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垃圾奏折”,其实一点儿也不“垃圾”

文章转自新京报书评周刊(ID:ibookview)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雍正:朕很好,又胖了一点

这段清朝的奏折近两天忽然就在网上掀起了网友们热情洋溢的大讨论,不少网友惊呼:原来清朝的奏折这么萌的嘛!

于是,我们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清朝的奏折刷屏了。不少人替皇上头疼:这么多毫无信息含量的“垃圾奏折”,看起来得多烦啊!

清朝的“垃圾奏折”,其实一点儿也不“垃圾”

康熙在给曹寅回复的“知道了”边上画了一朵小花,成为网友们的热议话题

这些“萌萌哒”奏折火了,可是它并非如网友们所说,是“垃圾奏折”,看似无用的“垃圾奏折”,背后实则有大用。你知道奏折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吗:它是从哪里来的,有什么用途,为什么今天看来会成为幽默的笑料?

世界早已改朝换代,我们却时不时地被历史留下的边角料吸引。哪怕只是漏出的一点蛛丝马迹,已经足够令我们集体狂欢。人们或许是在用历史的素材,编织今天的故事。但如果它能令我们走近历史,又何乐而不为呢?

清朝的“垃圾奏折”,其实一点儿也不“垃圾”

撰文 | 安安

奏折之始

康熙和曹寅、李煦的秘密通信

讲奏折的历史,要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康熙的故事讲起。

曹寅和康熙是一起长大的发小儿。曹寅的母亲孙氏还是康熙的保母(古代宫廷中管抚养子女的女妾),康熙小时候得过天花,生病期间得到孙氏的悉心照料。若不是隔着主子、家奴这层身份,康熙和曹寅也许会是最好的兄弟。

对,曹家一家都是皇帝的家奴,而且永世为奴。他们的先祖本是明朝的军官,清军入关后一家都成了俘虏,被编入多尔衮的正白旗,成为附属于旗人的“包衣”。后来多尔衮坠马跌伤去世,正白旗归属皇家,曹家又成了皇帝的“包衣奴才”。

包衣奴才的命运如何全看主子。曹家运气还不错,曹寅祖父曹振彦、父亲曹玺在顺治年间参与镇压大同反清叛乱,立战功表对清廷忠心。后来二人皆转任文职,曹振彦官拜山西阳和知府、两浙转运盐使,曹玺入内务府,颇受赏识。

这剧情是不是看着有点眼熟?《红楼梦》里有写啊,贾府先祖贾源、贾演兄弟俩九死一生,以军功挣得荣国公、宁国公二爵位。曹家也是,曹振彦、曹玺父子用战功扭转了整个家族的生存命运。

清朝的“垃圾奏折”,其实一点儿也不“垃圾”

康熙画像。

有上一辈人的功德簿荫庇,又受到同一个“母亲”的照料,曹寅与康熙的关系,打小儿就好得不得了。曹寅后来做了康熙的伴读,17岁当了他的御前侍卫,小时候陪你玩、大一点陪你读书、长大了护你安全,你说这是多铁的关系。

康熙23年,勤勤恳恳的曹玺在江宁织造任上病逝了。那年冬天,康熙东巡抵达江宁,派贴身侍卫纳兰性德到曹家致祭,命曹寅协理江宁织造事务。没过几年,康熙便先后任命曹寅出任苏州织造、江宁织造,后来把苏州织造的空缺给了曹寅的内兄李煦。

清朝的“垃圾奏折”,其实一点儿也不“垃圾”

曹寅、李煦画像。

清朝的“垃圾奏折”,其实一点儿也不“垃圾”

(李煦同样也是康熙的亲信:李煦的母亲是康熙的乳母,李煦的舅表妹被康熙纳为嫔。曹寅也是李煦的妹夫。)

织造这个官职可是个肥缺,江宁织造尤甚,据说地位仅次于两江总督。它表面上为宫中督造丝织物品,实际是皇帝安插在江南的“眼睛”,帮位居北方的天子盯紧江南的动向。曹玺是首任江宁织造郎中,曹寅接了他爹的任,为康熙搜索江南地方消息,李煦也加入了进来。

搜罗到消息后,需要传递消息。那会儿臣工想向皇帝上书有两个途径,一是“题本”,二是“奏本”。“题本”说公事,“奏本”说个人私事,可这俩都不方便用。“题本”和“奏本”都是公开的文书,而且呈递程序繁琐,中间要经好几人的手,这要是报了个某某官员想造反的信儿,给皇帝看前都不知道传到多少人耳朵里了。

为了能和曹寅、李煦秘密通信,康熙准许二人用“折子”奏事,跳过题本、奏本的烦琐程序,直接交付宫中内奏事处,由康熙本人亲自拆阅。这“折子”,就是最早的奏折。

清朝的“垃圾奏折”,其实一点儿也不“垃圾”

