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川軍爲什麼用「死」字作爲自己的軍旗?

卞女俠


在抗戰全面爆發兩個多月,也就是九月五日,成都的一個公園戰旗飄揚,人滿為患,幾個小學生流淚致辭,原來他們是在送四川子弟兵出省迎敵。

四川在抗戰中貢獻了350萬川軍,佔全國抗戰人數五分之一還多,這個數目實在令人震撼。最早的川軍出川甚至只是因為一句號召,一路上受盡歧視,徒步走到東部前線,但是最終結果並沒有丟人現眼。川軍不是那種搞完事就跑的憤青,也不是那種只想保存自己的軍閥,而是真正站到一線正面對抗日本人。

在八年抗戰中,350萬川軍出川抗戰。64萬多人傷亡,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冠。而在這些可歌可泣的川軍戰士中,有這樣一位戰士,帶著父親縫製的“死字旗”衝殺戰場,最後他活著回到了四川。

這名戰士叫王建堂,四川安縣人(今北川縣曲山鎮)。

前不久熱播的抗日戰爭題材電視連續劇《壯士出川》贏得眾多觀眾喜愛。劇中男主角王長生,就是以北川曲山人王建堂抗日故事為原型。7月18日,記者來到王建堂的侄兒王烈勳家中,對他大伯的故事進行了採訪。

1912年9月11日,王建堂出生在北川曲山場,父親王者成是曲山場上的一個小商人,民國初年從德陽市綿竹縣遷來。“爺爺王者成嫉惡如仇,愛打抱不平,還特別喜歡唱川劇,是當時川西壩子有名的川劇老生票友,這讓四方八鄰都尊稱他為‘者大爺’。”王烈勳說。

王者成夫婦育有三子兩女,王建堂是老大。在他7歲時,被送入私塾讀書。王建堂13歲時,因家貧,隨舅舅到內江二中和江油中學讀高中,19歲時進入當時軍閥所建的“江彰文學院”讀了三年大學,後因該院停辦,輟學回曲山老家教書。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節節敗退的戰事,使得南京國民政府被迫退守重慶。山河破碎,生靈塗炭,半壁江山的淪陷燃燒著每一位國人的心。四川安縣曲山鎮的一位小學教員王建堂,按捺不住心中悲憤,主動請纓,殺敵報國。

王建堂提出請纓殺敵的志願後,很多志同道合的青年紛紛響應。很快,王建堂就組織了一支170多人的隊伍,取名川西北青年請纓殺敵隊。

不久川軍也組織了一次四川版的“紅場閱兵”,就是開篇所說的,王建堂的川西北青年請纓殺敵隊就在其中。

就在“義勇隊”在安縣快要出發時,王建堂的父親王者誠從曲山鎮寄來一分包裹,請郵局轉交就要出征的兒子。這分包裹首先到了縣長成雲章的手裡,他打開一看,不禁為包裹裡的內容感動得熱血沸騰、熱淚盈眶。包裹裡是一塊大白布做成的旗幟,旗的正中寫著一個斗大而蒼勁有力的“死”字。

“死”字的左右兩側寫著這樣的幾行小字:

右邊,“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上盡忠。”

左邊,“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

此後,王建堂參加過洞庭湖狙擊戰等多起戰役,負傷多次,但是等到日本投降後,他活著回到了老家。

王建堂後半生的生活,說起來令人心酸,如今不宜發表,暫時就不說了。

抗戰中的川軍嚴格來說並不能算是正規部隊,而是一支地方軍閥武裝。無論是部隊的裝備和軍事素質、部隊待遇,都無法與中央軍相提並論。但抗日戰爭中,這支部隊用自己大無畏的犧牲換來了“川軍能戰”、“無川不成軍”的名聲。

而王建堂的父親王者成,也被譽為近代最具民族精神的父親。


刀墓手札


謝葉大分享。

我想說的是,是不是搞錯了?因為——

1、說民國時期,容易讓人誤會成東北易幟及中原大戰這段時間,而川軍的“死字旗”出現是數十萬川軍請纓殺敵,出川抗戰,是抗日戰爭時期。

誠然,中華民國(1912-1949)確乎包涵了抗戰及解放戰爭時期,但是,川軍出川、幾乎全部馬革裹屍,如此感天動地、浩氣長存之事,最好還是不要讓人有誤會為好。

2、川軍從來不曾用“死字旗”作為自己的軍旗!

想當然爾,雖然“死字旗”確實讓人熱淚盈眶,但死字畢竟不祥,熱血軍旗怎能以死名之?

打仗都希望得勝歸來,這還沒打呢,便要死要活,是不是太滅自己威風了 ?

