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元快剪店會不會是下一個摩拜?

髮型師lily


10元快剪成為下一個摩拜是不可能的,就看這幾關他們有沒有想明白。

1、說到剪頭髮,很多人天天大談“美,藝術”什麼的,其實有大幾億的人真的只是想剪個頭髮而已,就像剪個指甲一樣,如果自己能剪頭髮,他們是絕對不會去理髮店的。

所以,十元快剪的市場是絕對有的。

有個網友說的:10分鐘其實是夠了,平常剪頭髮半小時的,裡面有20分鐘都是在修啊修啊修半天,而且經常覺得剪頭髮都是剪半途中最好看,等他全剪好修好,看著鏡子我就特麼想罵人。

如果認真剪頭,絕對有市場。

說句實話,現在市面上25,30的洗剪吹就是10元快剪的水平,還一個勁兒地推銷,店面裝修得高大明亮,髮型師幾十個,只是單純想快點剪個頭髮的都不敢進去。

2、只不過人都是會膨脹的,10元快剪只是切入市場初期的策略,一旦生意好,一定會漲價,然後會推出更多的更高級的服務,和美髮店也會差不多。

3、有位美髮行業網友說:不要以為十元顧客就得到利益了!全是實習髮型師練手的!有實力的師傅!誰會去那裡剪頭?行內人都知道的!

的確,如果你是一個美髮師,你會願意每天在10元快剪裡面“走量嗎”,還留不下任何人脈客戶。燙一個頭500元,要剪50個人啊,裡面的利潤空間還不一樣。

10元快剪可能是造福了顧客和投資人,但對髮型師的成長不大,除非投資人願意讓髮型師參股。

我個人是看好10元快剪的,因為我對基層人民的需求是知道的,但我也知道商人的做事邏輯,他們早晚會自己砸了自己的招牌。什麼時候呢?就看什麼時候快剪店推出總監

jack傑克、tony託尼了。

你看好10元快剪嗎?


傅一聲


不洗頭、不染髮、不燙髮,不辦卡、不推銷,男女老幼剪髮統統十元,理一次只要十分鐘。看到這樣的口號,你有那麼一絲心動嘛?講道理,AI社長還是有一點的。那麼十元快剪店會是下一個摩拜?社長只能說你想多了。

快剪店的最大特點就是便宜和快。顧客主要以男性顧客為主,從0歲到70歲都有,鮮有女性長髮顧客光顧。據瞭解,“快剪”其實不是新鮮事,上世紀90年代日本就已經出現了這樣的理髮“便利店”。因為日本年輕人工作節奏快,追求效率,這樣的快剪模式滿足了客戶的需求痛點。

近年來,在全國各地都出現了眾多“10元快剪”理髮店,只要10元、10分鐘就能理一次髮。不染不燙,只剪頭髮,除了詢問下顧客對髮型的要求,理髮師基本上全程都一言不發。正因為這樣,這些店才能做到“10元剪一個頭,時間只要10分鐘”。

現在生活節奏越來越來快,當然有不少人願意用實惠的價格快速把頭髮剪短,只是這樣的群體也是有限制的。不少十元剪髮師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主要的顧客群體是老人、小孩及男性青年。這樣的群體自然有其特殊性,比如小孩經常性需要理髮,老人則不願花太多錢在理髮上,男性青年也有一些會考慮到性價比和理髮時間等。

對理髮群體細分,加之精細化定製服務,自然能滿足這部分的群體的需求。只是這個需求大不大還是值得探討的。理髮當然是每個人的剛需,以社長的經驗來看,大多數人可能平均一個月理一次,與摩拜單車的使用量來比自然不及。而且隨著觀點的變化,也有不少男性對自身形象更加看重,有了更高的要求。快餐式理髮獲取能在某些時候滿足部分人,市場與摩拜單車的比較自是難以相提並論。

