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在「國家隊」領地 中國「馬斯克」如何把民營火箭送上天?

未來網(www.k618.cn中央新聞網站)北京7月19日電(記者 趙亞超)7月5日,藍箭航天在水立方召開新聞發佈會,向外界公佈了其液氧甲烷中型運載火箭的研發進度,公司表示其自主研發的中型液氧甲烷運載火箭朱雀二號已經於今年六月完成全系統設計工作,該款火箭為國內在研運力最大的民營運載火箭,計劃於2019年完成全部地面試驗,2020年首飛。

在此之前的4月,星際榮耀第一枚固體亞軌道火箭“雙曲線-1S”在海南發射升空。

5月,同樣一枚來自零壹空間的亞軌道火箭OS-X火箭“重慶兩江之星”也宣佈發射成功,這也是中國首枚民營自研商業亞軌道火箭。

出現在“國家隊”領地 中國“馬斯克”如何把民營火箭送上天?

今年2月初,美國科技大亨伊隆·馬斯克的“獵鷹重型”(Falcon Heavy)火箭在佛羅里達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升空,將馬斯克本人的櫻桃紅色特斯拉跑車送往太空,這標誌著人類航空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國內的民營火箭公司也隨之逐漸浮出水面,尤其在今年上半年,被稱為“業內第一梯隊”的三家民營火箭公司,星際榮耀、零壹空間和藍箭航天都紛紛有了大動作。

美國航天新聞網的觀察顯示,中國的民營航天公司的數量正不斷增長,它們經常佔據有利可圖的市場,正在取得非常真實的技術突破。

自2014年《國務院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民間資本研製、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提供市場化、專業化服務”以及2015年軍民融合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後,我國商業航天迎來了快速發展的契機。也使國內民營火箭創業迎來第一波小高潮。僅就數量而言,我國目前粗略統計已有超過60家民營企業涉足商業航天領域。

能受到如此關注,關鍵在於在航天、火箭發射這塊原本屬於“國家隊”的專屬領地,終於出現了民營資本的身影。它是改革開放40年民營經濟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經營範圍不斷擴大的例證,更是軍民融合發展的創新成果。

知名航天技術專家黃志澄表示,就軍民融合而言,國家正在大力倡導,商業航天已經走在軍民融合的前列。”黃志澄說,毫無疑問,國營企業是未來中國商業航天發展的主力軍,但民營企業也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它們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對比“國家隊”,中國民營航天有何具備競爭力?

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副院長金仲和在接受未來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民營航天主要是機制靈活,特別是決策機制、激勵機制。人才方面,民營公司在經營性人才、市場人才方面有優勢。技術人才短期內還要靠挖國家隊和高校科研機構的。這樣可以逐步形成競爭力。

西湖創客匯理事長戴立也表示我國的高科技企業,在過去二十年的發展當中,充分享受了高素質低成本的“工程師紅利”。我國航天人才隊伍的年齡梯隊也非常合理,如果有合適的人才流動、返聘等政策驅動的話,民營航天也可以享受到中國的工程師紅利,從而有能力研製出在全球性價比佔優的火箭,過去二十年這種趨勢已經在很多高科技行業得到驗證。

另外在政策方面,戴立強烈建議加強軍民共建,從而提升民營公司對中國航天事業的供應能力和份額。

批評質疑,民營能不能做好火箭?

在經歷三年多的發展歷程中,中國民營火箭行業依然面臨著商業航天基礎設施的薄弱,以及技術的高門檻、變現盈利的長週期等問題,整個行業還處於起步的初期。

零壹空間第一枚火箭在我國西北某基地進行了發射,引起了廣泛討論,但主要以批判、質疑的聲音為主。“到底應不應該讓民營做火箭”、“民營能不能做好火箭。”

黃志澄就表示,由於體制機制、資金、技術等多方面原因,民營企業在進入航天領域還有些困難,如一些發射的基礎設施,本身投入很大,一般民營企業無力進行建設,希望國家能夠在可行的基礎上進一步向民營企業開放,目前國家在資源開放方面已經有了政策,但怎麼做到細節落實,還需要相關方面給予幫助。同時,不僅僅有開放,也要有監管。

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副院長金仲和也告訴記者航天到了今天這個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商業化的前夜,相信有眼光的投資機構已經做好了大規模投入的準備,發展前景已經毋容置疑。主要的問題是從事商業航天的團隊和企業如何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我認為現階段商業航天的核心競爭力是技術團隊和技術積累。資本一旦和有核心競爭力的團隊結合,就可以產生很大的活力。

其次,團隊在前期如何生存的問題,這有兩個方式可以解決,一個是資本投入,在看清楚前景後,持續投入3-5年。例如目前的WIFI衛星星座,前景是很好的,但3-5年內只是投入,沒有收益,並且投入都是數十億、上百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