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爲什麼能養活12億人?

小莊兄1900


印度的國土面積只有我國的三分之一,但是印度的耕地面積卻比我們大,且大不少;印度絕大部分領土處於熱帶、亞熱帶地區,農作物成熟得快,而在我國只有長江以南地區才有這樣適宜的氣候狀況。印度的耕地面積在世界第二(第一是美國);印度是大國中耕地佔國土面積比最高的國家。這兩個排名可能會讓人意外,但印度的自然條件就是這麼好。

所以印度是受到上天眷顧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但是印度和我們國家一樣,都沒有能力以一國之力養活全國人口,印度也需要大量的進口糧食,所以題幹這一方面的表述值得商榷。

印度需要靠進口糧食養活國民主要由於以下三點:

第一,印度龐大的人口基數。印度耕地面積世界第二,但人口也是世界第二,較之於耕地最多的美國,印度的人口是其4倍,多了這麼多人,自然需要更多的糧食。

第二,印度極易遭受自然災害。印度多處於熱帶、亞熱帶地區,乾季易旱災、雨季易洪澇,中間還經常碰到大範圍病蟲害,因此糧食產量不固定,且常遇顆粒無收狀態。

第三,印度的農業科技較為落後。袁隆平的地位拔再高也不過分,因為真是憑他一人之力,把我國的水稻產量提高了一個檔次。印度則在農業科技方面比較落後,畝產較低。此外,他們的農業機械化也比較低,造成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等問題。


小溪解局


印度人均耕地面積是中國的兩倍,如果這樣都養不活只有中國人口五分之四的印度人的話,那印度人可以集體去跳恆河了!

題主這種說法是不嚴謹的,領土大不代表耕地面積就大啊。印度雖然只有280萬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積有153.5萬平方公里,幾乎有一半的國土是耕地,而中國的耕地面積是150.4萬平方公里,只佔國土面積的16.13%,沒辦法,我國高原山地太多,哪像印度一片大平原……

耕地面積比中國大,人口還比中國少,能吃飽飯有啥可吹的?

胡哥看到有人用糧食自給率來論證印度農業很牛。胡哥承認印度糧食自給率達到了170%,不僅自己吃不完還大量出口。而中國的糧食自給率2017年只有86%,每年都要大量進口糧食。

先不要慌,胡哥給你們分析一下原因。

前面說過了,印度的耕地面積比中國大,而且氣候溼熱,一年三熟,老天爺賞飯,糧食收得多;

其次,中國人現在和印度人的膳食組成不一樣啊。請大家仔細回憶一下,現在你的飯碗裡肉類的比例是不是多了很多?主要是我們吃的肉多了,素食少了,糧食工業發展起來,加工糧食消耗的原材料多了,同時,生產奶蛋肉需要的飼料,有的也是我們以前吃的口糧提供的,這就出現我們的穀物不足,所以要進口啊。

中國每年生產那麼多糧食同時也進口那麼多糧食不都是給人吃了,更多的是用作飼料和生物工程去了。

2010年,中國人均糧食消費389公斤;印度只有187公斤(2009~2010年度);中國人均糧食消費量是印度的一倍。只有牛奶,印度人均消費量為36公斤,中國為11公斤,中國低於印度。如果,印度人生活改善,人均糧食消費量提高,糧食出口就困難了。

所以,中國的糧食是安全的,只有經濟條件提高,才能有糧食的進口啊!

你還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關的話題呢?歡迎向胡哥提問!

長得好看的都點讚了,你還在等什麼呢?

【看老外,找胡哥!想看更多老外在中國的逗比生活,歡迎關注嘿老外頭條號!】


嘿老外


印度土地只有中國的1/3,為什麼能養活12億人?

印度的國土面積是298萬平方公里,中國國土面積963萬平方公里,2016年印度人口13.24億,2015年中國人口13.75億。從國土面積上來講,印度的確用不到中國1/3的面積養活了差不多和中國一樣的人口,可是中國和印度在一些影響農業的關鍵因素上是有巨大差異的,這決定了印度國土的農業生產能力高於我國。下面我我對於這個問題原因的認識:


第一印度與我國的國情不一樣。印度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80%人口從事的是農業,農業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而我國近些年來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迅速,從事第二三產業的人口數量快速增長,其它產業在我國經濟總產值中佔的比重也持續增大。