曹寅给康熙的奏折,奏报江南科场案折,康熙朱批“知道了”。

在秘密奏折中,曹寅和李煦经常向康熙汇报江南地区的雨水、米价、官吏情况,对于一般的消息,康熙会回“知道了”。康熙有时也会向二人打听情况,复立废太子胤礽时,康熙想要知道外界对此的反应,知会二人搜集评价在折子中上奏,在朱批中,康熙还回再三嘱咐二人注意保密。

“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尔皆招祸矣。”

“凡奏折不可令人写,但有风声,关系匪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

——康熙朱批

康熙五十一年,曹寅感染风寒转为疟疾,李煦向康熙上奏病情,康熙回复说奏得好,已连夜派人星夜赶去送药,朱批中详细介绍了药物使用方法,末了附上四个叹号:“万嘱!万嘱!万嘱!万嘱!”

然而在药物送到之前,曹寅已病逝扬州。李煦上奏折称,曹寅无法补足任期亏空,死不瞑目。这亏空来源于曹寅生前多次接驾,康熙为保曹家财产,继续任命曹寅之子为江宁织造,同时让李煦代管两淮盐差一年,用所得的银子补齐曹寅生前的亏空。

曹寅过世后,曹寅之子曹颙接替父亲的职责上密折,然而他只在任3年便过世了。康熙当时决定将曹寅弟弟曹宣之子曹頫过继给曹寅,并让曹頫直接接管江宁织造,这时的曹頫只有9岁。康熙嘱托他家事、大小事都要像曹寅一样奏闻,“就是笑话也罢,叫老主子笑笑也好。”

“奏请圣安并报江南雨水粮价”

“朕安,你家中大小事为何不奏闻?”

“奏请圣安并报江南雨水粮价”

“朕安,尔虽无知小孩,但所关非细。念尔父出力年久,故特恩至此。虽不管地方之事,亦可以所闻大小事照尔父密密奏闻,是与非朕自有洞鉴。就是笑话也罢,叫老主子笑笑也好。”

雍正与奏折制度化

朕躬安,卿好吗

康熙年间,奏折仍是非正式的文书,特许曹寅、李煦上折后,有部分官员也得到了上奏的资格,这其中就包括杭州织造孙文成。

几百年后的今天,孙文成因为他的请安折火了,大家看着他的折子列表,感觉像看着一个人不停在皇帝耳边叫嚷:“皇上你好吗?皇上你好吗?皇上你好吗?”。当时的人们估计不会有相同的感受,孙文成平时就报报天气和物价,每次上奏都会附张请安的折子,上折的频率大概一个月一次,当然没有像聒噪的夏蝉那么夸张。

清朝的“垃圾奏折”,其实一点儿也不“垃圾”清朝的“垃圾奏折”,其实一点儿也不“垃圾”

网传孙文成奏折表

孙文成在任时康熙逝世,而在这之后不久,他曾递予康熙皇帝的秘密奏折将实现制度性改变。

经历了“九子夺嫡”的惨烈竞争,雍正最终坐上了皇位。即位后他很快将奏折立为正式上奏文书,并极大扩充了奏折上奏许可范围,加强了保密制度。雍正会发给官员们专门递送奏折的折匣,匣上有锁,官员和宫中各有钥匙一只,无匣封的奏折不予接收。官员如果未经许可查阅、留存奏折,将被判罪。

新官上任都有三把火,他雍正新皇登基,又经历了那么长时间的夺权,要做的第一件事当然是稳固自己的地位。而将奏折制度化能加快上情下达的效率,何乐而不为?

雍正是个勤政的皇帝,每天批奏折平均要批复8千字,每年只有在自己生辰这天会休息一天。到今天,雍正现存奏折有硃批汉文奏折35000余件,满文奏折7000余件,远远多于康熙几千件的量级。

此时的奏折已固定分为四类,奏事折、请安折、谢恩折、贺折。

雍正每天都要面对大量请安谢恩的折子,他的批复视情况而定,一般会简单地回“朕安”,心情好或者遇到亲信臣子的请安折,则会多回复几句。

清朝的“垃圾奏折”,其实一点儿也不“垃圾”

网友恶搞p图,雍正与孙文成的奏折通讯

雍正5年回孙文成:

朕躬甚安好,又胖些了。

雍正4年回宁远将军岳钟琪:

朕躬安,卿好吗?

