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和监管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杀手锏

近日两则食品药品案件引起媒体和公众高度关注,一则是央视曝光了福建一些食用调和油生产厂家以假乱真、随意调和比例的案例,其实由来已久,食用调和油没有卫生质量国标,成了一些口称“吃了死不了人的”不法商家的“法宝”。

另一则是鸿茅药酒跨省捕人案,高检和国家药监局都发声,退回公安部门重新补充侦察,变更强制措施,要求内蒙古责成鸿茅药酒就虚假广告问题作出解释。

一油一药酒牵动国人心。涉及食品药品国家卫生质量标准,也关乎食品药品广告的尺度,以及真实性和合法合规性。明星代言虽大大减少,食品药品广告慎重了许多,但是真正达到风清气正,还要标准再明确,执法再严厉,共治加把劲。

地沟油或食用调和油的确不容易检验检测,标准迟迟不见出台,估计是技术问题,国内食品安全标准滞后于实践,或滞后于国际标准,是不争的事实。

据了解,早些年某省曾经在食用油检测中发现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即俗称塑化剂,是一种环境荷尔蒙、影响人体内分泌、危害男性生殖能力并促使女性性早熟,长期大量摄入可能会导致肝癌,若是处在发育期的幼儿,它带来的潜在危害会更大。

无独有偶,2014年5月4日光明日报曾报道,“限塑令”催欧洲反思“用过即扔”。欧洲议会日前以539票支持,、50票反对、72票弃权的绝对优势通过一项提案,要在欧洲范围执行“限塑令”,减少百年污染(塑料需要数百年才能分解)。

同是该报同日发表的《食品营养标签之变》披露,美国食品营养标签20年来将首次大幅修改,世界多数国家营养标签营养素成分表由“1+x”两部分组成:能量和核心营养素,核心营养素各国差异性很大,中国仅4种,美国高达14种。

可见食物安全世界性关注的问题,也看出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从标准到理念以及监管的差距。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涉及食品卫生质量安全和标准问题,既有国内的,又有国际方面关于粮油食品卫生质量安全的消息或披露。

2011年原卫生部公布第一个食品营养标签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范和指导营养标签标示,包括营养成分表、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由推荐转为强制,让消费者买得清楚吃得健康,这是食品安全的重大进步。

当年“苏泊尔质量门”分歧于1988年和1992年两个检测标准不同和对标准的理解差异,原卫生部对《不锈钢食具容器卫生标准》等国家标准进行清理完善。当年公安部跨省破获的地沟油制售案件最棘手的是没有检测地沟油的国家标准。

当年市场销售的速冻食品以及国内速冻米面食品行业排名前列的品牌大佬,都被查出“质量安全问题”,且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标。原卫生部首度承认旧国标不科学,存在新旧差异掌握或与国际接轨问题,这也涉及检验检测国标问题。

国际方面,早些年美国盼望与中国合作确保所进口的食品安全,加强信息资料的分享和彼此间的沟通。令人震惊的是当年日本福岛发现“辐射大米”。曾几何时,因怀疑含转基因成分,欧盟加强管控中国大米产品。

近年来密集的食品卫生质量安全监管足以说明国际社会高度关注食品卫生质量安全,作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不容小觑,同时足以看出中国政府痛心疾首根治食品卫生质量安全的勇气和决心信心。

足以看出社会的期望度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科普意识逐步增强,呼吁国家尽快修订和健全食品安全各项国家标准,与国际接轨,与国内实际吻合,从严执行标准,行业自律,落实监管,在食品卫生质量安全方面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执行检验检测标准宁可从严从重,不可“轻描淡写”。

食以质为先,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程立体式监管,需要地方政府负总责,市场监管部门总牵头,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分段分级负责,构建纵横交错的立体式监管体系,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空白点。

需要国家尽快建立健全覆盖全部食品的卫生质量安全标准,有机食品认证要严之又严,食品检测检测标准要科学全面准确、实际、实用,与国际并轨,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标可检,确保检验检测科学、统一、效能、准确无误。

在国家市场监管部门的统一执法下,各执法部门协同一致,不推诿、不扯皮,联手执法,源头执法监管,不让任何不安全食品流入市场和餐桌,让消费者对食品原料成分和营养成分一目了然,让消费者通晓食品科普知识和常识,了然于心,安全放心消费。

标准和执法是食品安全监管的两件利器,食品安全形势愈来愈好,严字当头,顶层设计,协同动作,呼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方能取得完胜。

切忌为了地方利益和个别企业的利益,拉大旗作虎皮,冒用法制手段,封口或不当用法,切忌打擦边球或模糊食品药品国家标准,行自我利益的实现,完全用食品药品监管地的“四个严格”,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孙晓明)

作者系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理事

通联地址:山东省泰安市粮食局直属分局(泰安市东岳大街221号)

标准和监管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杀手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