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開血本無歸的投資:《阿修羅》最大投資人張家豪現身說法

熱點事件

7月15日,電影《阿修羅》片方通過微博發佈聲明,稱經全體投資方決定,《阿修羅》將於當日晚間22點起撤檔停映。而截至7月15日20時,該電影票房收入僅為4734.9萬元。

打著中國版《阿凡達》的噱頭,《阿修羅》的整個製作過程耗時6年,花費高達7.5億元,片方在上映前更是喊出30億票房的口號,然而最終不足5000萬的票房收入連製作費用的零頭都沒收回來,這不禁讓人為20多位投資方感到心疼。

《阿修羅》的最大投資方是三十六計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張家豪。當拍攝遇到嚴重超支時,張家豪雪中送炭,大手筆對其投資,成為《阿修羅》的最大投資方並獲得其後續系列作品的優先投資權。

如何避開血本無歸的投資:《阿修羅》最大投資人張家豪現身說法

現在看來,張家豪對《阿修羅》的投資很大程度上是率性而為。

早在今年年初,張家豪接受其他媒體採訪時就坦言,“在國內的電影投資界,除了必要的專業性和規範性之外,對於人性的判斷有時會大於對專業性的判斷,對人和團隊的認可有時會高於對某部電影作品的認可。”

當時,該電影的製作已經耗時近6年,由此可見,他的投資更多的是對一個願意耗時6年打造一部電影的製作團隊的投資。

對於電影《阿修羅》本身,他一直充滿信心。然而,吸引力不足的劇本、前期宣傳的不足、觀眾審美定位的偏誤等等原因使得這一切都涼涼了。投資收益不用說,連投資成本都幾乎徹底沉沒。張家豪對於《阿修羅》的投資引人深思。

為何投資失敗

可以說,人稱“資本少帥”張家豪的這筆投資是比較失敗的。為什麼呢?原因可以簡單總結為以下幾點。

1、投資理念的錯誤

“讓投資有情感,讓資本有溫度”。這是張家豪的投資理念,這在對《阿修羅》的投資中體現得十分明顯。據電影出品人楊真鑑回憶,談判過程僅僅用了不到兩個小時,張家豪就決定投資了。雖說張家豪“高度認可電影《阿修羅》所傳達的精神價值追求”,但是投資不是兒戲,企業利益也不允許被隨隨便便拿來做賭注。

2、投資分析不足

誠然,電影的製作團隊、演員陣容、投資經費都無可指摘,但是這些依然不足以說明這是一個優良的投資項目。根據觀影者的評論可以發現,枯燥的、無人買賬的劇情是預期與實際天差地別的關鍵。由此可見張家豪的投資團隊的投資分析工作進行得不夠充足、可靠。

3、投資經費的不合理使用

最大投資方對投資經費的使用具有充分的影響力。前有《我不是藥神》餘熱不減,後有《邪不壓正》來勢洶洶,加之明顯不足的映前宣傳,《阿修羅》的上映顯得從天而降、十分突兀。因此投資方損失慘重一部分可以歸咎於對投資項目進展、投資經費的具體使用的參與度不高。

投資分析與決策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投資活動貫穿於任何一個企業的整個生存和發展過程。不誇張地說,每一步投資決策和商業決策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或決定了企業的未來。

無論是企業內部購置固定資產的投資、對人力資源的投資,還是對外的股權投資、項目投資,都需要相關管理層事先進行謹慎、專業、充分的投資分析。

所謂投資分析,簡單來說就是對要投資的項目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進行充分的論述,最後通過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指標情況,來對投資項目進行最終的決策。每一次的投資分析都需要投資人靈敏的商業嗅覺、專業的實務知識等。

投資分析已經如此困難,因此,在面對複雜詭譎的市場環境、令人目眩的的資本工具時,要做出具有前瞻性的投資決策更是困難重重的。

著名管理學大師西蒙說過,“管理就是決策”。

如何避開血本無歸的投資:《阿修羅》最大投資人張家豪現身說法

是否做出正確的商業決策對於企業的發展甚至存亡都具有極大的重要性。中外企業因決策失誤而錯失良機、最終走向衰亡的比比皆是,因決策明智、正確而騰雲直上的也不計其數。

一家蒸蒸日上的企業離不開管理者的明智決策,而管理者出色的商業決策能力離不開專業知識的積澱、行業直覺的指引以及一定的專家培訓。

2018年8月25日,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兼職教授、美國克里夫蘭州立大學工商管理博士——何怡宏教授,將在北京大學為大家帶來《投資分析與商業決策》課程。

玩轉資本市場

透晰商業決策奧秘

如何避開血本無歸的投資:《阿修羅》最大投資人張家豪現身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