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正深深傷害著孩子的心

最近有一部綜藝非常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部綜藝是湖南衛視一檔新節目《少年說》,節目組走進了全國12所中小學,在每個學校搭建了一個特別的“勇氣臺”,鼓勵大家來“喊話”。

妙妙姐看完之後發現了我們的一部分爸爸媽媽和孩子們交流中普遍都會存在的問題。

中國傳統的打壓教育主義:

把打壓合理化,把批評當習慣

我們長久以來都有一個認知誤區:孩子被夸容易驕傲,這不行。

比如說第一集裡,一個名叫景頤的小姑娘令人印象深刻。她“控訴”了媽媽總是拿她和“別人家的孩子”——

這個別人家的孩子還是景頤最好的閨蜜。

一個“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校第一、全聯盟第一”的四項全能學霸女閨蜜。

她說媽媽從來看不到她的努力,這讓她很受傷。

那些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正深深傷害著孩子的心

她媽媽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你這麼差,怎麼會有人願意跟你做朋友。

每次考試成績下來,媽媽一定是先說她很差。

這個小女孩表達邏輯清晰有條理地提出了他對媽媽的控訴

然而如此真誠的請求,卻被她的媽媽一下子潑了一盆冷水——完全沒有理會自己女兒地控訴,開始頭頭是道地講起自己的一套教育理論。

那些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正深深傷害著孩子的心

孩子問媽媽:那你為什麼老打擊我,看不到我的努力?

那些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正深深傷害著孩子的心

媽媽的回答:“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那些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正深深傷害著孩子的心

孩子說:“不是啊!這種打擊已經讓我開始否定自己了,我說過了我不適合激將法啊,你總是打擊我,我很痛苦啊!“

媽媽很淡定:我承諾你的,我都做到了嗎?你承諾我的,你做到了嗎?

這時,即便女孩已經委屈得哭出來,她媽媽依舊不能體諒她的想法,繼續居高臨下的闡明自己的觀點。

“不是隻是肯定你,就能出效果...”

“我是為了你好……”

那些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正深深傷害著孩子的心

這種一輪輪被敲打回去的窒息感受,讓孩子徹底崩潰了,哭著跑下了臺。

那些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正深深傷害著孩子的心

這樣的情況在這個節目中也不是隻發生在景頤的身上的

那些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正深深傷害著孩子的心

那些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正深深傷害著孩子的心

很多孩子都有類似的經歷:“不管自己怎麼做,都比不上別人家的孩子。”其實不是孩子矯情、不知感恩,而是因為,他們和父母之間,真正意義上的親子溝通實在太少了。

害怕孩子會因為太多的誇讚變得驕傲自滿,於是儘量以打壓的方式讓他們時刻保持清醒,記住“勤勞致富”的人生箴言。

雖然很多時候,父母們都忽視了對打壓的尺度的拿捏,以及,不是每個孩子都能理解謙卑和自卑的界限。

我們一直在說教育孩子需要平等、尊重和接納,但實際行動卻遠遠不夠。

這樣的教育下的孩子常常會覺得“我不好,我是一個有問題的人”,而不是“就這件事而言,我的行為不太好”。

那些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正深深傷害著孩子的心

最近幾天,一篇題目為《渠縣一孩子留下遺書輕生,這多麼讓人痛心》的網帖在多個社交論壇瘋傳。

那些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正深深傷害著孩子的心

從死者小斯QQ空間的動態可發現,小斯父母奉行傳統的“打壓式”教育:生活中,孩子無論有無做錯,總得接受打罵;學習上,考98分也得被罵。這些事讓小斯自嘲:”可能是我的情商太低,感覺不到父母對我的愛“, 因此才自尋短見。

“打壓式”教育會讓孩子很容易因為別人的懷疑而否定自己,那種過分謙卑造成的不自信,就成了孩子成長最難以逾越的心理障礙。

妙妙姐認為,但凡父母們對孩子異常的情緒有所察覺,而不是一味地認為否定孩子,打壓孩子的自信心才能夠讓他們成長,而是及時地交流溝通,用更溫和表達來替代持續的打壓,這件事可能就不會發生了。

