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風光穀雨尤奇麗,蘋果花開雀舌香」的伊犁風光嗎

蘋果:姍姍來遲的水果之王

汪鶴年

你見過“風光穀雨尤奇麗,蘋果花開雀舌香”的伊犁風光嗎

“古廟東西闢廣場,雪消齊露粉紅牆。風光穀雨尤奇麗,蘋果花開雀舌香。”清人洪亮吉在這首《伊犁紀事》詩中,抒寫的是蘋果花開時節的伊犁風光。

“你不要這樣地看著我,我的臉會變成紅蘋果。”由徐懷鈺演唱的這首《我是女生》,唱出的卻是女孩的俏麗動人和天真浪漫。

古往今來,蘋果那紅撲撲的色彩,圓潤可愛的外形,不知曾招惹到人們的多少喜愛。

身份難辨但招人喜愛的外來戶

蘋果的原產地在歐洲和中亞細亞。連其最早的的名字都源於印度梵語,是由“頻婆”二字演化而來。可就是因為這個名兒,使它一開始出現在中華大地的時候,便為自己罩上了一重霧裡看花般的朦朧。

在歷史上,柰、林檎都曾與“頻婆”之名發生過聯繫。《太平廣記》“文林果”條引鄭常《洽聞記》中就將唐永徽年間人們無意中發現的一種“實大如小黃瓠,色白如玉,間以珠點,亦不多,三數而已,有如纈”的奇果(應為林檎),稱作“朱柰”,又叫作“五色林檎”,並有“頻婆果”的俗稱。

古人還曾將柰稱為頻婆、蘋婆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說:篆文的“柰”字,很像是“子綴於木之形”。“梵言謂之頻婆,今北人亦呼之,猶雲端好也。”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在“百子”條中記述的產於嶺南的一種“極鮮紅可愛”的野果,亦以“頻婆果”名之。

正是這種同名異果的緣由,使得蘋果從其“入戶”中華的那天起,就屢屢被人們錯認為他果。

而蘋果的真實身份是元朝後期從中亞地區傳入中國的一種果品。因古印度有一種“色丹且潤”的水果,被稱為“頻婆果”,佛經中多用以形容口唇之美。時人因開始借用此名來稱呼這種外來果品,並有“平波”、“平坡”、“蘋婆”等寫法。

從今人的觀點看,蘋果乃薔薇科蘋果屬植物的果實。蘋果屬植物共有35種,其中最重要的是兩種,即蘋果和沙果。蘋果樹為落葉喬木,樹高可達15米。樹幹灰褐色,小枝光滑。單葉互生,橢圓至卵圓形,葉緣有鋸齒。傘房花序,有花3~7朵,花瓣白色,含苞時帶粉紅色。果實為仁果,呈圓、扁圓、長圓、橢圓等形,顏色及大小因品種而異。《清稗類鈔》對蘋果性狀便是這樣描述的:“蘋果為落葉亞喬木,幹高丈餘,葉橢圓,鋸齒甚細,春日開淡紅花。實圓略扁,徑二寸許,生青,熟則半紅半白,或全紅,夏秋之交成熟,味甘松。”

你見過“風光穀雨尤奇麗,蘋果花開雀舌香”的伊犁風光嗎

蘋果不僅色彩紅潤,外形極美,而且酸甜適口,營養豐富。現代營養學就證明,蘋果含有蔗糖、還原糖、蘋果酸、檸檬酸、果膠、維生素C、鉀、鈉等成分,可提神醒腦,美膚美容,幫助消化,改善睡眠。有些科學家和醫師就把蘋果稱為“全方位的健康水果”,或稱為“全科醫生”。

中國傳統醫學則認為,蘋果具有生津止渴、潤肺除煩、健脾益胃、養心益氣、潤腸止瀉、解暑醒酒等功效。

還有,因蘋果的“蘋”字與平安的“平”字同音,因此蘋果在中國文化中有平安、吉利的意義。贈送蘋果往往有祝願受贈者平平安安的寓意。

由於上述這些原因,原產歐洲和中亞細亞的蘋果,一經傳入中國,便很快受到人們的青睞,迅速成為水果中的佼佼者,以至贏得了“水果之王”的盛譽。

從西域走進元帝的宮苑

從目前已經發現的史料看,蘋果被引入中國的時間大約是在元朝後期,最初稱之為“平波”。忽思慧撰成於元文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的《飲膳正要》中,除列有“柰”、“林檎”之外,還列有“平波”一果。並稱其“味甘無毒,止渴生津,置衣服篋笥中,香氣可愛。”

