統一品牌。果小美創始人和CEO閻利珉將出任合併後新公司的CEO,番茄便利創始人和CEO殷志華將擔任新公司的總裁,原美團COO幹嘉偉將擔任新公司的戰略顧問。殷志華也將直接帶領新公司的城市發展團隊、物流配送團隊和智能硬件團隊

果小美自帶“聚划算光環”,閻利珉認為這種繼承自聚划算的選品能力是目前果小美最核心的競爭力。“我對我們的選品團隊有信心,聚划算的優勢是極致選品,我當時在聚划算的選品團隊有一半人(大概十個)會加入果小美。我們有自己的方法論:能看到辦公室白領最大公約數的需求,通過大數據找到爆款,通過用戶參與篩選出產品……等等。比豐富度肯定比不過京東天貓,我們追求的是極致單品。”閻利珉在多次媒體採訪時都提及,要把果小美打造成無人便利業的“聚划算”

2美味生活

智能新零售公司美味生活宣佈獲得近3000萬元A1輪融資,由經緯創投領投,險峰長青、點亮基金、獵鷹創投、水滴公司以及美團點評、快手、土巴兔等眾多知名互聯網公司高管跟投。本輪融資完成後大眾點評聯合創始人龍偉、美團外賣聯合創始人與水滴籌創始人沈鵬將出任公司業務顧問。

3.猩便利

繼上週原美團點評到店綜合事業群總裁、原大眾點評COO呂廣渝宣佈攜手日本羅森資深副總裁進軍零售便利領域再創業的消息之後, 今天新公司宣佈已獲超億元人民幣天使輪投資,不僅有一線投資機構光速中國的領投,更創紀錄同時獲得美團點評創始人張濤、王興、葉樹蕻、王慧文悉數解囊相助,是截至目前新零售領域最大的一宗天使輪投資案

4.每日優鮮是一個圍繞著老百姓餐桌的生鮮 O2O 電商平臺。覆蓋了水果蔬菜、海鮮肉禽、牛奶零食等全品類,每日優鮮在主要城市建立起 “城市分選中心 + 社區配送中心” 的極速達冷鏈物流體系,為用戶提供全球生鮮產品 “2 小時送貨上門” 的極速達冷鏈配送服務

2016年4月28日,每日優鮮對外宣佈獲得 2.3 億元 B+ 輪融資,新一輪融資由遠翼投資領投,華創資本跟投。2015年底,每日優鮮還曾獲得戰略投資方騰訊、浙商創投聯合投資。至此,每日優鮮正式完成 4.3 億元人民幣的 B 輪系列融資。 2017年1月20日生鮮電商每日優鮮完成C輪1億美元融資,本輪投資由聯想創投、浙商創投領投,前三輪投資方繼續跟投。

9月20日有媒體報道,生鮮電商每日優鮮正式確認,已於今年3月完成2.3億美元C+輪融資,本輪融資由Tiger Global和元生資本領投,時代資本參與聯合投資。至此,每日優鮮C輪系列融資總額已超過3億美元

先說陣容來說,猩便利是最強陣容,據說現在卡點已經超過2萬,其代表是呂廣渝,最早是阿里的副總裁,因為春暉事件而高開低走,還有創始人司江華此前任美團點評休閒娛樂事業部總經理,也曾供職於阿里巴巴,融資現在過億

其次是閻利珉所代表的果小美,原來是聚划算總經理,番茄便利創始人和CEO殷志華總裁,原來美團的華東區域經理,原美團COO幹嘉偉將擔任新公司的戰略顧問,原美團的靈魂人物,美圖鐵軍的鍛造者,果小美的殺傷力也很大

再者就是最近獲得融資的美味生活,CEO周顯軍原為美團外賣東南三省區域經理,最高管理超500人線下運營團隊,曾是美團最年輕的90後區域經理。2010年參與創辦中國最大的大學城餐飲團購網站—青團網,2014年被美團餐飲平臺總裁王慧文和時任美團外賣業務負責人沈鵬挖掘,隨即碩士肄業加入美團外賣早期創業團隊,負責全國新開站項目,後轉戰北京、江浙、東南地區。

