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這句話你怎麼看?

苦墨齋人


您好,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這是一句農村的老話了,不過現在來看其中有些地方已經不是很合理了,最具爭議性的應該就是前半句了,時過境遷人們的思想也是在不斷進步的,有些老話聽聽就算了,不要太當真。

“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意思很好理解,意思其實和以前的社會風俗以及當時的社會性質有關。簡單地來說就是做人要有骨氣有底線,有些事情是不能夠做的,否則就會被人瞧不起。當然這其中也包含著許多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

“窮死不耕丈人田”這句話其實並不是很難理解,尤其是放在古時候的社會背景下就更容易理解了。個人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一是利益關係

所謂利益關係就是指古時候女兒是沒有權利繼承家族財產的,沒有辦法進入族譜,甚至連個姓名都沒有。這也是幾千年來父系社會統治下的社會現狀。古時候女兒既然已經嫁出去了,和孃家就不再是親人而是親戚了。孃家的財產也都是哥嫂的了,土地自然也是哥嫂的。

並且古時候一直用“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樣的思想禁錮女性,所以就算你在破婆家過得不好那也都是你的命,和孃家是沒有關係的。這時候就算你的過得再窮,也是不能讓丈夫去租種孃家的土地的,因為哥嫂會認為你佔去了他們的東西,因此而記恨你。

二是面子問題

“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耕種丈人家的土地在古代其實是有做上門女婿的意思的。上門女婿就意味著吃軟飯,這是很被人看不起的事情。而且古代做上門女婿的多為男方家中特別窮的人家。做了上門女婿意思就是自家的香火斷了,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樣的事情被人們認為是大不孝的事情。

並且古人一直注重禮儀,強調“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做上門女婿這樣既斷香火,又有失禮儀的事情是被很多男人所唾棄的。所以不能夠去耕種丈人的土地,更是不能做上門女婿。

但是現在社會很多家庭的孩子都很少,尤其是有些家庭是獨生女或者只有兩個女兒的,難道這樣的也不能夠幫孃家人做些農活嗎?

“餓死不進蘿蔔園”

這句話也有兩種說到,首先是從蘿蔔的性質上來看的,因為老話說“蘿蔔越吃越餓”,原因是因為蘿蔔性寒涼,又比較容易消食,讓人們胃口大增,所以在你餓的時候不要去吃蘿蔔,否則不僅傷身體,還會更加餓。這一點在《本草綱目》上面是有記載的,書中說蘿蔔具有“大下氣,消谷和中”的作用,所以再餓也不能夠吃蘿蔔。

還有一方面“君子不受嗟來之食”意思是做人要有骨氣,就算餓死了也不能夠進別人家的菜園偷菜,古人尚不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寧願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告訴我們的做人根本。所以這後半句是很有價值的,是值得學習的。

其實仔細研讀這句話,其中的“丈人田”和“蘿蔔園”並不一定就非要是這兩種實在存在之物,而是一種映射意義,告訴人的就是不要為了當前的一點小利益而失去了做人的底線。

以上來自科學興農。


科學興農


"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這話其實是古代人們的一句警戒語而已,意思是提醒後生小輩們,岳父母之田地,就算是窮得要死,也不去租種,就算是餓死也別進別人羅卜園偷吃羅卜,為什麼?



首先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古代女婿們為什麼寧願窮死,也不願去耕種岳家田地呢?因為過去田地一般集中在地主們之手,一般窮人自己沒有田地耕種,全靠去地主家手中租地來種,來維持家庭生計,如遇風調雨順年間,大家還可交上地主家糧租,一旦遇上自然災難,田中顆粒無收,那就要靠賣兒賣女去交租了,欠租利息高,利滾利,讓你一輩子都永遠還不清地主們租金,而你女兒在過去,是嫁掉了的女,如同潑掉了的水,基上與岳家毫無關係,古代人們都重男輕女,家產傳男不傳女兒,女兒回趟孃家看看老孃,娘女倆就是聊上幾句,問寒問暖,被兄嫂監聽,生怕說她們壞話,如果女兒探完孃親啟程回夫家,兄嫂們眼睛都睜得大大的,生怕公婆給了錢米女兒,被兄嫂們視為惡賊,見到這種情況,你身為女婿的還敢去丈人家耕種田地嗎?如果你選擇去種丈人之田,這不明擺著搶舅大爺們口中之食嗎?你這不在影響郎舅們關係嗎?所以,過去女婿們寧願窮死也不去耕種岳丈人之田。



