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子:池塘里長出的人參

蓮子:池塘里長出的人參

汪鶴年

蓮子:池塘里長出的人參

或許,是對蓮子有一種特別的情感,宋人楊萬里一共寫過五首《食蓮子》詩,其中一首寫道:“蜂不禁人採蜜忙,荷花蕊裡作蜂房。不知玉蛹甜於蜜,又被詩人嚼作霜。”實際上是打了一個啞謎,讓你去猜、去想、去細細地琢磨,然後在豁然開朗之餘發出會心的微笑。

蓮子古稱“菂”,《本草綱目》對其得名,是這樣詮釋的:“菂者的也,子在房中點點如的也。的乃凡物點注之名。”蓮子又名蓮實、水芝丹,亦稱蓮肉、蓮米、湘蓮、建蓮肉、白蓮肉、石蓮肉。

蓮子為睡蓮科植物蓮的乾燥成熟種子,秋季果實成熟時採割蓮房,取出果實,除去果皮,乾燥後即成蓮肉。明朱橚《救荒本草》對蓮子與蓮花、蓮藕等的關係就有這樣的記述:“生水中,其葉名荷,圓徑尺餘。其花,世謂之蓮花,色有紅、白二種。花中結實,謂之蓮房,俗名蓮蓬。其蓮,青皮裹白,子為的,即蓮子也。的中青心為薏。其的至秋,表皮色黑而沉水,就蓬中幹者,謂之石蓮。其根謂之藕。”

蓮子:池塘里長出的人參

蓮子有紅蓮子、白蓮子兩種。粉紅色荷花中結出的蓮子稱紅蓮子,白色荷花中結出的蓮子稱白蓮子,以白蓮子品質最佳。

鮮蓮子中含有多種維生素、磷、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物質。自古以來,人們視其為補脾益胃、養心安神的高級補品。《本草經集註》便將其列為上品,極力推崇其醫用價值:“主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久服輕身,耐老,不飢,延年。”因此,這種飽受青睞的食中珍品,素有“蓮參”之譽。

蓮子既可鮮食,也可製成冰糖蓮子粥、冰鎮蓮子羹、大棗蓮子粥、蓮子百合湯、蓮子龍眼羹、蓮茸奶羹、蛋黃蓮子羹等食品。還可將它加工成糖蓮子、蜜餞蓮子、蓮子茯苓糕等風味小吃,用鮮蓮子為配料製作的蓮子炒雞丁、蓮子沙參玉竹煲老鴨、蓮子核桃燉鵪鶉等,更是別具風味的特色佳餚。

蓮子:池塘里長出的人參

作為蓮子的原產地,我們祖先食用蓮子的歷史相當悠久。1973年從“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兩粒蓮子,說明距今約五千年前我們的先民已經開始食用蓮子。

至遲在兩千多年的春秋時期,我國人民就已經開始了荷花的種植,而且種植地區十分廣泛。《詩經·鄭風·山有扶蘇》和《詩經·陳風·澤陂》中就分別留下了“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彼澤之陂,有蒲與荷”的吟詠。

與荷伴生的蓮子,自然受到人們的青睞。我國最早的本草著作《神農本草經》就說它具有“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等功用。

晉代,人們甚至將其磨成碎粒後製成飯食。北宋藥物學家蘇頌《本草圖經》:“其的至秋,表皮黑而沉水者,謂之石蓮。陸機雲:可磨為飯,如慄飯。輕身益氣,令人強健。”文中提到的陸機,是西晉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可見,在他所處的時代,用蓮子製作的飯食就已經為人所習用。

南北朝時,人們還每用幹蓮子製作成蓮肉食用。陶弘景《本草經集註》就說:“一名水芝丹,一名蓮。生汝南池澤,八月採。 即今蓮子,八月、九月取堅黑者,幹搗破之。”

蓮子:池塘里長出的人參

唐代,幹蓮子還被人們用作宴會上的乾果之一。《太平御覽》引《後唐書》中就記載了馬鬱備鐵錘欲捶蓮子而食的趣聞:“監軍張承業,本朝舊人,權貴任事,人士脅肩低首候之,惟馬鬱以猾稽侮狎。每賓僚宴集,承業出異方珍果陳列於前,客無敢先嚐者,當鬱前者,食必盡。承業私戒主膳者曰:‘他日馬監至,惟以幹蓮子置前而已!’鬱至,窺之,知其不可啖。異日,靴中置鐵錘,出以擊之。承業大笑,曰:‘為公易饌,勿敗予案!’”因想奚落這位既不懼當朝權貴,又不講臭面子且又生性詼諧的馬鬱,張承業吩咐手下故意將幹蓮子放在他面前。不料,吃過一次啞巴虧的馬鬱再赴其宴時卻備好了鐵錘。為不使自己的餐桌遭殃,張承業只好一笑之餘為其換上其他果品。

