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個高考學霸背後的殘酷真相: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60個高考學霸背後的殘酷真相: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你能來到清華,不僅僅是因為你努力,更是因為你的父母。”

這是清華大學新生入學第一節社會學概論課上,老師對新生說的話。

60個高考學霸背後的殘酷真相: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上圖是清華大學和一所西部211大學,對大學生“入學前活動半徑”的統計比較。

有人做過統計,長時間以來,進入清華的學生,“入學前活動半徑”境外這一項,穩定保持在百分之四十左右,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換句話說,清華大學裡家境中等/偏上的學生,相對於全國更多,並且這一現象多年來一直持續。

“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這些學霸的用切身成長經驗告訴你:一個人能不能上清華,不僅取決於自身的努力程度,可能還取決於父母。

60個高考學霸背後的殘酷真相: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澎湃新聞在2017年對全國31個省份的60餘名高考狀元進行過一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5%的狀元是城鎮戶口,只有15%的是農村戶口。

60個高考學霸背後的殘酷真相: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一個出身於地地道道農民家庭的高考狀元陳星表示,“貴門”的孩子確實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機會多。

“家庭背景好,父母學歷高,孩子從小能夠接受質量較高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在社會交往和興趣特長方面,這也是我和這些同學的差距。”

知乎上一個叫Umika Chan的清華學生,說他剛入清華的第一節課,老師讓他們填了一張問卷。

上面有兩個問題是:“你父母親的職業?”和“你上大學以前到過最遠的地方是哪裡?”

後來老師公佈了調查問卷的結果,他說他每年都會在清華做這個問卷調查,得到的結果大同小異。

調查結果顯示,能夠上清華的學生,絕大部分父母都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較高的社會地位,他們能給孩子帶來最好的教育資源。

那個老師對他們說:在座的各位能考上清華,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你們的父母。

你的家庭背景決定了你能接觸到資源的多少,決定了你的學習環境,決定了你上的小學、初中、高中,也決定了你的眼界和見識。

你能來到清華,不僅僅是因為你努力,更是因為你有了上述這些東西。

劉強東講過,自己曾給人民大學捐了1000多萬,用來幫助那些經濟有困難的寒門學子,可是一兩年之後,就連申請的人都很少。

人大負責人解釋說,現在能夠上人大的,大部分孩子家境都不錯,不需要這筆助學金,而來自農村家庭的孩子,連30%都不到。

60個高考學霸背後的殘酷真相: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說到這裡,我們大概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父母文化素質高,並且有充分的時間陪伴子女,是孩子成功的重要基石。

而父母具備穩定的物質條件和資源,在能力範圍內能給孩子最好的條件,這是孩子成功的重要保障。

60個高考學霸背後的殘酷真相: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很多人說真正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財力和資源,當然,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父母能給孩子好的外部環境,意味著孩子眼界能夠更開闊,更有機會接觸優秀的教育資源。

但是,我認為這還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教育,拼的其實是父母的見識、觀念和學習習慣。

在對2007-2016年高考狀元父母職業統計中,父母為教師的佔比最高,其次是公務員和工程師。而最低的,是來自農村的父母。

60個高考學霸背後的殘酷真相: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教師是最有錢的嗎?不是。但父母為教師意味著他們有一套教育孩子的理念,平時在家看書、備課,耳濡目染之間,孩子也會受到父母的影響,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過:

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我們總說別人家的孩子怎麼好,自己家的孩子怎麼不爭氣,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自己是不是別人家的父母?

你帶著孩子玩王者榮耀的時候,對方父母帶著孩子背唐詩宋詞,你帶著孩子吃各種垃圾食品的時候,對方父母帶著孩子學習怎麼做手工麵包,你家裡到處是撲克牌和零食,而對方家裡隨處可見的是書籍……

並不是你的孩子比別的孩子差,而是作為父母的,沒有給孩子一個好的成長環境。

60個高考學霸背後的殘酷真相: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60個高考學霸背後的殘酷真相: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當然會有人說,爸媽的見識和品味,大多也是用金錢和地位堆砌出來的。

普通人能維持溫飽就很不易了,又怎麼帶孩子見世面?

這話乍一聽有道理,卻誤解了“見世面”不是一件奢侈品。

有見識的父母,也並不完全等同於有錢的父母。

即使在腰纏萬貫的富貴之家,狹隘、自私的父母,依然會因見識不夠寬廣,過早折斷孩子的翅膀。孩子輕則坐吃山空,重則違法亂紀。

臺灣女明星狄鶯,被稱為“大姐級”的藝人。年輕時漂亮水靈,出演過不少電視劇,之後又嫁給了富二代,家境極其優渥。

60個高考學霸背後的殘酷真相: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這樣的她,卻有過不少“打人”的事蹟。劇務說男友做的道具不好,會被她追著打。甚至有一次拍電影,看到藍潔瑛遲到,就說她耍大牌,一腳把她踹到地上。

狄鶯也將這種暴力傾向和控制慾帶到了育兒裡。

她擔心兒子孫安佐長不高,每天逼著兒子吃東西。她給兒子盛了成人的飯量,孩子吃不完,就每天花七個小時看孩子吃飯。

60個高考學霸背後的殘酷真相: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小S都忍不住吐槽,那一刻很像在拍恐怖片。

60個高考學霸背後的殘酷真相: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除此之外,如果兒子考試成績沒有到80分以上,就會被打得屁股開花;18歲之前,兒子不被允許搭車和逛街;直到15歲之後,兒子才和她分房睡......

