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未來年輕人的思想轉變了,會導致好多房子賣不出去,房價下跌嗎,你怎麼看?

ghchjbj


小編之前寫了三個影響房價的變動的論點:成本論,城市價值論和匯率論。


接下來說下商品論,馬雲總曾經說未來房價如蔥,然後在某個會議上引導年輕人應該把精力放到事業上。

很感謝馬雲總對我們年輕人的引導!

接下來正式闡述下商品論!商品論之後論述問題上說的供需關係對價格的影響!

商品論:

房子,經過土地局批地,開發商牽頭,建築商施工,最後到購房者手中。這一連串的商業活動,很明顯房子就是個商品。既然是商品就會有商品的屬性,比如產品的迭代速度,過時產品的貶值,產品壓庫存等。

但是房子和普通的產品,不同,他的資本控制方是銀行,一些開發商蓋房子,實際上佔用的大部分資金來自於銀行。房子的使用年限較長,住宅70年!一般產品迭代出來最多2年的生命週期。房子的價格比較貴,可能會佔用一般人一生的財富1/3。

從商品經濟的角度上講房子,房子同樣逃不過貶值的命運。

大商品貶值會很快,新汽車第二年貶值個10個點很正常!

為什麼房價沒有出現貶值呢?

那就是之前說的城市價值論。當城市產生價值的時候,土地上的房子不僅僅是消耗品,變化成生產資料,促進當地生產。

那麼商品論有什麼意義嗎?當生產力變緩,生產資料的作用漸漸失去作用,房子又變成了商品,商品是會貶值的,房價下降!

馬總說,房子如蔥,小編覺得是他考慮了商品論。

供需是否影響房價?

商品論中提到,房子是產品。產品就該收到供需關係影響。但是這個必須得有一個前提就是,市場買賣雙方均衡的情況下。現如今的市場很明顯是賣方市場。我之前舉過一個例子,納什均衡裡提到囚徒的困境,我們這些買房的人好似囚徒,互相不知道牌的情況下,每個人都做出了對自己利益最差的選擇。

現實中,也確實這樣,賣方放盤的數量很少,造成供不應求的市場環境,導致買房紛紛出手購房。而從城市的土地拍賣情況來看,拍賣的土地很多,樓盤也很多,一般都是供過於求的。

為什麼會出現囚徒困境呢?
每個人利益最大化,囚徒之所以被關在籠子裡,就是因為自我的利益追逐導致!現實中誰也不相信對方,誰也不知道對方會不會買房,每個人都做了最差的選擇!所以賣方市場形成。

當然可能會出線很多年輕人都不買房的情況,但那應該是城市化進行2輪之後的事情了,城市還需要發展。現如今的大多數城市還是個孩子!


小編寄語:如果大家覺得內容說的過去,希望可以給個關注


房天下九江特價房


對於這個問題,首席投資官評論員王小星認為:

未來年輕人都不願意買房的話,理論上會導致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均衡價格就有下降,換句話說,如果這個假設成立,房價就會下跌。

但是!現實是要比理論模型複雜很多。首先,文化的變遷要遠比經濟的變遷困難。

永遠不要寄希望於大家突然都不想買房。這個是最不符合顯示情況的假設。一般從經驗上來說,經濟發展、社會變革永遠都要走在文化的前面,這就是唯物歷史觀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思想要經歷多久才會改變,中國的“家天下”的文化什麼時候變成個人主義,這個轉變也許要經過上百年。目前的觀念仍然是,如果結婚、就要買房,如果有了孩子、就要買學區房。你可以不買,但你要自己承擔孩子沒有優秀教師指導的風險、也要自己承擔周圍人的非議。

很多人認為,計劃生育帶來的人口結構變化可能會是未來房價下跌的一個動因。我自己是覺得,計劃生育80年代才是主流,而現在人的預期壽命都有較快增長。等到我們這一代拿到父母的房產,少說我們自己也要60歲了,難道一輩子租房?

需求在這裡。如果前提假設錯了,無論邏輯有多麼正確,結論都不一定正確呦。


首席投資官


解讀人性這麼久,對於思想這個東西其實是很可怕的,觀念的改變會讓人們變得很瘋狂,所以你說的這個問題,思想觀念改變,房價下跌是肯定會的。那麼問題來了,這種發生是一個怎麼樣的過程呢?