同樣生活於元朝末年的周伯琦於至正十二年所撰《扈從集後序》中的描述更為詳盡:“宣德,宣平縣境也。地宜樹木,園林連屬,宛然燕南。有御花園,雜植諸果,中置行宮。果有名平坡者,似來禽而大,紅如硃砂,甘酸。”(引自《全元文》)文中的宣德,指元朝所置宣德府,治今河北宣化縣。當時在這“神京屏翰”之地所闢的御花園中,蘋果便成為引人注目的“殊品”。

上述兩則記載中的平波(或稱“平坡”),顯然就是後來人們習稱的蘋果。從文中的描述看,這皇帝御花園中的蘋果種植得相當成功。

至於最早引進西域蘋果的興和西路(今陝西、甘肅、內蒙古以西一帶地區),蘋果的種植更加繁盛,並常常成為地方官員貢獻給朝廷的果品。朱有燉完成於明成祖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的《元宮詞百章》,在追憶元順帝時事時,就寫到這位帝主以興和西路所獻蘋果賞賜功臣的情形:“興和西路獻時新,猩血平波顆顆勻。捧入內庭分品第,一時宣賜與功臣。”

同時,在盛產此果的西域,蘋果也成為一些鄰國君主結好華夏天子的貢物。元張昱(約公元1330前後在世)《輦下曲》的第70首中,就以形象的詩歌語言反映出這一史實:“西番僧果依時供,小籠黃旗帶露裝。滿馬塵沙兼日夜,平坡紅豔露猶香。”

將蘋果稱作“頻婆”,最早見於元末熊夢祥《析津志》的記載。該書“物產”門中列有“頻婆”一條,並有“大如桃,上京者佳”的描述。同書“歲紀”門在記及八月的時果時還說:此時的市肆中常有香水梨、頻婆、柰子、紅果子等“諸般時果發賣。”與柰、林檎相比,“大如桃”的外形,正是蘋果所具有的最具區別意義的明顯特徵。析津為元大都的舊稱,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地區。也就是說,蘋果已在北京紮下了牢固的根基,併成為農曆八月即開始上市的時鮮果品。

你見過“風光穀雨尤奇麗,蘋果花開雀舌香”的伊犁風光嗎

與此相印證的,還有《廣群芳譜》引述元或明初人所撰《採蘭雜誌》的一段記述:“燕地有頻婆,味雖平淡,夜置枕邊,微有香氣。即佛書所謂‘頻婆’,華言‘相思’也。”

明王世貞(公元1526~1590年)《宛委餘編》中亦有此一說:“頻婆今北土所珍,而古不經見。唯《楞嚴》諸經有之。或雲元時通中國始盛耳。”(引自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卷156)

大約是見過有關記載,或聽過相關傳聞,明末張懋修在所著《墨卿談乘》中便推斷蘋果是在元朝被引種到中國,不過他又大膽地猜測,蘋果也可能是人們在用林檎同梨樹相嫁接而培育出的一個果木新品:“燕地果之佳者,稱頻婆。大者如甌,其色初碧,後半赤乃熟,核如林禽,味甘脆輕浮。按古果部無此,宋人品果亦無之,或以為元人方得此種於外遠之夷,此亦或然。按燕中佳果,皆由枝接別根,而土又沙疏,是以瓜果蔬菜易生。若頻婆者,得非以林禽接大梨樹而化成者乎?以化成之種而又接樹,是以逾大而味逾佳,此事理之近者也。”儘管這種猜測並不符合事實,但用嫁接法改善蘋果的性狀,倒真是時人的一種栽培實踐。

明人心目中的北方珍果

明初,北京仍是時人看重的蘋果主產地,當時的帝王宮苑中亦有栽培。

明人曾棨(公元1372年~1432年)在《頻婆果》一詩中就如此寫道:“異果原因釋者知,喜看嘉實出京師。芳腴絕勝仙林杏,甘脆全過大谷梨。”在詩人眼裡,京師所產蘋果遠比杏、梨甜美。

