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學區房才是中產階級教育投資的最大陷阱

前段時間,我的表姐,一位15歲孩子的媽媽,生活在三線城市的企業中層,露出了半年來唯一的一次笑容。

半年前她買的學區房,銀行終於放款、辦證、落戶,她如釋負重,搭上夏季報名的末班車。

2018年因為銀行額度緊張、貸款審查嚴格,按揭貸款遲遲不能批覆,她費勁周折——去堵過教育局領導的門、跟蹤片區學校校長的車、打通在銀行就職的前男友的電話,和老公瘋吵過N+1次架——不是因為跟前男友聯繫,而是嫌姐夫去年買房磨磨唧唧。

警惕!學區房才是中產階級教育投資的最大陷阱

又一年高考張榜、小學擇校、小升初、初升高的季節,無數個家長早已躁動起來。

作為最大的教育受益群體,中產階級對學區房的渴求,更是不必多言。

還記得北京天價學區房麼?530萬買下區區11.4㎡的老破小,只因它是北京最著名小學之一實驗二小的學區房。

的確,學區房代表了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學習環境,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南為枳,你可會發現每年的中考、高考狀元,越來越集中的出自名校。

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接受採訪時曾說過:像我這種,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到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農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這種東西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是能比他們走很多捷徑。

看看身邊的親朋好友,為了讓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資源,大家都撅著屁股加班賺錢,以湊足一套學區房的首付,然後一邊節衣縮食咬牙還著高額月供,一邊欣慰孩子登上通往大學的諾亞方舟

學校教育到底有多管用

心理學早已證明,人類喜歡人云亦云,厭惡懷疑和不確定。

儘管教育是每個家庭的頭等大事,但很少有人靜下來想一想,重點學校的升學率高,主要是家長認為的學校本身教學質量高嗎?我知道這肯定是一個招罵的問號,難不成全國家長愛子心切,忘了叫智商稅?

其實美國也很重視教育、家長也買學區房,為此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洛蘭特.福萊爾教授帶領團隊持續3年,對紐約市重點中學進行了一項課題研究,結論可能令我們大跌眼鏡:上重點校本身對學生前途並無特別的好處。

紐約市有三所著名的重點公立高中:這三所中學的升學率比普通高中高出許多,例如哈佛和耶魯兩校在紐約市錄取的學生,六成來自這三所中學。和一般公校不同,這三所中學要參加紐約市舉行的一項專門入學考試並嚴格按成績劃線錄取。

這種“一考定終身”的做法對於水平恰好在分數線上下的學生是殘酷的。對於他們,能否達線多是由一些與自身水平無關的偶然因素決定,比如在考試當天發揮的如何等等。

但這卻給研究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考慮兩組學生:(A)成績剛好達到分數線而進入重點高中的,(B)成績沒有達線但只差一點因而沒有進入重點高中的。 通過比較這兩個群體將來的發展,就可以發現到底在重點校學習本身是否有好處。

通過耐心查找,福萊爾教授團隊獲得了所有1989-2008近20年來(A),(B)兩個群體學生大學升學和畢業的詳細數據。(有心人可百度一下,網上有詳細的圖表統計分析)

通過分析得出結論:上不上豪華名校,孩子的同學是否全是高智商天才,絕沒有一般人想象的那麼重要。

福萊爾教授的這項研究在美國學界有很大影響,可惜在中國還知之甚少。

如果你認可上面的結論,顯然就會意識到,在有條件、能力的情況下,買上頂級學區的房子,當然是好事。但擇校根本沒有您想象的那麼重要。一個學校升學率高,主要原因是他集中了本來就成績優秀的學生,僅此而已。您的孩子如果沒有能夠和一大幫天才兒童一起讀書,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會產生什麼不利影響。

這對大多數財力有限的中產家庭而言,無疑是個利好消息。

你在家庭教育中合格嗎

可現實中,因為固有習慣使然,我們發現家長往往關注學校教育,疏於家庭教育。

不信的話,作為家長,看看下面情景你有沒有中槍?

一邊熬夜看電視劇刷朋友圈,一邊督促孩子刻苦學習。

一邊喝啤酒吃烤串吃大排檔,一邊讓孩子合理健康飲食。

一邊挺著大肚腩下班後葛優躺,一邊讓孩子勤於健身運動。

一邊是書架上厚厚的一層灰塵,一邊讓孩子熱愛閱讀寫作。

家長不自律,卻苛責孩子完成,即使孩子身處名校,這樣的家庭教育也很難有說服力。

古人言:身教勝於言教

言傳身教,才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還記得董卿之前在採訪中說的話嗎?“你希望孩子是什麼樣的人,那你就做什麼樣的人!”

2018年江西省高考文科狀元劉夢接受採訪時,透露一個“媽媽考清華、女兒考北大”的真實故事。

警惕!學區房才是中產階級教育投資的最大陷阱

於中產階級而言,比經濟實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好的家庭環境。父母的素質和陪伴才是最重要的,好父母通常自身素質高,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在教育孩子上,他們不僅要求孩子努力,更是嚴以律己,與孩子一起成長進步,起到一個榜樣作用。

著名自媒體人spenser老師在其公號有篇推文“700萬全款買房,那時窮人才做的事”。裡面提到一位保安是拆遷戶,花700萬全款買了套房,很自豪的說:他家不喜歡欠銀行錢,但同樣當保安的老爸上個月住了趟院,還是問其兄弟借的錢,鑰匙還房貸的話,那真是要了我的命!

大家可以理解,在這種家庭環境下,他們父子兩代為什麼都從事著社會最底層的職業,有價值700萬的房子,卻無法實現階層變遷和財務自由。

由此可見,學區房這種顯性的教育資源,是由你家庭財力的承受上限來決定,顯然為了孩子,家長通常無一例外是選擇承受上限來買房的

而恰恰隱性的教育資源這部分,還有不少彈性空間可以發揮,比如父母的見識、觀念、價值觀、生活理念、工作細節、學習習慣等等。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因此,從今天起——

你能不能讓孩子逐漸減少玩消消樂、湯姆貓,刻意增加讀繪本、聽故事的時間?

你能不能不再打斷或敷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轉而耐心回答或百度知乎?

你能不能把糟糕懊惱的工作經歷倒進垃圾桶,不把老婆孩子當做出氣筒?

你能不能每天心懷感恩之心,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生活中去?

你能不能把每天學習半小時當做吃喝拉撒睡之外的第六習慣?

警惕!學區房才是中產階級教育投資的最大陷阱

我們皆凡人,生來無聖心。

人生成長沒有捷徑,唯有一點一滴修煉。

須知這種隱性投資不是立竿見影的,你和孩子唯有數萬小時的持續性投資,才有資格在未來收穫巴菲特那種指數級增長的複利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