我們首先來舉幾個例子,關於思想的案例。

一、美國,日本人那麼有錢,為何只願意買代步的車,不買豪車。美國人的收入水平,一個在城市工作的人,一年至少有10萬~20萬美金,而他們寧願買一輛1萬~2萬美金的日系車,而日本認為買豪車的人都是暴發戶,會受到鄙視,所以思維決定了社會的輿論,房子也是如此。


二、早年城市剛興起的時候,人們習慣了在農村的閒雲野鶴,春耕秋收生活,政府為了鼓勵農民進城,或者拆遷房子,那都是遭到極力的反對,但隨著時代的變革,越來越多的人往城裡搬,現在你說要拆遷,我相信大部分人都願意成為這個暴發戶吧。



三、多生,生男孩這個思想可謂在中國的文化歷史上根深蒂固,90年代計劃生育抓的那麼嚴,很多家庭為何能生一個男孩,躲到廣州深圳來生,經過10多年的政策宣傳,生男生女都一樣,現如今人們傳宗接代的思想已經開始動搖,生男孩的撫養成本太大,生女孩反而能減輕負擔。



所以說,這個社會很現實,也很殘酷,萬物都遵循一個規律,物極必反,人們的思想也是如此,人類的社會越發達越文明,人們的行為就會變得更加懶惰,那麼就會轉變成一種低慾望的人,就像日本的佛系青年一樣,馬雲也說過,8年以後房子將變得跟大蔥一樣,雖然這個比喻有些誇張,但是它並不無道理,城市的擁堵顯而易見,人們的賺錢方法也變得越來越機械化,不再需要天天在外打拼,而且隨著青年勞動力的銳減,和老齡化的加劇,這一切都會逼迫人們的思想發生改變。

在未來女生也不會像今天一樣,成為池中物,因為在中國,大部分的房價都是被丈母孃逼的,而主導買房的女性佔據了買房意願的80%,而隨著科技的發達,安土重遷的思維反而會變成一種阻礙,只有釋放和享受生活,旅遊才是社會的進步,到時就會像發達國家的人一樣,房子不再是羈絆年輕人前進的腳步。這個時間不會太長,10年足夠!


90後玩遊戲


房價下不下跌 跟年輕人什麼思想,沒多大關係,甚至跟國家政策、地方調控、中介 炒房團等助推都沒多大關係;

  • 唯一有關係的 就是市場規律

簡單來說就是人口流動 和 市場供需,前者代表你這個“鍋”能有多大、後者代表 你能烙的“餅”有多大,具體看下一線二線城市、那一堆堆的落戶政策就知道了,從來都是物以稀為貴,需求大、供給少,房價你再管控,也是要漲的,這就是市場規律。

其次,最關鍵的就是 國內的“思維慣性 ”和“契約道德”;

“思維慣性 ”是指“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的剛需,你可以槓精的抬槓叫囂,只要你丈母孃沒意見就行,或者你自己阿Q精神、YY勝利也行,你開心就好。

“契約道德”是指大家對於契約合同的重視程度、和守約程度,往往不是依賴於法律,而是個人的道德約束力,不僅僅是因為國內的相關法律空白或不夠健全,更多是巨大金錢利益下,道德的力量 實在不夠看。

國外可以不買房子,只租房子過活,那是因為契約精神 和法律法規完善,違約成本太高;國內了?哪怕簽了幾年合同,一句“兒子女兒要結婚”、“馬上漲房租” 或者其他隨便一個藉口啥的,就可以讓你捲鋪蓋走人,哪怕 你有合同在手,怎麼鬧 都是扯皮、麻煩、搗糨糊,結局不管是息事寧人,還是強硬死扛,鬧心都是免不了的

相關案例 我想新聞裡已經報告的足夠多了。


  • 至於年輕人的思想會不會轉變?