同時,這種快剪店複製性較高,如果佔領市場速度不夠快,可能被其他人代替。除此,店面選址要求比較高,不僅人流量要求大,顧客消費水平也要考慮。不然,顧客數量就不能積累,盈利較少。

這種店自己玩玩就好了,別指望走向全國,畢竟這個國家能做這個工種的人,要比摩拜的自行車數量多的多。

“頂上功夫”希望業績頂呱呱,只是要想達到摩拜這樣一個量級,社長覺得難於上青天。只是夢想總歸要有,“蜀道”雖難,社長雖不看好,但還是送上滿滿的祝福。


AI財經社


本人體驗過,在我們那永輝1樓有一家這個,之前買東西路過,看到這個正好覺得頭髮長了就順便試了一下!剪的很快,我男的,也沒啥特別要求,10分鐘不到搞定,但因為是夏天多少會出汗,剪完後理髮師用吸塵器一樣的東西在頭上狂吸!但身上有汗水,並不能吸乾淨!結束後照鏡子,滿脖子都還是發渣,用紙擦了半天 但還是有不少!接下來到樓上購物的過程就難受死了!身上到處是頭髮渣,癢的要死!

體檢後本人覺的,這種快剪因為提供的服務有限,因為發渣的問題用戶體驗差的要死!再也不想去第二次!它只適合在這種人流量較多的地方吸引感覺新鮮的人靠流量過活!並不能跟一般小區門口的普通理髮店以及更高端的比!雖然它便宜,但真的很難受!尤其是你接下來還要去某地做某事而不是直接回家的時候!當然如果再多一項洗頭服務,並且像我這種對髮型要求不高的,在我們這普遍剪頭在30-50的地方那價格還是挺便宜的!

成為下一個摩拜?麻煩您給我洗個頭先!

p s:咱只談體驗以及前景!什麼就喜歡實惠、便宜、腦殘辦卡店以及其它吧啦吧啦的不在此多說,只按題主問題就個人體驗實話實說!


TimChen


有很多問題是無法規避的,比如定位。

舉一個例子,從物美出來之後看到旁邊有個十元快剪店,裡面有很多大爺大媽在排隊剪頭髮,你會進去嗎?這個例子並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有多“尊貴”(評論不要太...),而是下沉到個案,他的定位下用戶群體是不是足夠大。

會不會是下一個摩拜?

想把鉛筆道兩年前報道的一個項目拉出來談談——星客多,至少是同類型快剪裡面發展、定位、模型等等方面比較拔尖的了,不過他有一個特別大的不同——定價並不是十元,而且不會過多地拉出來十元說事兒,這個待會兒講。

先說說現在的發展情況,摩拜是2015年初成立的,3月拿了天使輪146萬,10月拿了A輪300萬,這時候也沒有很厲害,直到次年8月開始爆發,8月拿了數千萬,9月C輪直接上億,再過一年1月拿了兩次,第一次2億多,第二次再是上億,2017年6月E輪6億,到11月又拿一次。投資方都有誰呢?騰訊、高領、紅杉資本、貝塔斯曼、熊貓資本、創新工場等等投資機構還有攜程、華住集團等大公司,真的,熱度可見一斑。而星客多,同樣是2015年1月成立,7月拿了天使輪數百萬,11月拿了A輪3000萬,次年9月拿了A+輪數千萬,投資方有創新工場、明勢資本、順為資本等。成立第一年資本熱度還好,後來就有點冷門了,所以至少從資本熱度上來看,還真不一定。

從流量上來說,不得不說現在切入線下流量真的很多。但是,單車大家都很容易接受,用戶群體也覆蓋很廣。而快剪店呢,因為品牌影響,用戶年齡層普遍偏大,這個是不爭的事實,而且低價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是不是新手拿來練手的呢。所以才有了星客多,品牌定位弱化低價、強調效率,的經營策略方面的調整。(其實後來星客多也的確調整了價格——15元變成了20元)

從選址上,摩拜可以投放的地方實在太多了,他的競爭對手也就是ofo,同樣一起成立一起熱一起拿錢,差距並不大。而快剪店,他面臨著千千萬萬美髮店的競爭,認真想想,他們是現在經營上有痛點,但是他們降價開始做個快剪業務不行嗎?顯然是可行的,分個小區很容易實現(如果快剪賺錢的話),而且品牌影響下,他們更讓客戶沒有心理負擔。扯遠了竟然扯到了競爭。回到選址上,快剪店一旦選址失誤(比如旁邊有家新開業的美髮店什麼的或者周圍流量不夠),很容易......