第二印度的土地資源比我國更豐富。雖然印度的國土面積比我國的小,但是其擁有的可耕種的土地面積卻居亞洲之首,有1.43億公頃,人均耕地面積是0.16公頃,是我國的兩倍之多。可利用耕地面積與國土面積是有區別的,在我國有些土地是無法進行耕種的,比如西北、東北地區的一些高寒、高原、高山地區,根本就沒辦法去進行農業種植。


第三印度國土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區,而我國所跨溫度帶比較多,地區差異大。熱量決定農作物的熟制,印度的農作物的熟制大多是一年兩熟、兩年三熟,而我國農作物熟制一年一熟、兩熟、三熟均有,這就決定了土地的年生產效率的不同。就如同養雞,人家雞,一天可以下兩個蛋,而我們的一天只能下一個,甚至沒有,這樣的話自然單位面積土地身邊效率就比較低了。

影響印度和我國土地生產能力的還有很多因素,諸如河流、降水、熱量等,印度的土地生產能力是高於我國一些地方的。但是要看到的是印度用多於我國兩倍的人均耕地面積把和我國同樣的人口養的不怎麼樣,就應該知道我國農業生產效率有多高了。歡迎關注花開隴上,和有趣的人做朋友。


老胡侃三農


大家還別看不起印度,在農業種植優勢上面,印度可是明顯領先於中國的,這一點,我們必要要承認!

但是印度卻把一手農業的好牌打的稀爛!

中國真的地大物博麼?

想必很多人和筆者一樣,自打上學以來就被灌輸一個思想那就是中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可以說是地大物博!

至於說前兩個詞,筆者無話可說,畢竟中國確確實實有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和整體產量位居世界前列的物產!但是後面那一個詞——地大物博我並不能夠完全贊同,因為中國只能算是國土面積廣闊,但是在耕地面積上,真的很一般!和我們的“老朋友”印度來比較的話,都比不上!

筆者從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底,我國耕地面積為20億畝多一點,在世界上僅僅位列第三,排在我們前列的分別是美國和印度!

印度耕地面積佔國土比世界第一!遠超中國!

雖然印度在國土面積上比中國少的多,但是在耕地面積上卻比中國要高!

數據顯示,印度耕地面積約佔總國土面積的51.61%,在世界主要大國中高居第一,僅次於孟加拉的58%和烏克蘭的55%,這一點是遠高於中國!和中國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較少不一樣,印度國土面積中平原面積廣闊且集中!

說句羨慕嫉妒的話,印度的耕地面積真是老天爺賞飯吃!

印度糧食產量低,人們吃不飽!

而且,印度氣候宜人降水充沛,適宜種植水稻,但是即便如此,印度水稻的平均產量遠不及中國!印度每年的糧食總產量也是遠不及中國!而且還要拿出大量的糧食出口來換取外匯!

2017年,印度人均糧食消費量大概是中國的一半左右!而且印度現在還有很多人吃不飽肚子!

印度人在糧食上算是拿了一手好牌卻打的稀巴爛。


鍾情三農


首先更正一下,截止2017年底,印度的人口已經達到了12.96億,接近13億,距離我們2017年底的人口數量(13.84億)只差不到1億。

其實有很多人好奇,印度的國土面積不到中國的1/3,卻幾乎養活著和中國一樣多的人口,他們怎麼做到的呢?我覺得主要有三點。

第一點就是印度的耕地面積很多,印度的國土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但是耕地面積卻達到了153.5萬平方公里,佔了國土面積的一半以上,是全世界耕地面積第二位的國家,最多的是美國,為166萬平方公里,而我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耕地面積卻只有150萬平方公里,還沒有印度多。


民以食為天,而食物則來自於耕地,所以耕地越多,養活的人口也就越多,印度的土地比中國還多,當然是可以養活和中國差不多的人口的。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就是印度的耕地土地肥沃,可以兩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印度的國土大部分處於熱帶,一部分處於亞熱帶,農作物可以做到一年兩熟和一年三熟,不像我國有些耕地只能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那麼這樣一來,印度的土地每年的產出也是比我國要多的,而且印度大部分耕地降雨量充沛,而且陽光照射強烈,植被茂密,這使得印度的土地都非常肥沃,這樣又增加了土地的糧食產出量,而且,農業方面的投入不用太大就可以做到。


