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是怎麼分崩離析的?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是怎麼分崩離析的?應該說阿拉伯帝國的崩潰經歷了三個階段,即阿拔斯帝國取代倭馬亞帝國,阿拔斯帝國逐漸分裂和最後的蒙古征服。

阿拔斯帝國取代倭馬亞帝國

阿拔斯家族是創立伊斯蘭教的穆罕默德的叔叔的後代。公元747年,阿拔斯家族以自己與穆罕默德血緣更近和倭馬亞帝國統治者道德敗壞為由,開始發動起義。3年之後,阿拔斯家族在今天伊拉克境內的扎卜河戰役中擊敗倭馬亞大軍,其首領薩法赫稱哈里發,建立了新的阿拔斯帝國。

阿拔斯帝國全盛期

而阿拔斯帝國建立之後,幾乎將前朝倭馬亞皇族屠殺一空。但還是有一位倭馬亞哈里發的孫子阿卜杜拉赫曼逃到了西班牙地區,拉起了自己的隊伍,最終成功建立了後倭馬亞王朝,等於阿拉伯帝國的歐洲部分自此就脫離了阿拔斯帝國的統治。

在西班牙建立的後倭馬亞王朝

阿拔斯帝國的分裂

而暴動起家的阿拔斯家族顯然也沒有完全得到阿拉伯帝國內部的認同。在其執政之後,阿拉伯帝國各地起義不斷,自立的政權一個接一個。首先是公元778年,位於北非的艾馬德教派起義,在利比亞和摩洛哥一帶建立了伊德里斯王朝。到公元9世紀之後,起義幾乎遍佈阿拔斯帝國全境,從中亞到北非,先後有十多個王朝自立,其中在北非地區建立的法蒂瑪王朝和後來由薩拉丁所建立的阿尤布王朝實力最強,幾乎達到了和阿拔斯分庭抗禮的程度。

公元1000年時法蒂瑪王朝(紅色)和阿拔斯帝國(藍色)對峙形勢

而在公元934年,興起於伊朗西部的白益王朝崛起並攻佔巴格達,阿拔斯哈里發成為其傀儡。公元1055年,塞爾柱突厥帝國又攻佔了巴格達,阿拔斯哈里發又成了突厥人的傀儡。直到公元12世紀,塞爾柱突厥帝國衰落之後,阿拔斯哈里發才又重新擁有了一定的自主權,但此時的阿拉伯帝國,實際上已經完全分裂,阿拔斯哈里發的管轄範圍只存在於巴格達周邊地區了。


公元1200年前後阿尤布王朝(黃色)、阿拔斯帝國(深綠色)和塞爾柱帝國(淺綠色)對峙形勢

短暫復興之後被蒙古征服

到公元1118年,阿拔斯帝國第29代哈里發穆斯塔爾希德終於找到機會重建了軍隊,但仍然被塞爾柱擊敗。又過了將近40年之後,阿拔斯第31代哈里發穆克塔菲才在巴格達圍城戰中擊敗了塞爾柱軍隊,徹底擺脫了塞爾柱帝國的壓制。而到了公元1225年,阿拔斯帝國第34代哈里發納賽爾時代,阿拔斯帝國才重新恢復了對伊拉克地區的控制。

但這時,阿拔斯帝國,也就是最後的阿拉伯帝國的迴光返照也差不多結束了,因為在13世紀開掛了的蒙古騎兵來了。

旭烈兀滅亡阿拔斯帝國之後建立的伊兒汗國

公元1254年,蒙古大汗蒙哥派自己的弟弟旭烈兀發動蒙古第三次西征,目標就是西亞的各個伊斯蘭王朝,其中最大的目標當然就是阿拔斯帝國。旭烈兀的母親和妻子都是基督教徒,而此次出征的軍隊裡還有大量來自蒙古早先征服的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等地的基督教軍隊,因此此次蒙古西征又被稱為“黃色十字軍西征”。

