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臨帖是通臨好,還是逐字解決好?

He玫瑰


對於初學者臨帖來說,無論你是通臨也好,還是逐字解決也好,事實上都沒有侷限性,重要是的在於自己的接受程度。


無論是通臨還是逐字解決都是為了學習書法的用筆、結構、章法等,那麼無論是如何去走這條路,我們的最終目的是不會變得。


就拿讀帖來說,觀察很重要,要對每個字的筆畫的長短、粗細、形狀、方向等都要仔細看清楚,除此之外呢也要看筆畫之間、偏旁之間的組合、搭配、比例等情況,即把握字形結構。


通臨時,我們要讀帖,逐字解決,也是需要先讀帖,有的人喜歡先觀察整體字帖,有的喜歡一個字一個字的來,其實這都沒有關係的。


但是這種回答也太過含糊了,真要我說的話,我本人更喜歡通臨,因為我認為啊,書寫要一氣呵成,筆畫不可重填,這樣的話才會高度集中,有助於提高記憶力。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再讀帖之後,逐一分析字體,然後再選擇通臨,一般來說通臨就跟背書一樣,要做到不看原帖,默寫下來。


但我始終覺得,最後還是得通臨,所以我剛剛也說了,看個人的接受度如何。再者,通臨完了,需要的是對照,也就是拿自己的字與範字去比較。


這樣你才會明白了自己哪裡不足,哪裡還需要再修改,但是這一步須注意的是:正確的地方要繼續保持,不足的地方要設法改進,不能顧此失彼。




玩轉文化生活知識,關注【東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買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選!


東家APP


對於這個問題還是有不小的爭議的,我談下我的看法。

我的建議是既不是逐字解決也不是通臨,而是先選擇一些代表性的字來集中臨寫,這樣的話可以把基本的用筆和結字的大規律掌握,然後再通臨比較好。


但是要選擇一些代表性的字對於初學者來說是具有不小的難度的。因此可以買一些教程類的字帖,該類字帖的內容一般分為執筆,筆畫,偏旁部首和章法。有一些還配有視頻,這樣更佳!

學教程類的字帖一定要把裡面的例字寫得爛熟於心,而且能隨便給出一個內容就基本可以寫出該風格。也就是說能基本會用大規律寫字了。

下一步就是通臨,但是我認為通臨不需要從頭臨到尾,可以選擇清晰,簡單的字開始,先從連續的四個字來臨,再拓展到一行,然後再到兩行,最多三行。通臨的目的是為了體會連續書寫的感覺,要的是一個整體的感覺,所以臨的時候要有整體意識,要想象一下古人為何要這麼處理,這樣就會有很大的收穫。

有人可能會說古人寫字哪裡想那麼多(持這個觀點的多半的練習很少或者壓根就不怎麼練字的人想當然的以為),可能是如你所說,但那也是經過訓練的下意識行為,所以通過通臨可以找到其中的一絲氣息。


以上觀點僅為一家之言,如有不妥請多指教

我是小寶,歡迎觀看我的頭條書法教學視頻,也許對您有所啟迪,謝謝


小寶的思考


根據以前的教學經驗,初學書法比較好的臨帖方法是單字突破和通篇臨寫相結合。

1、初學書法的第一步,我覺得應該首先把筆畫解決掉,能夠熟練的書寫每一個筆畫,這一步還是比較簡單的。因為書法本身就八個基本筆畫:橫、豎、撇、捺、點、折、鉤、提,這些筆畫其實也包含了書法的最基本的用筆方法。

2、第二步可以從字帖裡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字進行重點臨寫,每一個字要多寫幾遍,包括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包圍、半包圍結構等等。

練習代表性的字是,一定要用精臨的方法,一個字寫多遍,反覆臨摹,掌握這些字的用筆和結構特點,有重點的突破。

3、第三步可以逐個字的臨寫了,這個還不能叫通臨,它還屬於精臨,但是臨帖的範圍擴大到了整本字帖。

這種逐個字臨寫的方法目的是接觸更多的新字,提高書寫的的結構和用筆的把控能力,提升筆力。

這一步的書寫也需要重複,每個字重複寫三遍就可以了,再重複的過程中不斷的修改。

4、第四部可以進行通臨了,由於之前的臨摹都屬於分解式的臨摹,這次通臨主要是從整體上了解字帖,讓書寫者對於字帖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所以,通臨並不能經常做,偶爾臨一次就可以了,還是以精臨為主。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不二齋