最後說說我們大佬級別的每日優鮮,每日優鮮由徐正和曾斌創立,分任CEO和COO,2014年12月正式運營,在聯合創辦每日優鮮之前,兩人都曾在聯想集團供職十餘年,並出任聯想佳沃集團高管,是響噹噹的重量級企業,基因強大,老虎基金原來投資的京東,現在看準每日優鮮,比較有想象空間,今年6月,每日優鮮就推出了辦公室無人貨櫃便利購。而目前每日優鮮便利購在北京已經實現了2000多個點位的鋪設。

也就是說隨著各位融資到位,大戰即將拉開大幕,無論現在的擴張速度和點位優勢、創始人陣容來說,猩便利和每日優鮮不只領先對手一個段位,現在已經遙遙領先於果小美和美味生活。

現在能看出來的就是每日優鮮有國際風投和國內頂級投資加註,猩便利是地推團隊比較強,第一的PK,勢必在兩者產生,第二第三的位置在果小美和美味生活產生,誰能笑到最後,我們還的拭目以待!


互聯網老兵郭子


不是所有的創新都能“改變世界”,有時候你辛苦琢磨出的點子,只是給別人的產品添加了一個新功能而已,即使它一時風起雲湧,獲得鉅額投資也不例外。

在我看來,現在獲得資本火熱追捧的無人貨架,就屬於不足以支撐一個獨立產品的創新,它最好的結局,是作為別的零售業態的一種附屬功能而存在。

為什麼無人貨架難以獨立存活?

一種新事物,新形態的出現,當然可能成為顛覆行業的獨立產品,但同樣可能淪為其他大平臺的一個小功能。

在8-9年前,以 Foursquare和“街旁”等為代表的LBS(以位置為基礎的服務),用手機GPS定位標註你的位置,並可“打卡”簽到,與人分享心情日記。當時有很多觀察者覺得LBS風投喜歡,用戶又多,好像是有戲的。

但是微博、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工具,只是在發消息時輕鬆的加入了位置屬性,就輕鬆地打敗了除簽到打卡外缺乏其他附加功能的LBS應用,使之銷聲匿跡。

近年來,“足記”,“時光相冊”等相對冷門的相機應用以一款濾鏡或特效刷爆網絡,但終因欠缺持續開發能力,又沒有忠誠用戶群而曇花一現。

一個新點子能否獨立生存,主要是看它:(1)是否很容易被抄襲;(2)是否有分拆玩法,多元化發展的空間。

被抄襲的風險讓創業者如履薄冰,是創業最難的地方之一。科大訊飛長期被認為擁有AI先發優勢,但今年阿里和騰訊等試圖“彎道超車”,訊飛未來是否能繼續領先被打上了問號。

而只有從一個單獨的功能出發,繼續演變出多種不同的玩法,才能支撐其擴展為一個完整的產品。手機短視頻因為出現了動效、變聲、尬舞等創新點,從社交網絡的子功能中獨立出來,市場空間得到了明顯擴大。

以上述標準看最近“風口”上的無人貨架,儘管已經有十餘家無人貨架獲得總額超過25億元的投資,但在長遠看來,它能獨立存活下去的前景卻不樂觀。

首先,無人貨架的競爭門檻太低。

作為極度追求降低硬件成本的商業模式,無人貨架在重資產的線下實體商業領域,試圖以相對“輕資產”模式追求快速啟動。自動售貨機硬件費用可達每臺數千元,而無人貨架僅僅需要花幾十塊錢買一個貨架而已,運營方面的費用佔了大頭。

這當然利於快速驗證商業模式和獲得融資,卻等於放棄了實體經濟固有的資產門檻,以至於什麼類型的企業,都可以過來插一腳。阿里就不說了,順豐、餓了麼甚至獵豹移動都來做。所有企業不分青紅皂白地參與進來,使得無人貨架的“行業領導者”們十分尷尬。

