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在博物館聽過的奇葩講解

那些年,我们在博物馆听过的奇葩讲解

盼望著,盼望著,撒歡玩耍的暑假終於到了。即使烈日當空,驕陽似火也擋不住小夥伴們奔赴博物館的腳步啊。

然而去的博物館多了,就會碰見各種各樣神奇~的事情。

那些年,我们在博物馆听过的奇葩讲解

之前小編跟大家分享過博物館的糟心事兒,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年我們在博物館聽過的奇葩講解

為了更加深入地瞭解博物館的展品,許多人都會選擇講解服務。有些是收費的,有些是志願者。當然還有一些小夥伴自發奮勇地為同伴或者陌生人提供熱心講解。

不過“術業有專攻”,個人的知識水平和口才也決定了他的講解質量,由此便出現了各種奇葩的講解。小編將他們分為以下五類,快來看看你遇到過的屬於哪一種?

移花接木型

這類講解對乾貨知識還是懂那麼一點,

但是也只有那麼一點。

專業不過關,準備不充分,

講解七分靠背,三分靠吹

所以經常幹出移花接木、張冠李戴的事來。

騙騙只是走馬觀花的“吃瓜群眾”還行,

在內行面前分分鐘“原形畢露”。

當時從外面回來去歷博參觀 去二展看文物有沒有更換,結果看到一個志願者帶著一個三四十歲的男性遊客在臺階上的上林銅鑑前進行講解,以下是對話

志願者: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漢代的一件青銅器balabala

遊客:這個我知道!我知道!

志願者(微笑):是嗎,那您覺得它是?

遊客:就是司馬光砸缸的那個缸嘛(excuse me!),導遊(md最恨別人叫我導遊,還有叫服務員的)你說是不是

志願者(猶豫了一下):對對對,您說的沒錯,之前我還沒注意,年代也能對上,看來我還需要學習。

然後,那位志願者給我來了最後一擊:

遊客“司馬光還寫過一本很有名的書,導遊你知道嗎”

志願者“我知道!是史記!魯迅先生還誇過它呢”(資治通鑑哭暈在廁所)

這時候我已經忍無可忍無需再忍了,一個箭步衝上去,面帶迷之微笑的衝兩人補上了一句:

“你們是在說司馬遷嗎?”

像被嘴動閹割並且扔到深不過四五十釐米的銅鑑還要被人砸的滿頭包的司馬光表示默哀

@寒墨夜殤

這個漢代青銅鑑是

寫《史記》的司馬光小時候砸的那個缸?

用石頭砸破了銅器,

看來司馬光不但有文采,

還有神力!

那些年,我们在博物馆听过的奇葩讲解

暑假看了《一代帝師八思巴》然後黨支部組織去包頭博物館,講解員對著明顯是小篆的文字說是八思巴文……

雖然我讀書少但是我看片多啊,別這樣騙我好不好!

@改改改這就改

誰說知識只能從書本上獲取,

下次媽媽再嘮叨看劇是不務正業的時候,

搬出這個例子,大聲地告訴她:

我這是在學習!

那些年,我们在博物馆听过的奇葩讲解

藝術加工型

這類個個都是隱藏在民間的創作高手

他們的想象力可以飛上天,

和太陽肩並肩~

每每聽到他們的“高見”

真是感嘆不去寫小說可惜了。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志願者:你知道為什麼秦始皇要選擇葬在陝西嗎?

吃瓜群眾:搖頭

大家和我看陝西省的形狀,像不像單膝跪地的兵馬俑!秦始皇就是看中了這一點:陝西的風水特別好才葬在了這裡。

@古望潮

秦始皇他老人家

連幾千年後的陝西省形狀都預知到了,

真不愧是“千古一帝”。

那些年,我们在博物馆听过的奇葩讲解

當年C9暑期學校交流,某天的安排是去兵馬俑,我帶的團,預約了一個講解,他先拉我們去買玉,因為都是學生,真不想買也買不起。然後出來他就不高興了,之後的講解就滿嘴跑火車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說……兵馬俑是用鈾235做的,所以早在秦始皇時期,中國的科技就已經很發達了……

大哥,你天天在這講解不怕輻射麼?

@Boye

乖乖~

兵馬俑是用核燃料做成的?!

就是把金庸古龍梁羽生加起來

都說不出這麼“驚世駭俗”的話。

那些年,我们在博物馆听过的奇葩讲解

沒人吐槽茂陵博物館嗎?我了個去!導遊說去病石可以退醫保啊!李夫人是豬豬陛下最愛的女人啊!還有博物館為了修圍牆強行破壞衛舅舅廬山冢的西坡,至今讓舅舅外甥一牆之隔!把我大將軍放圍牆外邊啊!氣!

@時實

不用吃藥,不用打針,

摸摸去病石就百病全無,

醫保什麼的通通不需要

......

這到底是講解詞,

還是黑心醫療小廣告?

那些年,我们在博物馆听过的奇葩讲解

胡說八道型

如果說上一類還只是發揮想象力的再創作,

那麼這一種就是不摻水無添加的胡說八道

講解人對展品瞭解約等於零,

還要硬講給別人聽,

這份勇氣一定是梁靜茹給的吧?