而餓死不進羅卜園,是因為羅卜性寒,水份含量高,生吃羅卜很刮油,心慌。羅卜間隔吃上幾頓無妨,還可以降心火,潤心肺,如果你餐餐用羅卜作為主糧進食,那就容易引起全身水腫,容易得疾病,一旦染病就無錢醫治,那就離死神不遠了,那水腫疾病引發全身潰爛,死狀很悲慘,當然,話是這樣說,碰上饑荒之年,你有羅卜吃也就不錯了,大家會把它切片曬乾蒸著吃,吃甜羅卜,總比活活餓死強多了。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友友們多多關注北斗七星回答,謝謝大家!]


北斗七星92070701


從小在農村長大,經常會聽到一些農村的老話。初聽會覺得膚淺,可仔細品味起來,確實有幾分道理。那麼這句農村老話“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窮死不耕丈人田“,說的是就算窮死也不要耕種老丈人的田地。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農村有句話叫”嫁出去的女子潑出去的水“,你就算是在老丈人家再賣力幹活也沒有用,等你把地種好了,打了糧食了,那也是人家兒子的,自己也是一場白忙活。也容易引起家庭矛盾,明明是自己出力不討好,可大舅子哥或者小舅子還以為自己佔了便宜,所以趁早別惹事,圖個安生。

”餓死不進蘿蔔園“這句話和前面一句話的情況差不多,因為蘿蔔這種東西開胃,越吃越餓。而且性寒,含水量大,生吃很刮油,容易讓人心慌。生吃蘿蔔偶爾吃一次無妨,能敗心火。但是靠這個東西當飯吃就不行了,容易引起全身浮腫,還容易生病。

所以這兩件事告訴我們不要做無謂的事,有些事作了還不如不做,也是在告誡人們做事情之前要細思量,有個長遠的打算才能越過越好。

但是具體事情還要具體對待,比如“窮死不耕丈人田”,如果媳婦家是獨生子女或者家裡確實缺少勞力,還是要盡力而為的,孝敬老丈人不僅是媳婦的事,也是做丈夫應盡的職責和義務。


大農圈


這兩句話聽說過的人可能不多,可能是一個小範圍傳播的淑俗語,仔細想想還是有道理的。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

首先是利益關係方面,窮死不耕丈人田,一是說女婿給丈人耕田,一般都是白幫忙,收穫的成果都給了大舅哥小舅子,以前窮女婿沒有田地,老丈人家有田有地,如果窮女婿去耕老丈人家的田地過日子,收穫和付出往往不成正比,因為老丈人都會向著兒子,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老丈人會認為女婿在給自己幫忙,所以弄不好會是白忙活,就像現在的女婿給老丈人打工,那麼啥事都得看老丈人臉色,想要的錢也不好意思跟老丈人開口,只能憑老丈人的施捨,很容易應得的錢也得不到,如果自己不高興,如果開口給老丈人要,有可能弄得雙方都不高興,所以這樣的事索性還不如不做。

