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畢飛宇:文學不僅需要天分,更需要訓練

写作|毕飞宇:文学不仅需要天分,更需要训练

畢飛宇:文學是可以教的

“我不否認每個藝術門類都需要天分,在意識到天分之後,還要看到訓練的重要性。”

7月14日,南京大學教授、小說家畢飛宇攜新書《小說課》做客江蘇書展“書香中國大講堂”時表示:

文學是可以教育的,也是可以訓練的。

写作|毕飞宇:文学不仅需要天分,更需要训练

在南京大學,曾有學生向畢飛宇拋出尖銳的提問:文學是否可教?誰是教出來的?作為一名從事小說創作三十餘年的作家,畢飛宇以教學實踐回應了該問題:

在南京大學課堂上談小說,他要求學生每人提交一篇小說習作,隱去姓名後,大家輪流發表看法。

數小時下來,往往褒揚語寥,批駁聲眾,“每一句批評都可能為他人提供一個方向。”

在他看來,所謂文學教育,是讓學生學會當面心平氣和地批評與被批評,一起感受小說內部的“飛鳥亂雲”和人物的感染力。

長期以來,文學界有觀點認為,作家是“野生的”,靠的是天賦,不需要學校培養。對此,畢飛宇不予苟同,

“西方不少作家都是高校培養出來的,高校雖然不能讓平庸之輩變得有才華,但能讓本身有才華、有潛質的人得到更好的成長。”

“在今天精神的傳承和創造背後,隱藏著許許多多式樣的教育模式。”畢飛宇坦言,其教學模式受啟發於愛荷華大學等校的創意寫作課程。

在美國,他曾親睹咖啡廳前十餘個年輕人圍聚私語,討論一件作品,為此動容不已。直至五年前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成立,他更堅定了這一認識:

文學是可以教的,文學的教育可以歸併至高等教育中去。“文學不需要教育”這個話題可以到此戛然了。

写作|毕飞宇:文学不仅需要天分,更需要训练

畢飛宇一再強調,聲樂有天才,繪畫有天才,但文學沒有天才。

文學除了直覺、想象力、情感等先天稟賦,這些“不可教”的部分以外,同樣也包含非感性的內容,即邏輯、語言結構,人物形象設定等。

畢飛宇認為,與藝術一樣,文學不是自嗨,也不是自我陶醉,而是將先天性情感通過高度控制力呈現出來。

“我每次看程派青衣張火丁的《荒山淚》,都會感動流涕。我私下問張火丁:‘我在臺下流淚沒關係,你在臺上流淚了怎麼辦?’

張火丁說:‘我不會流淚的,我的工作是讓觀眾流淚。’”

他解釋,就文學而言,重要的不是情感本身,而是情感的傳播與表達。

即使是最不可教的情感,也可以經過長期系統的學習和訓練習得。

(孔德淇 戴雲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潤文)

圖文轉自畢飛宇工作室,若有侵權,聯繫刪除

瘋狂小說寫作網站很快就會和大家見面,0基礎10萬字寫作訓練營一直進行中,關注公號 唐糖小君寫作課 瞭解平臺最新動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