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搖山異聞

據記載,招搖山是《山海經·南山經》第一座山脈䧿山之首,“䧿”是古代的“鵲”字,因此䧿山也稱鵲山。招搖山聳立在西海的岸邊,關於西海的位置,至今是個謎,如果從廣義的大海去理解,並不存在西海,即使存在,也不在今天中國的版圖之內。《說文解字》中對“海”的定義是:天池也。以納百川者。如果我們把“海”理解為高原湖泊,似乎就說得通了。《南山經》中提到招搖山中桂樹繁多,說到桂樹,就讓人想到桂皮。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桂枝湯可謂名聲赫赫,桂皮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人們一定是利用生活中最常見的植物來療病,那麼對於古中國來說,桂樹一定是非常普遍的一種植物了。桂樹的品種很多,在《山海經》成書時期,估計還沒有對植物的品種做過多的研究,只提到山中多桂。

招搖山異聞

招搖山“多金玉”,據考證,我國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對黃金有了一定的認識,到了商代,人們已經可以較為嫻熟地製作各種金器。而玉石製作工藝也最遲在商代就已經成熟了。

接著,書中又寫到招搖山上的一種草本植物——“祝餘”,“其狀如韭而青花”。我們常見的韭花都是白色的,這種形似韭菜的植物開著青色的花,這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線索,當時的作者是在夏秋之際進行的考察,無論是韭花還是同科植物,一般都在這幾個月份開花。另一方面,可見先秦時期,人們已經以韭菜為食了,被外國人稱之為“中國青草”的植物有著悠久的歷史。書中寫到吃了祝餘就不會覺得飢餓,讓人覺得寫書的人更像神農氏。

招搖山上還有一種神奇的植物,它形狀看起來像構樹,但與構樹有別之處在於長著黑色的紋理,並且說它的光華照耀四方,把它的花取名為“迷谷”,將它佩帶在身上就不會迷失方向。那麼這種花是如何讓人不迷失方向的呢?是古人的想象還是確有其事呢?筆者大膽推測,因為說它光華照耀四方,那麼會不會是一種帶熒光物質的植物,這樣即使在深夜走路,人們彼此都不會走散而迷路呢!如果推測合理,那麼寫《山海經》的一定不會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體。

招搖山上還有一種動物,它的形狀像猴,長者白色的雙耳,它既能匍匐前行,又能像人一樣直立行走,給它取名叫狌狌,而且吃了它的肉就能健走。在今天,巴西東南部森林內就生活著一種長著白色耳朵的猴子——白耳狨,但是否就是書中提到的動物,則需要考證。

招搖山異聞

狌狌

書中說麗麀之水就發源於此,向西流入大海,水中多產育沛,佩帶它可以不生蠱脹之症。可見,在《山海經》成書之時,育沛這種東西已經存在了。蠱脹是一種與寄生蟲有關的疾病,而育沛就可以起到預防的作用,據說,育沛就是今天的琥珀蜜蠟,它作為藥材,其中所蘊含的芳香物質對很多寄生蟲可以起到驅散的作用。

招搖山異聞

琥珀蜜蠟

招搖山是不平凡的山,至於它到底聳立在何處,存在眾多爭議,歡迎各位讀者留言發表看法。

圖片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