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商幫」正崛起:這屆小攤小販變了

在螞蟻金服的幫助下,存在上千年的攤販,開始升級為“碼商”。

一個“新商幫”正崛起:這屆小攤小販變了

他們,是水果攤老闆,是燒烤攤攤主,是小超市的夫妻倆,是城市裡“你最熟悉的陌生人”。

古時,他們是販夫走卒;幾十年前,他們是個體戶,小攤小販;現在,他們升級為“碼商”。

一張二維碼,承接每日流水,留下信用記錄,那是掙到的錢,是奮鬥的目標,更是展望未來的基石。

他們勤奮。網商銀行大數據顯示,晚上11點至凌晨4點,還有7%的“碼商”在申請貸款。

在他們的人生詞典裡,也許勤勞未必致富。但是現在,正如網商銀行董事長井賢棟所說,科技的廣泛應用開啟了普惠金融服務新的想象空間。他們可以獲得更公平的機會,去獲得資金、去升級生意、去扭轉命運。

碼商的一天

自打有了二維碼,楊帆做起生意來都不一樣了。

她在杭州下沙九喬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做蔬菜批發。市場裡面每個攤位都有一個藍牙音箱,凌晨兩三點,市場最熱鬧的時候,大分貝的“支付寶到賬XX元”此起彼伏。這是最悅耳的音樂,為此,楊帆選了一個廣場舞專用的大音響。

楊帆36歲,染成栗色的頭髮紮成馬尾扔在腦後,髮梢微卷,染著精緻的紅指甲,四川口音為她的言語拌上嬌憨——很難想象,她經常搬著100多斤的麻袋上上下下。

一個“新商幫”正崛起:這屆小攤小販變了

忙著拖貨的楊帆

下午五點半,烏雲壓城,楊帆騎著她的“三輪寶馬”,到10多公里外進貨。

在蔬菜碼商的江湖裡,貨源是秘不可宣的法寶。夏季的茭白賣得俏,楊帆不顧風雨奔波一個多小時,就是為了從她的老鄉吳哥那兒,拿回白白嫩嫩、品相上佳的茭白。

這條路,楊帆走過很多次。穿過浙江省喬司監獄,貼著綿延數公里的高架橋下行,繞過地鐵施工的塵土飛揚,最後拐進鄉間顛簸的田間小路。回去的路上,楊帆還把車停到路邊,給一位供應商轉了貨款,給一個經常賒賬的顧客發去賬單。

這天運氣好,沒怎麼被打溼,楊帆就順利返回。但幾天後,同樣的路上,她被突如其來的大雨淋了個透。“……為了生活,沒辦法,就算心裡再委屈,再無助,也要堅持下去”,楊帆在朋友圈裡給自己打氣。

晚上8點,楊帆終於可以吃飯了。此時,50歲的李蘭(化名)已經在十字路口支起夜宵攤——三輪車上的流動廚房,兩張矮桌、幾把小凳,幾件啤酒,就開張了。

一個“新商幫”正崛起:這屆小攤小販變了

李蘭在夜宵攤前忙碌著

天越黑,夜宵攤生意越好。

“咚、咚、咚”,李蘭顛勺節奏很穩,右邊的衣袖破了個大洞,汗從她臉上順著脖子流進衣服,亮晶晶一片。

兒子幫忙申請的支付寶收款碼貼在醒目位置,替她省了不少麻煩。現在她每晚進賬至少五六百,但收的現金不超過100塊,再也不會因為被抹掉的零頭太大而與顧客起衝突。

李蘭是安徽馬鞍山人,來杭州擺攤已有3年。今年周邊拆遷,住戶搬走,生意大不如前,房租反而從原來的每月幾百塊漲到2000元,所以炒麵的價格也從7元變成8元。

奮鬥幾十年,孫子都大了,為啥不頤養天年?

李蘭說著說著紅了眼:兒子被熟人騙進傳銷,借了高利貸,差點跳樓。

“不能罵,再罵人就沒了,只能趕緊還錢。”李蘭擦了擦眼淚,老倆口多年的積蓄都用來堵窟窿,還東拼西湊,欠了不少外債。這幾年在外面擺攤,掙一點還一點。“今年生意不好做,到現在沒存到什麼錢。”李蘭重重地嘆了口氣。

好在,債已經還得差不多了。

凌晨兩點,李蘭收攤,然後買菜、回家洗洗弄弄,一天也就能睡四五個鐘頭。怎麼撐得住?

