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古代的人發明的《易經》,現在的人卻還沒有完全弄懂?

大帥76496302


個人覺得,《易經》成書年代比較久遠,成書時間比較長。經歷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才有一個完整的修訂本。現代人與古人在表達方式還有文字方面有出入。再一個就是當時的環境,一句話在不同的語境下表達的意思是不同的。

例子: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上來就來這麼三個問句,搞得人一懵一懵的,根據語境來說,這是孔子他老人家回答弟子的問題。問題可能是,“老師你覺得什麼是高興的事?什麼是君子?”這是根據回答來推測問題。

言歸正傳,《易經》成書年代久遠我們不清楚當時的語境,再就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還有好多不同的版本,“真言一句話,贗語萬卷書”。到現在為止我們研究的是不是當時真正的《易經》大概還是兩說吧?

還有就是一本書經過幾千年還能流傳足矣證明其內容的博大,語言的精煉,說情說理的通透。《道德經》五千言至今還沒弄明白呢,更別說群經之首的《易經》了。


常想一二9160395


第一,要理解為什麼易經,黃帝內經,道德經等古人經典有如此高深莫測的境界,就得承認萬物有靈論。

第二,萬物有靈論,大概意思就是萬事萬物都有一種自有的靈性,這種靈性自有永有,自在永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第三,越有智慧的生物,其意識越強,主觀能動性越強,越能改變外界事物,但靈性和石頭是一樣多少的。也就是說,人和石頭的靈性是一樣多的,但人的意識性就強多了。

第四,世界勉強可以分為靈界和物質界兩大類。靈體在靈界生存,我們在物質界生存。

第五,物質界尚未成形的事物,在靈界會先逐漸出現,然後才在物質界出現。這就是靈界能夠預測物質界事物的原因,他們本來就能夠看見我們看不見的,尚未發生的事物。

第六,越低級的靈界,越喜歡干涉物質界的事情,也就是人界的發展。高級的靈體都是喜歡讓物質界自由發展的,因為他們無為,但無不為,沒有他們做不到的,只有他們不願做的。所以,求神求佛要發財,人家是不理睬你的,除非你想修道。

第七,低級的靈界喜歡操控物質界,往往是把人類往物慾的方向引導,使人類墮落。但高級的靈界就不允許這樣做了,於是他們儘量引導人們遠離物慾,遠離罪惡。

第八,一個空間的物體,是不能直接影響控制另一個空間的事物的,所以,高級的靈界為了影響人類,只得自己下凡投胎為人,成為各種宗教家,科學家,儘量影響人類的進程向良好的方向前進。

第九,因此,易經,道德經,內經,道經,佛經,聖經等萬世傳承的書籍,都是那些高級靈界的靈體投胎傳下來的。

題外話:印度有個天生的數學家叫拉馬努金,似乎只活了二十多歲,他寫了很多公式,現在發現三分之一的公式是已經被其他數學家發現的,還有三分之二的公式不知道拿來做什麼。他寫的這些公式,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在腦海中出現了,就趕緊記下來。靈界干涉人界的事例很多,比如出馬仙啊,鬼打牆啊,借屍還魂啊這之類的都是。


洞玄探幽


說的好像現代人超高了古代文明似的!事實上雖然古代大部分人都是原始人,但是有極少的人或者說是神,開啟了我們這一紀的文明。

這些人是包括我們熟悉的伏羲,元始天尊法藏,東皇太一文真,伏羲的孫子黃帝,法藏的大弟子老子,二弟子釋迦牟尼等等。

其中先天八卦六十四卦圖是伏羲所作,但限於當時沒有文字,無法做註解,故稱無字天書。後東皇太一文真附身周公做後天八卦,並做註解,世稱《周易》。伏羲孫子黃帝著《黃帝內經》《黃帝外經》,後外經失傳。法藏弟子老子著《道德經》。

以上經籍代表的是高階文明,也是地球文明的創立者留下的。《聖經》是崑崙被毀時逃出的一個小散仙所留,雖然在崑崙道行低微,但是對於西方蠻夷也如同天神一般,西方至今也未曾真正開化,發展方向背“道”而馳,成為了華夏文明的千年死敵。其信奉的弱肉強食生存法則,讓文明倒退回動物階段,與天下大同的大道相背離。

不要覺得易經簡單,那是大道的演化方式,如果把宇宙比作是一個電腦遊戲,道德經就是遊戲的底層架構,易經就是軟件運行程序,類似於C語言,而我們本身是NPC,程序設計者讓伏羲等給我們自主靈性,我們成了獨立的player。

若是我們中有人通過易經道德經領悟了這個遊戲,知道了遊戲的底層規律,那麼其自然可以成為這個遊戲的高玩,甚至改寫程序改變自身和他人的命運。那麼。這個遊戲就控制不住他了,他也就通關,進入更高一層遊戲了。

而沒有通關的人,一次次重新開始玩,而投生的人取決於上一局遊戲的表現。也有人在遊戲裡做了違規的操作,再重新遊戲時直接降級為動物。這個大大的遊戲就是我們的世界,也就是所謂的遊戲人生吧。

當然遊戲是一個比喻,但現實生活中,我們編寫的遊戲程序裡的人物,若是有一天有了自我意識會怎麼樣呢?細思恐極啊!


