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戰中,空空飛彈對飛行員的殺傷效果怎麼樣?

上官馨雪


首先,空戰的目的是奪取制空權,主要是對敵方戰鬥能力的剝奪。戰鬥中唯一攻擊目標是對方的各類裝備而非戰鬥人員(這一點和陸軍作戰區別較大,但是從本質上來說還是同樣的理念)。所以空戰彈藥都是針對打擊敵方裝備為主而設計的。

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討論機炮和導彈的毀傷效率。

單純從效率來說,導彈效率遠高於機炮。這一點從空戰戰術的變化就可以觀察到。

自從戰鬥機參戰以來,裝備技術尤其是彈藥的變化不斷影響著空戰戰術的改變。

一戰時期,飛機第一次參加空戰,當時由飛行員使用手槍互射,後來升級到將陸軍用的機槍搬上飛機由飛行員背後座位的機槍手對射,機槍的毀傷能力加上命中率以及射程的影響,當時空戰戰術就是直接正面接敵衝鋒,和中世紀歐洲騎士手持長槍對決一樣,一次衝鋒沒有戰果後,雙方掉頭再次衝鋒。循環往復直到一方退出戰鬥為止。

進入二戰以後,飛機裝上了機炮,射程和毀傷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是初期為了避開機頭的螺旋槳,機炮裝在機翼上,兩側機炮有一定角度以保證在一定距離上形成焦點。比如800米距離上,兩側機炮命中的部位最為集中,也就是說,在800米距離上瞄準才可以命中。由此,空戰戰術發生了影響至今的改變,形成了‘狗鬥’戰術:雙方在進入戰區後,首先搶奪攻擊位置(機炮連續發射會產生巨大的後坐力,因此,戰機不允許仰射,以免失速而導致戰機失控。所以,要想攻擊對方就必須搶在對方之前爬升到比對方高的高度。現在使用機炮也有這個限制)搶到攻擊位置後,就需要在最有效的距離上開炮,比如舉例說到的800米。那麼如何最大限度保證合適的距離,同時調整角度瞄準呢?那就是‘咬尾’,也就是飛到敵機後方尾隨攻擊。加上‘咬尾’攻擊時敵機是毫無還手之力的,所以這個戰術在戰機使用了同軸機炮以後也繼續延續至今。不過,機炮攻擊需要機身中軸線對準目標,所以命中率很低。

二戰後,戰機進入噴氣機時代,在依然使用機炮攻擊的時候,戰機設計走的是‘高空高速’線路,只要你比敵機飛得高,敵機就沒辦法攻擊你,你飛得比敵機快,敵機就不能持續‘咬尾’。直到格鬥彈的出現,這個設計思路才發生巨大轉折。

第一代紅外格鬥彈,導引頭追蹤前半球的最大熱點,速度3馬赫左右,遠高於戰機飛行速度,所以高速飛行沒用了,同時,發射格鬥彈不會產生後坐力,戰機可以在各種角度攻擊了,所以只要你高不到射程以外也就沒用了。這就導致了戰機設計思路向高過載、高機動傾斜,而不再單純追求高空高速。但是,第一代格鬥彈侷限於導引技術,不具備離軸發射能力,還是需要足夠的‘咬尾’時間,所以效率依然不高,同時後期有了干擾彈作為對抗手段,命中率僅僅略高於機炮而已。

然後出現了半主動雷達制導、主動雷達制導的中距、遠距空空彈。這兩種彈的出現再次改變了空戰戰術。空戰距離拉大了,開啟了非視距空戰模式,同時促使了隱身戰機的研製。在剛出現的時候,這兩種空空彈的戰果極大,效率極高。

其制導原理類似,半主動雷達制導是由發射方使用火控雷達持續照射目標,導彈導引頭追蹤回波攻擊;主動雷達制導是導彈自身雷達照射目標追蹤回波攻擊。最大區別在於,半主動制導需要戰機在發射後持續照射目標直到攻擊完成,而主動制導可以發射完就跑。這也就是說半主動制導攻擊過程中戰機喪失機動可能,易遭到敵方反擊。不過,主動制導雖然完美,但是受彈體大小影響,導彈自帶的雷達功率有限,探測距離不大,所以並不是所有空空彈都可以全程主動制導的,因此出現了複合制導,前半程半主動,後半程主動。