天順五年(公元1461年)刊行的《大明一統志》在“順天府”項下的“土產”條所載北京市郊的皇家苑囿“上林苑”栽培的果品中,“頻婆”亦名列其中。

明朝中後期,蘋果的栽培已漸由北京拓展到北方其他地區,如河北、山東就是最早接納蘋果的地區。有人在查閱《天一閣藏明代地方誌選刊》時發現,其中提到頻婆果的河北方誌即有弘治《易州志》和同為嘉靖年間纂修的《河間府志》、《霸州志》、《隆慶志》、《雄乘》等5部;山東方誌中則有同為嘉靖年間纂修的《青州府志》、《夏津縣誌》、《臨朐縣誌》、《淄川縣誌》等4部。其中年代最早的弘治《易州志》中對“頻婆”(即蘋果)有過“大如鵝卵而圓,色紅碧”的描述,且稱其為“北果之最美者”。

晚明時期,蘋果的稱呼已開始為人們所採用,初刻於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的《群芳譜》在“果譜”中就首次將“蘋果”這一名稱展示在世人面前:“蘋果,出北地,燕趙者尤佳。接用林檎體。樹身聳直,葉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圓滑。生青,熟則半紅半白,或全紅,光潔可愛玩,香聞數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過熟又沙爛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美。”作者對蘋果性狀等的準確描述,無疑是時人各種相關認知的沉澱與積累。從“接用林檎體”的記述看,當時,人們為改善蘋果的品質,還採取了以林檎嫁接的方法。

你見過“風光穀雨尤奇麗,蘋果花開雀舌香”的伊犁風光嗎

明宋詡《竹嶼山房雜部》卷九《樹畜部一》亦有通過嫁接提高蘋果品質的記載:“頻婆,似林檎而大。……接用林檎與棠梨體。”就是說,除林檎外,常見的接嫁砧木還有棠梨。

對蘋果這最早落戶於北方地區的引進果品,人們一向視之為珍果。明末謝肇淛(公元1567~1624年)在所撰《五雜俎》中,不僅將產於京都御苑的“上苑之蘋婆”同“西涼之蒲萄、吳下之楊梅”並列為各地名果;而且認為產于山東的“青州之蘋婆”,其甜美“亦足敵吳下楊梅矣”。

明末史玄《舊京遺事》也認為:“京師果茹諸物,其品多於南方,而棗、梨、杏、桃、蘋婆諸果,尤以甘香脆美取勝於他品。”

為使這種珍果能夠保藏較長時間,明人還採用了以冰窖窖藏蘋果的儲藏手段。《群芳譜》中就記有收藏蘋果的方法:“取略熟者,收冰窖中,至夏月味尤甘美。秋月切作片,曬乾,過歲食亦佳。”

明末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條所載蘋果的冷藏方法更為詳盡:

[十二月]八日,先期鑿冰方尺,至日納冰窖中,鑑深二丈,冰以入,則固之,封如阜。內冰、啟冰,中涓為政。凡蘋婆果入春而市者,附藏焉。附乎冰者,啟之如初摘於樹,離乎冰則化如泥。其窖在安定門及崇文門外。

“中涓”代指宦官。從文中的記述看,當時的蘋果只是一種“附藏”品,除滿足宮廷之需外,大多成為這些當權宦官私下裡“入春而市”的謀利之物。

晚明傑出書畫家徐渭《頻婆詩》所詠一顆價值百錢的蘋果,大約便是這種出自冰窖的保鮮之品:“旨奪秋廚臘,鮮專夏盌冰。上元燈火節,一顆百錢青。”

依稀可辨的南遷足跡

毫無疑問,蘋果引入中國之後,最先是從北方發跡的。這主要與蘋果性喜低溫乾燥的習性有關,因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一些北方地區成為其落戶的首選之地。不過,人們並沒有隨便放棄將其平安地“遷徙”到南方的夢想。於是,氣候與北方相對接近一些的今江蘇一帶,相繼出現了蘋果的身影。