從這些方面來看,印度的土地糧食產出量甚至可以比我國高出一截(我國採用精耕細作的方式,加上農民的勤奮,所以我們才成為世界農業第一大國),這也是印度這個國家雖然貧困人口很多,卻沒有捱餓者的原因。

第三點就是印度農民對自己的生活條件要求不高,我們都知道這樣一種現象,就是過慣了苦日子的人突然有錢了,一時之間他也不會花太多,因為他以前的生活條件比較艱苦,過慣了那種日子,對生活條件的改善沒有過分的要求,如果他的生活一直處於沒有錢也能生活的狀態,那麼他也能安分守己的過日子。印度農民的數量佔國民人口的80%,這一部分人就對生活條件要求不高,現在的印度農民和中國農民對生活的要求其實很不一樣,在印度的鄉間,可以看到很多路邊的簡易的草棚,你可能無法想象印度農民大多一直都是那樣的生活,但過慣了那種日子的人,並不覺得那樣有什麼不好,很多人的觀念中認為只要有口吃的就行了,雖然目前他們的生活條件也都在快速的改變,但是他們並沒有少生孩子減少人口以改善生活條件的觀念,並且他們也認為那種觀念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



所以豐富的耕地資源,肥沃的土地,以及高效的糧食產出量,保證了印度人口規模的食物來源,加上很低的生活條件就可以生存,共同形成了印度國土相對較少卻人口很多的原因。


科普大世界


事實上,印度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國,擁有多達1.43億公頃的耕地面積,佔世界10%的可耕地;印度80%的人口都是農民,人均佔有耕地為0.16公頃,約為我國的兩倍。

目前,印度是僅次於中國的世界第二大小麥和大米生產國,是僅次於美國、中國和巴西的世界第四大粗糧生產國,在過去10年中,農業年均增長速度為2%。

1、優越自然條件有利於印度發展農業

從自然條件來說,印度的地形、地勢沒有我國複雜,平原面積佔國土面積的43%,可耕地面積大。印度的恆河流域屬季風型亞熱帶森林氣候,半島多屬季風型熱帶草原氣候,光熱、水資源條件比較有利。而且,

境內土壤肥沃,平原分佈有大面積的衝擊土和熱帶黑土。

2、印度主要種植糧食作物

另外,印度農業生產結構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又以糧食作物為主。種植業內部結構是:糧食產值佔種植業總產值的48.3%,能有這樣的結果取決於印度推行了農業全面發展的政策,1977年,印度政府提出了優先發展農業、小工業和農村工業的發展方針,推行農村綜合發展計劃。

3、印度政府大力發展農業

1990年代以後,印度加快了經濟改革的步伐,加強了農業基礎產業地位。1999 ~2000年糧食產量增加到2. 4億噸,畜牧業、林業、漁業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印度極其重視農業還可以從它補貼農業的政策看出。

4、印度不僅補貼農業,而且還控制價格

價格補貼是支撐印度農業生產的基點,糧食價格補貼主要是經營補貼和緩衝庫存補貼。價格補貼的對象主要是小麥、大米、玉米等糧食作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實現糧食基本自給之後,價格補貼的對象逐漸擴大到黃麻、大豆、油料等20多種農產品。

印度每年還根據生產成本、市場價格趨勢、供求關係等因素,確定最低支持價格。印度糧食公司負責收購糧食,並且根據“低於貧困線”和“高於貧困線”這2類人的數量情況將糧食分配給各個邦,確保貧民能夠吃上糧食。

5、印度對農業實施保護

除對農業提供財政支持外,印度還對農業實施全面控制,保護國內農業不受國際競爭的影響,從而大大促使農業發展迅速,並且保持了較高的糧食自給率。20世紀80年代,印度開始基本實現食用糧食自給,農業政策還催生了“綠色革命”,使得水稻單產增加了2倍,小麥單產增加了3倍。

儘管農業在印度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由於耕地更多集中在高種姓人群手裡,即大農和富農,67%的農民持有的農田不到1公頃,致使印度的農業發展潛力有限,只能滿足國內的基本需求,而不能做到像中國一樣實施農業市場化。

2018年再度連任的普京能否挽救俄羅斯經濟?幾百萬印度女犯人為何與男子關在一起?關注“金十數據”,我們給您提供更多更專業的解讀!

