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八年進擊:迎「雙線」作戰大考


小米八年進擊:迎“雙線”作戰大考

小米八年進擊:迎“雙線”作戰大考

小米八年進擊:迎“雙線”作戰大考

吳俊捷

資本局、產品展,小米創始人雷軍都未落下。

證監會官網6月8日顯示,小米已於6月7日提交《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申請。另有接近小米高層的香港交易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小米已於6月7日通過了港交所的上市聆訊,上市幾無懸念。小米最快將於本月底或下月初在港招股募集資金,並於7月中上旬掛牌。”但其並未正面回應小米擬募集資金的具體額度。

這也意味著小米繼成為港交所首家採用“同股不同權”架構申請上市的新經濟公司之後,將再度嚐鮮中國預託證券(以下簡稱“CDR”)。小米並不願就資本進程相關事宜做回應。整體而言,小米的資本化步伐遠超外界預期。

在近日的8週年產品展上,小米8因為與iPhone X的高度相似性,令小米8被業內人士詬病為最像蘋果的安卓機,暴露出小米的創新短板。在手機仍舊貢獻小米七成以上營業收入的背景下,已在印度手機市場拔得銷量頭籌的小米,如何將已有的用戶成功變現,並且使“硬件+新零售+互聯網服務”鐵人三項模式在印度落地關乎小米的成長性。同時,在全球市場攻城拔寨的小米還面臨從區域品牌向全球品牌的昇華。這些對於小米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嚐鮮CDR

小米成為CDR試點首單與證監會近日的行徑密不可分。

證監會於6月6日發佈了《存託憑證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等九份規章及規範性文件,這意味著擱置數年的CDR制度框架已完成初步搭建。

本報記者梳理發現,上述九份文件對於CDR試點企業准入門檻、發行方式、CDR申報格式及信息披露細則、VIE架構及AB雙重股權架構的處理方式等此前市場關注的焦點問題均有集中闡述。

CDR試點企業必須是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值不低於2000億元,或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30億元且估值不低於200億元;設立持續經營3年以上,最近3年內實際控制人未發生變更等。文件出臺之際,證監會也明確予以表示,將嚴格掌握試點企業數量和籌資數量,合理安排發行時機和發行節奏。

此前,就有機構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創新企業在境內IPO或發行CDR的通道看似正式開啟,但基於制度創新的審慎性風險把控、容錯及規範機制等仍在摸索中,能夠試水CDR政策的仍將是領跑型的頭部創新企業。”機構人士普遍認為,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網易這五家已於境外上市的創新企業成CDR試點企業幾無懸念;即將於港上市的小米也將藉助CDR在A股上市。

除了券商機構近期已著手CDR文件的研究、IT設施開發及優化等準備工作,以及6只“獨角獸”基金於6月7日浮出水面之後, 6月8日本報記者也從某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處獲悉,目前銀行方面已著手推出立足普惠金融的戰略型配售基金。“小米等創新型企業的IPO、阿里等中概股迴歸都將成為優質的打新對象。”該銀行人士透露,該類面向普通投資者且認購上限為50萬元的產品將於6月11日起正式推出。

深圳某大型券商許姓投行人士坦言,由於證監會出臺的CDR系列文件並未要求創新企業明確募集資金投向,這直接加快了小米的上市進程。

另據《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2018年徵求意見稿)顯示,包括CDR發行在內,以後新股發行的定價將主要採用機構詢價方式。而對於CDR發行價是否受當前A股IPO市場23倍市盈率限制,昊澤資本合夥人赫信稱:“若對照中國電信等‘H 股 +ADR’來看,對於採用‘H 股 +CDR’的小米來說,其CDR 的定價將與港股的定價保持一致。”這也意味著,小米CDR 的發行定價或不以 23 倍市盈率為參考。

上述香港交易人士也透露:“小米高層幾乎都認為小米衝刺1000億美元的市值是大概率事件。”

赫信稱, 按照小米2019年預估的淨利潤20億美元做粗略測算,衝刺千億美元市值的小米其市盈率預計為50倍上下。這一市盈率直逼互聯網巨頭騰訊,也再度佐證了小米認為自身“並非單純的硬件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

再次“悄然”靠近蘋果

儘管小米強調自身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但智能手機在過去三年間為小米貢獻著七成以上的營業收入。

相較於2016年小米MIX憑藉全面屏概念驚豔亮相,較好地向外界傳達了小米的創新能力而言,小米8近日於8週年發佈會上甫一出現,“太像iPhone X了”的議論聲便接踵而至。比安卓陣營更寬的劉海屏、基於3D結構光的FaceID、AI影棚光效等從技術到產品結構搭配的組合再次令小米陷入了“類蘋果”的議論聲中。

以米粉詬病最多的劉海屏為例,國內手機廠商儘管也在力推劉海屏,但多選擇將劉海做小以避免太像 iPhone X,小米8則不僅選擇了類似蘋果的寬劉海、豎置雙攝,還新添加了AI影棚光效。而這一功能恰是2017年蘋果創新亮點之一。臺上的雷軍直言“雖然蘋果一年前就在做了,但是他們做得比我們粗糙多了!”這多少還是令小米作為“首款做了AI影棚光效的安卓機”的光環有些黯淡。