餓死不進蘿蔔園,是因為蘿蔔這種東西越吃越餓,蘿蔔本身就是助消化的,吃了也不頂餓,所以可能越吃越瘦。



從這兩句話的意思上看,說的是有些事情做了還不如不做,因為可能會越做越不如,這也是在告誡人們這個事情之前要細思量,有一個長遠的打算才能越過越好。

不過另外這句話也可以從講氣節上去理解,窮死不耕丈人田,是說不做上門女婿,不靠老丈人家生活,有些比較好面子的古人會講這些所謂的氣節,所以不去入贅而打光棍;而餓死不進蘿蔔園,是說蘿蔔是長在地上的,所以只要進了人家的蘿蔔地,只要一彎腰,就好像是要拔蘿蔔的動作,可能會被人家誤認為是要偷蘿蔔,即便你沒有偷,也是個解釋不清的事情,很有損大丈夫光明磊落的面子形象,所以特別講自尊的人在這些方面也是很講究的,就不會去做這樣的事情了。


超能古博士


“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是我們先輩們對於生活經驗的總結、是生活智慧的體現。對於這句話,要在特定的歷史背景進行理解,並抓住引申含義,理解其對我們生活的警戒意義。

為什麼要說“窮死不耕丈人田”呢?

一方面,是因為面子問題所致。

受歷史文化影響,我國一直以來就是一個以“家庭”為最基本生活單元的社會,“耕丈人田”基本上等同於“當上門女婿”,這是為社會所不齒、一般男人不能接受的現象,寄人籬下,當然面子上過不去。

另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家庭矛盾的產生。在古代,“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女兒嫁出去之後,就如潑出去的水,應該不再參與孃家的任何事務,或許“耕丈人田”是僅僅為了幫助丈人分擔勞動,屬於義務活動,但是小舅子、大舅哥們不會這麼想,就會導致新的家庭矛盾產生,所以要儘量避免。

為什麼又說“餓死不進蘿蔔園”呢?

一方面,因蘿蔔自身屬性所致。蘿蔔性寒,水分含量高,生吃蘿蔔很刮油,心慌。蘿蔔間隔吃可以降心火,潤心肺,但如果將蘿蔔作為主糧進食,那就容易引起全身水腫,容易得疾病。所以,即使再餓,也不能進蘿蔔園,將其作為主食充飢。

另一方面,事關個人尊嚴問題。進蘿蔔園拔蘿蔔,不可避免的會低頭弓腰,或許,你進蘿蔔園拔蘿蔔得到了主人的許可,但是,在他人看來,這個動作跟偷沒什麼區別,更有甚者,會認為這是一個低頭認輸的動作,所以,就算餓死,也不進蘿蔔園拔蘿蔔吃。

綜上所述,其實,兩句話的一個共同點就是關於“志”、關於“骨氣”的問題。放在現代社會,也不失其警戒意義:

作為一個男人,就是要有志氣,要為自己娶的女人撐起一片天,即使生活在窘迫,也不能像媳婦孃家人地頭,要通過其他方式,創造更好的生活,要讓媳婦在孃家人面前有面子。

作為一個男人,就是要有骨氣,就算自己的生活再不如意,也不幹偷雞摸狗、坑蒙拐騙等非法勾當,要乾乾淨淨做人、堂堂正正做事,一身正氣。

“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您又是怎樣理解的呢?

歡迎點贊、評論,轉發、分享,更多涉農政策解讀、更多農村現象詮釋,請關注“農策分析”。


農策分析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俗語不僅生動,而且寓意詼諧深刻,都充分反映了百姓的生活,與生活和日常勞動習習相關,也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正因如此,讓俗語流傳下來,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給人們以啟迪。

如今雖然有的俗語退出了市場,有的早已引申成其他含義,但更多俗語以它獨有的風采仍然被沿用而且通俗易懂,被人們傳頌。

如題,“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這句話就是古代人們的一句警戒語。其直意就是提醒年輕人,岳父母家的田地,即使是窮得要死,也不去租種。另外,就算是自己餓死了,也不會進別人蘿蔔園偷吃蘿蔔。這個寓意的道理就是讓人有一個做人的準則和底線,不能為一己私慾而失掉做人的準則,成了被人唾棄的小人。

