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難道真的是電商打敗了實體嗎?

田野觀察


互聯網時代的甲午戰爭,馬雲成功警醒了誰?的文章,戴旭就有關馬雲成功的現象及實質等分析很是透徹,從中卻不禁讓人能夠領悟到戴旭的另外一番深意:日本人投資就是為了養大阿里摧毀中國經濟!美國日本德國最先發明的網購,早就發現其危害!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持有公司的股權已降低7%。馬雲為阿里巴巴第三大股東。阿里巴巴集團副董事長蔡崇信持股降至2.5%,軟銀持有阿里巴巴股29.2%,仍為第一大股東,雅虎持有阿里巴巴股權為15%為第二大股東,日本人又是雅虎的股東。馬雲創立的阿里巴巴其實是為日本美國創造更大的財富。是將中國的巨大財富拱手送給外國人,而更嚴重的是將中國的實體經濟搞垮了,所以,阿里巴巴表面上是將中國經濟搞活了,拉動中國經濟形成了一大批創業者,實則是對中國經濟的嚴重損害也許這種損害要五至十後年就會顯現,阿里巴巴最大受益者其實是外國人而非中國人。年銷售3萬億的企業 上繳了200多億的稅不到一個點, 不對稱競爭搞垮了多少實體商業 引起了多少實體企業的惡性逆淘汰競爭,將來有一天,中國肯定會品嚐到阿里巴巴給中國經濟所帶來的痛苦,或許到那一天,今天的英雄馬雲將作為未來的中華民族的最大罪人,被歷史所審判。這也或者就是戴旭文章中原本應有的深刻含義吧。


拒絕日貨你就是英雄


2015年,百勝、瑪莎等百貨大規模閉店;麥當勞表示今年將在中國關80家門店,沃爾瑪表示將關閉30%中國門店……以下表格盤點了2015實體店陣亡全名單。透過這些數據,你感受到了什麼?


其實在我看來,實體店是被自己打敗的

  實體店其實不是被電商打敗的,而是被自己打敗的。只是他們不知道,或者不願知道而已。

  舉個例子,一個女裝品牌,線下款加價率在5倍左右,網絡款加價率在4倍左右。但是線上競爭激烈,網絡款要走量,所以實際上網絡的零售價最後加價只在3倍左右,活動款在2.5倍左右。哪怕做了產品區隔,大部分消費者的感性認知,還是會認為網購更便宜,因為是真的便宜啊。於是,網購流量越來越多,實體店流量越來越少,關店潮開始流行起來。同比整體銷量增加並不多,利潤還下降了一點。

  然而,實體店的衰落真的是因為電商的衝擊嗎?有沒有應對之策?

  答案是,實體店被電商打敗是表面現象,其實是被自己打敗的。何出此言?

  我們再來看個例子。優衣庫(專題閱讀),2009年進入天貓,現在已經發展6年了,一直堅持線上與線下同款同價。2015年雙11優衣庫在線上做特別促銷,拿了幾個子類目的第一,全品類排名第四,當日銷售額達到6億。目前實體店有200多家,網上渠道以官網和天貓為核心渠道。總體來看,其實體店發展穩步上升,網上渠道的發展也穩步上升。

  優衣庫的例子,可以引發這樣的思考:

  網絡購物,解決的到底是什麼問題?

  消費者自然是希望越便宜越好,可是不賺錢的買賣真的可以持久嗎?

  電商倒逼銷售渠道改革是必要,但是實體店真的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嗎?

  可否在降低銷售成本和銷售價格的同時,做到線上線下同款同價?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這樣的購物場景:實體店可以買,網店也可以買,而且同款同價,消費者自由選擇購買渠道。實體店既是購物場所,也是體驗場所。

  2016年實體店趨勢

  以下是對2016年實體店趨勢的幾個預測:

  ① 開始重視"同款同價".這意味著"大變革"的開始,也是實體店崛起的起點。

  ② "類直營"加盟方式開始流行。其基本加盟策略是——加盟方負責出錢,品牌商負責經營,雙方分利。

  ③ 純網絡品牌大力發展實體加盟。這個可以參考茵曼,還會有很多,2016年是風口。

  ④ 社區店鋪搶手。除了餐飲、美容美髮、娛樂等生活服務類的店鋪之外,超市小型化、果蔬食品店、品類專業店都是增量市場,社區店鋪會越來越搶手。

  ⑤ 超市小型化。社區會有越來越多的知名小型連鎖超市,比如沃爾瑪、步步高。

  在現今的互聯網時代,零售業一直在發展改革,儘管電商大熱,但依然在一個非常關鍵領域上有所缺失,那就是購物體驗。這將非常有可能導致未來幾年,零售商將減少對電商的過度關注,轉而重新投入到實體店銷售。

  如今網上購物一二線城市大多市場飽和,競爭慘烈,而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天長路遠,物流難以有效抵達。實體店的機會就在此。一二線城市需要良好的購物體驗並且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為線上引流,三四線城市和農村需要倉儲和物流,實體店都可以為它們做到。


百寶教育


不是被電商打敗,電商其實是另一個形式的實體店,由於這種“實體店”的存在,造成行業的洗牌加劇,這種實體店的營運也是全新的,傳統的模式由於效率低下,一時沒有適應,所以又有一種說法是實體店被自己打敗了,就是這個道理。



君子報仇屎年不玩


謝謝邀請!個人理解電商的發展與實體的發展是不相違背的,倆者相輔相成。我一直認為互聯網電商是傳統實體線下的產品搬到了線上而已,只是驗證了時代的象徵。而幾千年的實體經濟也是經久不衰的,只是互聯網電商突然出現起來的太快,驗證了人性的慵懶。因此當傳統實體與當今電商的碰撞,我認為不存在誰打敗誰?只是渠道不同而已,一個是線上一個是線下,做生意的本質不會變的,就看各位怎麼去結合倆者來應對市場變化了。


王明


中國自古有句話叫水至清則無魚,商業也是如此,電商平臺上所有產品價格的高度透明讓大家都賺不到錢,沒有最低只有更低,運營成本高昂的實體不倒才怪!但是實體都倒了產生大量的失業者怎麼辦?難道都去送快遞嗎?何況快遞也在搞無人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