而且,貨架企業標榜的大數據精細化運營,目前尚未看到實際效果。貨架本身並無技術含量,也不包括攝像頭什麼的,難以杜絕入住後的貨品損失隱患;因為都是小額交易,即使抓到了貨損證據,“處罰”也無從談起。現有的貨架運營商都很難用開放的貨架形式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其次,現有的全開放式無人貨架,並無太多的後續想象空間。

當前用來解決上班族零食消費需求的“最後10米”方案,大致包括:傳統自動售貨機、加入面部識別等功能的改良型售貨機、以及開放的無人貨架。所有這些方案,從本質上來說是一樣的,主要的區別可能僅在於產品設計和用戶體驗層面。

從媒體報道來看,無人貨架運營商似乎寄希望於通過隨便敞開拿,降低人們使用時的設防情緒。只要購物流程稍微麻煩一點點,就會讓消費者其他的念頭有可乘之機,打消購買慾望。這可能是無人貨架唯一的相對優勢。

而這種只能說得上是“微創新”的形態,更說明了它不具備成為獨立產品所需的條件。如果貨架形態不變,除了在貨架放廣告,在App付款時候放廣告,也沒有其他創意性的盈利辦法。

無人貨架將成為哪些業態的補充?

現有的開放式無人貨架,幾乎沒有可能會長久做下去,反而特別適合成為其他零售業態的一個附屬功能。無人貨架企業未來或許有多種活法,但恐怕前提是必須戰略放棄敞開的貨架,轉為其他形態。

第一種可能:做以大數據服務企業零食採購的供應商。

現有的無人貨架模式,主打通過全國和區域性的大數據,來實現所謂的“千架千面”。假設大數據真的可以增加復購率,那麼這些數據有比現在更好的利用方法。

免費零食可是很多“互聯網思維”的企業在招聘時亮出的誘惑。畢竟企業買零食的錢都出自本應發給員工的工資,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因此,如果知道員工愛吃什麼,就可以幫助企業集中採購食品後對員工免費發放,甚至可以開展零食“訂閱”服務。從考驗人性的讓員工自律付費,轉向對企業整體打包服務,也能更好地防止無謂的運營損耗。

如果說順著這個思路轉型為數據驅動,那麼本來就在白領工作生活半徑內的便利店、大超市和已有的自動售貨機都可以走這條道路。而且,銷售經驗越豐富,數據積累越多的零售企業,做起來效果越好。

第二種可能:做寫字樓高峰時段運送鮮食的中轉站。

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和有人便利店有一個共同規律——鮮食即使SKU並不多樣,也能在實際銷售中佔據半壁江山。

在早中晚三個人流高峰時段,寫字樓白領們下樓難,排隊難,上樓也難,兩小時午休基本上不夠用。任何企圖讓員工自己取餐的方法,在電梯面前都非常不人道。雖然網上訂外賣相對緩解了就餐難,但要想準時吃上飯也得提前兩小時下單。

如果有一種統一的配送方式,能將樓內甚至園區內所有用戶的訂餐需求及時收集上來,再安排一次性統一配送,就能防止每個人辛苦上下樓一次,只取了自己的那一份。

有無人貨架為針對性解決上班族午飯問題,主打鮮食供應,為此定製了每臺成本約千元的冷櫃或熱櫃。這也讓它們原本一個貨架就能解決的低成本優勢蕩然無存,實際上改變了無人貨架的原始形態。

而如果只是提前一小會錯峰把訂購的午餐送上樓,那麼配送和保存問題就會相對輕鬆很多。如此看來,在3-5km配送範圍內的零售網點,或者快遞物流平臺直接參與,效果更好。

第三種可能:做配送範圍內商超、餐飲的體驗站。

如果運營商不自帶供應鏈,或者沒有自己的倉儲平臺的話,那麼自動售貨機不能解決的缺貨、補貨問題,無人貨架一樣是解決不了的。

自帶線下網點的玩家,如果做一個擴展性的貨架業務,將樓下部分商品直接弄上樓的話,就是很自然的業務延伸。

所以,無人貨架還適合作為周邊零售、餐飲業者的一個“體驗站”。最近貨架領域競爭的一些新變化,已經體現出和其他業態相互融合的跡象。

順豐、餓了麼等物流配送服務都有佈局貨架,如果要通過貨架實現錯峰送餐,那快遞和外賣來做顯然更適合。反過來,最初做貨架的則開始嘗試佈局更大型的店面,除了增加覆蓋之外,更重要的是方便就近補貨。