練習書法一般從臨摹開始,具體來說就是由簡單技法到複雜的技法,一步一個腳印展開臨摹學習。就像蓋高樓大廈,從基礎到建成,必須一步一步去完成,從一磚一石開始構建亦或者說是澆築框架,後一磚一瓦砌起來即可。

學習書法也如此,如果一開始就通篇臨習,肯定顧此失彼,捉肘見禁。如果循序漸進,學起來不僅不會感到壓力,反而會興趣越來越濃厚。

學習書法就要從分解動作學起,如從如何執筆,如何運腕,如何讀帖。理解什麼是用筆技法,如提按等技法在具體書寫實踐中如何使用,都運用在點畫的書法地方。

首先掌握主要點畫的基本特徵和書寫技巧、極其變化規律。掌握獨體字的結構規律與書寫技巧。當我們基本掌握了點畫的用筆技法和結構規律、章法之後就可以選取作品的局部(片段)進行系統的臨摹學習,在此基礎,就可以進行對臨臨習了。如果我們能夠完成逐個字的對臨、在此基礎上就可以進行背臨和意臨臨摹學習了。完成上書學習流程,基本上就可以進行通篇臨摹的臨習了,這時候進行書法作品的通篇臨習,可以說就不是什麼難題了。因為學會了走路,掌握了平衡技巧,這時候練習跑步,就不好摔跤了。其實無論古代或現代的大多書法初級教程大題上就是按照這樣的思路展開書法的臨摹學習的。

至於初學書法可以臨摹楷書《聖教序》的問題,我認為是可以的。不過以褚遂良的楷書《聖教序》而言,歐顏柳趙四家楷書而言,在技法,或書法風格方面有些單薄,特別是書法的風格、技法、氣韻、厚度、文化內涵方面,沒有四大家的楷書書法技法或文化內涵豐富厚重。

褚遂良的楷書《聖教序》由於碑刻保存完好,點畫字口清晰,不亞於墨跡本書法。









翰墨書道


這是兩個問題,分別來回答。

一、臨帖是通臨好,還是逐字解決好?我通常分為三步:

1、先通讀全帖,讀帖,瞭解法帖的背景,熟悉文辭,總體把握風格特點,做到心中有數。

2、逐字逐字臨寫,一個一個解決,學一個成一個、記住一個;

3、最後通篇臨寫。這種方法應用的效果是最好的,可以一試。

二、初學書法臨聖教序楷書可取嗎?

楷書學褚遂良,取法很高,是完全可取的。

楷書《聖教序》,是指唐代褚遂良的楷書代表作《雁塔聖教序》,這個有別於行書的《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雁塔聖教序》最能代表褚遂良楷書風格的作品,字體清麗剛勁,筆法嫻熟老成,筆法上最接近王羲之,方圓兼施,逆起逆止,柔和委婉,生動活潑,結體上改變了歐,虞的長形字,創造了看似纖瘦,實則勁秀飽滿的字體。

褚遂良楷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面貌不同,字體更加高古,有評論甚至認為《雁塔聖教序》為“唐各碑之冠”。建議好好下點功夫臨習,創造出自己的風格特色來。

歡迎網友交流討論。

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麓風軒


遇到一幅或一本讓自己有臨寫衝動的帖子,我們通常做法是通臨一遍,以滿足“心手”體驗。


之後,發現其中有些自己難以企及卻又想為之心追手摹的造化之美,自然要深究一番,於是逐字解決並宗法於此。這是常態,也是初學者臨帖的循漸之道。

臨帖就是先練“眼高”,再練“手高”的過程。只有能看到帖中的筆法精微,間架正欹的奇妙高深,章法變化的莫測韻律,才能力竭使自已手追心摹,這也是學書之動力之源。

學書還是跟隨自己心理感受為好,別太受一些教條的影響。遇到難題,自己分析,尋找答案。在這過程中不僅增漲了學養,還體會到字外之功。





悟空問答中對於書法問題有許循循善導之言,也有不少誇誇其談之輩。小編只是以自身之實踐談其體驗,至於能否予與困惑者有助一二,則不置可否,偏頗之處,謝其指正交流……!


