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種植一定要放底肥嗎?如果沒有放會有什麼影響?

秋風141727306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水稻高產自然是離不開施肥,水稻的種植過程中一定要放底肥,否則將會對最終產量造成明顯的影響。

平衡施肥有效解決水稻高產難題!

有機肥料與化肥科學搭配,水稻增產效果最佳,同時提高肥料利用率、培肥地力,改善稻米品質作用,一般施肥應該增氮、補鉀、穩磷、添鋅為基本原則,建議大家施用紅四方稻香源水稻控失專用肥48%(22-10-16),產品中含有優質腐植酸,提高土壤活力,促進作物養分吸收。

整體來看,水稻的施肥量需要視稻田肥力而定,

一般一畝地施用純氮10~14千克,氮磷鉀配合比為2:1:1,水稻專用肥一般一畝施用100斤肥,並補充施用農家有機肥1500~2000公斤肥。一般採用減前增後,增大微量肥用量的施肥原則。

一般氮肥用量底肥:分櫱肥:穗肥按照5:3:2的原則,底肥以有機肥和複合肥為主,分櫱肥在移栽7~20天內分兩次追施。穗肥在曬田覆水後或抽穗前20天施用,進入齊穗期後根據葉苗的實際情況追肥。

民以食為天,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水稻高產對我國糧食生產具有重要意義,實現大面積水稻產量的提高,實現高產與優質、高效、節水、保護環境及增加農民收入等目標,合理使用底肥是至關重要的。

望周知!讓自己的親屬、朋友瞭解。

《糧油市場報》官方賬號首發於在悟空問答!06.19


糧油市場報


也可以不放底肥啊。只不過產量降低了;如果肥料用量不變的話還可能出現貪青、倒伏的情況,因為氮肥後移了嗎。這就是為什麼要採取分段施肥的肥料施用技術了。

水稻的底肥有什麼作用?水稻底肥一般由尿素、二銨和鉀肥組成,我說的是黑龍江農墾地區。用量大概在肥料用量的50-60%左右,其中二銨一次性施入。之所以採取分段施肥的方式一是為了減少一次性肥料施用過多引起的肥料浪費,二是為了在水稻的幾個生育期關鍵點都能得到充分的肥料效應,三是為了減輕氮肥後移的程度。

1、減少肥料浪費。底肥採取水整地之前施入,在水整地時將肥料耙入土壤深層,減少肥料隨水的流失;並且,肥料在田面內部溶化變成遊離狀態的小分子鹽類,更有利於水稻的根系吸收,提高肥料施用效果。

2、減少階段性缺素的問題。水稻的需肥量較大的時期在分櫱盛期、孕穗期、灌漿期。這幾個階段的肥料需求可以通過追肥來完成。那麼其他階段的肥料需求呢,就要需要土壤中留存的底肥來供應了。說白了,底肥供應的移栽後至抽穗期之前這個階段莖杆、葉片的生長。

3、減輕氮肥後移的風險。氮肥後移是水稻生產上的一個禁忌,極易出現貪青、倒伏的問題。這裡說的氮肥後移不僅僅是施用期的延遲,還包括用量的後移。這也是為什麼櫱肥或者穗肥施用多了秧苗營養生長過於旺盛易倒伏的原因了。

底肥供應水稻返青、分櫱、以及抽穗前的養分需求。應該說底肥是產量和品質的保證。目前出現了側深施肥技術,通過專用插秧機將肥料和秧苗一同施入,利用肥料在土壤中的緩釋或者控釋慢慢釋放養分來供給水稻生長。之所以採取分段施肥也是為了減少肥料浪費,畢竟底肥是大部分施入土壤中,而穗肥、櫱肥都是溶解在水中,隨水流失太嚴重,肥料利用率較側深施肥低太多,所以為了提升肥料利用率,要採取底肥、櫱肥、穗肥分段施用的方式。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水稻種植一定要放底肥嗎?如果沒有放會有什麼影響?

農村有句諺語“基肥施得少,十成產量八成”,可見低肥的重要性。底肥可以促進作物的生長,特別是禾苗根系還不穩的時候,一定的底肥可以輔助禾苗紮根返青。水稻種植不一定要放底肥,以前農村還沒有那麼多空閒的錢的時候,也是直接種植,只不過收成沒有那麼好。種植水稻使用的底肥主要包括含有氮、磷、鉀、硅、鋅等元素的肥料,配合農家肥使用效果更好。

一、底肥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形成有利於水稻根系生長環境,根系發達促進禾苗養分吸收,使禾苗能夠茁壯的生長。

二、水稻底肥以磷肥為主,配合各種氮、鉀、硅等元素,氮、鉀、磷肥一般都不會忽略,硅、鋅等微量元素往往施得少,水稻缺少硅肥不利於水稻抗病蟲害,造成減產,水稻穀粒質量下降。

三、至於沒有施放底肥的影響,主要是上一茬的水稻已經把土壤中的大部分元素吸收,新一茬的水稻種植對各種元素攝取不足,容易出現水稻莖稈纖細瘦弱,水稻後期容易倒伏,稻穗空秕多等問題,而水稻長勢脆弱就容易受到各類害蟲襲擊,最後不利於收成。

以上是農人的分享,歡迎各位朋友分享水稻底肥的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