在頭部效應疊加行業駛入下行通道的背景下,唯恐出錯的國產手機軍團普遍選擇在蘋果創新的基礎上進行微創新。“看看蘋果再看看同行差不多就知道手機的技術風向標了。”曾供職於華南某品牌手機研發部門的軟件工程師洪冉直言,“小米8暴露的創新不足可以說是行業群體性困境的外顯。”

儘管小米創新力不突出的短板通常會被性價比給化解,“但在類蘋果方面,無人能出小米之右。”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飆坦言,做價格厚道的蘋果產品,這是小米的生存哲學。

業內傾向認為,小米與蘋果高度相似的另一個維度是:蘋果執著於硬件之際,也通過推出更具顛覆性的iOS 生態來實現從產品驅動型向平臺及服務型公司轉型;而小米於2010年成立之初便意識到基於安卓開發自有操作系統MIUI,來謀求從產品商向平臺商轉型。

“由於手機應用創新既依託於硬件端口,又離不開操作系統等軟件層面的支持。全面屏、劉海屏、FaceID等任何安卓陣營手機廠商所做的創新都需要安卓系統的支持,這一方面令小米等安卓陣營軍團在創新上缺乏主動性、自主權;另一方面,受制於安卓用戶的分散屬性,創新的推廣效果也要遠遜色於蘋果。”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豔輝指出,相比之下,iOS 生態封閉性所帶來的安全性高、使用黏性強等使蘋果始終保有創新的強驅動力。

在近日召開的蘋果開發者大會WWDC上,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宣佈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App Store應用商店、蘋果音樂、蘋果支付等服務性業務收入首次站上了90億美元。

據悉,小米的MIUI與安卓生態系統上的所有手機應用兼容,用戶可在該開放平臺上享受內容、娛樂、金融、效能工具等系列互聯網服務。據小米此前公佈的招股書顯示,截至2017年末,小米的互聯網服務收入98.96億元,佔總營業收入的比重為8.6% ,與蘋果差距顯著。

不過,小米互聯網服務近三年始終保持60%以上的毛利率,佔小米2017年度毛利的比重已提升至39.33%,這也被機構人士認為是支撐小米未來在內地CDR及香港IPO中獲得高估值的關鍵。

手機天花板漸顯

若說潛力待挖的互聯網服務收入連接的是小米的未來,那麼手機業務則代表著小米的當下。

2011年小米推出了首款手機,實現了30萬臺的銷量, 2012年迅速實現719萬臺的銷量。在此後的2013年、2014年,小米手機銷量以同比增長200%以上的幅度迎來了其發展的首個輝煌時期。然而,好景不長,小米手機2015年同比增速已趨緩至8.87%。這種增速趨緩的外顯症狀在2016年更加明顯,小米手機的銷量降至5541萬臺,首度跌出了全球前五,被IDC歸屬於“其他”。

手機市場在過去20年間每隔四五年便會發生一輪洗牌。在歷經兩年低潮期後,小米於2017年迎來了其成立以來首個銷量制高點。據IDC數據顯示,在全球手機市場出貨量2017年同比下滑 0.5%的情況下,小米手機年出貨量卻同比增長74.5%。

然而,小米這波強勁復甦與手機產品同質化的大背景直接相關。“這令小米不再奏效的性價比再度成為收割用戶的‘利器’。”孫燕飆介紹道。

另一方面,小米手機2017年銷量反彈與印度市場的助力密不可分,這一市場也是小米最大的海外銷售市場。但印度市場並未為小米手機帶來豐厚的利潤回報。據此前小米招股書披露的信息顯示,其手機全球平均售價僅維持在800元/臺左右。據IDC數據顯示,價格處於200美元以下的手機在過去三年裡貢獻了印度等新興智能手機市場銷量的60%以上。孫燕飆指出,千元價位的入門機紅米系列是小米在印度的銷售主力。

以手機利潤來看,綜合Counterpoint、IDC相關數據來看,蘋果常年保持整個手機市場八成左右淨利潤。資深手機行業分析師金迪指出,這與蘋果作為高端、黑科技等全球化品牌號召力所帶來的高溢價直接相關。

小米未必沒有進行過中高端產品線的完善。小米曾於2015年推出Note系列以做高端試水,但銷量不及預期。“小米以性價比、低溢價的策略進入印度等海外市場後,加快‘硬件+新零售+互聯網服務’鐵人三項模式落地,將有助於其獲得更穩健的盈利。”金迪指出。

除印度外,小米近期已正式進入了法國和意大利市場。據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 2018第一季度調研報告顯示,小米手機銷量位列歐洲第四。

小米也向本報記者表示,公司將按照從南歐到西歐持續推進業務的全球化拓展。對於品牌起落變化莫測且存消費區域性差別的手機市場來說,王豔輝指出,“小米手機的底盤是否完全穩固目前並不明晰,但在全球市場擴張中的小米將直面從區域品牌向全球品牌的昇華。”

小米八年進擊:迎“雙線”作戰大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