大同莊園


其實想真正研究《易經》這一本書,先去看一下四庫全書,四庫全書裡面對易經的研究基本上是羅列的,自古至今,所有的出名人物的必須研讀之物。

然後《易經》和《周易》,你要知道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東西。

64卦之前還有連山歸葬,以及各個不同版本的預警,然後要知道的另外一點就是,其實他是從巫術中發展過來的,並不是說就是非常高深的東西,它的其實都是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的,只是後人牽強附會,然後就讓他搞得很高深莫測的樣子。



比如說另外一個系列像西漢時期的楊雄,他就把那個易經的六爻,按照他自己的構想,拓展成了九爻,要知道,西漢和東漢這兩個朝代,他們的讖語,還有迷信方面,都是非常的發達,他們非常追求什麼神仙方術。然後《周易》估計就是在西漢,特別是漢武帝到東漢之間逐漸完善成了64卦的,像什麼伏羲八卦,那都是扯淡。



然後我們說風水就是風水,這也是一種迷信,但是因為風水這個東西結合了一些地理,還有人的心理素質,心理的一些東西。,所以就讓很多人相信他,本質上風水是一種祖先崇拜。

然後還要說的就是說算命,其實算命如果看過英藥店,就知道算命先生,他也是類似於心理諮詢師一樣的角色,他們一般他會給你回答一些模稜兩可的話,然後讓你在心理上對它形成依賴,別讓他們可能更傾向於是一種催眠術,而不是說什麼特別高深的東西,因為每個人都喜歡聽自己想聽的話,每個人都只想趨吉避凶。

算命先生他就只用學習你的這種心理的過程,把控你的心裡,然後就慢慢掌控,就像為什麼有很多人迷信傳銷一樣。所以《易經》也是一種迷信,《周易》也是。


真蕭三刀


因為八卦、六十四卦只是用來類比事物的工具,符號本身是沒有意義的,符號可以類比的事物理論上趨近無限,怎麼可能研究完呢?

易經是研究變化的學問,其理論實質和我們熟知的科學一樣,即通過對自然規律的掌握來認識世界。只要知道不變的部分也就是事物變化的規律,就能推導出事物變化的大趨勢。只不過西方哲學是分的文化,喜歡利用規律改造和征服自然;東方哲學是和的文化,喜歡適應和自然共處。

前人智慧所採用的方法,是通過歸納事物變化的大規律,把事物分成大類,比如把上升的、擴大的、剛強的、灼熱的、進取的等等,這種具有擴張趨勢的屬性全都歸類為陽,反之歸類為陰,所以屬性所分大類自身已經蘊含了變化的特性。

通過陰陽兩個符號排成三排或六排,用數學排列組合的方式窮舉出所有的八種或六十四種可能。其符號本質上是可以指代宇宙變化的一切可能的。

通過不斷的實踐,來驗證和矯正這些變化規律與符號的對應關係,最終總結出相對合理正確的,理解事物變化的工具。研究得深入細緻的話,通過已知條件推導出變化的趨向和相對的解決方案也不是沒有可能。

我們所處的宇宙是一個以變化為常道的宇宙,我們在實驗室中把物體溫度降到趨近零度時,導致分子的布朗運動停滯,神奇的現象就發生了:沒有分子熱運動的物質會消失。也就是說我們的宇宙不可能存在完全不運動的事物。就連光子射進超低溫透明介質中都會被捕獲停滯,也就是說在某些特定情況下連時間也消失了。可見完全沒有變化真的會陷入虛無,變化才是現實。

這樣我們就容易理解,研究變化的思維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由於對萬物來說,變化才是常道,所以就是輸入的已知條件本身都是可以變化的,所以結果往往是測不準的,我們一般能保證努力的方向是正確的,但多數時候都是盡人事聽天命。

這就導致了,研究變化的理論,從理論涉獵的廣度上來講,他的量難以盡數研究完。從理論本身隨事物變化甚至時代發展的自我更新角度來講,這種用符號指代做為便於研究的工具的理論,也由於自身的時代自適應的特點,而永遠有新的理解和詮釋。


說反話反說話話說反


《易經》指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及周代的《周易》,這三部經卦書統稱為易經。其中《連山》、《歸藏》已失傳,傳世的只有《周易》一本。

現代人已經無法知道《連山》《歸藏》寫的是什麼,可考的只有《周易》,《周易》只是《易經》的一部分,但一說《周易》都認為就是《易經》。那麼“易經”說的什麼呢?