現實中,很多“勵志主角”也許在生活上吃盡苦頭,但他們的精神是富足的,這種精神力量大多源自父母的愛,讓他們獲得了安全感。因此,父母應該學會接納和鼓勵孩子,用愛給他們傳遞信心。

總之,父母應該傳授孩子相應的處理壓力,解決困難的方法,而不是靠打壓、諷刺孩子的自尊心來讓他進步。

“打壓式”教育還應堅持兩個原則:以人為本和因人而異。要考慮孩子的成長階段、心理健康等因素,對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進行“打壓式”教育要有側重,同時也應注意孩子的個性特點。

那些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正深深傷害著孩子的心

父母權威思想嚴重

對孩子缺少尊重

這裡面還有一個小女孩,他媽媽自己給自己報了英語班,誰料上了幾節課就放棄了,然後讓女兒接替自己去上。

那些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正深深傷害著孩子的心

那些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正深深傷害著孩子的心

當孩子提出”控訴“時,這位媽媽反而非常理直氣壯的反駁回去

”我給你花錢還不好嗎?那是為了激勵你。“

真的是這樣嗎?還是隻是為了所謂的家長面子呢?

孩子和大人間的關係,在我們中國人這兒,雖然當下已有很多研究,但基本立場往往是大人們的立場,一方面,大人們對孩子們的越來越自我中心,甚至越來越霸悍憂慮重重;另一方面,孩子們卻一向覺得,相對於大人,他們普遍是弱者,是“被治”之人。

孩子和父母之間總會出現這樣的一種現象。

"我是媽媽,所以我說的都是對的。”

為什麼父母不能嘗試著去接受孩子有不同的意見,為什麼當孩子挑戰父母的”權威“時,總是想去“鎮壓”他們的思想。

你的想法是不對的,你應該按照我的想法做事。在我的想法上我都是為了你好。

中國傳統倡導小孩子「聽話」,長大了「孝順」,無非就是反覆告訴做子女的不要跟父母唱對臺。

我們似乎掉入了一個邏輯的怪圈裡:我們總告訴孩子要做一個聽話的乖孩子,要求他們按照你的想法做事情,不要搗蛋不要添亂,卻又總想他們擁有新的突破性的想法,殊不知那些在學術上有建樹的偉人們之所以名留青史,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為他們敢於提出異議,敢於挑戰權威。

為什麼我們從來不覺得「跟自己觀點不一樣」的孩子也是非常可愛和值得尊重的,從而進一步站在孩子的處境客觀反省一下自己呢?

這個孩子的媽媽因為她的成績下滑把她堅持了七年的舞蹈課程停掉了,孩子對此非常疑惑:我的堅持是對的嗎?我到底該不該堅持我的夢想?

那些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正深深傷害著孩子的心

韓寒曾經說過一句話:“小孩子的世界才有對錯,大人只看利弊。”

那麼這種做法對孩子來說就意味著:堅持跳舞蹈並沒有這麼重要,為了學習你可以隨時放棄跳舞。

我們在很多事情上,告訴孩子們這樣做是錯的,實際上我們的意思是,這樣對你不好。

我們往往對孩子少了一些尊重多了一絲強迫,這會讓世界觀還尚未完全的孩子們非常疑惑:我這樣做真的是對的嗎?

如果我們對於這種事情,能夠多一點跟孩子們去溝通交流,告訴他們我們真正的想法,而不是告訴他們:“爸爸媽媽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爸爸媽媽做的是正確的。”

換一種處理方式,減少一點父母對孩子的“權威性”,承認我們有時也會犯錯。

尋找一種更加有效地方法處理與孩子的關係。

那些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正深深傷害著孩子的心

畢竟 我們也是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學著如何去做一個好的父母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