事實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就在於,小人是沒有底線的,當面對自己的利益時可以放棄自尊、人格,可以背信棄義,可以不擇手段等等。可是君子恰恰相反。

在古代,源於仁義禮智信,即使在民間也有些用俗語教育做人應的行為準則。所以,反映到生活當中就起到了警示作用,告誡人們要自律,要誠信,要講究德行。

試想,如果一個男人要是去耕種老丈人家的田地了,不僅沒有一個男人應有的風度和骨氣,也容易給老丈人家造成矛盾,而女子早已成為你家夫人還在人家老丈人的地裡刨食,豈不丟人。所以呢,寧可餓死也不去耕種丈人的土地。

凍死迎風站,餓死不做賊,同樣餓死也不能進蘿蔔園也反映了一個人的志氣和做為準則。


新華融媒新消費


"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是古代人們的一句警戒語而已,意思是提醒後生小輩們,岳父母之田地,就算是窮得要死,也不去租種,就算是餓死也別進別人羅卜園偷吃羅卜。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窮死不耕丈人田,主要是古代的時候,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是沒有地位的,而男人去耕種老丈人家的田地,容易與大舅哥或小舅子引發矛盾,引起妯娌和兄妹之間的緊張關係,同時這也被認為是沒有出息的表現,因此,君子或者有出息的男人應該保留自己的骨氣,寧可餓死也不去耕種丈人的土地。但是,丈人家只有獨生女兒的這種情況可以例外。相反,女婿接過岳父母手中屋裡揮舞的鋤頭,扛起家中重擔,用辛勤耕種,贍養父母及妻兒,則是一種值得表彰的行為。

餓死不進蘿蔔園,一般人理解為蘿蔔這種東西越吃越餓,它本身就是助消化的,吃了也不頂餓,所以可能越吃肚子越難受。但是實際上有瓜田李下之意,瓜田李下是指在瓜田中不要整理鞋子,以免讓別人懷疑你是你偷瓜,在李子樹下不要整理帽子,以免讓別人懷疑你是在偷摘。飢餓的人走進蘿蔔園子,因飢餓導致的匍匐彎腰都會被認為是在偷蘿蔔,有損個人人格,還解釋不清楚,因此,君子要要主動遠離一些有爭議的人和事,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嫌疑。

其實兩者都有君子應有一定骨氣,遠離那些容易引起別人不必要猜疑的人和事情,其這層道理至今仍有借鑑意義。


布瑞克農業數據


聽過這句俗語的人可能不是很多,但是從字面上還是很容易理解的。民間的俗語基本上都是很多年總結出來的經驗,所以仔細想想還是很有道理的。

窮死不耕丈人田

我們下來看前半句:窮死不耕丈人田;既然是丈人的田,那應該就是說的女婿了,意思就是說做女婿的就算是要窮死了,也不要去給自己的老丈人耕地。因為女婿是女兒外嫁的丈夫,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所以無論女婿怎麼辛勤勞動,老丈人還是隻偏向自己的兒子。所以男人去媳婦的孃家幹活,基本上都是白忙活,自己不會有任何收穫。

雖然現在很少有人耕地了,但是出現了很多人去老丈人的公司去打工。一般來說做晚輩的幹啥事都要看老丈人的臉色,就算覺得錢少也不好意思開口,只能等著他來施捨。再者老丈人對女婿會比較小氣,但是女婿會認為看在媳婦的面子上老丈人會多給點。正因為這種想法意見的不統一,有時候女婿開口要錢的話肯能會弄得雙方都不高興,自己的媳婦還左右為難,所以乾脆不去做。

餓死不進蘿蔔園

我們都知道蘿蔔是促進消化的,所以蘿蔔吃了也不禁餓,還不如不吃。而且羅濃性寒,水分高,偶爾吃上幾頓可以降心火,潤心肺。但是如果你把蘿蔔當做主餐的話,那就容易引起全身水腫。這時候要是得病沒錢治,那就只有等死了。因為水腫會引發渾身潰爛,死的會很慘。但是饑荒年代,人家都是把蘿蔔曬乾了才吃的。