頭髮花白的李蘭說:“習慣了。”

“我就喜歡自己收錢的感覺”

李蘭收攤時,正是楊帆一天當中生意最好的時候,來自杭州各個菜市場的零售小販,飯店、食堂的配菜師傅從四面八方急匆匆地衝進這裡。這是屬於他們的採購時間。

此前的幾個小時裡,楊帆剝了好幾筐茭白,把繫著紅腰帶的優質芋頭擺上“C位”,圓滾滾的紫薯堆成小山……“一切都齊齊整整的”。

一個“新商幫”正崛起:這屆小攤小販變了

楊帆的蔬菜批發攤

廣州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黃耿志在一篇論文中寫道:維持生存、擺脫貧困與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構成城市攤販持續存在並形成對立空間的兩大社會經濟基礎。

黃耿志的社會調查顯示:農村沒地、贍養父母、供子女讀書的壓力,使他們不得不離鄉背井到大城市尋求出路,但年齡、文化水平、勞動技能等不利因素使他們找工作困難重重。同時也有一部分人為了追求一種自由的生活方式從事攤販。

一個“新商幫”正崛起:這屆小攤小販變了

凌晨5點多,一些小販扛不住,在攤位前睡了過去

“我就喜歡自己收錢的感覺。”楊帆說。她14歲去廣東打工,做過流水線工人,代理過報關,賣過信用卡,最後還是選擇做碼商。儘管,這意味著要以90多斤的體重對抗幾百斤的貨,凌晨5點對著電子秤打盹,熬到中午才有機會在床上躺躺。

辛勞一天天週而復始。但她又是精力充沛的。批發蔬菜的之餘,楊帆還有精力偶爾打理一下淘寶店。晚飯後,她還經常跑到夜市賣香包,10塊錢三袋。

一個“新商幫”正崛起:這屆小攤小販變了

杭州下沙的一處夜市

碼商們同樣要看天吃飯。一下雨,農貿市場就開始甩賣,雨越大,價格越低。

看錯了天,就要蒙受損失。蔬菜批發,靠的就是春節前狠賺一筆,有經驗的小販都會提早開始囤貨。今年1月,天氣預報說杭州可能有雪,眼看著周邊的人都開始拼命進貨,楊帆終於按捺不住,信用卡透支了幾萬元,囤了大量冬筍。

不料,如期而至的雪太過猛烈,直接導致高速封路,切斷了採買的交通,原本熙攘的市場頓時門可羅雀,小山式的冬筍在楊帆的腳邊慢慢變黑、腐爛,一下就虧掉3萬。

辛苦與風險換來的是相對可觀的收入。楊帆對面攤位做批發已有十多年,一年到頭能掙近百萬。

楊帆想著,等到明年,客源穩定、生意精進,她要把三輪車換成小貨車,幫老家的父母還清貸款,還要修繕下家鄉四面透風的老房子。

可錢只有滾起來才能生錢。攤位一年租金4萬多,每天進貨也需要不少錢。資金週轉困難時怎麼辦呢?以前只能靠朋友之間的週轉。現在楊帆多了個選擇——網商銀行推出的網商貸,額度可循環,利息低的特點讓她這樣的碼商能以較低的成本迅速拿到資金。

一張不起眼的二維碼,成了碼商們武裝自己的工具,它不僅是線下商家互聯網化的入口,還能將交易數據沉澱為信用,為小微商家的金融服務開啟大門。

去年6月,隨著二維碼在線下商販中的普及,網商銀行將服務的觸手從線上網商延伸至線下碼商,並推出專為碼商量身打造的“多收多貸”,即給你付錢的人越多,你能獲得的貸款額度就越高。一年來,已有超過300萬碼商從網商銀行獲取貸款。

一個“新商幫”正崛起:這屆小攤小販變了

2018小微金融行業峰會上,一名與會者在讀著碼商的故事

技術為普惠金融提供了可能。過去,發放一筆小微企業貸款的平均人力成本在2000元,而網商銀行每筆貸款的平均運營成本僅為2塊3。

網商銀行行長黃浩還說,線下碼商準時還貸率達到99.15%,貸款不良率僅為0.54%,"非常講誠信"。與之相對應,今年5月末,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9%。

城市裡的溫情

一個沒有碼商的城市是不可想象的。深夜的煙火氣,樓下凌晨2點依然亮著燈的小超市,街頭巷尾偶爾的吆喝聲……他們,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一個“新商幫”正崛起:這屆小攤小販變了

