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難忘的大學生活」看50後到00後:大學時光給他們帶來什麼?

做大學的選題,起源於一組數據,根據澎湃新聞報道,2018年的中國大學畢業生數量再次刷新紀錄,

多達800萬餘人。而高校應屆生本科平均起薪為4500元人民幣,碩士研究生平均起薪6100人民幣,且有逾5成應屆生表示自己就業崗位與此前專業毫無關係。

近些年,和“大學生”這三個字聯繫最緊密的詞,好像變成了“畢業起薪”。“大學生”三個字似乎越來越貶值。這樣的現狀,意味著現在的學生,可能已經很難體會到大學曾經是一個多麼神聖的殿堂。

“大學生”在過去幾十年裡,到底發生了怎樣的一種變化。本次訪談的過程中,我從1977年入學的第一代大學生開始交流,通過他們來思考當下的大學教育和個人成長,與過去相比,有哪些不變的議題?又有哪些新的變化?

從幾代人的訪談中,我看到,無論年代的變遷,人在大學這個階段,都有一些必須完成的任務、必須實現的成長,這些成長影響了我們後面的一生。

“我們難忘的大學生活”看50後到00後:大學時光給他們帶來什麼?

“我們難忘的大學生活”看50後到00後:大學時光給他們帶來什麼?

  • 關鍵詞 :一邊種地一邊讀書

1977年12月10日,那一天是國家首次恢復高考的日子。當天有570萬人走進了考場,最終只錄取了27.3萬人,錄取比率低於5%(2017年教育部的數據顯示,當年我國高考錄取率已經高達75%)。第一位訪談對象,張爺爺就是這5%的大學生,時代賦予了這一代人身上特殊的“家國情懷”。

下面是張爺爺的口述:

“對我們那代人來說,大學提供了一個改變人生的起點。沒有起點就沒有後面的這一切 ”。

“1977年,我25歲,在家鄉的一個小學擔任老師。後來我是看報紙才知道國家恢復了高考,當時心裡非常激動和高興,因為那個時候,當老師基本上就是我的人生,沒有任何其他的可能性。

但還可以參加高考,就意味著我還有一次機會讀大學,今後的路跟當時在家鄉的我將會完全不一樣。

當年很多人都是臨時抱佛腳地開始複習。沒有家庭背景的人一邊種地一邊看書,掙工分。有時候為了逃避家裡的活,故意說自己手受傷了、腳受傷了然後回家看書。

我託我母親想辦法搞來一套複習資料,其實很多複習資料的內容我是看不懂的,數理化基本看不懂,我有時間就看看歷史地理和語文相關的知識。

我文科分特別高,還是僥倖考入了大學,同學中年齡小的有17、18歲,大的有34、35歲,大家都非常自覺,覺得有書讀實在是很幸福。我記得有一次老師交代我們要買書,新華書店第二天才開門,很多同學和我一起,晚上就去了北京市新華書店門口排隊——就是因為很興奮、想要儘快拿到書開始學習。

因為我不懂數理化,進了大學很多都跟不上,學起來很吃力。自己覺得很丟臉。班上有一些取消高考前考過大學的學生,他們的平均程度比我好一些。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無論如何一定要趕上。我們那個時候就是這樣,不會去想成績好了能得到什麼,只是一種自我要求。

我們學生其實在大學都非常苦。食堂裡的飯實在沒油水,每天都是大白菜就饅頭。但那時的快樂很簡單,比如偶爾老師請學生到餐廳好好吃頓飯,我到現在還記得那真是美味。還有,因為很多同學都是第一次來到北京,我們經常騎著單車去城門兒邊玩,就覺得特別快樂。

我畢業後在國家分配的單位裡工作,是在一家上海的小學,雖然之前也是做老師,但在大城市落了腳,待遇也截然不同,我在靜安區的房也是單位給分的。那個時候,單位很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在這樣的氛圍裡面,我們身為第一屆大學生當然更加自豪。當然我們進去工作了,也比普通工人更加努力。

那時候大學生不但意味著更好的生存條件,也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榮譽。而且我孩子有時跟我說工作無聊、人生沒意思,我們那代大學生不會——我們覺得自己對國家有責任,充滿使命感。雖然後來發現,這有時候限制了自己個人的發展,但好處是意義感很強,很容易覺得幸福。

大學時代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耀眼的開始,它提供的是改變人生的起點,對我來說,沒有這個起點就沒有後面的一切。 ”

“我們難忘的大學生活”看50後到00後:大學時光給他們帶來什麼?

“我們難忘的大學生活”看50後到00後:大學時光給他們帶來什麼?