《易傳·繫辭上傳》的第11章,原文為:“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這是“易經”的理論基礎。

我們從頭捋,先看看什麼是“太極”。

謂太極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其中的太極即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

太極生兩儀,那麼“兩儀”是什麼呢?關於兩儀的說法,有七種。一說為陰陽,一說為天地,一說為奇偶,一說為剛柔,一說為玄黃,一說為乾坤,一說為春秋。但通常是指陰陽。

兩儀生四象,四象又是什麼呢?

四象即為:太陽、太陰、少陰、少陽。

而其又名:少陽、老陽、少陰、老陰。

從數學角度論四象為:七、九、八、六。

從方位角度論四象為:東、南、西、北。

從一年季節論四象為:春、夏、秋、冬。

從人的名字論四象為:孟章、執名、監兵、陵光

從飛禽走獸論四象為:青龍、玄武、白虎、朱雀。

“八卦”並不是娛樂新聞,乾、坤、巽、震、坎、離、艮、兌才是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定大業。“易經”就這樣把“易經”和人的命運聯繫在一起。

關於河圖洛書,是更為古老的傳說,大概是說一隻龜背了一個九宮圖上來獻給伏羲,衍生出後來的五行八卦。時至今日仍然有人對它頂禮膜拜,膜拜。


己所甚欲勿施於人


研究《易經》的人多,市面上有關《易經》的書很多,不過現在很多研究《易經》的人,都是把《易經》當成風水、算命來使用,似乎走偏了。

現代的人研究不透《易經》,最關鍵的因素:不懂觀天象

有人可能會問,現在天文這麼發達,觀天象有用嗎?

《易經》是我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百經之首,《易經》是集合了古代的《連山》、《歸藏》和《周易》,(但《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

現在所講的《易經》,通常指《周易》,是周文王在伏羲氏“易經”基礎上發展而來。

《伏羲八卦》稱為:先天八卦

從自然先天而生,從自然先天生“文”,生“文字”,從自然先天“無中生有”。

完成中國文化——“無中生有”思維認知,開始中國文化——“一分為二”思維認知。

《易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中華文化的核心是“天人關係”,中國人始終貫穿著“無中生有,一分為二,對立統一”的思維模式。

《周易》就是《周文王易》俗稱:後天八卦

從伏羲“先天八卦”而生,易變“後天八卦”,演成易經64卦,核心字:易。講日月天地與人(萬物)生長普通‘變易關係,提出【一陰一陽謂之道】。在【無中生有,一分為二】思維認知基礎上,系統演成8次一分為二(64卦)定性定量認知,開啟中國文化思維不斷定性定量深入認知過程。由此,《易經》成為中國文化萬經之首。是以陰陽兩種元素的對立統一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它的影響很大,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算數、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

接觸過很多《易經》專家、學者及民間人士,基本上沒有發現哪一位能觀星觀天象的,星象,即什麼年份、什麼月份、天上會出現有什麼星、在哪個方位等,如果不能對應星象與《易經》一同研究,基本上是表象的,只能用來看風水之類。

象《推背圖》的這樣的奇書,差不30年一卦象,就是根據星象結合《易經》來推算國運。

中華文化的核心是“天人關係”,

《伏羲八卦》先天八卦,講的就是天人關係,天在上,地在下,日從東方出,從西邊落,先天八卦圖,是一個立體空間圖,用於佔天道、佔國運。

文王八卦(後天八卦),是一平面圖,上南下北,用於佔社會人事,用現在的話說,格局比伏羲小許多。

.


我是漢字谷主,【專注說文解字、識字啟蒙、語文教育等漢字產業,古汀漢字谷 獨創的《人字學習體系》(人字學習法、快速識字、漢字創新思維、漢字國學、古詩文)】

漢字創新思維訓練課程 提升中小學生想象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也能讀懂國學經典!歡迎關注、交流及合作!

如何獲得上述 人字學習法

相關資料,請關注本頭條號,私信 “人”


漢字谷主


《易經》就是一本講解宇宙真理及真相的神級天書。由於歷史比較久遠,而全部是繁體字寫成。和老子的《道德經》記載的道理基本上相同,(其實《道德經》就是一本向諸子百家宣戰的書…你們這些人是胡說八道,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個人你講得再有道理也只是片面的道理,你無法全部包括。)所以孔子都要問禮老子,拜他為為師!所以老子寫完道德經後,就西出函谷關,溜之大吉,在無蹤影。至今老子去向都成了謎。