金十數據


【印度國土面積只有中國的1/3,但印度的可耕地面積是中國的1.47倍,所以理論上講,未來印度人口能夠是中國的1.4倍左右】

可耕地(Arable land),即能夠耕種和生長植物的土地。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資料,截至2013年,全世界用於農業的土地總面積為4924萬公頃,全球耕地面積達1407萬公頃。

巨大的可耕地面積,養育了中國和印度兩個人口大國。但目前世界可耕地面積正以每年10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流失,兩個國家都面臨著各自的挑戰。


可耕地面積前十大國家(2008-2012)

從上表可以看出,世界上可耕地面積最多的國家是:印度,超過了美國,俄羅斯,大中國!印度2012年的可耕地面積是中國的1.47倍。

穀物產量前十大國家

從上表可以看出,2012年穀物產量中國是印度的1.84倍。介於中國的可耕地面積只有印度的0.68倍,所以中國2012年的穀物畝產量是印度的2.7倍

所以印度不但能養活12億人,而且以後印度只要不解體,印度毫無疑問將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 但只要印度不控制人口,印度將永遠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不管喜不喜歡,中國都要客觀和理性的面對一個人口即將超過中國的南亞鄰國。

謝謝


華榮行


印度可耕地面積比中國還大40%,而且大部分是一年三熟到四熟,怎麼養不活12億人?

中國國土雖大,大部分都是沙漠草原和山地,可耕地數量並不多,而且大部分都是一年二熟和三熟的。

就這樣印度的糧食產量還不到中國的三分之二。


三隻腳的大大烏鴉


說實話,和印度比,還是很需要勇氣的。

其一,中國是2020年解決整體貧困,是整體解決吃飽飯的問題,印度解決吃飽飯的問題,還困難重重。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世界上三分之一的極端貧困人口,在印度,大概也就三個多億吧,這是物理學意義上的吃不飽飯的,也許吃土吃樹皮,不知道能不能吃飽。

其二,印度人五歲以下嬰幼兒,有6500萬人營養不良,每天印度都要死6000個兒童,其中接近一半是死於營養不良。

其三,和印度比確實需要勇氣,因為數字觸目驚心,你看見了印度活著的十多億人口,可是你沒看見每一天二十四小時1440分鐘,印度都在死亡2000-3000個五歲以下營養不良的兒童。

其四,我打這一段文字的五分鐘,已經有10個印度兒童早夭,因為吃不飽飯,因為營養不良。


那個米



第一,印度國土年紀小,但是耕地面積並不比中國少多少。因為中國版圖上有大片的沙漠,高山,丘陵地帶,加上西北地區常年乾旱缺水,不適宜發展農業,或者是產量比較低,而印度的可耕地大多數條件比中國好多了,產量也比較高。比如說,中國能夠一年兩收的耕地面積不大,而印度普遍在一年兩收乃至三收的水平。

第二,印度人每天只吃一頓正餐,不像中國人,一日三餐是必須要有保證的。只要印度人的飲食習慣增加一頓飯,國際糧食價格就要上漲了。所以,說印度養活十二億人,和中國養活十四億人,完全不是同一個概念。因為養活的質量完全不同。


第三,印度農業產量其實並不高,原因很簡單,現代農業是建立在工業化基礎上的,要靠工業的發展來提高農業產量,中國到改革開放的時候,工業發展就已經足以大幅提高農業產量,比如大量使用化肥,進行大規模的農業水利設施建設,種子改良,都需要工業化的支持。而印度始終工業化水平低下,不足以支持提高農業產量。

第四,對任何前工業社會來說,絕大多數人都是生活在溫飽邊緣,餓死人都是正常現象,印度直到現在,每年也仍然有大量人口死於飢餓,而這個問題中國在1979年以後就解決了。所以印度餓死人不是新聞,而中國餓死人是大新聞。


第五,印度絕大多數人至今仍然沒有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但國內糧食仍然在長期持續的出口。因為印度沒有進行土地改革,所以土地集中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是印度現在仍然存在的嚴重問題。也是因此,印度一直存在游擊隊,就是以土改為目標。

第六,對印度和中國這樣的人口規模的國家來說,要解決溫飽問題,都是要從國際市場大量進口糧食的。中國在中美恢復外交關係之後,最大宗的進口商品就是糧食,直到今天,中國從美國進口的最大宗的仍然是農產品,尤其是大豆,玉米這種農產品和糧食。而印度卻在出口糧食,因為對印度的統治階級來說,更重要的是通過出口獲取高額利潤,農民死活無所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