而此次西征的結果當然和蒙古前幾次西征的結果差不多,蒙古軍隊勢如破竹,在公元1258年1月29日包圍了阿拔斯帝國首都巴格達。當時末代哈里發穆斯塔欣還曾嘗試與旭烈兀和談,但被旭烈兀嚴詞拒絕。2月10日,巴格達城破,穆斯塔欣被處死。

而巴格達城破之後,蒙軍將阿拔斯帝國的“國家圖書館”智慧之家完全摧毀,裡面在400多年時間裡積累的數學、農學、哲學和醫學書籍毀於一旦。同時蒙軍對巴格達城中除基督教徒之外的居民展開大肆屠殺,甚至許多嘗試逃出城的居民也被蒙軍逐回城內,然後遭到集體屠殺。據估計屠殺總共造成了9萬到80萬巴格達居民死亡。

之後雖然阿拔斯皇室成員穆斯坦綏爾二世在馬穆路克王朝的支持下名義上在埃及重建了阿拔斯帝國,也就是阿拉伯帝國。但因為這個朝廷完全是馬穆路克突厥騎兵的傀儡,所以沒有得到任何其它穆斯林王朝的承認。因此國際上普遍公認公元1258年蒙軍攻破巴格達就是阿拉伯帝國滅亡之年。


桃花石雜談


簡單來說是如下的一個過程:

內部先從統一的帝國分裂為各個王朝,而境內不斷的民眾的起義又加劇了衰弱,直到最後亡於蒙古帝國。

阿拉伯帝國(632年—1258年),其存在時期約略為我國唐、宋時,這是中世紀時地處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蘭帝國,唐以來中國史書稱其為大食

極盛時期疆域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抵大西洋沿岸,北達高加索山脈、裡海以及法國南部,南至阿拉伯海與撒哈拉沙漠,國土面積達134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古代史上東西方跨度最長的帝國之一,亦是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之後第五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阿拉伯帝國存在了626年,經歷了哈里發時期(632年—661年,又稱神權共和時期)以及倭馬亞王朝(661年—750年)、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兩個世襲王朝。1258年,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達被蒙古帝國西征統帥旭烈兀攻陷後,阿拉伯帝國滅亡。

從610年開始,穆罕穆德在阿拉伯半島通過傳播伊斯蘭教教義,逐步凝聚了人心,打敗了阿拉伯半島上各自為政的各個部落,632年建立了以伊斯蘭教為核心的統一的阿拉伯穆斯林國家,然後由此進入了擴張時期。

最初的四大哈里發由穆斯林公社以協商、選舉方式產生,歷史上將這4位領袖統治時期稱之為神權共和時期,又稱四大哈里發時期。一般阿拉伯史學家把神權共和時期的四位哈里發叫做“拉什頓”。這一時期,帝國版圖迅速擴張,為阿拉伯帝國奠定了基礎。

阿拉伯帝國擴張的頂峰在732年結束。當時哈里發的軍隊穿越比利牛斯山,進攻法蘭克王國,在普瓦提埃附近被法蘭克人擊敗。至此,阿拉伯帝國的大規模征服運動開始落下帷幕。

盛極而衰,阿拉伯帝國的命運也不可避免。帝國可以征服領土,但很難徹底征服人心。因為所征服的不同民族與不同信仰之間其實存在著激烈的隔閡與矛盾。而廣大底層人民與貴族官僚、富商階級之間也存在著無法調和的階級矛盾。穆斯林內部也因複雜的派別矛盾而四分五裂。隨著封建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帝國內部也自然產生了離異的勢力。因此,到9世紀中葉,哈里發政權已逐步釋放盡自身的能量,神權制度開始被分裂的各個世俗王朝所取代。

10世紀以後,阿拉伯帝國就陷入了四分五裂,實際統治區域僅限於巴格達及其周圍地區,已經名存實亡。而帝國內部,民眾起義開始層出不窮。所以,最後被蒙古帝國所滅亡,其實只是一個自然過程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