所以,快剪店需要探索單店模型、產品質量,任重而道遠,他跟摩拜必將是不一樣的,但不可否認他的市場。


鉛筆道


不會,快剪的消費頻率還不如摩拜,而且客單價也不高,沒有溢價空間,長期下去,要做品牌升級,一定是先利用快剪品牌迅速搶佔市場和客戶,接著再推出其他高溢價服務。


頻率低

既然用快剪來對標摩拜,那我們先來看看兩者的使用頻率。根據去年的數據,APP日均使用次數方面,摩拜單車為3626萬次,ofo則為2280萬次,摩拜領先幅度達59%。作為一款日常出行app,摩拜的使用頻率是很高的。

然而快剪,人均半個月使用一次,已經算較高的頻率了。就算進駐到人流量高的商場裡,一天下來大概也不過一百個客戶,這還是行情好的時候。

很大程度上,快剪的低頻消費,根本撐不起它的大盤。


客單價低,品牌溢價低

快剪的性質就決定,它吸引的是追求快速、便捷、和性價比的男性客戶,十塊錢剪一個頭。現在你隨便走進一家理髮店,實習tony一套洗剪吹起步都要29.9,十元快剪的客單價有多低?都快趕上淘寶9.9包郵了。

在大家都在利用消費升級做品牌升級的情況下,十元快剪的前景並沒有優勢。首先它的客單價低,這個並不賺錢,其次它的用戶都是追求性價比的男性,從這方面來看,十元快剪店,可能還不如美甲店。


場景單一

摩拜之所以估值高,被業內看好,是因為摩拜的應用場景有巨大的想象力,被美團收購後,能豐富美團的出行版圖,而摩拜在街上被用戶騎行,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移動廣告牌,ofo已經開始賣車身廣告。

我們再來看快剪,它是一個固定的店面,無法移動,在營銷和獲客成本上更花錢不說,它也不具備被巨頭和資本看中的空間,自身也無法擴展邊際效應。


未來的可能性

以拼多多為例,拼多多的黃崢認為,他們的用戶既喜歡買便宜的產品,也可能花錢購買精緻的中產用品,這其實是不衝突的,體現在消費的多元化上,那麼是否可以認為,十元快剪的用戶,既會願意選擇十元快剪這樣物美價廉的服務,日後也願意選擇十元快剪推出的消費升級產品?

還記得范冰冰代言的流行美麼,就是從女性美髮飾品、美髮服務、美妝服務入手,快速佔領全國市場的典範。與十元快剪相同,流行美最初也是以低客單價快速切入市場,但不同的是,它抓住了女性美的消費核心,推出了一系列高溢價的付費服務,從美髮到美妝到昂貴的飾品銷售一條龍服務,這也許將是十元快剪將要走的道路。

消費升級是未來的趨勢,但十元快剪的市場可能性還有待驗證。

畢竟賺女人的錢要比賺男人的錢容易多了。


我是吳懟懟,虎嗅、36氪、鈦媒體、產品經理等專欄作者、前澎湃新聞記者,專注互聯網科技文娛解讀,更多深度解讀,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吳懟懟


