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跟別人的利益衝突?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所以我們從這裡看到,中國古人從小所學的,就是建立在仁愛思想上的,處處為人著想的處事態度。這些教誨都是來自於聖賢人,來自那些明心見性的、開悟了的人。

這種仁愛之心不僅體現在對人的這種關愛的態度上、同體的感受上,中國古人還把這種仁愛之心推及到了動物的身上。

如何解決跟別人的利益衝突?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肯定也像我們現代農業遇到了病蟲害的問題,這個蟲子來吃莊稼的現象。現在人把這些蟲子稱為“害蟲”。為什麼稱為“害蟲”?這是一種典型的自私自利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因為牠損害了我的利益,所以我才把牠稱為“害蟲”。所以要怎麼樣?你看我們現在學的都是西方的方式,要去消滅“四害”,要消除牠。而且這種觀念,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但是我們發明了殺蟲劑,想把這些所謂的“害蟲”都殺掉,我們的目的達到了嗎?
如何解決跟別人的利益衝突?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在一九六二年,美國著名環保學家卡森寫了一本書,叫《寂靜的春天》。在這本書中他就告訴我們,因為殺蟲劑在農業生產中的過量使用,已經傷害了許多生命,影響了自然生態,如果再不改變,春天將不再有鳥語花香。我們已經聽不到小蟲的嗚叫和小鳥的啼叫了,即使春天來了,也變得死氣沉沉的,一片寂靜。

她告訴我們,殺蟲劑的使用,不僅破壞了自然生態,也將毒害人類。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殺蟲劑只使用單一一種已經沒有效果了,因為蟲子已經產生了抗藥力,必須同時使用好幾種殺蟲劑,才能夠把蟲子殺死。
如何解決跟別人的利益衝突?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那我們想一想,這個藥對蟲子有殺傷力,對人體難道就沒有危害嗎?所以雖然是在殺蟲子,最後是反害了自己,影響了人類自身的健康。中國古人面對這種問題是如何處理的?

他們是怎麼解決人和蟲子之間的看似利益的衝突?有慈悲心就有方法,他用的是仁愛之心。我們看這個“仁”,是從“人”從“二”,他們給我們講的是兩個人相處之道,或者是兩方相處之道。
如何解決跟別人的利益衝突?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怎麼樣呢?想到我們自己,就要想到對方,能夠換位思考、將心比心,這個就是“仁”。

那我們就想一想,這些蟲子為什麼來吃我們的農作物?原因很簡單,因為牠們也是生命,也要生存,牠們只不過是餓了,出來覓食而已。

所以怎麼樣?我們要充分感受蟲子的需要,所以就在種植農作物的田地旁邊,專門開闢一塊菜地,種一些穀物、蔬菜,請這些蟲子到這裡來吃。大家可能想了,蟲子會配合嗎?

這個小動物好像有的時候比人還好教。像在二OO六年左右的時候,尊敬的上淨下空老和尚,在廬江湯池鎮建立了一個傳統文化學校,其中就有一個傳統文化的農業實驗田。

我們去參觀的時候,驚訝地發現,在為人種的蔬菜、糧食的田地裡,就很少有蟲子來吃,而那塊專門為蟲子所開闢的菜地,這個菜被咬得很多窟窿,區別非常地明顯。

所以,人的真誠之心,不僅僅感化了人,而且還能夠感化動物。這都是有仁慈之心的人才能夠想出來的辦法。
如何解決跟別人的利益衝突?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怎麼樣既能解決自己和他人之間的利益衝突,既能夠維護自己的利益,又不損害對方的利益?這樣兩全其美的辦法,只有有仁愛之心的人才能夠發明、才能夠發現。

所以中國傳統的中醫就是這種觀念。西醫都講“消毒”,要把這個毒菌給消滅,而中國人恰恰相反,他講的是“解毒”,要把這個毒給化解。

像二OO三年SARS來臨的時候,最後還是靠中醫找到了解決的方法。因為你要消滅這個病菌,你剛發明了一種方法,它馬上就變異,你又發明了一種方法,它又變異。

它變得很快,你發明的方法,這個速度也趕不上它變異的速度。所以只有靠“解毒”,才能夠把彼此之間的怨結化開,才能夠化敵為友。

這種仁愛之心運用在解決矛盾、化解衝突、促進世界和平上,也非常地有效果。

所以我們的教育,就是要修正自己錯誤的心態,錯誤的想法、做法。

譬如說“損人利己”這一個觀念,好像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就必須去損害別人的利益。事實上,損人絕對不會利益到自己。

恰恰相反,在《孔子家語》上告訴我們:“夫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想通過損害別人的方法來利益自己,反而給自身招致了不吉祥,招致了災難。所以修治自己的心態和思想,按著什麼來修正?就是按著人的天性來修正。

符合天性的,我們可以這樣去想,不符合天性的,就不能夠這樣去想,不能夠這樣去對待別人。這就是“率性之謂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