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有名的誘導實驗曾喚醒了無數家長!

-01-

耶魯大學心理學家約翰·巴格曾做過一個有名的誘導實驗。

他邀請一些學生來自己辦公室,到辦公室之前,這些學生會經過一個長長的走廊。

到了辦公室以後,他在學生面前擺放著一張紙,紙上寫著一些看似毫不相關單詞。

這些單詞如下:

這個有名的誘導實驗曾喚醒了無數家長!

他讓這些學生在這50個單詞中選出4個,組成一句話。

當這些學生完成了這句話後,再走出巴格教授的辦公室,他們穿過走廊的速度會變慢。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這個測試影響了學生們的行為方式。

這10組看似毫無聯繫的單詞,其實是一些精心挑選出來的詞語。

如果回頭觀察,會發現這些單詞中有不少和"衰老"、"緩慢"相關的詞語。

比如:

擔心,佛羅里達(美國很多老人會選擇在佛羅里達州養老),老舊的,注視,孤單的,灰色的,健忘的等等。

在做這個測試的時候,學生們的潛意識被誘導關注了與衰老有關的信息

所以當他們走出辦公室後,他們的步伐變得緩慢了,整個行為也顯得更加老態。

一個幾分鐘的單詞誘導,都會對人的行為有如此大影響,你能想象一個人成長中常聽到的話語,能夠如何影響他們嗎?

這個有名的誘導實驗曾喚醒了無數家長!

-02-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中常常受到來自成年人的語言暴力,他們的行為、性格會被這些語言影響。

來自成年人的語言暴力通常會從三方面影響孩子。

1. 智商類的羞辱

你怎麼那麼蠢?

你白痴嗎?

你太笨了…….

斯坦福大學Carol Dweck教授發現,那些認為智商是可以改變的孩子,他們的學習成績更容易提高。

Dweck教授在研究項目中曾有過一個學習很差的男孩。

在聽過Dweck教授講了關於“智商”的觀點後,他竟然雙眼含淚的對Dweck說:"你們的意思是,我可以不是個笨蛋?"

他加入了Dweck教授一個學習項目,一段時間之後,他的成績真提高了很多。而那些認為智商不會改變的孩子,即便加入了同樣的學習項目,成績也沒什麼改善。

學習不好的孩子,有多少是因為對自己沒信心,認為自己沒法改變才自暴自棄的?

這個有名的誘導實驗曾喚醒了無數家長!

2. 人格特質類或人品類貶損

你簡直無藥可救。

怎麼那麼懶?

你是我們的恥辱。

你一文不值

你很壞…

對大多數孩子來說,尤其是年幼的孩子,通常會認為成年人更有智慧,更瞭解自己。

他們對父母或者老師的話照單全收,沒太多能力去判斷對錯。

孩子會認為:爸媽(或老師)更瞭解我,我就是這樣的人。

當成年人根據自己一時的情緒或者偏見,給孩子貼上標籤的時候,孩子會很容易在行為上將自己塑造成符合標籤的樣子。

行為是一時的,但標籤卻可能是一輩子。

你說孩子是什麼人,他就真可能成為那樣的人。

因為你在用語言誘導孩子關注自己的某種行為,最終導致他認為自己人格或者品性就是如此。

這個有名的誘導實驗曾喚醒了無數家長!

3. 能力類的限制

你是不可能做到的。

沒人能做到。

就憑你?

你不適合…

很多成年人會將自己對人生的限制加在孩子身上。

這個有名的誘導實驗曾喚醒了無數家長!

這樣的誘導話語會使孩子越來越少關注自己人生的各種可能性。

他們的人生還沒完全展開,就只剩下有限的選擇。

這個有名的誘導實驗曾喚醒了無數家長!

-03-

如果你的童年常常被父母語言暴力影響,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將類似的方法用在孩子身上。

這並不是你的錯,只是你的潛意識被常年被這些語言引導。

但這並非不能改變。

如果你每天都堅持閱讀一篇教養孩子的文章,學到一點點知識,就是每天都在接受正面的引導。

當你把新學到的方法,或者心態運用到你對孩子的教育中,那些曾經對你的消極影響就會慢慢消失。

你的情緒也會被語言誘導。

如果你想和孩子相處的時候有更良好的情緒,建議每天在回到家之前,閱讀一篇讓你內心平靜的文章,一段優美的文字,甚至看幾張笑臉的圖片。

在見到孩子之前就在自己潛意識中播下種子,關注更加積極正面的情緒。當你面對孩子的時候,你會平和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