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靠營銷登上全球第四?可爲何其它廠商學不會?

OPPO靠營銷登上全球第四?可為何其它廠商學不會?

每年春天都是手機廠商密集發佈新品的季節,而今年也不例外,即將過去的3月份已經有華為、小米等多家智能手機廠商召開過新品發佈會,而壓軸大戲則非OPPO莫屬。不同於其他廠商的常規發佈會操作套路,OPPO與浙江衛視聯手邀請了“半個娛樂圈”為消費者打造了一場春季盛典,把發佈R15只作為其中的一個小環節。

從曝光的節目單上來看,除了周杰倫、鄭愷、楊紫、田馥甄、王俊凱、陳偉霆等OPPO明星家族成員悉數亮相外,張靚穎、容祖兒、蕭敬騰等當紅實力唱將也會到場助陣表演,參演的明星陣容可謂不亞於春晚。這其實也並不是OPPO首次與浙江衛視合作合作舉辦新品發佈會盛典,早在去年6月,OPPO就與浙江衛視合辦了年中盛典暨OPPP R11新品發佈會,當時參演嘉賓陣容包括周杰倫、林俊杰、王俊凱、李易峰、蔡依林、孫燕姿、陳偉霆等當紅明星。

因此,業內難免有疑問,OPPO這樣不按套路開新品發佈會,搞盛典做營銷到底值不值?

OPPO大手筆辦春季盛典,到底能不能值回“票價”?

實際上,這樣的提問本身就帶有一個脫離商業邏輯的自以為然。大家都忽略了一個客觀事實,新機的發佈,最終還是面向消費者的,任何一款手機如果不能被消費者知曉、觸及到,那麼它無疑是失敗的。所以各廠商往往在面向行業發佈新品後,都要再絞盡腦汁地探討一個問題——我們的新機要怎麼才能被目標受眾看到?

各廠商這才開始真正地“解題”,探討怎麼去營銷、怎麼去找到消費者,當然最後得到的答案有拓展線下渠道,有網上大促,有軟文通發等等不一而足。

也就是說,在開完新品發佈會後,真正地“商業問題”並沒有得到解答。這場高大上,甚至也是一擲千金的科技發佈會與新機能否獲得市場認可,通常沒有半分錢關係。而OPPO的解法,實際上是一石二鳥,更精準地扣向了問題本身,通過了“銷量如何落地”的真正解法。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要問了,那麼OPPO這種盛典式的營銷,到底效率如何?

先不說此次OPPO的發佈盛典獲得了多高的觀看數據和粉絲反饋,我們幾個簡單的事實數據就能看出一二。

首先是巨大的流量效應,譬如OPPO明星家族中年紀最小的這位,王俊凱,僅僅是一個微博日常就可以獲得千萬的轉發,更不要提最火的鄭愷、楊紫、王俊凱、陳偉霆以及一眾實力明星的流量效應了。

OPPO靠營銷登上全球第四?可為何其它廠商學不會?

而實際上,這種超流量的關注,恐怕是再多個線下廣告牌都難以達到的,更不要提在內容分發上海量信息對於營銷內容的稀釋了。OPPO的方法,看似粗暴,卻並不簡單,而且可以說非常高效。

此外,OPPO的盛典並不是一場浮於表面的明星紅毯秀,我們在OPPO的節目單上可以看出,這實際上是一場為消費者準備地狂歡盛宴。在欄目中,自己最喜歡的明星將展示自己或多才、或真實的一面,在這裡,OPPO不僅知道自己的目標受眾喜歡什麼,更願意與他們玩在一起,甚至作為他們與喜好中間的一個紐帶。

不是自嗨,而是在新機過生日時,想到和消費者一起狂歡,這樣“把消費者放在第一位”的價值傳達,還有更好的嗎?