《山家清供》中記述的用去心蓮肉與藕塊製作的“玉井飯”,更別具一格:“削嫩白藕作塊,採新蓮子去皮、心,候飯少沸投之,如罨飯法。”

元代,人們已熟練掌握了分別用蓮子、藕梢和藕鞭繁殖蓮藕的方法。《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便留下了詳盡的記載:“[蓮子]一名水芝。八月九月取黑子磨頭,令皮薄,取墐土作熟泥封之,如三指大,長二寸。蒂頭平重,磨處尖銳。泥欲干時擲水中,重頭即自沉向下,薄皮向上,易生。不磨皮厚,卒不生。藕:初春掘取藕稍頭,插池中泥裡種之,當年便生荷。若泥深,將損處向下種之,直到硬地乃佳。又別本:初春掘取根三節無損處,種入泥深,令到硬土,當年有花。”

當時,蓮子粉的製作已相當普遍。《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就記載了蓮子粉的製作方法:“並取新者蒸熟,烈日曬,皮即開,舂作粉。”

同書還記載了一種用蓮肉製作的名叫“假蜆子”的食品製法:“鮮蓮肉不切,菱肉銼骰塊,焯過物料,醃,油爁楪供。”

《飲膳正要》中介紹的“蓮子粥”更是深受人們喜愛的食療佳品:用一升去心蓮子煮熟,研如泥,與粳米三合,共煮作粥,空腹食之。據說可治心志不寧之疾,並有“補中強志,聰明耳目”的功效。

蓮子:池塘里長出的人參

明代,蓮子的吃法更加多樣。明朱橚《救荒本草》中就列舉了蒸食、生食、煮飯和製作麵食等四種蓮子的吃法:“蓮子蒸食,或生食亦可,又可休糧。仙家貯石蓮子、幹藕經千年者,食之至妙。又以實,磨為麵食,或屑為米,加粟煮飯食,皆可。”

明高濂《遵生八箋·飲饌服食箋》所載“蓮子纏”的製作方法更見特色:“用蓮肉一斤,熟煮去皮心,拌以薄荷霜二兩、白糖二兩裹身,烘焙乾,入供。”

用蓮肉為原料,採取燉煨等方法制作的蓮子湯,尤受人青睞,甚至受到帝王的關注。明劉若愚《明宮史》中就有“先帝愛鮮蓮子湯”的記載。

因此,蓮子的需求量更大,其種植也就更加廣泛,蓮肉等產品的流通自然更加活躍。《本草綱目》中的相關記載,便反映了這種現實:“蓮藕,荊、揚、豫、益諸處湖澤陂池皆有之”;“至秋房枯子黑,其堅如石,謂之石蓮子。八九月收之,斫去黑殼,貨之四方,謂之蓮肉。”

清人在蓮子的食用上,更看重其滋補價值,因而,蓮子湯、蓮子粥成為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食品。《隨園食單》就介紹了蓮子湯的製作技巧:“建蓮雖貴,不如湖蓮之易煮也。大概小熟,抽心去皮,後下湯,用文火煨之,悶住合蓋,不可開視,不可停火。如此兩炷香,則蓮子熟時,不生骨矣。”

蓮子:池塘里長出的人參

徐珂《清稗類鈔》中對蓮子粥的烹飪方法也有較詳的記述:“蓮子粥者,蓮肉一兩,去皮煮爛,細搗,入糯米三合煮之。”

至於其他的吃法也是種種色色。清童嶽薦《調鼎集》中就分別記述了煨蓮子、糖蓮、糖蓮幹、蓮子纏、蓮子糕、醬蓮子、蓮子膏等蓮子製品的製作方法,以下兩種便是其中的代表製品:

蓮子糕:蓮肉去皮、心,磨、曬篩過,和糯米粉、冰糖研末,小甑蒸,切糕。

醬蓮子:去皮,心,裝袋,晾乾入甜醬。

至今,蓮子粥、蓮子紅棗湯、銀耳蓮子羹等,仍是人們常見的居家食品。

參考文獻(略)

《咱們祖先的瓜果園》(連載)

版權作品:鄂作登字-2017-A-0001684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