我想是肯定,但不是 轉變為不買房,而是轉變 更加堅定的買房,因為不管是成家還是立業,人的本性需求 就是追逐穩定,年輕人 初出茅廬 也許會心高氣傲,追求個性 和特立獨行,也許會認為自己 異於常人,不走尋常路;但 時間會證明一切,不僅僅是現實的稜角被打磨掉,更多是 估計還是一個“安全感”的問題,畢竟 沒房在手,終歸只是在“飄 ”的心酸 也算是 一個強悍的買房驅動力。

之前紅透半邊天的90後創業者 馬佳佳 不是叫囂著“90後不買房”嗎?現實 還不是打臉 打的piapia的,明星如 張智霖袁詠儀夫婦,都租了16年的房了,為啥最後還是買房了?原因肯定各種因素都有,但我相信最關鍵的 就是“穩定”。

但最後 我想說的是,別信中介 和所謂財經、理財“大師”的話,利益勾連 本就有失公允,總體來說,一線二線等大城市 買房還是划算的,畢竟人口虹吸效果強,人多 市場經濟活力也就有保障了,換句話說就是 房子的保值效果有保障了,至於七八線的小城市 或者小縣城,就得謹慎了,當然除非 你本來就打算在老家安身立命,否則 還請三思。

原因很簡單,人口少、而且會越來越少,不信 你看下之前小學、中學的學生數量,再 看看當下的小學、中學 的學生數量就可以了,老舟我那個小縣城,縣中心好幾個幼兒園都關門了,小學中學 都合併了好幾個,專門做學生生意的,我認識的 幾乎全跑到廣州 或江浙一帶做生意了,人口流失的現實已經很明顯了,否則為啥 這幾年 幾乎全國各地的城市 都是打搶人的“落戶政策”了?

道法自然、市場規律 才是最根本的的那個“道”。


一舟記


一,我認為,未來的年輕人,不論思想怎樣轉變,安居樂業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沒有房子,人類不可能快樂的就業,也不可能有基本的安全感。

所以無論思想怎樣轉變,對於房子的基本追求是不會改變的,尤其是人們追求幸福的生活越來越強烈。

踏踏實實解決人們的居住需求,是一個非常緊迫而現實的問題,不要試圖繞開這個問題。

二,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可能在於,未來的一些年輕人不需要再買房子了。

前面有六個錢包的理論,說的是年輕人買房子的心痛。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能有三個家庭的房產遺產,未來的年輕人,可能會繼承父母的,祖父母的,外祖父母的房產。

畢竟經過這麼多年的奮鬥,有的家庭已經不止一套房子,還有多套。對於孩子不多的家庭來說,房子恐怕早就有父輩準備好了。房子的問題可能根本就不是年輕人所憂心的了。

三,如果房價的問題一直不能解決的話,年輕人的需求受到過度抑制,肯定會出大問題。

因為今天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思想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他們追求自我,追求更好的生活,是比我們上一輩人更為強烈的。

在他們看來,這應該是他們享有的權利。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如果還停留在這樣的一些問題上,也不能反映社會的進步。


碧翰烽


首先是要考慮第一個問題:年輕人思想轉變,到底是怎麼變。按照題主的意思是,以後的年輕人可以一生都租房生活不打算買房,這種情況我認為30年內是不會出現的,(我不是專門研究這個的,時間長了就不再我的預測範圍內了),在如今的主流觀念中,家這個概念是很具體的,首先就是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傳統觀念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的(例如孩子隨父姓,多年從未改變,指的是主流意識形態,特例不考慮)。第二個問題,房子賣不出去,這是可以預見的,因為現在90,00後作為未來10年內買房的主力軍,大部分都是計劃生育的產物,以城市為例,大部分父母經過半輩子的努力工作至少都有一套房子,等再過些年,父母離世之後,一對夫妻名下平均至少2-3套房子,而鑑於如今的生活壓力,大部分夫妻都沒有要二胎的打算,房子供大於求是可以預見的(一是繼承父母輩的房產,二是自己孩子大多還是一個所以房子過剩)。

至於房子降價問題,從供需上看,在20-30年裡,中國人口處於減少期,房子供應量卻在增加,以市場經濟來說是會導致房子大幅降價。但從實際情況上看,在中國是不會發生樓市跳水情況的,政府會調控,也就是就算房子沒人買,價格也不能大降。這是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試想如果你貸款30年買了一套房子,5年後樓市跳水或者30年後你還完貸款,樓市跳水,相當於你30年的財富化為烏有,你會是什麼感受呢?而放大到整個社會呢?會產生什麼樣的動盪呢?所以為了社會的和諧穩定、為了人民的幸福,這種事情政府是無論如何都不會讓它發生的。這也是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差別,(所以日本等國都發生過房地產泡沫,但中國永遠不會)