這樣看來,在PPT式營銷、內容分發無力的今天,精準的娛樂營銷可以說是品牌聚光的一個高招。

而數據也證明了OPPO式營銷的有效性,根據今日頭條在2017年發佈的手機榜單顯示: OPPO已成為30歲以下年輕用戶最關注的手機品牌。而根據OPPO官方數據顯示,OPPO在全球已經有超過2億的年輕用戶。

因此,我們不得不說,敢把這種“玩法”帶到一直比較傳統的手機行業還是OPPO比較獨到的地方。一方面將渠道“落”到地面做紮實,不跟“互聯網”潮流,而另一個方面卻在品牌和營銷上先於行業,敢於把沉寂的死水玩活,不得不說,這種不走尋常路,自有一番戰略的打法,可以稱得上是一絕。

而就像蘋果掀起了黑白簡潔式的發佈會風格後,OPPO也有望在未來引領手機行業在營銷上的玩法。因為,再完美的產品和科技追求,都需要落地到消費上,找不到消費者,終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更可以預想得到的是,當行業不再觀望,想跟隨OPPO的腳步時,卻發現高流量高轉化的綜藝和平臺都被OPPO獨佔了,比如在聘請明星家族方面,OPPO僅僅為R11這一款產品就一口氣請了包括迪麗熱巴、楊冪、楊洋、李易峰、陳偉霆、TFboys組合等在內的8位明星助力。而在綜藝節目營銷方面,OPPO近年更是贊助了《奔跑吧兄弟》《偶像來了》、《天天向上》、《嚮往的生活》、《真正男子漢》、《中國好聲音》、《極限挑戰》、《女神的新衣》等眾多衛視臺等熱門綜藝節目,其中不少綜藝節目等贊助費都是億元起步。

看來,OPPO在這一方面的先發優勢還將保持一陣。

OPPO的營銷,加“重”了什麼?

其實,通過上面的分析,OPPO在這場盛典營銷的收穫已經非常明顯:一個加“重”了對於消費者的曝光,使得OPPO家喻戶曉,獲得了強大的品牌張力;另一方面加“重”了目標消費者對於OPPO的喜愛,使OPPO的年輕時尚屬性得到了加強,獲得了消費者的價值認同。

實際上,早在首次與浙江衛視合辦盛典發佈R11時,OPPO副總裁吳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透露,之所以採用晚會直播的形式發佈新品手機,主要就是為了跟目標用戶年輕人進行有效溝通,讓他們直接感受到OPPO年輕、活力、時尚。

而這些更具體地落到商業上,就是“品牌溢價”和“消費者忠誠”。正如QuestMoble公佈的2017年12月安卓端用戶畫像所示,OPPO已經牢牢地俘獲了數量最多的年輕人。

OPPO靠營銷登上全球第四?可為何其它廠商學不會?

回到忠誠度數據上,OPPO的年輕人中忠誠度僅在2016年就暴漲157%。

這意味著OPPO在營銷策略上的成功,使得OPPO除了銷量領先之外,更成為國內消費者忠誠度和消費者粘性都數一數二的品牌,這也使得OPPO獲得了額外的品牌溢價。

OPPO靠營銷登上全球第四?可為何其它廠商學不會?

這正是智能手機行業中各品牌朝思暮想的。當前5G時代尚未真正到來,技術創新難度越來越大,智能手機產品同質化現象日趨嚴重,品牌競爭力的重要性更加凸顯。而且,基於當前消費升級的大勢,以及用戶對智能手機訴求的變化,價格戰已經不太現實。因此,從同質化競爭當中擺脫出來的最現實做法,其實就是不斷強化品牌形象,增強用戶的品牌認同感,讓消費者用腳投票。

OPPO式營銷,為什麼別人學不會?