一個夜宵攤前掛起的支付寶收錢碼

每晚12點,上班到深夜的物流公司會計王哥,都會到李蘭的攤前點碗炒麵,喝點小酒。再用他帶著東北味兒的普通話,和李蘭的“徽普”一來一回,嘮著這些年離開的人、變化的事,打發深夜的疲倦。

遠在成都的謝娜由於父親住院,十天沒出攤,一個戴眼鏡的小男孩幾乎天天過來守著,就為了吃她做的天蠶土豆。謝娜笑著說,她有了一個忠實小粉絲。

剛從浙江傳媒學院畢業的王琦(化名)念念不忘學校裡做了10年的乾煸雞丁飯,那裡有個脾氣很臭的老闆娘,但是她叫得出所有過來吃飯的學生的名字。據說,有畢業多年的學生,結婚生了娃,還要專程帶過來給阿姨看一眼。

去年12月,螞蟻金服建起了“碼商說”的生活圈子,鼓勵碼商們說出自己的故事,15天內就有超過一百萬商家參與寫作。

楊帆的“創業史”獲得1萬多人點贊,人們對她說得最多的一個詞是“加油”。凌晨做生意的間隙,打開手機看碼商說已經成為楊帆的習慣。天南地北的碼商們對她故事的每條留言,她都一一回復。

“碼商給了我很多腳踏實地的生活感知。”網商銀行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說,由於工作原因,經常要走訪碼商,這才發現,過去的誤解很深。“主流裡會給人貼標籤,劃等級,但是當我們走進這群人,才會覺得一個個人都活得很踏實。”

故鄉在他鄉

在中國,登記或未登記在冊的小販數以億計。他們多數少小離家,從遙遠的、貧瘠的故土出走,帶著對財富的渴望,湧進大城市謀求生存。一旦這種遷徙形成規模,往往帶來某種業態的集聚。這是小販創造的奇蹟,讓故鄉在異鄉得到傳承。

93年出生的“拉麵二代”小馬就是如此。14歲,他離開家鄉青海化隆,到上海拉麵館當學徒。2015年,他來到杭州,幾經折騰,終於開了屬於自己的拉麵館,仍取著父輩們的店鋪名字。他說:“(蘭州牛肉麵)不僅僅是一個名字,也代表著家鄉。”

一個“新商幫”正崛起:這屆小攤小販變了

自稱“拉麵二代”的小馬,14歲就在拉麵館當學徒

回望過去,小馬就會發現,這是歷史的延續。

30年前,國家級貧困縣青海化隆縣農民馬貴福,在福建廈門開了一家清真拉麵館,也就是如今蘭州牛肉麵的“鼻祖”。

掙到第一桶金的馬貴福隨即從家鄉拉來幾十個親朋好友,讓他們在自己的拉麵館打工、學手藝。幾年後,學成手藝的這批人紛紛開始自立門戶,又從家鄉拉人。這種“親幫親”的傳統延續至今,化隆人開的蘭州牛肉麵店迅速擴張。

青海化隆縣政府官網披露:12萬化隆人在271個城市,開出了1.5萬家拉麵館。

小販們創造的歷史,蘭州牛肉麵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1986年,湖南婁底新化縣人鄒聯經從長沙買回一臺佳能270複印機,開啟了新化複印店的歷史。從此,新化人扛著打印機、複印機奔向全國各地,用一個個逼仄的門面撐起了新化文印之鄉的稱號。到2010年,中國打印、複印市場85%的份額被新化人佔領。

1992年,第一撥福建沙縣人帶著傳統小吃的手藝外出討生活,賺錢的消息傳回故鄉,村裡的人都開始往外跑。1997年,沙縣專門成立小吃辦,此後,沙縣小吃風靡全國。到2015年,沙縣小吃在全國的經營店已超過2萬家,從業人員6萬多。

於個體層面,來自一個縣城、一個鄉鎮、一個鄉村的人員遷徙,帶來全國性的商業流通,讓數十萬人甩掉貧困的帽子,併為他們的後代開啟未來的更多可能。

正如生活向勤勞的小馬敞開了大門。他在杭州開的第一家店每日營業額能穩定在2000元左右,並通過網商貸,將店鋪進行了翻新。現在,他還開出了自己的第二家店。他的夢想,是開第三家、第四家,把家鄉的拉麵文化,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