孫安佐之後去了美國唸書,卻在今年4月份因涉恐怖威脅罪名被逮捕。

起因是孫安佐給同學發郵件,說他會在學校開槍。

警察在他家中搜出一支9釐米手槍和1608發子彈,以及其他武器。

60個高考學霸背後的殘酷真相: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美國警方認為,孫安佐可能有精神上的問題,達到了病態的地步。

很難說,孩子變成這樣與父母毫無關係。

60個高考學霸背後的殘酷真相: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今年江西省文科第一名是一個叫劉夢的女孩子,她考出了674的好成績,超過一本線106分。

在採訪中,劉夢表示,當聽到自己獲得江西省文科最高分的消息時,還有一瞬間的懵。

雖然預估到自己成績不錯,但這個成績,應該是超過了她的預想。

在考試結束後,她整理自己的試卷,堆起來的試卷竟然達到了一人高!

60個高考學霸背後的殘酷真相: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如果你以為這就是一個寒窗苦讀的故事,那就錯了,一個小細節告訴我們,她能夠有今天的成績,和媽媽的幫助息息相關。

每次女兒考試出現的錯題,劉夢的媽媽就會收集起來,然後分類貼好,這並不是簡單的工序。每天劉媽媽花在整理錯題上的時間,都有好幾個小時。

能夠知道錯題是什麼類型,還能分門別類地整理好,想必劉媽媽本身的知識水平也不低。

以至於瞭解她的朋友都這樣說:你自己都可以參加高考了,你女兒考清華,你可以考北大!

60個高考學霸背後的殘酷真相: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劉媽媽此舉,不但為女兒的複習和歸納總結節省了很多時間,在無形中也給女兒樹立了一個榜樣。

她通過言傳身教,讓女兒知道,自己一直在陪著她成長,她不是隻要求女兒努力,而是和孩子一起進步。

這樣以身作則的父母,一般都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

現在的很多家長,自己成天沉浸在牌桌上,卻在孩子放學後就要求孩子馬上寫作業、上興趣班;

自己每天拿著手機逛淘寶,刷微博,卻要求孩子不準玩電腦,不要沉迷網絡遊戲;

自己下班之後只想躺在床上休息,卻要求孩子週末也要堅持複習功課。

自己都堅持不了的事情,卻苛責孩子一定要完成,這樣的教育是最沒有說服力的。

60個高考學霸背後的殘酷真相: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長久而深遠,不僅在往外看世界的視野,更影響下自我人格和修養。

今年被稱為“淡定哥”的盲童王蘊高考成績只比狀元少了三分,上海許多家長群都炸開了鍋。

相比於其他人的驚歎,王蘊家一如既往地平靜,似乎對高考成績絲毫不在意,父母等到第二天早上才告知孩子這個消息。

王蘊出生時因為早產損傷視網膜,到4歲完全失明。

父母是東華大學教授和副教授,在教育方面,他們從來不把孩子當作特殊孩子來對待。

從小,他就學會自己吃飯、穿衣、洗衣服。

8歲開始,他學習游泳,後來又在父親的鈴鐺聲引導下學會騎自行車。

2016年父子倆參加了“半馬”,今年還打算挑戰“全馬”。

60個高考學霸背後的殘酷真相: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王蘊藉助盲杖爬長城

班主任對王蘊的家教印象很深刻:父母教育以德為先,將孩子培養得非常獨立自主,擁有很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父母的影響下,王蘊從小還培養了很多愛好,小學考了竹笛10級,鋼琴8級,參加過殘疾人樂團,在英語演講比賽中得獎。

考試結束後,王蘊擔心發揮不好考不上大學。

他的媽媽這樣跟他說:“只要有大學上就很好了,實在沒大學上,現在學習途徑很多,就在家裡學也可以!而且,學習是一生的事情,大學只是一個階段。”

王蘊接受採訪時說:“人們認為這是結束,其實錯了,這才剛剛開始。”

在成績決定一切的風氣下,王蘊父母有這樣開明的教育方式,得益於他們的眼界和遠見。

他們不僅懂得為孩子引路,還懂得放手讓他們自己走。

在引路的過程中,他們已經把最可貴的精神,悄悄地傳遞給了子女。

60個高考學霸背後的殘酷真相: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為人父母的,不是拿著鞭子在後面驅趕著孩子向前,而應該在任何時候,都跑在孩子前面或者陪同著孩子一起進步。

每個孩子都要長成獨當一面的大人,只願在他人生中最需要引導的那一段時間裡,父母始終秉持著燭光,用自己的行動為他引路。

如果你自己只有眼前的苟且,又怎麼期盼孩子有詩和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