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百里加急」快遞,途中強盜爲什麼不敢打劫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交通不方便,有牛車,驢車還有馬車,那麼古代人怎麼通信的呢,怎麼將信快速送到對方手裡?大家都知道的是飛鴿傳書,但是這個有一定的弊端,鴿子飼養需要時間,至少需要幾年才能變成信鴿。在古代也是有信使的,他們的作用就是送信。在電視劇裡我們經常看到什麼八百里加急啊!八百里加急經常用來形容緊急情況下信息的快速傳遞。如果是真的有專門送信的官職,他們送信到底有多快呢?

古代“八百里加急”快遞,途中強盜為什麼不敢打劫

古代的交通工具上面也說了,陸路的話有牛車,驢車和馬車,其中馬車跑的最快。水路的話就是船。古代傳遞文件靠的是驛站,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快遞配送中心,一般間隔20裡(春秋時期為25裡)一個驛站。那麼傳遞的公文按照要求又分每天300裡、400裡、600裡,最高可達800裡,這對當時的人和馬匹都有著極高的要求。一般情況下,驛站採用的都是300裡,一般都是國家大事才可以用800里加急的。

據古書記載,在唐朝,一尺等於0.303公尺,一里等於454.2公尺。所以說唐朝的五百里大約就等於現代的227公里,227公里有多遠,按照現在高速公路,時速100公里每小時計算,也要跑個2個半小時。所以說在當時已經是非常快的速度了,至於八百里加急,最快速度也要兩三天。在唐朝的時候,驛站最多的時候大概有一千幾百個,這也算一個很可怕的數字,並且有差不多兩萬多人從事和驛站有關的工作,他們的任務就是讓來往的信件能夠及時快速地傳遞官府文件,這樣說明當時的管制制度非常的完善,也是唐朝鼎盛的一方面原因。

當時在唐朝,驛站制度非常完善,在郵遞過程中不能出現任何差錯,如果出了差錯,就會收到非常嚴厲的處罰,唐朝律法規定,驛長負有若干職責,首要有必要每年呈報驛馬死損肥瘠,呈報經費支出狀況。若有驛馬死損,驛長負責賠償;若私自減去驛站人員和馬匹,則杖一百,因書信延誤而遭致戰事失敗者,判處絞刑。這樣聽起來都非常的殘酷。

在驛站遞信息的時候,一般都會安排很多人一起並且攜帶文書,防止半路被敵方或者山賊強盜人員截獲。當然,強盜一般不敢碰這種重要文件,一但搶了這種急遞,按清代以前,不論是大隋律,大唐律,宋律,大明律,以死罪論,家產充公,子女為奴充婢,妻充教坊。所以說和皇上以及整個國家作對,絕對找死。這樣有百害而無一利之事誰幹,強盜都是有多遠跑多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