換句話說,我覺得,你用這面旗當軍旗,即便直屬長官同意,劉湘也不會同意(盧溝橋事變後,四川省主席、陸軍一級上將劉湘出川抗戰,1938年因病在漢口去世,逝前留有遺囑:“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劉湘同意,常凱申公也不會同意啊!

咱們看看抗戰時別人家高大上的軍旗:

既然是蔣公麾下的軍旗,怎麼也得有青天白日吧?你弄一個死字在上面,算什麼事!

3、但“死字旗”的事當然是真的!

它有什麼樣的前因後果呢?

我們現在只能在四川省北川縣文化館內看到它的複製品。當年抗戰爆發,安縣愛國志士王建堂集合了一幫請纓殺敵的年輕人,當出征之前,王父送給兒子一面寫有“死”字的旗幟,鼓勵王建堂為國捐軀,奮勇殺敵。

圖如下:

字跡清晰可辨:

中間一個斗大的“死”字!  

左邊,“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父手諭。”

右邊,“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分上盡忠。”

氣壯山河!萬古長青!

做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四川人,北川離我們並不遠,每當讀到,又是慚愧又是自豪,又是悲壯又是難受!

慚愧自己沒有如此偉大的情操;自豪是與有榮焉;悲壯是悲王父其色,而壯王子其行;難受是白髮老父親手把兒子送上戰場,槍炮無眼,並非你氣壯山河英雄了得就不會死去,也許用不了幾天就會白髮人送黑髮人。


王事情


抗日時期的川軍是用“死”字做的軍旗,而在軍旗的正中央有一個蒼勁有力的“死”字,而在“死”字右邊寫著“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分上盡忠。”而左邊就是一行讓人熱血沸騰的句子:“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當抗日戰爭時期前線正在節節敗退的時候,激情的熱血燃燒著一幫年輕人的心,民族情緒在年輕人的心中越來越高漲。而此時四川安縣的王建堂投筆從戎以身許國,之後就在鎮上裡外往返奔波,一起籠絡了幾十個具有同樣志同道合的年輕人,當時候大家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保家衛國。

當一群血氣方剛的年輕小夥子將自己的一生全部許給國家的時候,那就是民族的脊樑。在國難當頭的時候,義不容辭出川抗日。而當他們一同去向縣長提出請纓抗敵的時候,縣長立即將此時上報,而將他們隊伍改名為“安縣特徵義勇隊”,並且準備出川抗日。

而當王建堂收拾好東西,準備帶著人們一起出川抗日的時候,王建堂的父親將一份包裹送到了他的手上。而當他打開包裹的時候,上面就是一面白布做的旗幟,而旗幟中央就是一個蒼勁有力的“死”字。試想一下一個年邁的老人將自己的兒子親手送完戰場,儘管他知道此去就是九死一生,儘管他知道很有可能就是白髮人送黑髮人,但是他還是毅然決然的將自己的兒子送向了戰場。

而抗日時期川軍也打出了川軍的威名,抗日時期四川人民承擔起了4000億的戰爭軍費開支,僅僅一省就佔據全國的三分之一,而且出川300萬人,64萬人客死異鄉,平均每五個中國士兵中就有一個是四川人,而川軍轉戰7萬里,抗日戰場上28個大型會戰都有川軍的身影,而川軍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守衛了國家五分之一的領土,用生命捍衛了國家主權完整。


書香茗


我來講講這面旗子的來歷吧,現如今能見到這面旗子的仿品只能是在四川的建川博物館了。為什麼呢,因為真的是在戰場上。這面旗子也不是軍旗而是四川愛國志士王建堂在臨出征前其父寄給他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acc73f76e8e061d1f74d35758ffe9462\

史地菌


抗戰十四年,川軍提供了300萬的兵員,傷亡高達65萬。

無川不成軍,每5名犧牲的軍人中就是一個是川軍。


“死”字旗的來歷

這是一名父親給上前線的兒子的勉勵

旗的正中寫著一個斗大而蒼勁有力的“死”字:

右邊:“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分上盡忠”

左邊,“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川軍的逆襲

早期普通川軍的裝備連土匪都不如,沒有槍,槍是上一個戰友死了,槍就有了,子彈全靠繳獲,有些連軍裝都沒有,在北方冬天還是穿草鞋,閻錫山說川軍是叫花子軍隊。

然而,就是這樣一支部隊,卻在抗戰中進行了無數次最艱苦、最慘烈的犧牲,為中華民族的民族獨立事業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川軍創造出了好多奇蹟,憑證一種精神,一種死磕到底的精神!寧可血流成河也要保衛祖國!


川軍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