從現有資料看,最早種植蘋果的南方地區是江蘇的淮南地區。這裡,我們僅從明代王世貞兄弟不同的記述中,便可窺其一斑:

王世貞(公元1526~1590年)《宛委餘編》說:“今頻果止產北地,淮以南絕無之。”

王世懋(公元1536-1588年)《學圃雜疏》卻透露:“北土之蘋婆,即此種(指林檎)之變也。吾地素無,近亦有移植之者,載北土以來,亦能花能果,形味俱減。然猶是奇物,王相公及政僮園俱有之。”連作者自己的園圃中也種了兩三株作為雅賞。

王氏兄弟是江蘇太倉人。哥哥曾說“淮以南絕無之”;弟弟卻說其家鄉“近亦有移植之者”,雖“形味俱減”,品質不怎麼樣,但畢竟“能花能果”。也就是說,此前本不見蘋果蹤跡的淮南一帶,大約在嘉靖年間(公元1522年-1566年)已經開始了蘋果的種植,並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清朝中葉,南方的福建、雲南等邊遠省份也相繼成為蘋果的產地。乾隆二年《福建通志》“物產志”在敘及福州府的果品時就有這樣的記載:“頻婆,似林檎而大,味尤勝。本出北地,今郡亦或種之。”

清張泓撰寫的乾隆《滇南新語》的“瓜果異”條中在談到雲南出產的水果時,則有“瓜、梨、杏、棗、櫻桃、蘋果之類,味俱淡”的記述。清嘉慶9年(公元1804年)初刊的《滇海虞衡志》中甚至有“蘋婆果南中最少,而滇出盈街”的描述。

儘管如此,北方仍為蘋果的主產地,不僅種植最廣泛,品質亦最佳。尤其是御苑中所種,由於管理有專人,技術更進步,其品尤佳,往往成為帝王賞賜臣民的珍果。

比如,清康熙帝就常將蘋果作為賞賜之物。

據高士奇《扈從西巡日錄》載: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聖祖駐蹕保定府完縣時,曾接見縣學生蔡丹桂。因其表現優異,但“家貧不能為生”,康熙當即“賜白金五兩,金盤蘋果六枚”。

另據傅澤洪《行水金鑑》卷50《河水》載,康熙二十八年二月清聖祖南巡時,曾在宿遷召見前任河道總督靳輔詢問“河工善後事宜,賜酪酥糕一盆,蘋果一盆”。

康熙三十年編修的《永城縣誌》“物產志”中也列有“蘋果”之名。

清錢泳《履園叢話》則說: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第六次南巡曾駐蹕蘇州鄧尉山聖恩寺,並御賜寺僧際志等人參二斤及哈蜜瓜、松子、榛子、頻婆果、葡萄等十二盤。

大約是有感於此,清初文人錢謙益在《辛卯春盡歌者王郞北遊告別戲題十四絕句》之六中因有“山梨易慄皆凡果,上苑頻婆勸客嘗”之詠。

蘋果在清初仍稱得上是貴重之果。光緒十年《臨朐縣誌》卷八《風土·物產》徵引康熙時人張新修《齊雅》的記述,就真實地反映出這一現狀:“世無自生蘋婆,皆接奈椹之上,其初創始之人,以奈接奈,其實漸大,比及五接,居然蘋婆矣。此後但折蘋婆插奈上,自能傳形也。柔脆嫩軟,沾手即潰,不能遠餉他邦。販者半熟摘下,蔫困三四日,俟其綿軟,紙包排置筐中,負之而走。比過江,一枚可得百錢。以青州產為上。他處雖有小而堅。”由於不耐儲藏,所以商販往往在其半熟時採摘,並從山東一帶遠銷到南方以牟厚利。

你見過“風光穀雨尤奇麗,蘋果花開雀舌香”的伊犁風光嗎

不過,未過多久,隨著蘋果種植的廣泛,其在北方主產地,已是尋常之物。據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所修《大清會典則例》記載,當時北京地區蘋果的價格就比橙子和柑橘要低。

清宮帝主還常以蘋果作為賞賜大臣之物。清楊士聰《玉堂薈記》即說:“每正旦進牡丹、芍藥,自歷朝以來沿為舊例。今上惡其不時,概從禁絕。惟冬月所藏蘋婆、葡桃尚如故也。”