雍正2年回抚远大将军年羹尧:

朕甚安,你好吗?令尊身体真正好,阖府均好,京城内外甚太平。

雍正(日期不明)回文华殿大学士朱轼请安:

朕躬甚安,入夏以来更觉好,卿好么?朕实时常想念,可保养身体,会期近矣。

而在奏事折中,雍正面对的事务可不是一般的繁琐。国家边防大事、地方政事就算不提了,他还要管——

家族事务:

和硕康亲王上奏:奏请圣上指示阿哥一名过继庄亲王以续子嗣。

雍正:着查明具奏。惠王原先所属几牛彔,孙名为何,列名具奏,另有旨。

官员请假:

鄂尔泰等上奏:请军营撤回官兵给假一年折。

雍正:着给假一年。

改名:

福建台湾总兵蓝廷珍上奏:奏请赐准改名折

雍正:你的名字,朕甚喜欢,就是原字好。

(注:“珍”与雍正名字“胤禛”中的“禛”同音,因此上折改名,雍正回复说同音字过多,汉字不必改)

偶尔也会有让皇帝“抓狂”的琐事上报:

内务府上奏:奏报妃子们娘家出旗事

雍正:不值一看,尔等忘朕乎,候尔等逼乎?

这些折子并没有想把皇帝逼疯,他们也不是“垃圾奏折”。看似无用,用在别处。

清朝的“垃圾奏折”,其实一点儿也不“垃圾”

奏事折中经常会提及当地雨水气候收成情况和地方近闻,这是制度化要求。雨水气候收成可帮助皇帝了解各地情况,提早准备调配救济物资,地方近闻能帮助皇帝了解民情。

请安折、谢恩折虽然看上去没有提供有效信息,但实际上它们不仅拉近了皇帝与臣子的关系,还加强了前者对后者的控制。臣子们有时候还会在请安折中向皇帝讨教为人处世做官之道,皇帝还可以借此了解臣子近期的思想动态。

在这样你来我往的过程中,奏折和奏折上的文字所支撑的是一个庞大帝国的信息传递体系,它就像一张笼罩着清国的蛛网,皇帝置身于中心,每一条边缘蛛线的颤动都能抵达正中。而活在蛛网下负责信息传递的官员们,也在奏折中留下了自己的人生。

曹家被抄了,雍正即位后曹家失去了庇护,前朝积攒的亏空问题成为政敌握在手中的把柄;爱请安的孙文成并没有受牵连,尽管他此前是被曹家举荐就任的,人们看着他满满的请安折子猜测,是否这才是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

年羹尧失势了,雍正列数他九十二条罪状,然而早年间的奏折里,雍正曾经那么信任年羹尧,向佛祖许愿愿他平安:“你一身之系如泰山之重,惟有虔诚对佛天佑你平安如意。”向皇帝送水果的觉罗满保升官了,他参与镇压台湾朱一贵起义(就是孙文成现在被群嘲的、后觉三个月后才上奏皇帝的台湾聚众起兵),以功加兵部尚书……

今天的奏折

当碎片割裂历史,我们该怎么办?

康熙雍正还有当年满朝的文武百官应该猜不到,他们奏事请安的奏折,会成为我们今天的笑料。在当时,这些不过是制度化的常态。皇帝并不烦这些,他们真正烦恼的事情,藏在那些大段的、我们如今已没耐性去细读的朱批之中,包括边境的战事、臣子的叛变……

这些真实的批复如今大部分都躺在档案馆里。得益于清朝对奏折保管的重视,大量带有皇帝亲笔朱批笔迹的清朝奏折得以存留至今。目前官方收藏奏折主要存于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这两家还曾出版多套清朝奏折影印本汇编。

清朝的“垃圾奏折”,其实一点儿也不“垃圾”

《清朝奏折制度》

版本: 故宫出版社 2016年12月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已将其馆藏奏折建成了免费的公开数据库,名为“清代宫中档奏折及军机处折档件目录索引”,收在官网“典藏资源”页面中。想看奏折全本信息的话需要到另外一个付费数据库查询,索引数据库中只列出了简单的信息,包括上奏人、上奏时间、上奏事由和部分朱批等供人检索。这几天火爆网络的“垃圾奏折”,便是出自索引数据库。

清朝的“垃圾奏折”,其实一点儿也不“垃圾”

清朝不同皇帝的朱批。

然而直接看影印本的难度略大。世界早已改朝换代,大多数人中学学习的古文知识,到今天已所剩无几。奏折今天能吸引到我们的,只剩那些和今天有共鸣的片段。比如“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朕知道了”之类的白话朱批,比如搞笑的“垃圾奏折”......不管是否被误读,他们都成为了填充我们忙碌生活间隙的历史碎片,被今天的人们进行各式各样的流行解读,或者在商业的操作下成为标榜个人个性的标签。

我们丧失的直接接触的渠道,只能从流行文化产品和网络的只言片语中获取历史的信息。一部部大热的清宫剧从我们眼前纷纷走过,我们知道那都不是真正的历史,人们不过是在用历史的素材,编织今天的故事。

多少往事,今付笑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