理髮貴的原因是店面。

以前都是用自家房子開理髮店,不需要裝修。有幾把椅子和兩面鏡子,就可以了。也不用僱人,自己上手。

而如今的理髮店都是租的臨街門面房,光租金一個月都不低於一萬,一天就是300塊。如果都是簡單理髮,一天最多給三十個人理髮,十塊錢一個的話勉強夠房租。北上廣就算了,門面房十萬起步,理一個頭一百都不夠房租。這就是為什麼理髮貴。想要便宜,不要找臨街的,找城中村小衚衕里民房的。

這還沒說裝修、設備、廣告的錢。

僱人更不靠譜,會理髮的給少了不幹,不會理髮的你敢讓他上?所以現在理髮店大多是小年輕,不是花五千塊錢兩個月培訓出來的,就是店長自己帶的。能好到哪裡去?各種非主流,緊身褲,豆豆鞋。二十一位,還剪的不好。

現在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上門服務,像滴滴搭車一樣。提前預約,安排好第二天行程路線,安排上門服務的師傅。因為理髮都是一兩個月一次,不著急當天理,可以和附近的安排在同一天。而平臺抽2塊,師傅拿8塊。不用租店鋪不掏水電,一把推子、一把剪刀、一個梳子、一個圍裙(不知道叫什麼)、一瓶洗頭膏、一瓶啫喱水,就OK了!

最好用農村的,可以幫助政府解決農民再就業問題。而城裡的人消費理念高,不願意幹。沒有地方住,可以由平臺在外環安排宿舍,提供共享電動車趕路。宿舍當然收費,一百塊錢一個月,水電另算。

還可以圍繞這個app拓展內容,增加服務項目和廣告推送。都是可以增加收入的。


熱遊聲優麥


不洗頭、不染髮、不燙髮,不辦卡、不推銷,男女老幼剪髮統統十元,理一次只要十分鐘。這是十元快剪店的口號,如今正在走入我們的生活。那麼快剪店會成為下一個摩拜麼?其實不見得。


快剪店的最大特點就是便宜和快。現在生活節奏越來越來快,當然有不少人願意用實惠的價格快速把頭髮剪短,只是這樣的群體也是有限制的,顧客主要以老人、小孩及男性青年為主。


理髮當然是每個人的剛需,但是大多數人可能平均一個月就理一次,與摩拜的使用量來比自然是比不上。並且現在隨著觀點的變化,也有不少男性對自身形象更加看重了,對發行有了更高的要求,十元快剪店這樣的模式並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因此在市場上與摩拜單車的比較更是難以相提並論。


所以十元快剪店想要成為下一個摩拜,恐怕是很難。


丁丁金服


可以肯定的說不會!


我們先來看下摩拜為什麼能成功(全球2億用戶,日活躍用戶1000萬,日訂單2000萬,獲得超10億美元融資)。

首先是“最後三公里”的大剛需。日漸擁堵的大城市,短距離出行一直是公交、地鐵、出租車、私家車等無法解決的痛點。摩拜這類共享單車“不用停車樁、不用辦卡、掃一掃即可騎走”的特點再加上低廉的費用,造就了其簡單、方便、易用的屬性,完美的解決了“最後三公里”的交通出行難題。

其次,可以想象的巨大市場。以“滴滴”為代表的網約車用戶規模已突破2億,共享單車的潛在用戶規模,只會比這個大,不會比這個小。有市場,即有未來。

最後,摩拜的盈利模式已較為清晰。每人299元的押金為摩拜提供了穩定的現金流,數以十億的資金,摩拜完全可以再投資產生可觀收益。巨大的流量,可以為摩拜帶來無比的廣告收益。單車的使用費用,可以使摩拜綽綽有餘的覆蓋運營成本。這些讓摩拜能夠不斷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發展與壯大,並最終贏得市場。


再反觀下10元快剪店,我認為它無法做到如摩拜的市場和規模,主要有以下幾點:

1、理髮相對於出行來說是個低頻需求。我可能1天騎1次摩拜,但我可能1個月才剪1次頭。那麼,1個月我對於來說摩拜客單價是30元(以1次1元計算),我對於快剪來說只有10元的客單價。交易額=客單價*交易次數,相對於理髮市場普遍20-30元的平均客單價,快剪的低客單價加上低頻的交易次數,使得在一個相應的週期內,快剪無法達到可期的交易額水平。