總結來看,單純放一個架子擺零食這樣的無人貨架形態是沒什麼可能深入發展的,它更可能變為物流、外賣、零售店面等現有業態的一項附屬功能。

無人貨架可能演變的方向包括但不限於:以大數據服務企業零食採購的供應商;寫字樓高峰時段運送鮮食的中轉站;便利店、超市、餐廳配送範圍內的體驗站等。


航通社


今天,有這樣一則新聞吸引了不少網友的眼球,“螞蟻金服或將入股猩便利”。圍繞著這一傳聞,有含蓄一點的觀點認為“無人貨架格局將生變”,有激動一些的觀點認為“無人貨架將進入收割期”,並暗示得到螞蟻金股投資的猩便利或將成為這個行業的最後贏家。

但在那之前,我們先來談談從去年開始,這個被譽為“風口”的無人貨架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此次傳聞“被融資”的猩便利在行業內又是怎樣一個地位呢?

對於無人貨架,北上廣深的白領們應該在去年見過不少。簡單來說,很多“無人貨架”就是在一二線城市的寫字樓裡擺上堆滿林林總總小零食的貨架,並在商品上貼上二維碼,讓用戶通過掃描二維碼完成快捷支付。整個消費過程無人值守,大部分貨架也不會上鎖,全憑消費者的自覺。

這種經營模式給無人貨架帶來不小的爭議,有的消費者認為無人貨架方便而且有意思,但也有不少消費者質疑項目是在“賣概念”,對於實際運營模式並不看好。而在經營者中,有人自信滿滿透露行業正在風口期,“現在看智能貨櫃的投資人太多了”,但也有創始人大罵“我低估了人性的貪婪,高估了白領的素質”。

而在今年2月,前面提到的猩便利更是傳出一個不太樂觀的消息,有自稱猩便利員工的網友在陌陌上自曝“2月1日是猩便利大規模離職的日子”,爆料中提到“將會有大批猩便利員工離職,除了北京等重要城市留下一些運維人員外,其他的城市的員工很可能迎來就地解散的結局”。

在這位爆料網友眼中,“猩便利之所以到現在的境地,最大的問題在於戰略部署和資金鍊斷裂”,所以猩便利如果想繼續在無人貨架這條路上發展,就必須找一個粗壯的大腿,哦不是,找一個靠譜的投資人,從TA的口袋掏出一筆融資來挽救自己的生意。

但是讓人意外的是,本該四處奔走尋覓投資人的猩便利,接下來卻突然宣佈開始入局外賣業務,還有模有樣地上線了小程序“猩便利辦公室訂早餐午餐晚餐跑腿”。

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曾想本來逐漸平靜的外賣市場,因為滴滴外賣的入局又爆發出了一波驚天駭浪。上週滴滴美團餓了麼,三家外賣平臺在無錫紛紛朝著對方臉上砸鈔票,其中滴滴外賣還放出話來,要在近期進軍9個城市。滴滴要玩,美團自然奉陪,而剛剛被阿里買下的餓了麼也有底氣跟上,顯然外賣界即將燃起一波更為猛烈的戰火。

而猩便利,這樣一個半路出家,資金鍊先天有所不足的企業,如何能在三方的燒錢戰中順利存活呢?這著實是個令CEO沉默,讓CFO流淚的問題。

更讓人頭禿的是,前腳外賣圈打起來了,後腳中經報又拋出來一份《無人貨架:風口過後一地雞毛 眾多企業紛紛離場》的報道,似乎無人貨架越來越接近生死存亡的時刻,猩便利的老本行情況也不樂觀了——就在此時,一位一向給錢給得超大方的大佬螞蟻金服,在之前沒什麼合作的情況下,突然傳出要入股猩便利的消息?哇,這豈不是“我的意中人是位蓋世英雄,有一天他會踩著七彩祥雲來接我”的商業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