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士兵都不穿盔甲嗎?爲什麼?

波哥跟你聊


清朝出於冷兵器和火器交替的年代,所以,在冷兵器作戰時,清朝士兵是穿盔甲的,此時,鎧甲的防護性能還是很不錯的。只是後來火槍開始成為主要作戰武器,盔甲又笨重,又沒用,於是,清朝士兵也就不穿盔甲了。

滿清的開創者努爾哈赤就是靠13副鎧甲起兵的。

努爾哈赤之所以成功,我在之前的頭條文章分析過,主要是李成梁扶持他。不過,先進的武器裝備,也是努爾哈赤在初期橫掃女真各部落的原因。

當時,女真各部落都是全民皆兵,拿根棍子就算士兵。每次大戰,參戰人數也就幾十人。所以,當努爾哈赤帶著全副武裝的士兵出現在各部落面前時,肯定相當帥氣!

(身穿鎧甲的努爾哈赤,跟西裝革履的山雞一樣帥!)

1585年,努爾哈赤帶著綿甲兵五十、鐵甲兵三十出征哲陳部。半路上遇到了五城(其實就是五個村)聯軍的800人馬,努爾哈赤依靠弓箭就把這些人打敗了。可見,這五個村的聯軍肯定沒有弓箭,盾牌,護甲等裝備。這也說明,打架的時候要統一裝備!

康熙御駕親征葛爾丹的時候,士兵也是配備鎧甲的。

清朝的鎧甲分為兩種:鋼鐵鎧甲和棉布鎧甲。鐵甲一般分為:胸甲、腰甲、腹甲和腿甲四部分。棉布鎧甲指的是:以棉布為裡,以綢為面,中間充實著甲片,並且在鎧甲外面綴上鋼釘和鋼製的護心鏡。

清朝末期,火槍的大量使用,鎧甲成了儀仗隊使用的裝飾品,作戰士兵不再裝備鎧甲。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朝開始學習西方。隨著新式武器的裝備和西方練兵方法的引進,鎧甲成了“華而不實”的落後裝備。

尤其是在甲午戰爭之後,清朝開始"習洋槍,學西法"。完全按照德日的制度,使用西式的軍制、訓練以及裝備。當時,洋人早就拋棄鎧甲了,所以,滿清更不會在使用鎧甲。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士兵們裝備鐵甲是要錢的,但是無論是哪個朝代,軍隊的經費也是有限的,大量裝備鐵甲?即使是明朝全盛時期也不會幹這種事



天氣

明朝武備志:(南方)天雨地溼,鐵甲易生金肅爛,必不可用矣。

當然裝備鐵甲的軍隊也不是沒有,八旗軍就有裝備鐵甲和清朝棉甲(分類名,不全為棉花)的軍隊


對戰部隊武器升級

隨著火器的普及,傳統的盔甲作用越來越小,打明朝的時候,棉甲沾上水還能防防火繩槍,後來抬槍的普及,鐵甲的性價比越來越小,也就不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