我自己……

(任意容器)“大家請看,這個東西,就是古代的夜壺,是用來起夜的,為了紀念這一偉大的發明,我們國家現在還有很多企業家。”

(衣裳)“大家看,這是古代的棉衣,它為什麼這麼薄呢?因為它不是親孃絮的。”

(印章)“大家看,這是古代的戳兒,它很值錢,因為它是古代的。比如我家也有個戳,1000年以後你拿去賣,也很值錢。”

(空展櫃)“大家看,這是一件非常華麗的絲織品,完美地展示了中華民族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只要是傻嗶就看不見這件展品。”

(博物館消防栓)“大家看,這是古代的滅火器,因為生鏽,都已經變紅了,這雙膠鞋為什麼這麼亮呢?因為它上了漆。有個成語叫如膠似漆就是這麼來的。”

……

……

@我是比茄多耳

論睜眼說瞎話的本事,

有理有據,

細品居然還有幾分道理......

那些年,我们在博物馆听过的奇葩讲解

記得逛故宮的時候有一個北京老大爺給遊客做講解,遊客問老大爺廣場上的缸是幹什麼用的,老大爺脫口而出,皇帝和大臣們一起吃大鍋飯用的!

@趙老師

大爺,那是皇帝,

不是俺們村的村幹部。

那些年,我们在博物馆听过的奇葩讲解

沒話找話型

為嘛呢?

專業不足,想象力又不夠,

要命的是口才也不行,

說,說不好;編,又不會編。

那就只好沒話找話

把一句話顛來倒去地說

在某一個瓷器的博物館,巨熱的天氣。

以下事講解員原話:

這個展廳特別有意思。

宋代的官窯特別有意思

這個油滴碗很有意思

白瓷比較有意思

我覺得這個制瓷的過程非常有意思

最有意思的是,他在一個歷史背景的圖示面前,講了半小時歷史,然後把最著名的青瓷和開片直接用有意思跳過了。

咳,我覺得講解員小哥哥真的很有意思。

@剷剷

有意思,有意思,

那些年,我们在博物馆听过的奇葩讲解

大概五年前,跟家人一起去曲阜孔廟旅遊,碰到一個國外旅行團,大概二三十個老外,領頭的導遊是個三十歲左右的中國男子。由於剛好順路,我們就跟著這個旅行團一起轉悠。

轉悠了大半天,看了十幾處不同的景點了吧,然後這個導遊全程都是這麼幾句話:

Look, this is very good( ̀⌄ ́)

Look, this is also very good(^-^)

Come see this, very good(*^o^*)

This building, very good(^∇^)

This, this is good, too(#^.^#)

心疼國際友人

@匿名用戶

這批國際友人在回國前,

給導遊寫了一封信:

Hey buddy!

Everything is good except for you.

那些年,我们在博物馆听过的奇葩讲解

現在在我們右邊的這個是。。。呃。。。。這個。。。。接下來我們可以看到。。。。

@BadAspirin

這個......呃......

好吧......下面.....

你倒是說呀!

某博物館,聽見旁邊一群小孩圍著一個講解:

小pin友,喃們看那個飛機哈,似不似像——

像個大飛機啊?

小朋友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異口同聲地回答:

似!

——————————————————————

哦。

@大黃鴨

那些年,我们在博物馆听过的奇葩讲解

向錢看齊型

一些群眾到博物館最喜歡問的就是:

這個值錢不?”“這個多少錢?”

你告訴他文物都是無價的,

人家還不滿意。

在這樣情況下也順應形勢地出現了

一批“向錢看齊”的講解。

剛到北京的時候住在安定門的一個青旅,週末的時候總有客人說要組團去博物館,我就被叫上做了導遊。

說實話,一開始我也不比遊客對展品瞭解的更多,所以基本上都是告訴他們:

"這個是最大的玉琮,很值錢。"

"這枚是滇國國主的金印,這麼貴的東西就給陪葬了。"

"這個汝窯的瓷器貴的沒邊,以前歐洲人運瓷器的時候不小心摔碎了,拿這碎片鑲戒指都比鑽戒貴。"

"慈禧的鳳冠,不說藝術價值,光是金銀珠寶就不知道得多少花費…"

結束參觀之後,我問他們講得怎麼樣,大家都說挺好的,然後有個男生壓低了聲音問我:

"所以我們是來踩點的麼…"

@王德福

這位小哥你的思想有點危險啊。

那些年,我们在博物馆听过的奇葩讲解那些年,我们在博物馆听过的奇葩讲解

當然,以上只是一些特例,

小編相信大部分講解員還是非常專業的。

不過要是想要避免碰上這樣“神奇”的經歷,

多多看拾字君的推送,

你就可以做自己的講解員啦。

祝大家逛館開心~

那些年,我们在博物馆听过的奇葩讲解

今日話題

你聽到過什麼奇葩的講解?

文中回答來自知乎《你在博物館見到過哪些讓人無語的觀眾或者講解?》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171280

那些年,我们在博物馆听过的奇葩讲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