臨池管窺


個人認為都可以!但最好按順序來


單字的臨寫是解決單字的結構,用筆,唯有細緻觀察原帖上的單字的筆畫起行收,筆畫粗細,臨寫的像了才能體會到古人的用筆方法,如果不像,就是用筆問題還有待提高!多總結一些有規律的字形有助於把握結構的特點

通篇的臨寫是為了解決對於本貼的章法問題!


所謂章法是由太多的方面組和而成成,比如欹側,俯仰,大小,濃淡,粗細等等!只有通便的臨寫和不斷的總結才能對章法有一定的學習和掌握,最終用在臨創或者創作上!

個人愚見,不喜勿噴


我是喜歡書法和吉他的墨寶,歡迎留言點贊,關注我,謝謝


墨寶


臨書以逐字解決為主,兼顧整頁章法。

臨習時肯定以少而精為正路。趙孟頫曾說,得古人數行即可名世,可見學好書法不一定在於多,而在於通過一個字掌握一篇用筆特點。每一筆內部波動,方圓都要認真觀察。陳忠康老師曾教導我們,從每一毫米觀察起。王鏞老師刻印會拿放大鏡看自己刻的和書上差異,精確豈止毫米。


配一張陳忠康老師書法。


兼顧整篇也很重要,但一開始沒必要通臨。從吃透一字,一行,直至一頁開始。一行之內有輕重,避讓,疏密等等關係。至多行,則不僅上下字有關係,左右與整頁都要兼顧。
我的老師,張揮先生作品。尚未來得及加印。

明陰陽虛實是學書必須要先弄明白的。即使是平正一些的楷書,其實也要用動的筆畫寫出,方不致於死板。

我的老師說,學書三等,一等用心,情性盡顯。二等用腦,會分析字形結構等。三等用手,花時間死練。


王羲那個之


初學書法,臨帖時有人以為單字攻克,有人則是通臨,這有什麼區別嗎?

其實,臨帖的技巧不多,只要用點心,總是都可以實驗出來的。

個人並不提倡單字攻克

因為單字侷限性太大,一個字寫十天半個月,以初學的水平都未必能寫的像樣。

如果是有書法基礎,學單字也並不能帶來什麼實質性的提升,畢竟筆法的規律不是一個字就能表現出來的,還是要多臨,才能體會其規律。

如若是通臨則太多了,一篇楷書碑帖,少則幾百字,多則千餘字,說實話,至今為止,這類長篇作品,我從未通臨過一次。

如二三百字的《告身帖》《竹山堂連句》我以前倒是常通臨。

練字,千萬不能“疲”

一定要趁狀態最好的時候,多學一些東西。

其實不需單字,也不需通臨。

可摘取部分來進行短時期內的攻克。

這個“部分”可以隨便一點,比如,在全篇字裡找一篇,十幾二十個字,然後短時期內就練習這些字,練幾天就換。

可以專業一點,比如,把這篇字裡所有的“單人旁”“提手旁”“上下結構“”半包圍結構”等等,拿出來,做一個短時期的攻克。

目的就是為了靈活。

其實各個字的處理方式,偏旁部首的組合,呼應,點畫之間的向背取勢,多是有區別的。

統一拿出來對比一下,則很快能發現其中的規律。

比如“單人旁”撇的長短,取橫勢,豎式,在不同字體,不同字中都是有區別的。

多拿出來看一看,對比一下,是非常有幫助的。


梁宇航


初學者,是通臨,還是逐字解決,不重要,拿起筆來臨帖就是了。為什麼,因為初學者,毛筆還拿不穩呢,不是考慮怎樣臨帖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怎樣能拿穩筆。不管怎麼臨帖,臨什麼樣的帖都可以,目的是能拿穩筆,隨著時間的推移,毛筆能拿穩了,有了掌控毛筆的能力了,再考慮是通臨還是逐字解決的問題。個人見解,在能基本掌控毛筆的能力後,還是通臨,繼續提高掌控毛筆的能力。達到一定的能力後,在逐字臨帖,解決重點問題,這叫厚積薄發。學書法是一個慢長的過程,手腕手指掌控毛筆的功夫,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掌握的,只有手指手腕的功夫掌握了,才能寫出好看的筆劃,筆劃寫好了,才能寫出好看的字。所以說初學者,練好手上的功夫是最重要的,還沒到考慮是通臨,還是逐字解決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