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坪鎮——紅安文化與紅色旅遊名鎮

每個地方的名字都有其意義,無論是國名、省名、縣名還是鎮名,各種各樣的名稱都有一定的來歷和內在的含義。紅安七里坪鎮歷史文化悠久,今發現就有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遺址-墩子山遺址、東寨山遺址、西寨山遺址三處。在元代時,七里坪就是一座古石城。


建縣之前的名字:

明朝初年,七里坪鎮屬麻城縣管轄,當時劃為太平、仙居兩鄉。明嘉靖四十二年,朝廷批准建立黃安縣(今紅安)後,析麻城縣太平、仙居二鄉二十里,黃陂縣灄源鄉八里,黃岡上中和鄉十二里為新建縣屬地。七里坪鎮在建縣之前原名“三家店“,當時還不是一個集鎮,只是由於地處縣北通往河南、安徽的交通要道,在大道旁邊由姓江、姓孟和姓趙的三家開了三家飯店,接待過往行人,故當時稱現在的七里坪為“三家店”。

七里坪鎮——紅安文化與紅色旅遊名鎮

圖源|網絡

“三家店”到“七里坪”的轉變:

三家飯店營業後,後來在此地又接連開辦了雜貨鋪、小客棧等,自文昌宮修建成功後,來此遊玩拜佛的人就源源不斷,碰上趕集的時候,更是熱鬧。很快地,這裡就由原來的三家飯店變成了擁有幾十家店鋪的集鎮。此時,人們覺得再稱呼此地為“三家店”就不太合適了,於是有人根據三家店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周圍的特點改為了“七里坪”。

為何叫“七里坪”呢?

據《紅安報》第一期“話說紅安”專欄上《溯源道史話七里》一文中介紹到:“筆者在走訪一些高齡老人時,有兩種說法:一些老人說:以三家飯店為中心,在鎮南的張明鋪村的村口處有一座石橋,在鎮北七里棚村的南面有另外一座石橋,這南北兩座石橋相距“三家店”都是七華里,而且這一帶又處於平地,故稱‘七里坪’。為了證實這種說法,筆者在七里坪原民政幹部老董的陪同下來到這兩處查看,只見鎮北七里棚南面的石橋的橋拱仍然可見,而鎮南張明鋪村口的石橋,則因修建公路已拆。但當地群眾證明此處確實原來有一座石橋。故我們認為此種傳說是可以成立的。另一些老人說,之所以叫‘七里坪’,就是因為七里坪地處南北長七里的平地,故名。”

紅色文化:

七里坪鎮是著名的“黃麻起義”策源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1931年被鄂豫皖蘇維埃政府命名為“列寧市”。這裡是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之一的紅四方面軍的誕生地,是鄭位三、秦基偉等143位共和國將軍和高級幹部的故鄉。七里坪現存革命舊址四十餘處,有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革命法庭、工會、銀行、黃麻起義會場、中共黃安縣委駐地、紅軍經濟公社、列寧小學等。七里坪鎮後山上建立了紀念碑,碑上鐫刻有董必武手書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

七里坪鎮——紅安文化與紅色旅遊名鎮

圖源|網絡

歷史文化遺址:

七里坪鎮歷史文化遺址可以概括為:“五街一宮、三址一塔、三樓一宅、二城五寨、二庵五廟、一閣一亭、一倉一市、八祠十五寺”,所有址、塔、城、寨、街、宮、庵、廟、樓、宅、閣、亭、倉、市、祠、寺共計16類55處、有的至今還保存原狀,是七里坪一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七里坪境內現有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37處,省級重點保護文物3處,縣級保護文物168處。

特色古街-長勝街:

七里坪鎮——紅安文化與紅色旅遊名鎮

圖源|網絡

七里坪鎮的長勝街,是有著幾百年歷史明清古街。斑駁的古長勝街全長1200米,曲折逶迤。石板鋪就的街面,街兩旁是具有清代建築風格的老房子。老房子都是磚木結構的,有一層的,有兩層的,高低錯落。青磚,黛瓦,飛簷,馬頭牆,別具一格。房子內是用天井來採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