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崇福寺存遼金三大佛殿:梁思成、林徽因幾次山西訪古未尋見


朔州崇福寺,也稱林衙寺、崇福禪寺,位於山西朔州城區東大街,淨土宗寺廟。該寺始建於唐朝唐高宗麟德二年,原名林衙寺,金天德年間稱崇福禪寺。寺內金代建築、塑像、壁畫保存完好,是一座歷史價值較高的古代寺廟。當年梁思成與林徽因幾次山西訪古,都未找到這座金代古剎,不失為一件憾事。

彌陀殿是崇福寺主殿,是寺內最大的殿堂,始建於金代熙宗皇統三年,距今已有850多年曆史。彌陀殿高大寬敞,殿頂綠色琉璃剪邊,殿內前簷隔扇、窗欞花典雅、精美,是中國現存的一處保存完整的金代作品。

面闊7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約937平方米,通高21米多,其中月臺高約2米,大殿淨高19米有餘。彌陀殿建於金皇統三年,是中國現存遼金時代三大佛殿之一,也是寺院精華所在。彌陀殿的匾額、塑像、壁畫、雕花門窗、脊飾琉璃被譽為“金代五絕”。

佛壇上,有“西方三聖”坐像三尊,主像兩側,有脅待菩薩4軀,金剛兩尊。這些塑像皆為金代原作,塑法古樸、精美。殿壁上,壁畫面積達340多平方米。壁畫描繪了佛教講經說法的場面。觀音殿位於彌陀殿之後,是寺內另具代表性的一座殿,也是崇福寺內最後的一座殿堂。殿內有塑像三尊中為觀音菩薩像,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均為明代原作。

彌陀殿建於二米多高的臺基上,通高21米,冠於全寺,是全國現存較大的金代建築。建築面寬七間,進深四間入椽。殿前有寬敞的月臺,後與觀音殿月臺相連。單簷九脊歇山式。殿內樑架結構具有獨到之處,隨著殿內金柱的減少,主體結構與其他建築不同。


崇福寺一進院,正面這座5楹大殿叫天王殿,也叫金剛殿,原來內供四大天王及兩金剛,現塑像已無存,闢為文物展覽室,用於不定期搞專題展覽。崇福寺的二進院,這座面闊5間,進深3間的二層閣樓叫千佛閣。明代以前叫藏經樓,明代重修後閣內周設千尊佛像,遂更名千佛閣。千佛雖已不存,但名稱沿用至今。

崇福寺的二進院,這座面闊5間,進深3間的二層閣樓叫千佛閣。明代以前叫藏經樓,明代重修後閣內周設千尊佛像,遂更名千佛閣。千佛雖已不存,但名稱沿用至今。崇福寺的三進院是左右相對的兩座均面寬5間的配殿。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佛寺慣例,如果東側為文殊殿,西側該是普賢殿;如果西側為地藏殿,東側應為觀音殿。而這裡卻是文殊殿與地藏殿相對,為世所罕見。

值得一提的是,崇福寺內存有一件珍貴的北魏寶塔——千佛塔的塔頂,但塔身現存於臺北歷史博物館,塔頂在在崇福寺。這座北魏千佛塔的塔身曾被日本掠奪,塔頂被愛國人士收藏,日本戰敗後將塔身交還中國,被存於臺北歷史博物館,佛塔從此身首異處。


北魏曹天度石塔身首分離,已有70餘年,所幸保存完好。已故史學家史樹青先生曾說:“從這一石塔的曲折經歷,我們可以看出祖國近代歷史的一個側面,塔身在臺灣,塔頂在山西,身頂異處,不能璧合,實在是一件憾事。” 我們也期盼北魏曹天度石塔這一國之瑰寶,能有身首復位、重現真身的那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