這下效率該極高了吧😊可惜技術是一直對抗的。電子戰吊艙和隱身技術就出現了。

大家聽說過F22在對抗演習中被咆哮者擊敗吧😄就是咆哮者使用電子對抗手段導致F22的中、遠距彈都失效,最後被迫進入狗鬥模式,在狗鬥中被判定擊落。

這就奇怪了,F22不是影身戰機嗎?怎麼會被導彈擊落?而且咆哮者怎麼在遠處發現F22並跟蹤接敵的呢?這就涉及到體系對抗了。

咆哮者在遠距離也許發現不了F22(無源相控陣雷達在一定條件下也能發現F22),但是地面雷達因為功率大、多頻段的特點,要發現F22並不難,這就是咆哮者跟蹤接敵的訣竅(當然,還有艦載、預警機都有這個能力)至於狗鬥狀態下,F22的雷達隱身就失效了,一旦被咬尾,新一代格鬥彈的紅外成像導引頭就是殺手鐧。不同於第一代紅外導引頭只追蹤前半球最大熱點而導致易受干擾彈誘惑,紅外成像導引頭不是追蹤最大熱點,而是追蹤紅外圖像。

戰機飛行過程中,由於空氣摩擦,整個機身都會呈現紅外特徵,紅外成像導引頭就是追蹤這個圖像,對於干擾彈等突發熱點會直接模糊處理,同時由於控制精度,探測範圍的擴大,新一代格鬥彈開始具備離軸發射能力。簡而言之,現在空戰一旦進入狗鬥模式,比的就是彈而不是機有多強大了。

當然,彈終歸成本高,重量大,每次升空帶不了多少,同時導彈的高速直接導致其變向能力相對弱於戰機(速度越大轉彎半徑越大,畢竟受彈體體積限制,只能採用舵面控制)空戰中多少還是要有最後一點手段,所以機炮得以保留,不過基本上類似於炮兵背的槍了。


手機用戶10877522407


導彈比機炮強太多了,這就和人挨一顆炮彈和一顆子彈的區別,機炮的口徑也就是20-30毫米,打靜止目標威力還可以,如果打高速運動的目標,比如說飛機,命中率是很低的,玩過空戰遊戲的朋友應該知道,飛機個頭大,捱上十幾發,只要不是發動機或者飛行員座艙,大概率飛機還是能戰鬥的,如果挨一發空空導彈,那就是九死一生,難逃閻羅王的鬼門關了,空空導彈的彈頭大都裝著30-50公斤的高爆炸藥,10米外爆炸飛機都要玩完。

空空導彈剛開始沒有怎麼厲害,實戰中大規模使用是越南戰爭。當時,空空導彈穩定性差,命中率不高。據統計,越南戰爭期間,美軍戰機共發射“麻雀”空空導彈589枚,僅55枚命中目標,命中率不到10%。同時,僅有一半數量的導彈能夠正常使用。美軍不得不在飛機上重新安裝機炮,機炮在當時仍然是一統天下。

越戰此後,空空導彈的技術逐漸成熟,其性能和可靠性得以大幅提高,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在空戰中被擊落的飛機331架,其中81%是被空空導彈擊落的。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中,英國的“鷂”式艦載攻擊機發射AIM-9L空空導彈27枚,擊落阿根廷“幻影”等戰機25架,命中率高得驚人。

現在所有的戰鬥機上都配備了空空導彈,空空導彈已經成為空戰中的主要武器,有人做過研究,戰鬥機性能提升兩倍,只能讓其戰鬥力提升兩倍,而空空導彈性能提升一倍,則戰鬥機綜合作戰能力提高3倍以上。所有千萬不要懷疑空空導彈的能力。


浩蕩揚子江


空戰中導彈肯定比機炮強但一般都是紅外製導它是屬於背後襲擊所以導彈都是順著延伸管追打,但飛機一般有二套防護設備一套是雷達距遠進發出的風鳴聲越急,另一種是座艙上方有一個後視鏡,但這是老飛機使用的,所以當雷達發現後一般都躲避最後被偷襲時還可緊急跳傘尤其現在都是高科技對飛行員的保護措施相當嚴基本不會對飛行員有損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