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到底收怎樣的中國學生?爲何早申請的中國學生幾乎全軍覆沒?

哈佛到底收怎樣的中國學生?為何早申請的中國學生幾乎全軍覆沒?

哈佛大學本科“早申”放榜(早申,Early Decision,申請美國大學的路徑之一,其他還有Early Action,以及我們都比較熟悉的Regular Decision——常規申請)。

在總共6630位申請的學生中,哈佛共錄取了964位新生,早申錄取率為14.5%,與去年持平,其中24.2%為亞裔學生。4882位申請者被延遲到常規申請階段再做決定,611位申請者被婉拒入學,剩餘173位申請者因尚未完成不予審閱。

哈佛到底收怎樣的中國學生?為何早申請的中國學生幾乎全軍覆沒?

哈佛曆年早申請錄取率VS整體錄取率

這裡面,中國學生有多少呢?2位。一位現在美國東北部Concord Academy就讀,另外一位來自人大附中ICC(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Centre,國際課程中心,系人大附中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網友們笑稱,差一點又“全軍覆沒”——2015年早申階段有一位杭州高三女生獲錄取,後來發現該女生是美國籍。

哈佛到底錄取怎樣的新生

比如今年9月,哈佛校報(The Harvard Crimson)對853名哈佛2021屆(即2017級新生)進行了一份詳盡的問卷調查(約佔學生總數50%),主題從科研學術興趣,日常社交生活到政治取向等。

1、超9成同學高中數學水平在AB微積分以上

超過22.2%的學生高中的數學水平達到了多變量微積分、線性代數以上。93.4%的學生高中數學水平都在AB微積分以上。雖然名校們都說對學生成績的關注度開始下降,但哈佛新生的學術成就有多牛也是有目共睹的。

哈佛到底收怎樣的中國學生?為何早申請的中國學生幾乎全軍覆沒?

2、超半數新生的學習時間不到中國孩子的二分之一

高中學習時間每週超過50小時的學生僅佔了3.3%,超過55%的同學每週學習時間在20小時以下,也就是日均3小時不到……當然,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天生的學霸,甚至天才,但也提醒我們,高效利用學習時間比所謂的“勤奮”更關鍵。

3、極少學生把時間花在“刷屏”上。

如此高的學習效率與超強的自制力分不開。極少數受訪學生會把時間浪費在社交工具,以Facebook的使用時間為例,37%的學生每天只花0-15分鐘,23.7%學生花15-30分鐘,僅有11%的學生會花1個小時以上。

哈佛到底收怎樣的中國學生?為何早申請的中國學生幾乎全軍覆沒?

4、超8成學生擔任過領導者角色。

領導力向來是哈佛耶魯等名校在招生中最為看重的素質之一,在受訪新生中,只有15.8%的學生沒有擔任過領導者,34.1%的受訪學生表示自己同時保持著3個或以上的課外活動領導者角色,26.8%的同學兼任兩個課外活動的領導者,23.8%的同學擔任一項課外活動的領導者,真正保持了學習社團兩不誤。

5、社區服務、體育運動和學生會參與度越來越高。

2016年,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針對大學錄取所發佈的“扭轉趨勢”報告中,提到以下觀點:“提倡更有意義地幫助他人,參與社區服務和參與與社會共同利益相關的活動。”

而在哈佛今年的秋季招生中,這種趨勢也逐步顯現出來。哈佛新生的課外活動非常豐富——74.4%參加過社區服務;62.9%參加體育運動;39.3%參加學生會,以上三項比例,相比去年都有所增長。

音樂俱樂部或者玩樂隊的佔到36.8%,科學競賽或俱樂部33.5%,數學競賽或俱樂部32.1%,新聞記者方面活動佔到22.9%,語言俱樂部25.2%,有辯論活動的佔22.4%,戲劇表演20.9%,文化俱樂部17.8%,政治時事俱樂部16.6%,模聯19.3%,學術全能競賽15.5%,模擬法庭8%,其他非數學與科學的學術俱樂部經歷的學生有28.7%。

這些都給了我們一個信號:參加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等,都給了他們極具競爭力的軟實力。

唯一被哈佛錄取的中國高中生

這一點,唯一一位獲得哈佛早申錄取的中國大陸高中生——許景怡同學身上,得到了驗證。

許同學目前就讀於人大附中ICC,不僅是學校裡數一數二的學霸,還是學校書畫社的社長。除了好好學習,她花了大量時間在自己的興趣愛好——國畫、書法上。8歲學國畫,9歲學書法,從小到大,她的作品多次獲得過全國青少年國畫、書法大賽的獎項。

在她的身上,軟實力和學習力一樣耀眼。

嬸er說:“只重視學校的學習,那就是人生失敗的開始。”這既是哈佛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哈佛錄取學生時的重要考量。所以,這裡的學生不僅勤奮、有毅力、對學習入迷,更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願意忘我、充滿熱情地去投入——這些品質,即使不上哈佛,也值得孩子們銘記、自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