不得不說,OPPO在營銷戰略上成功的確是令人羨慕的。

特別是近幾年銷量更是非常可觀,根據IDC今年2月公佈的2017年全球手機市場調研數據顯示,OPPO在2017全年的全球出貨量達到1.118億部,相比去年提升了12%,連續多年實現穩定增長,並憑藉7.6%的市場份額再次鞏固了全球第四的位置。

不僅如此,OPPO在最近三年發佈的R7、R9和R11系列更是全部成為行業爆品,引爆銷售熱潮。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顯示,OPPO的旗艦機R9在2016年銷量接近2000萬臺,佔據4%的市場份額,成功擊敗了蟬聯4年國內最暢銷機型寶座的iPhone系列手機。而根據極光大數據推出《2017年Q3智能手機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在Q3銷量top10手機機型中,OPPO佔五席,其中2017年6月發佈的OPPO R11以3.5%的銷量份額問鼎Q3銷量冠軍。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OPPO在投入品牌營銷的情況下,還保持了國內同行當中最好的利潤率。根據市調機構Strategy Analytics公佈了2017年第一季度各大手機廠商的收入和利潤情況顯示,OPPO在2017年第一季度收入54.1億美元,營業利潤有2.5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3億元),已是國產手機廠商中最掙錢的公司。

顯而易見,OPPO投入娛樂營銷的同時,能夠收穫等量齊觀的銷售量和利潤,出貨量更是從三年前的國產手機五名之外,一路攀升穩居全球前四的位置,可以說OPPO的重金投入娛樂營銷的效果顯著,更遠比單純投放廣告花的超值。

但實際上,這樣優異的成績背後,遠不止是“營銷”這一環可以完成的。說白了,營銷就是擺臺子唱戲,臺子越大壓力越大,萬眾矚目之下有好貨、有好料自然可以實現一個迅猛增長,可要是產品接不住,無疑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OPPO模式不是沒有跟隨者,國內也不乏有學習者,同樣跟風OPPO重金邀請品牌代言人,贊助綜藝節目等,可為何一波投入後,卻導致了其現金流捉襟見肘、經營堪憂的結果?

這實際上是不得OPPO成功的精髓。OPPO的娛樂營銷核心其實體現在“精準”上,這種“準”不是在搶佔幾個最領頭的流量小生、冠名最火爆的節目,而是與產品內核契合的精準:一是OPPO所選擇的明星粉絲群體、節目觀眾都與自己的核心目標受眾高度契合;二是OPPO本身的從產品功能體驗和研究開發都和自己的營銷一脈相承,而且注意下,不是營銷在前,而是產品戰略在前,營銷只不過是產品的一個門面,實現的最後一環。

譬如,OPPO歷代產品中引領式的產品亮點如,超薄、美顏、快充、拍照都是切中了年輕人的核心需求來極致深化的。

以OPPO R系列為例,其在2015年推出的OPPO R7,0.7秒極速啟動,最快0.1秒的“全局閃拍系統”和極致美顏技術,極大提升了用戶的拍照體驗。另一方面,自主研發VOOC閃充技術,實現了“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由此創造了智能手機行業第一個爆品,銷量超過1500萬臺。2017年推出的OPPOR11,在繼承了R7、R9等產品在拍照、續航以及外觀設計方面的諸多優點之外,把前後置攝像頭都配備2000萬像素,並提供了人像模式,滿足了在短視頻社交時代,用戶對手機拍照攝影的高性能需求。

OPPO不跑分、不比“發燒級的配置”,因為這是極客才幹的事兒,OPPO目標受眾的年輕人更看重一款手機如何解決他的日常需求。

而此次OPPO盛典上發佈的R15也體現了這一特徵,譬如在拍照上的AI加持、專業打光、智慧美顏等等都是精準聚焦的,而由國際色彩大師操刀的漸變設計更是滿足了年輕人對於時尚、審美的獨到需求,這與商務、科技群體實際上是有巨大差異的。

結束語

一個常識是,產品是1,營銷是0,再好的營銷方法,如果沒有給力的產品做支撐和承載也是等於0。

營銷只是OPPO展示在外的一面,更加重視用戶痛點需求的滿足以及產品技術研發投入,其實是OPPO深藏不露的一面。而OPPO之所以能夠在最近幾年崛起,成為高居全球前四的智能手機品牌,其成功的精髓其實是內外兼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