宇宙歷史進程,像遊戲中的模擬世界一樣,已經設定好了!宇宙萬物都是由數組成的,《易經》就是算法,精通易學算法的人完全可以推演人類歷史進程,然後將之寫成預言,留傳下來。《易經》中所記載的道理就易宇宙萬物都是一靜一動,一陰一陽是不停變化的。也是分不開的,它是時時刻刻都在不停變化的。人類用現在的科學認識去讀懂它也是不易,人類所能讀懂的就像是程序裡面的數字一樣,也是一知半解。裡面很簡單的道理被我們複雜化了。裡面複雜的道理被我們簡單化了。就是說被我們誤解了。


就像孔子論語裡面的,“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我們很多人都理解成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那孔子說的不都成了廢話了嗎?其實這是不對的,真實意思是:這個人該知道的而你又知道你一定要告訴他讓他知道;這個人不該知道的,就算你知道你也一定不要告訴他。 而孔子的學問很多都是從《易經》裡面讀明白的。我們連孔子學說都沒研究透更何況是《易經》。


學霸檸檬樹


我想說一下,回答的人許多沒懂《易經》是個什麼東西?

《易經》包含《周易》,另外還有《連山易》,《歸藏易》,但已失傳。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周易》,它應該是由四人作。

1 伏羲 ,擺八卦,


2 周文王加入六爻,衍生六十四卦

3 前兩人只有卦象,周公為卦象系卦辭,也就是註釋卦象。(可能因為這個原因,後人言周公解夢)

4 第四位,孔子,孔子為易作《十翼》,詳解了彖,象,卦,爻等,整理成為《周易》。所以,孔子算是易的集大成者。

有的回答下,我看到了評論的對孔子的不屑。那我得說,如果不屑於孔子,易無從讀也,你只能自己去擺卦體會了。

易博大無窮,詳盡變化之道,我們想自己把它琢磨透,很難。不過,前人之述備矣,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

最後再提一句,《周易》為四聖所作,乃古今第一書,變化因由之道無所不含。但它終究是思想,實踐還要靠我們自己去體悟。

出自

―《周易》

―《經史子集概要》(民國顧藎臣著)

新手一名,如有漏洞,還請指出,不勝感激


寡人在怎會輸


我是玄升子,研究中國文化以及風水預測等等十幾年了,易經可以說倒背如流,沒看1000次,也應該有八百次了。我始終認為易經為群經之首不為過。下面我簡單的談一下個人的理解。

關於易經

易經的最難之處在於變,這就是為什麼每個人的解讀聽起來都有道理,每個人讀過之後都有不同的體會,實際上我覺得易經不僅僅包含哲學、天文學、人文環境,它甚至可以概括萬物,就這麼偉大。

包括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東西都和易經有關係的。比如為什麼是九五至尊而不是九六九七九八九九?這些都有一定的說法,光是一個乾卦,蘊含的道理足夠一個人一輩子吃的了。如果你能夠運用得當我相信你可以賺上很多錢的。甚至影響到你的家庭、事業、人生毫不誇張。

關於過多的部分我不在描述,後面我會寫一些自己解讀的文章給大家參考。現在我來嘗試回答題主的問題。

難道現代人比古代人笨麼?顯然不可能。那為什麼現代人玩不轉《易經》。第一原因,我個人認為易經是處於變動之中,你根本就不知道先祖創造易經到底想表達什麼,怎麼玩的轉,只是現代人強加上去的而已,所以我讀易經只讀原版,連註釋都不看。除了上述原因,我覺得還有幾點,只是感覺。

易經的缺失

我隱約覺得易經好像少了一些很重要的東西,這個東西才是易經真正的魂,似乎有人刻意隱瞞,能明顯感覺到易經缺少了一些內容,這種感覺隨著我開悟的深度越來越高。以前還覺得自己錯覺什麼,可是最近不這樣覺得了?

大家想想,如果真的有人刻意隱瞞,那麼隱瞞的內容有多厲害我不知道。還有一點可能,流傳的缺失。在幾千年的河流當中,難道真的保存良好,一字不差,不可能。這個缺失的部分,很可能讓易經蒙上一層紗,這個紗擋住了真正的視線。幾年的抗日戰爭,足以讓很多東西永遠消失了。唉......有些話不能說。

現在易經都有很多版本,市面上常見的都是被加工過的版本。刻意為之?有所隱瞞?給各位一點想象空間,易經憑藉著殘缺的部分都能稱之為群經之首,你說完本的多厲害,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感悟到。


一維點 二維面 三維體

這個就是思維的層次,你的思維處在一維的時候,只是一個點,處在二維的時候是一個面。而人類目前生存與三維世界,那麼就是立體世界。你怎麼否認不會有四維度,五維度的世界呢?


我給你們舉一個簡單的列子,如果你現在看一副平面畫,以二維的角度看,你能夠看懂。但是你用二維的角度看三維立體的畫,你絕對看不懂,感覺亂糟糟的。三維同樣。


所以易經是不是建立在更高維度上面呢?你不可否認,也不可拒絕吧!


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