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主要是爲了削藩

唐代的藩鎮,大家知道了。那時候的節度使,真像現在的督軍:土地,人民,財賦,沒有一件不是由他做主。權力既大,自然要一天天地恣橫起來,以至節度使成了世襲的官職,不是兒子繼了父親的位,便是屬官殺了主人而自立。朝廷一切顧問不得。所以那時名為統一,實在已經分裂了。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主要是為了削藩

這樣的從唐至五代,擾攘了一百六十餘年,就連名義也禁不住分裂了,所以那時成了五代十國的局面。這個局面如何統一,大是難題。

宋太祖趙匡胤,本身也是後周的節度使。他受了部下的推戴,把黃袍披在他的身上,大家羅拜呼萬歲,就逼著周恭帝讓位,做了皇帝。

他有一天,召了樞密學士趙普論天下事,喟然嘆道:

從唐季以來,數十年間,換了八姓十二君,弄得兵革不息,生民塗炭。現在要定一個久長的計劃,應該怎樣做才好?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主要是為了削藩


趙普答道:

陛下說出這句話,真是天地神人之福!這些禍亂都是由於節鎮的權過重。若能稍奪他們的權柄,天下就自然安定了。

太祖點頭稱善。過了些時,太祖和他的故人侍衛都指揮使石守信等(這一輩人就是推戴太祖做皇帝的)飲酒。

酒酣,太祖斥去了左右的人,對他們道: 我沒有你們也不會有今日的地位。但是天子也實在難做得很,倒不及做節度使的快樂!我現在竟弄得不敢安枕而臥了!

石守信等聽了不懂,請問緣故。太祖道:這不難懂得,這個位子誰不願坐!就是你們沒有貳心,你們的部下又誰不要富貴!倘使有這一天,你們的部下把黃袍加在你們的身上了,你們便是不要做也不成了!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主要是為了削藩


石守信等聽了這話,驚慌極了,滴著淚,請太祖指示出一條生路。太祖道:

人生像白駒過隙。所以要富貴,不過為的是多積金錢,使得自己可以娛樂,子孫可以吃現成飯罷了。你們何不解去兵權,買了幾處好田宅,替子孫立著產業;還多買些歌童舞女,朝晚飲酒,歡樂地終了天年呢? 你們如能這樣,我也和你們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豈不是一件很好的事!

他們聽了,都感謝道: 陛下替我們計劃得這般好,那真是我們的幸福了! 大家回去,就假說疾病,請罷典兵。

太祖一一依從,賞賜他們甚厚。 這一段故事,喚做“杯酒釋兵權”,是歷史上傳誦為佳話的。

我們都知道五代時,藩鎮強盛,要換一個節度使,必須先派人去疏通,並且發兵防備。這樣做去,尚有換不成的。太祖用了趙普的計劃,漸漸地削弱他們的權柄。每逢一個人出缺,就叫文官去接替。又添設各州通判,凡軍民之政都歸他統治,奏事得直達御前。

又令節鎮所領支郡都直接隸屬於京師,他們也得自己奏事。於是節度使的權柄就輕下來了。 自唐玄宗以來,藩鎮屯了重兵,所收地方支稅都自行截留。五代時,他們又令部下佔據了場務(場務如鹽場、礦場之類),中央更少了一筆收入。

太祖用了趙普的計劃,命各州除了度支經費之外,所有金帛完全送到汴都。每一個節度使出缺,即命文官權知所在的場務。一路(宋初分國內為十五路)的財政,設一個轉運使專管其事。於是,各地方的財利盡歸到中央了。

太祖又命各州的長官,揀選本道驍勇的兵丁送到都下,補入禁衛兵。又從禁衛兵中選出強壯的兵,定為“兵樣”,分送各道,召募教習;等到精練了也送到都下。又立“更戍”之法,分派禁衛兵戍守邊城,逐期掉換,使得他們常常往來道路,可以操習勤苦,均平勞佚。於是藩鎮不得把兵丁作為自己的專有品了。

從前藩鎮跋扈專斷,屢屢枉法殺人,朝廷不能過問。太祖又命各州,凡定死罪,均須錄案奏聞,付刑部詳覆。於是藩鎮又不得專擅殺戮之權了。 以上都是太祖對付境內藩鎮的事。

那時宋的四圍,南有荊南、武平、南漢,西有後蜀,東南有吳越、南唐(南漢亡後,南唐自貶國號曰江南),北有北漢,依然是並峙爭雄的局面。宋太祖用杯酒釋兵權,讓內部的藩鎮的權利歸於皇權,維護國內的穩定也為奪取其他小國做了充分準備,首尾十九年,就統一各個小國,贏得最後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