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三|眼入顯發見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1)

楞嚴經·卷三|眼入顯發見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1)

朋友圈裡看到了一段這樣的文字,感覺寫得真好。

釋迦牟尼誕生於法華經,而不是藍毗尼。

覺悟之旅在楞嚴十卷,而不是在吠舍離。

你如果執相昧性,如何能說懂得了如來藏的道理。

無論多美的手指,它只是標月之指,而非月亮。何況是腳趾(足跡)。

你若不明白,口裡念“南無法華楞嚴會上佛菩薩”

也只是一句口號而已!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楞嚴經·卷三|眼入顯發見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1)

【複次阿難,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陀繼續說:“阿難,為什麼六入,本來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呢?”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深入塵境、吸取塵相,故稱六入。如眼睛吸色塵就是眼入,耳朵吸聲塵就是耳入,以此類推。

接下來佛陀將分別開示,為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楞嚴經·卷三|眼入顯發見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1)

【阿難,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

佛陀說:“阿難,就像前面那個目睛瞪發勞者,他的眼睛與眼睛瞪久後的勞習相,同樣都是菩提瞪發勞相。因為在明、暗二種分別妄塵中,發出見覺之性居於其中,吸此明、暗塵像,稱名為見性。這個見覺之性離開明、暗二塵相,畢竟沒有一個自體。”

菩提瞪發勞相:對覺性的分別、執著、攀緣而產生的妄想相。菩提是覺性,瞪乃執著,發為分別顯發,勞則為勞動、造作。

眼睛本來就是菩提瞪發勞相,它之所見為“第二月”,見性見真空,眼睛見虛空。眼睛瞪視虛空而勞,則又是一個菩提瞪發勞相,虛空中又生出色陰狂華。

無論是眼睛,還是眼睛勞相,如果沒有明、暗二塵,則見性沒有體性,根本不可能顯色。

【如是阿難,當知是見,非明暗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

“是這樣的,阿難,你應當知道這個見性,並非從明、暗二塵而來,也並不是從眼根而出現的,也不是從虛空中生出來的,為什麼呢?”

【若從明來,暗即隨滅,應非見暗。若從暗來,明即隨滅,應無見明。】

“如果見性是從明來的話,暗就會隨即而滅,應該見不到暗像。如果是從暗而來的話,明像隨即而滅,應該見不到明。”

見性不從明、暗二塵來,第二卷中佛陀多次詮釋此理。

【若從根生,必無明暗,如是見精,本無自性。】

“如果見性是從眼根生出,必定就不關明、暗二塵的事。則此見覺之精,根本沒有自己的體性。”

前面說過,見性離開明、暗二塵,是沒有自體的,所以見性從眼根生出,此法非義。

【若於空出,前矚塵象,歸當見根。又空自觀,何關汝入?】

“如果見性是從虛空中出現的。前面所矚虛空狂華則是塵像,則虛空狂華消失當還歸虛空見根。如果虛空自己看自己,則與你的眼入有什麼關係呢?”

見性如果從虛空而出,則是虛空見性之根見虛空狂華,虛空狂華迴歸消失時,就應該見到虛空見根。如果虛空自己見自己,則談不上他人的眼入了。

那麼,眼入之境像究竟從何而來呢?

【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佛陀總結說:“由此可見,眼入不過是虛妄相想,原本就非因緣性、非自然性。”

眼根、色塵皆是過去攀緣色相而造作的業力種子。故而眼入之相是虛妄的。但是,眼入而顯發的見性,並不隨境界的變化而變化。比如說,見性不會有你、我之別。見性不會隨人老而變老。看電視和看風景時的見性並沒有什麼不同。如此而觀,則在相見性,故而說眼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楞嚴經·卷三|眼入顯發見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1)

昨晚入睡前,想起“菩提瞪發勞相”,忽然覺得,身體的疲累,大概就是身體瞪發勞相吧!做了做深呼吸,緩解疲勞,竟然一夜好眠。忽然想到,道家修行,最重視身體放鬆,莫非就是讓身體不要有這個瞪發勞相?如果身體完全沒有瞪發勞相,那該是什麼樣的狀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