總結一下,今後的房價上漲的話段時間某些城市會漲,但是如果降的話是不會產生跳水性大降的。(尤其是現在和未來10年,老一輩還活著住著自己的房子,90後大軍也要買房,可以說是最後一個房產供不應求的時期了)

個人的一點淺見,僅供參考,是否買房請結合自身條件和需求(如果炒房不就不給建議了,如果是買來自住,那麼講道理買了之後價格升降只是一種安慰,畢竟即使房價翻倍自己還是要住不會賣掉,所以買房住的話只需要在房價在自己承受範圍內入手即可)

手機打字真的是不容易,自己兩個粗大的拇指不知道打錯了多少次又改了回來,希望給位給個贊,支持鼓勵一下。


略帶憂傷的90後


首先,房子的產權大片的掌握在哪個年代人的手裡這點要清楚,住房問題一直不是現在剛畢業的年輕人能考慮的,自己獨立買房更不可能了。大多支撐的還是上一輩的。但社會就是這樣,新一輩的話語權太少,好多想法或者是做法是上一輩的思想。現在年輕人為什麼不買房 ,買了房,多的就是30年的房奴,在全家沒大病的情況下可以支撐,但萬一呢,整個家庭都出題了。。。正因為看清了,所以好多年輕人寧願單身,也不想過上高壓生活。也別說有壓力就有動力,現在人都不笨,在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的時候,與其操那麼多心,還不如自己好好的活著過日子。

房子只是用來居住的,當以保值想法去買的話,首先要有那個資本,再者房子漲到80w與我何干,結婚必須買房?那麼不結了唄 這樣想法的年輕人估計不少,如果不是家庭與社會環境的壓力,單身的可能更多。

從長遠看,現在每人一套房,國內還有大量空置房,再繼續炒房,有意思?未來不是長輩們的,刻意強求世界的未來繼續執行他們的理念,如果新的一代沒改變,那麼下下代依然如此,這樣社會還怎麼進步,同時教育也要好好改變,雖然有好的一面,但是負面影響也不小。

最後,房價漲不漲,跌不跌,年輕人們估計想的不多,買得起家裡買,買不起,以後結婚了或者老的走了後,家裡也不缺住的地方了,畢竟,現在房子多的數不清。如果這代人繼續跟風,那麼下一輩可能更加悲劇。畢竟財產繼承基本是時間排序的,思想普片開朗化的那一代真正繼承世界還要好多年。


未來概念提問者


你好,嗨住租房來回答這個問題。

思想決定消費,伴隨著年輕人思想觀念的轉變,購房行為亦會有所改變,但個人認為即使年輕人思想改變對房價存在一定的影響,但是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畢竟思想轉變是一碼事,人們內心對安居樂業的追求,對家的可望不會改變。


說到底,房價受供求關係的影響

所謂商品房,作為一種商品流通於市場,受到供求關係的影響。若未來年輕人思想觀念轉變,作為主要的購房人群,房價確實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年輕人只是眾多購房人中的一部分。

另外也要看到改善型住房需求。對中年人來說換房再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住的不舒服,換!不夠住,換!總之換房需求在,再加上房子的保值性,購房的消費行為就會始終存在。

新生兒數量連年遞減 未來年輕人或手握多套房產

此外,我們還應看到未來人口數量減少的問題。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17年中國人口數據顯示,我國新生兒數量比2016年減少63萬人。

另有具體的數據顯示,80後為2.2億,90後就變成了1.7億,00後就下跌到了不到1.5億。90後比80後減少5400萬,00後80後少了將近8000萬人,未來中國人口數量會逐年遞減。

聯合國人口署發佈的《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訂版,預計本世紀末中國人口將出現倒V字型的反轉,在低生育率下加速下滑跌破10億至6.13億。也就是說,到本世界末,中國人口將減少一半。

