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吐而嘔稱爲乾嘔

乾嘔


問題:怎麼才能每天都收到這種文章呢?

答案:只需要點擊右上角“關注”即可。

欲吐而嘔稱為乾嘔

[概念]

乾嘔是指欲吐而嘔,無物有聲,或僅嘔出少量涎沫的症狀。

《金匱要略》始有乾嘔"之名。但《醫學入門》認為噦即乾嘔,〝噦即乾嘔,聲更重且長耳〞。《醫學舉要》則曰:"乾嘔者,其聲輕短而小;噦者,其聲重大而長",指出二者症狀相似,僅輕重程度不同。《金匱要略》中所謂噦症,乃後世之呃逆。

本症與呃逆、噁心、嘔吐應予區分。呃逆者,呃呃連聲,其聲短促;噁心者,欲吐不吐,泛泛然,無物無聲;嘔吐者,有聲有物;其與乾嘔之慾吐而嘔,有聲無物均不相同。

[鑑別]

常見證候

胃熱乾嘔:乾嘔頻作,其聲洪亮,心下痞塞,口苦心煩,渴而欲飲,或兼有腹滿作痛,大便秘結,舌質紅赤,苔黃燥或少苔,脈實大或細數。

胃寒乾嘔:乾嘔聲低弱,偶然嘔出少量涎沫,脘腹冷痛,或心下痞滿,不欲飲,便溏,氣短懶言,口淡不渴,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弦或細弱。

肝鬱乾嘔:乾嘔聲音不揚,時作時止,每隨情志波動而發作,兼有胸脅煩悶,納呆,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

食滯乾嘔:乾嘔食臭,欲吐不能,胸痞厭食,脘腹脹滿,大便多穢臭,舌苔厚膩,脈弦滑。

鑑別分析

胃熱乾嘔:當分虛實。外邪侵襲,由表入裡,客於陽明,邪從熱化,與榖氣相搏,逆而上衝,胃失和降,故乾嘔頻作,屬實證。若病後餘熱未盡,或誤用燥藥,傷及胃陰,亦使胃氣不得和降而上逆,造成乾嘔,屬虛證。二者的鑑別要點:實證必見腹滿便秘,口渴引飲,苔燥脈大。治宜清熱通腑,和胃降逆,方用調胃承氣湯加減。虛證則以舌紅少苔,脈細數為依據。治宜養胃生津,和降衝氣,方用竹葉石膏湯加減。

胃寒乾嘔:有虛實之分,實證乃外感寒邪,直中胃腑,或過食生冷,以致寒凝氣滯,胃失和降,引起乾嘔。虛證乃脾胃素虛,或過用寒藥克伐胃氣,以致脾胃虛寒,升降乖常,胃氣上逆而乾嘔,。二者的鑑別要點:實證必見脘腹冷痛,苔白,脈沉弦。治宜溫中散寒,和胃降逆,方用半夏乾薑散加減,若吐少量涎沬,微感眩暈者,方用吳茱萸湯加減。虛證則以心下痞滿,兼見不欲食,便溏,氣短懶言,舌淡,脈細弱為依據。治宜補牌益胃,降逆安中,方用理中湯加丁香、茯苓、半夏之類。

肝鬱乾嘔:多因憂思鬱怒,肝氣鬱結,橫逆犯胃,以致胃氣失和而作乾嘔。病起於肝鬱,故常隨情志波動引發,肝失條達,故見胸脅煩悶,肝氣犯胃,故不欲食,舌苔薄白,脈弦細。其特點為:每次發病與情志因素有關,並伴有胸脅煩悶,納呆,鬱鬱不樂等症。治宜舒肝理氣,和胃降逆,方用四七湯加減。

食滯乾嘔:多因飲食不節,過食醇酒厚味,食滯胃脘,胃氣不得和降,氣逆上衝,遂致乾嘔。辨證要點:有明顯的傷食原因,症見乾嘔食臭,欲吐不能,脘腹脹滿,大便穢臭,常嘔出食物為快。治宜和冑理氣,消食導滯,方用保和丸加減。

乾嘔主要是胃失和降,氣逆上衝所致,臨床當分清寒熱虛實,辨證論治,但總以和胃降逆為要。

[文獻別錄]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乾嘔,吐涎沬,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醫學心俉》:"嘔者.聲與物俱出。吐者,有物無聲。噦者,有聲無物,世俗謂之乾嘔。東垣以此三者,皆因脾胃虛弱,或寒氣所客,或飲食所傷,以致氣逆而食不得下也,香砂二陳湯主之"。


如果你想聯繫馬氏中醫。聯繫方式如下:

第一步:點擊〖關注〗

第二步:點擊〖頭像〗

第三步:點擊〖私信〗

第四步:填寫〖你好〗

第五步:點擊〖發送〗

系統會自己回覆你的問題。


每晚八點:歡迎準時收聽馬氏中醫直播的健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