其實還有一種說法是,蘿蔔是長在地上的。如果你進了人家的蘿蔔園,只要你彎下腰,人家就會以為你是來偷蘿蔔的,就算你沒有打算偷蘿蔔,也解釋不清楚,所以再餓也不要進蘿蔔園。

其實兩句話的內在含義基本上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不要去做不值得的事情。古人提倡人窮志不窮,自己沒出息就不要再熟人面前丟臉了。不偷不搶是做人最後的底線,到現在也應該給予肯定!


修遠閣


這即使古代人提醒後輩需要有骨氣的一句話而已,但是現在的社會,很多都是獨生子女了。你嫁出去的女兒就不用管自己的岳父岳母了嗎?不能吧!所以隨著社會在變的同時,第一句話不能夠實用了,但是第二句還是能夠繼續實用的。警醒我們不能夠做不勞而獲的事情。總想著小偷小摸那是不行的。

第二句話的大意就是儘管你可能會在不適當的時間做一些自己行為內的事,但是被看人看錯誤以為你做了有損害他們利益的事情。這就不可以了。所以在任何時候,這句話都是在提醒你,要注意走位的一切,不要人別人把你當成懷疑的對象,

這樣做無非就是讓自己更加有警惕行,讓自己的言行舉止得到妥當合適。不要在不經意間就表露出來一些讓人懷疑的事情,畢竟這個時候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站在你的角度來看問題的,很多人都是在其他角度來看問題的,所以會看到的問題可你的看到的問題不一樣,這樣才會讓自己在別人的誤解中。

總體來講,是提醒後輩們,人窮志不能窮,否則就有愧於天地間。現在的我們,也是一樣需要這樣的警醒來約束自己,不能夠讓自己脫離這些約束,做了一些讓自己,家人,社會受辱的事情。

畢竟人活在這個是會上,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總是不勞而獲的人總有一天會吃大虧的,不能夠讓自己吃虧的前提之下,就是自己不要老想著佔便宜。


農村新視覺


“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這句話你怎麼看?

民俗諺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影響著無數中國人的行為習慣。民俗諺語因為其詼諧的表達方式,朗朗上口的語音腔調得以流傳至今,一些民俗諺語現在讀起來還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就好像這兩句話裡面所透露出來的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做人需要有骨氣,即使身處危難關頭,也不能病急亂投醫,不做相關調查就採取行動,很有可能會適得其反。下面我談一下我對這句話的理解:


“窮死不耕丈人田”,告訴人們即使家庭經濟再拮据也不要通過耕種丈人家的田地來獲取收入。因為家裡的土地、錢財等基本上都是由家裡的兒子來繼承,很少有女婿來進行耕種,當然上門女婿除外。如果耕種了老丈人家的地,則必然會於大舅子產生直接的利益矛盾,這樣就會影響家庭的和諧,所以就會有窮死也不耕種老丈人家的田地。現在看來這句話可能不是顯得很各時宜,但是仍然在一些情況下適用,畢竟人心各不同,很難琢磨。


餓死不進蘿蔔園”,告訴人們寧願餓死也不要去蘿蔔地裡吃蘿蔔。按照道理來說,已經快餓死了,應該是有什麼吃什麼,但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蘿蔔是有助於消化的,確實一吃下去可能會有吃飽的感覺,實際上只會是越吃越難受。不管有多走投無路,也不要病急亂投醫,要不然帶來的後果是我們永遠也無法想象到的,可能原本認為救命的東西,卻成為你致命的一擊。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含有豐富文化哲理的諺語習俗也數不勝數,這些東西需要我們更多的去挖掘、整理、傳承,並且發揚光大。在傳承中也要懂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辯證的對待民俗諺語內含的道理。歡迎關注花開隴上,和有趣的人做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