除思想觀念轉變會影響年輕人不再買房之外,伴隨著人口數量的減少,年輕人手中並不缺房,或許他們的手中已經擁有一套或數套上一輩甚至幾輩留下來的房產。

除非假設未來年輕人全部思想轉變,購房主力軍需求下降,導致房價下降的可能性極大。這畢竟是一件概率極低的事件。

但無疑的是,未來我國樓市會走向一個更加理性的發展空間,房價合理,可租可買,無論做何選擇,人們都能真正實現安居樂業的夢想。

而目前,房價高企,在買不起房子的眼下,更多人選擇租房實現“有其屋”,特別是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更多的人是通過嗨住APP租到了房子過著愜意的生活。不會在一個地方、一個城市久留的人,或打工,或經營,買了房,可能成了負擔,而租房能夠實現更自由的生活。租房就選嗨住app,房源多,房源真,全城房源,一網打盡,輕輕鬆鬆就能租到滿意的房子!


嗨住租房


隨著房地產行業發展和時代的變化,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對當前自己的住房有著不同的要求。以前的人結婚只要有一間瓦房就足夠了。後來只要有一套樓房的住宅就滿意了。現在買的不僅是房子,而是空間、是服務、是環境。而到了未來樓市的需求就會轉向豪華和大面積低密度的豪宅。

當今後的年輕人選擇大豪宅的時候,現在我們看來已經很不錯的房子在他們的眼裡很可能是不入流的。而今後的房子也會像現在的老房子一樣,不受待見賣也賣不出去。

那麼,今後購房理念轉變以後房子會降價嗎?

不會,首先我們可以想想現在的房子,就算是老舊的樓房雖然賣不出去但是價格還是在的。可以說還是在不斷上漲的。因此,今後的房子也是一樣的發展趨勢,佔著有限的土地資源只能上漲。

還有,今後的房產發展方向是大面積低密度的豪宅,也就是說年輕人要買到是豪華型的住房,那麼價格怎麼可能下跌呢?

雖然說現在的房子在今後可能會顯得過剩,但是人們已經不需要了。人們需要新的房產種類,這部分的空白就使得樓市有了新的發展方向和動力。

而現在的房子在今後可以做倉庫,可以做別的用處。但是,很多人想說買豪宅有錢嗎?如果現在有房子那麼今後就是有錢買的。在豪宅建設的浪潮當中土地資源是會短缺的,只能依靠拆遷尋求新的土地了。拆遷之後一定有補償,但是老房子的單價一定沒有新房的高,所以被拆的房子交個首付還是可以的,或者說是被拆了幾套換一套還是可以的。這樣一來購房的錢就有了,這樣一來房子過剩的問題也就得到解決了。

因此,在今後樓市變化當中房子的價格還是不會降的,因為房產飽和是不太可能的,拆了重建就可以。所以說,現在買房其實也是在給孩子攢錢的一種做法。


房產老J


這個問題前提是,如果年輕人思想轉變,將怎麼怎麼樣。但是實際的情況是,年輕人的思想並沒有轉!

我在我讀大學的時候,當時房價已經上漲起來,我們宿舍四個人晚上睡覺閒聊這事,大家都會說,哎呀!以後買房幹嘛,租房又不是不能住,剩下的錢出去吃吃喝喝旅遊多舒服!

畢業了,因為我們是學軟件工程畢業的,除了一個保研交大的哥們繼續讀書,我們三個都工作了,而且都在一年內收入達到了20萬的檔次。現在當我們討論以後的機會和所謂的夢想的時候,大家都會說一個——買房!

是什麼讓我們在一年內觀念發生瞭如此巨大的變化?

答案就是一線高昂的房租,黑心的東北二手房東,被房東攆出來頂著40度高溫滿大街找房子的心酸,還有就是女朋友的嫌棄等等。。。

每一個剛畢業或者即將畢業的學生,都嘴上說不願意買房。但是工作一兩年後被我上面所說的折磨以後,都會想買房。這就是現實。

80後剛剛畢業的時候,也說過不買房,可是結果呢?現在最早的一批的90後也早畢業了,也說過不買房,可是事實就是現在買房主力大軍恰恰就是那群當初嚷嚷不買房的90後,再過幾年就是95後,00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