  • 關鍵詞 :在梧桐樹下趴著聊天、唱歌

恢復高考幾年後,學生們入學的年齡就沒有那麼大的差距了。尤其是80年代的上海,時代洋溢著向外開放的氣息。我們訪談了80年代初在上海讀書的,第一批真正意義的大學生們的生活。

以下是張老師的口述:

“在大學四年的集體中,我們寄託了一生中最無拘無束的理想和自由。”

“當時新聞系算是一個理想主義的代表。我們周邊有很多文筆很好、思想活躍的同學開始自發辦校園雜誌。那個年代, 老師一直教育我們一個人、一個記者要如何避免世故和勢利。雖然我們當時還是學生身份,但在採訪一個董事長、總裁之類的人物,老師總告訴我們不要怯場。

可能也是因為這種浪漫的理想主義,整個大學夏天的夜晚,在校園的梧桐樹下,學生就趴在草坪上聊天、唱歌。我們當時的愛好也比較小資,班上有同學很愛寫詩,跳交誼舞、練書法,真是把文人該做的一切都嘗試了一遍。

現在想起來真是最美好的回憶 。

現在環境正在發生變化,我每次到了開學季,都會試探性的問一問剛進校的同學:‘你們今後誰想做記者?’沒有多少學生會舉手。你也不能責怪他們,是因為環境的問題,大學已經不是一個烏托邦。

現在的孩子也挺難的,畢竟曾經的我們還有大學這段可以做夢的時光。”

“我們難忘的大學生活”看50後到00後:大學時光給他們帶來什麼?

“我們難忘的大學生活”看50後到00後:大學時光給他們帶來什麼?

  • 關鍵詞:國家政策的改變

1995年,大學開始施行雙向就業政策,96年,大學分配政策正式取消,1999年,中國大學開始第一次進行擴招。整個90年代,“大學”充滿了變化。在擴招前,大學教育實行的是精英教育,擴招之後,精英教育開始面向大眾教育。

下面是90年代中期讀大學的雨林姐的口述:

“我大學的幾年中,關於畢業還分不分配,之後很可能會擴招這些信息不斷在變動。所以我們的整個大學時期就特別迷茫,也很容易就焦慮。因為本來上大學的目的就是畢業國家會分配,突然有消息說會雙向選擇就業去向,我們最初上大學的目的就失去了。

現在想想,一方面是害怕被用人單位挑選,更恐懼的其實是我並沒有想過自己想做什麼。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人生道路就應該是被安排好的,現在忽然說我有了選擇,這其實比沒有選擇更恐懼。

我在學校的時候其實經常會有這種狀態,不知道該怎麼做?哪個課程我應該學?為什麼有些課很無聊,我也要學?那我真正想做的、想學的又是什麼。

後來我因為各種機緣做了一名中學老師。現在我的女兒也讀大一了,我就建議她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不過我發現,好像現在的大學生依然不知道自己的大學、以及未來的人生要怎麼走?

“我們難忘的大學生活”看50後到00後:大學時光給他們帶來什麼?

“我們難忘的大學生活”看50後到00後:大學時光給他們帶來什麼?

  • 關鍵詞:我為什麼要上大學?

擴招以前,我國高考平均錄取率是24.13% , 99年擴招後錄取率一路上升,始終維持在56%以上,2017年達到了75%。大學變得越來越容易上了——這也就意味著,大學文憑在就業市場上的含金量不斷降低。

以下是08年入學的李同學的口述:

“不明白為什麼上大學,但也不能不上大學。”

“我高考成績並不是很好,為了去儘可能好的學校,我只能選擇不喜歡的專業。可實際上畢業後,我的大學名字也沒有給我找工作帶來什麼便利。

我覺得我們這代大學生的生活很浪費,虛度人生。——也許那些北大清華名校裡的學生會不一樣吧。我們這種二三流的大學,同學們基本不上課,老師們也不知道在上些什麼課。反正就是打遊戲、出去玩,考試混一混,掛科還可以補考,學校很少真的會讓同學不畢業。

理想什麼的,不存在的——不過也玩得很開心,起碼過了幾年開心的日子吧。畢竟從畢業以後開始可能就完全沒有這樣輕鬆愉快的日子了。

工作以後其實壓力很大,很後悔沒有在大學的四年裡多學點實實在在的技能,多做點實習。以至於畢業後什麼競爭力都沒有,很多東西都是現學。

現在變得努力了很多吧,還是會很焦慮——過好日子沒這麼容易。但這幾年收入變高了,發現自己依然不開心,吃吃吃買買買,還是會空虛。很多時候都希望大學能重來一次,好好利用那時的時光,再找個好對象好好在一起。”

“我們難忘的大學生活”看50後到00後:大學時光給他們帶來什麼?

“我們難忘的大學生活”看50後到00後:大學時光給他們帶來什麼?

