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保持冷和純的心境、追蹤學術前沿與講好中國故事——讀俞可平《治理與善治》

「好书推荐」保持冷和纯的心境、追踪学术前沿与讲好中国故事——读俞可平《治理与善治》

保持冷和純的心境、追蹤學術前沿與講好中國故事

——讀俞可平《治理與善治》

好書推薦

「好书推荐」保持冷和纯的心境、追踪学术前沿与讲好中国故事——读俞可平《治理与善治》

★★★★★

“過去15年來,治理在許多語境中大行其道,以致成為一個可以指涉任何事物成毫無意義的‘時髦詞語’”。(摘引自鮑勃·傑索普,本書“治理的興起及其失敗的風險:一經濟發展為例的論述”一文,1996年發表於《國際社會科學雜誌》)

自1989年世界銀行首次用“治理(governance)”來概括當時撒哈拉以南非洲“治理危機(crisis in governance)”情形後,“治理”多用於描述後殖民第和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狀況。如1992年世界銀行在年度報告中使用了“治理與發展”這樣的標題。之後“治理(governance)”與“統治(government)”交叉使用,多用於描述與國家公共事務相關的管理活動或政治活動,主要意思是控制、引導和操縱。但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治理”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並廣泛運用到社會經濟領域,成為政治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管理學家的重要話語,治理與善治的相關研究成為社會會科學界的熱門領域。《治理與善治》一書收錄了21世紀初西方治理研究的代表人物如:辛西婭·休伊特·德·阿爾坎塔拉、格里·斯托克、鮑勃·傑索普、羅伯特·羅茨、弗朗索瓦-格扎維爾·梅里安、阿里·卡贊西吉爾等學者的文章,使我們從不同的學科角度瞭解不同國家的學者關於治理與善治的不同觀點、運用場景。

一、保持冷和純的心境、追蹤國際一流學者的思想軌跡,把握學術前沿

在當前的中國,“治理”已經成為了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尤其是“治理”一詞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後,中國政治領域開展著關於“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實踐,為了學術界的學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以中國知網為例,以“治理”為篇名關鍵詞搜索期刊刊發的相關研究文章可以發現:在2013年以前每年約刊發8000-9000餘篇,在2013年以後每年約刊發15000篇,學者對“治理”問題的關切可見一斑。

那麼作為青年學生,如何腳踏實地地結合專業方向學習治理理論、研究治理問題呢?如何把握未來“治理”的發展規律、趨勢走向與前沿熱點呢?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序言部分俞可平老師的闡述中找到答案。俞老師認為“做學問要有冷和純的心境,需靜心專一、腳踏實地、鍥而不捨,如古人‘若要做得學問正,須做板凳十年冷’那般”。且不管是與現實聯繫密切的顯學還是離現實較遠的隱學都是可以做出大學問的。而現實中顯學與學術前沿問題密不可分,它指代那些代表學術最新發展、已經引起或者即將引起學術界廣泛主義的重大問題。古往今來許多學術大師的重要的共同特點就是他們能夠緊扣學術前沿、把握學術脈搏、領導學術潮流。因而作為青年學生,除了保持了冷和純的心境,也要知道“學術前沿問題並不是忽然冒出來的,它必然有一個知識的積累和演進過程”,我們需要求真務實地追蹤“治理”的思想淵源、瞭解國際一流學者,如羅西瑙、羅茨、庫伊曼、威格里·斯托克等關於“治理”問題的研究思想軌跡,以此來把握學術思想發展脈絡、預測未來走向,把握學術前沿。

二、保持開放的心態、瞭解西方關於治理的理論觀念與應用場景,講好中國故事

本書收錄了法國、美國、瑞士、英國、中國等17位學者關於治理研究的十五篇研究文章,並在附錄部分例舉了美國、菲律賓善治的實例,以此討論關於“治理”“善治”的理論淵源、發展脈絡 、應用領域、實踐場景。

