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區細柳街道初級中學教師劉楊爲大家誦讀《梁家河》節選

长安区细柳街道初级中学教师刘杨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

长安区细柳街道初级中学教师刘杨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

日前,紀實文學《梁家河》一書在全國公開出版發行,引發廣大幹部群眾的學習熱潮,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書中講述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插隊時的工作生活,再現了總書記由一名知青成長為大隊黨支部書記的人生歷程,也真實記錄了十幾年來梁家河村發生的巨大變化。《梁家河》是一本承載著“大學問”的紀實文學書,更是一本堅定信念、錘鍊黨性的教科書。

按照區委的部署要求,區委宣傳部組織開展《梁家河》誦讀活動,長安電視臺將黨員幹部群眾的部分誦讀內容錄製誦讀音頻。從6月11日起,在長安宣傳連續推送。

长安区细柳街道初级中学教师刘杨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
长安区细柳街道初级中学教师刘杨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长安区细柳街道初级中学教师刘杨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

今天,由劉楊大家誦讀紀實文學《梁家河》節選。

长安区细柳街道初级中学教师刘杨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

劉楊:長安區細柳街道初級中學教師

他幹活從不“撒奸兒”

鄉村社會是淳樸的。鄉村道德評價標準簡單明瞭,能吃苦不“撒奸兒”,人實在,就會得到人們的尊重。在人們看來能吃苦意味著能過好光景,不“撒奸兒”意味著靠得住。

在梁家河,習近平幹得最多的活是打壩。村裡把不擅長田間耕種的年輕人組織起來,成立了一個20多人的基建隊(農田基本建設隊),專門打壩、修梯田。

打壩、修梯田源於黃河對岸的大寨,那個同樣乾旱少地的山村,在打壩、修梯田後糧食產量增長了七倍。當時,除了“階級鬥爭”、“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是那個年代最響亮的口號。

打壩就是在小山溝分段橫築壩梁,擋住暴雨後的洪水,讓泥漿沉澱成壩田;修梯田就是將山順次斬下,形成一個個反坡條帶。在梁家河,打壩造田通常從秋收後的9月一直持續到來年的二三月。

打壩造田寄託著人們對吃飽飯的渴望。陝北山多地少,乾旱少雨,修壩田、建梯田不僅能增加土地,而且有利於保墒,提高糧食產量。在農業科技落後的陝北,這是人們唯一能夠想到的增產思路。

知青們瞭解到這樣一個數據:山東、河北小麥畝產可以達到數百斤,延川一帶只有70斤左右。70斤,維持不了一個簡單再生產的過程,何談解決溫飽和擴大再生產!

多年後,一位在延川縣關莊公社插隊的知青寫下了這樣的文字:勞動關真正難過的地方,在於它的無休止而且無效果。地越種越薄,生存環境越來越差,衣服補丁越來越多,而箱子卻越來越空……

但打壩造田為增產提供了一個現實的解決方案。

當時農村沒有大型機械,打壩要靠人力一層層把土鋪好,再用很重的夯石把鬆軟的土砸得密實起來。這是強度非常大的體力勞動。

“一人一天要推200車。”鄉親們說,八架子車才一方土。那時候談不上什麼勞動保護措施,沒有手套,習近平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來,手上全是泡。第二天再幹,泡磨破了,開始流血。但不管多累多苦,“近平一直拼命幹,從不‘撒奸兒’”,鄉親們這樣評價。

回憶起習近平在基建隊幹活的情景,社員梁新榮記憶猶新:“他是真幹呢!穿一件藍色的舊棉襖,腰裡系一根點炮時用過的導火索,沒有一點兒書生架子。”

长安区细柳街道初级中学教师刘杨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
长安区细柳街道初级中学教师刘杨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长安区细柳街道初级中学教师刘杨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
长安区细柳街道初级中学教师刘杨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