  • 關鍵詞:爭取我想要的

最後,我們訪談了一位2017年入學的同學,她是99年出生的,今年19歲。以下是她的口述:

“我是剛剛那位受訪者‘雨林姐’的女兒。因為我媽媽當初在大學遇到的問題,在我讀大學的時候,她果斷把我送往美國讀書。

我們學校在美國是一所著名的女校,非常注重培養女性領導力量。在我們學校,有一類女孩被稱為‘Wendy girl’,她們學習很用功,聰明、努力,並且很有野心,你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在每門課的學分中,Wendy girl都會力爭做到最好。她們都選擇了商科、經管類的專業學習,因為她們認為這類專業,就是標準意義上的‘成功’。

我不屬於這類女孩,我喜歡社會學,喜歡用理論去分析當下的社會現象。比如有一次社會學作業,我就分析了我爸媽那一代人,為什麼相比其他的兄弟姐妹,為什麼是他們最終走入了大學。分析過後,你會發現,其實最終去讀大學的都有一定的社會因素在裡面,其實我也是,如果不是我的爸爸媽媽都有大學背景,他們也不會有經濟實力把我往美國送。

我們學校學習要求很嚴格,經常需要在圖書館自習、通宵寫論文也是常態。以前還以為國外的大學就是party很多,大家打扮的美美的逛街,但現實生活是很辛苦的,就算party也是放棄睡眠時間而不是學習的時間。

現在是大一暑期,我身邊的同學都早開始準備申請暑期實習了。因為出身都在環境不錯的家庭,所以對於“成功”就更加嚮往。他們去的地方都是投行、四大、比較能賺錢的地方。我們這代孩子,無論是從申請學校還是開始申請實習,大家都特別積極,特別早。

現在,我也開始打算校外實習、培養自己的愛好。比如我很喜歡權志龍,追星當然也是愛好的一種啊。追星給了我很大的動力,其實到了國外念大學,你還會發現追星是不分國別的,到哪裡去都會有人也喜歡著我的愛豆。我在大學裡面學韓語,也是因為我的偶像。”

“我們難忘的大學生活”看50後到00後:大學時光給他們帶來什麼?

看完這幾個故事,我在思考的問題卻比較沉重,是關於特權和精英主義的問題。

第一屆恢復高考的訪談者可能是例外。他們那一代人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感到自己的命運與家國深深綁定,這一方面讓這代人,沒有足夠意識到“每個人是自己命運的主宰者”——他們的孩子有一部分受到了這一點的傷害,但其實想跟這些孩子說,的確兩代人的生命歷史不同,他們試圖安排孩子的人生的確是一種愛意。

但在後面幾位訪談者的發言中,我卻注意到,當上大學是一種精英教育時(無論是擴招前的中國,還是當下的美國),這些學生感受到更多的“上進”與“夢想”——儘管當年的中國大學生的夢想更多關於知識、真理,而如今的大學生似乎更關注收入、成功,這又是與整個時代都變得更加消費主義是有關的。

而當上大學不是一種精英教育,擴招後的幾代大學生,都體驗著關於自己人生命運的焦慮和不安。彷彿理想與自由,是精英專屬的特權。

這也是一定程度上是現實,但從幾代大學生身上,我們還是看到了一些向著幸福努力的空間,這些努力包括:

1.儘早設想自己人生的目標,然後把握一切有可能的時間和機會,去學習和實踐——即便當下你無法理解這些努力的意義。

2.學會為簡單的事快樂,哪怕只是一頓美食、或和朋友的簡單相聚。

3.儘早思考自己所信仰的某種意義體系,找到自己所相信的人生的意義。

4.擁有特權時不要忘記反思自己的所得,不要忘記對他人的責任和對弱者的悲憫;迷茫時可以先關注腳下但不要忘記夢想,哪怕此刻覺得高不可攀。

最後祝正處於畢業季的大四學生們走上越來越好的人生之路。以上。

最後的最後,再來一個小測試,下面哪首歌你最熟悉,看看你的內心是哪個年代的大學生?點擊歌名,查看結果。

“我們難忘的大學生活”看50後到00後:大學時光給他們帶來什麼?

“我們難忘的大學生活”看50後到00後:大學時光給他們帶來什麼?

“我們難忘的大學生活”看50後到00後:大學時光給他們帶來什麼?

“我們難忘的大學生活”看50後到00後:大學時光給他們帶來什麼?

“我們難忘的大學生活”看50後到00後:大學時光給他們帶來什麼?

文丨KnowYourself

​廣州青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智慧課堂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這裡有最有趣的青鹿人,立志做最好的智慧課堂,挖掘最新鮮的教育資訊,分享你最關注的熱點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