2、快剪無法覆蓋到更多的理髮人群。快剪只提供最簡單剪髮服務,並沒有染髮、燙髮甚至沒有洗髮服務,對於大多數對於髮型或是形象要求較高的人群來說,無法滿足其需求。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去快剪理髮的人群大多為老人和小孩,年輕人只佔很少一部分。

3、大規模複製成本高。快剪相對於摩拜而言,一個最大的劣勢就是需要實體店。實體店的存在,使得快剪開店複製成本高及覆蓋人群有限,而摩拜要發力做規模的話無論從成本和覆蓋人群來說都佔優勢。

4、難以得到資本的認可。你如果不盈利,可以看你規模;你如果沒有規模,可以看你發展潛力。而快剪無論從盈利水平、發展規模和未來潛力上來說,都無法輕易的得到資本的認可,也就使其的快速擴張受到了很大限制。


所以,從交易額、用戶規模、成本/盈利、發展潛力來看,十元快剪店都不會成為下一個摩拜!


小科說


十元快剪店與摩拜跟本就沒有比較得必要,都是兩個不同概念的公司怎麼比較啊。

十元快剪店以加盟為主在各大城市開加盟店,每個人理髮只需要進店掃碼,10分鐘就可以把你頭髮剪好。不辦卡,不染頭,不燙髮。也沒有什麼專業理髮師,高級理髮師,經理級理髮師之分,進店理髮,什麼也不用管,甚至頭都不用洗了。就應為方便,所以很多人去十元店剪頭髮。但十元快剪店怎麼好,怎麼方便,也有有幾個女的去剪頭髮。它局行於30以上的男人剪頭髮,年輕小夥子還是去理髮店多。

十元快剪店怎麼發展也不會出現太多的。

摩拜以共享的方式發展。明顯於十元快剪店不同,一個加盟發展,一個共享發展。需要都在各大城市投入,明顯摩拜投入力度大。摩拜只需要把商品產生出來,就可以投入城市使用。十元快剪店需要招募合作伙伴,等理髮師加盟。一個主動發展,一個被動發展,兩個不同的發展方式。

所以兩家是不同概念的公司,沒有可比較的。


幽默網絡


我是一名星客多的員工,我不知道快剪是否能夠成為像共享單車一樣成為一個現象級的創業項目,只作為這個行業中的一員來講講我對於快剪的感受;

1.作為一個髮型師來講,我們的收入是同行業其它髮型的前30%,這證明了我們能賺到錢,並且每天都很開心,因為我只需要服務好顧客剪好頭髮就可以了,我不需要向顧客推銷辦卡,讓他買產品,重新迴歸手藝人的本質,有尊嚴的面對顧客。

2.從公司來講我們從16年就已經去快剪化,不再只給顧客省時間,使命是“讓消費者享受純粹的美業服務”讓剪頭髮這件事也變得舒適,在剪好頭髮的同時能夠安安靜靜的享受剪髮的整個過程,當你走出星客多的時候能夠感受到“最好的自己”

3.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如何評判創業的方向是否正確,有一個緯度很重要,就是有沒有人在你做了這件事情後跟著你、模仿你做同樣的事情,顯而易見,從2015年星客多創辦開始,我們不斷的被模仿,甚至LOGO 都模仿我們😂😂所以說這件事情是被市場和消費者所需要的。

但是目前很多開在超市中的10元剪髮我真的不是很認同,因為剪髮真的談不上好,只是剪短而已,而且顧客最終要的是剪好,而不是便宜,所以想發展是很難的,所以綜上所述我認為快剪行業並不會像共享單車一樣爆發,但整個美髮行業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像星客多這樣的創新型企業誕生,我也相信星客多一定會改變傳統美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