收錄的文章主要從三個方面闡釋治理問題,一是對“治理”的相關興起淵源及理論內涵進行了研究,為讀者講述“‘治理’概念的運用與濫用”“作為理論的治理:五個論點”“治理的興起及其失敗的風險”“新的治理”“治理問題與現代福利國家”“治理,世界銀行與自由主義理論”、“發展中世界的非政府組織與政治”“治理與國際調節機制的危機”等問題。如辛西婭·休伊特·德·阿爾坎塔拉認為治理概念興起與國際貸款機構從唯經濟論思維的死衚衕撤退的嘗試、增加市民社會的嘗試、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公共領域進行行政和制度改革的條件而又不致使人認為過分干涉他們內部事務的嘗試、對民主化和人權的新不懈追求、衝突之後的國家重建、全球化和跨國組織興起有關。傑德拉·克拉克重點分析了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非政府組織蓬勃發展的原因,認為現有文獻掩蓋了非政府組織蓬勃發展政治重要性,大衛·威廉姆斯與湯姆·傑克遜更是進一步推論了治理興起與世界銀行之間的關聯性。在關於治理的理論內涵上,威格里·斯托克提出了五中關於治理的主要觀點,羅伯特·羅茨在審視英國政府過去15年來公共部門改革的各種流行詞彙“3E”經濟“新公共管理運動”“企業家政府”後,把目光聚焦到“治理”,並列舉了六種關於“治理”的定義,認為其中之一——自組織網絡的“治理”解釋有助於理解英國政府如國家空心化、新公共管理矛盾、政府間管理崛起的變化。當然也應該看到“治理”工具並不是萬能的,它也出現瞭如許多拉美國家運行效率和道德水準更低的矛盾局面。二是對政府管理或統治到“治理”的變遷歷程進行了分析,為讀者詳述“治理和科學”“從地方政府管理到地方治理”“統治失效與治理能力問題”“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現代的治理,昨天和今天”等內容。如維特羅克所說,現代國家的興起、現代國家的治理以及溝通能力的發達的一種重要方面,便是科學與治理的互動。法國學者阿里·卡贊西吉爾認為政府和科學的互動性加強,合法的整體以及國家機器治理國家的方式歷經修正,發生了越來越多的文獻所說的從統治(government)向治理(governance)轉變。而在實踐層面,英國學者卡洛琳·安德魯與邁克·戈登史密斯認為,全世界的地方政府都一直在經歷一種變遷過程,考察了影響地方政府以及將繼續影響地方政府變遷的變量、考察了地方政府已經發生的內部變遷及目前流行的地方治理觀點與後果、探究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地方政府應對正在發生的變遷。雷納特·梅因茨則從考察統治失效的原因、統治自身侷限性等問題出發,進一步分析了自治和社會子系統的治理能力重要性與影響因素。三是對“治理”的爭論與展望進行了探討,為讀者闡述了“治理在國際關係中的正確運用”“治理和治理能力:利用複雜性、動態性和多樣性”“現代的治理,昨天和今天”等具體內容。如法國學者瑪利亞-克勞德·斯莫茨對“治理”含義過於混亂和寬泛表示了擔憂,認為它與“與任何其他社會科學概念一樣,它也有其侷限性,潛存著高度的虛構。期間的似是而非之處在於:愈是認真對待治理的概念,它就愈顯得空洞無物。”對“治理”理論的目標定位問題,法國學者讓-皮埃爾·丹就表示出隱憂,要想實現公共行動有效率就必須協調多級,那麼如何實現協調多級?以及“極化協調之後到來的是否就該是那種不穩定的‘布朗式的’(Brownian;譯按:此詞來源於Brownian Movement,意思是空氣或液體中的懸浮顆粒那種用不停止而無規則的運動式的)談判的時代呢?”目前人們有兩種完全相反的判斷,一種是認為“只能由處於支配地位的經濟行為者樹立榜樣而得以協調”,另一種是“惟有‘復歸’過去在國家權威下達到過的那種制度化協調”。丹就此發出疑問“是否正在出現一種新的政治秩序?”

通過閱讀本書,我們可以沿著西方學者的思想脈絡,探尋“治理”“善治”究竟是什麼,“治理”有哪些要素、特點,如何興起,如何得到理論提煉、推廣、發展、完善,其前景如何等問題時,可以得到一個比較清晰的答案。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至今“治理”理論已經成為一種十分時髦的理論,“它不斷被宣稱為很有效率,許多人實際卻持懷疑態度”。青年學生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積極學習瞭解西方理論,深刻了解理論緣起的背景脈絡、發展軌跡、未來走向,但是不能直接照搬套用、不能移花接木。我們應該結合中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國情與實踐創新,講述好“中國故事”。

參考文獻:

俞可平主編,《治理與善治》,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2000年9月.

俞可平著,《走向善治》,中國文史出版社,北京,2017年4月.

2018-06-27

(史李娟:長安街讀書會博士團國家行政學院研究部成員)

「好书推荐」保持冷和纯的心境、追踪学术前沿与讲好中国故事——读俞可平《治理与善治》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餘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直機關及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學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書友以書相聚,以學養才。

在第22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前,經民政部、文化部等相關主管主辦單位報備批覆,長安街讀書會牽頭髮起成立“全民閱讀促進委員會”,作為全國性的人民團體,該機構將通過開發利用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大中院校的全民閱讀文化資源,促進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並以黨建為先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努力繼承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遺志,深入“研讀經典”,讓“全民閱讀”形成人人參與的氛圍,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好书推荐」保持冷和纯的心境、追踪学术前沿与讲好中国故事——读俞可平《治理与善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