出產地區除北京外,仍以山東、河北為最多。如同屬山東的乾隆《沂州府志》“物產志”:“蘋婆,大如甘橘,色青,亦曰平陂。”嘉慶《莒州志》“物產志”:“蘋婆,亦曰平陂。”

朱彝尊《曝書亭集》卷37中收錄的作者所撰《丁武選詩集序》中因有“燕、齊誇以頻婆之果”的說法。

此外,河南、山西、陝西、甘肅等北方各省也都成為蘋果的產地,可以說蘋果已成為北方種植最廣泛的果樹之一。如雍正七年山西《猗氏縣誌》“物產志”中即列有“蘋果”之名。

至於新疆的蘋果尤為有名。清人蕭雄《西疆雜述詩》卷三中收錄有詩人撰寫的瓜果詩四首,其中第四首就詠道:“山北山南杏子多,更誇仙果好頻婆。棗花落後櫻桃熟,一段風光莫忽過。”詩人在詩注中還對當地的頻婆品種有過具體的描述:“果亦特出,或青或紅,大者如碗,皮似李,光潤而薄。肉輕鬆,嚼之綿爽甘芳,味清且正。大約分兩種,一疏而脆,一泥而如腐者。即佛經舍衛國之頻婆果也。”

清蘇爾德《回疆志》對新疆所產蘋果的記述更加具體:“蘋果有大小青紅數種,有大如湯碗者,皮薄而肉沙,列之室中,香氣清馥。另一種如受寒凍壞者,味尤甘,至冬更脆美。”

你見過“風光穀雨尤奇麗,蘋果花開雀舌香”的伊犁風光嗎

由於種植廣泛,蘋果漸漸成為尋常果品,並被人們製作成菜蔬食用。清錢泳《履園叢話》就有“近人有以果子為菜者,其法始於僧尼家,頗有風味。如炒蘋果,炒荸薺,炒藕絲、山藥、慄片,以至油煎白果、醬炒核桃、鹽水熬花生之類,不可枚舉”之慨。

清童嶽薦《調鼎集》還記述了整燒蘋果、蘋果糕、蘋果片、蘋果酒、蘋果膏等食品的製作方法。其中,較有代表性是下列兩種:

整燒蘋果:撕去皮,挖空,填雞絲等餡,醬油、脂油燒。

蘋果糕:去皮、核,切細,拌糯米粉五分,冰糖研末,脂油切小丁和入,印糕蒸。

晚清時,美國蘋果亦被引入中國,並逐漸得到廣泛種植。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美國傳教士倪氏夫婦將美國蘋果引入煙臺,因所結果可久藏,飽受青睞。徐珂《清稗類鈔》中就有這樣一段記述:“北方產果之區,首推芝罘。芝罘蘋果,國中稱最,實美國種也。美教士倪費取美果之佳者,植之於芝罘,仍不失為良品,非若橘之逾淮而即為枳也。皮紅肉硬,可久藏,然味雖佳而香則遜。人以其原種之來自美國舊金山也,故稱之曰金山蘋果。”

連今內蒙古一帶都有了蘋果的種植。光緒三十四年《綏遠全志》在記述綏遠的“五穀類”作物時,就列有“蘋果”之名,不過當地人稱其為“阿力本拉特”。

其後,人們又分別從德國、俄國和日本先後引入許多蘋果的新品種。民國以後,西洋品種的蘋果逐漸在中國市場上佔據主要地位,元代由西域引入的蘋果逐漸被果農淘汰,以至湮沒無聞。

如今,我國蘋果的常見栽培品種約在30個左右。常見的蘋果名品則有紅富士、嘎拉、金冠、紅玉、國光等。蘋果除生食外,還被人們用以釀酒、製作點心餡、蘋果茶和蘋果派等。蘋果甚至成為酒席菜餚的重要食材之一,如蘋果炒牛肉、拔絲蘋果、豬腳蘋果湯等,就是深受青睞的蘋果菜餚。

參考文獻(略)

《咱們祖先的瓜果園》(連載)

版權作品:鄂作登字-2017-A-0001684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